收藏 分销(赏)

高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753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为切实推动地方经济水平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内设立了大量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将“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地方企业及产业,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这一特点较好地区分了传统本科高校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对高校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注重运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工作可以向着积极、稳定、健康和可持续方向进行。1“校企合作”的概况“校企合作”就是要适应社会人才需求,通过学校与

2、企业的合作,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向社会和企业提供有较强实践和工作能力的高学历人才。根据前期研究和调查,多数高校毕业生需要近半年时间才能真正适应工作要求,这说明其社会实践经验欠缺,不能很好地实现思维方式、处事风格由学校向社会转变。在理论上,校企合作是与社会发展最为贴近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它对接高等教育和社会行业需求,推动“产”“教”共同发展,并形成“生产、研究”的培养模式,其实践性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更多以理论为主,而随着我国大学数量和大学生规模的增加和扩大,本科院校的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各院校有必要改变培养思路和定位,将理论培养向技能及实践培

3、养过渡,变“理论型”培养为“实用型”培养,使学生成长方向与时代人才的群体要求相一致。2 高校体育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获益分析2.1 学校获益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转变传统学习模式,推出紧跟时代、贴近现实的社会型实践。企业可向学校提供社会资源、赞助资金和设备支持,以适应学校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可依据所获知的社会需求,细化培养方向,设置新的学习方向,逐渐向培养社会型人才成长理念转变,提升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就业率,推动我国体育专业和体育行业发展。2.2 企业获益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要投入人力、物力给学校人才培养以有力的扶持,企业投资后也可以收获学校的人才资

4、源。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对象以健身、篮球、乒乓球、足球俱乐部及培训机构为主,而武术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则是以舞龙舞狮、竞技武术俱乐部为主,这些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易出现人力资源流失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人才得到持续更新,增加企业经济效益。2.3 学生获益校企合作对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实践能力有直接作高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校企合作作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经过 30 多年来的实践发展不断完善,现已开始有了一些全新的方向和模式。当前,这一模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不应求和学校培养模式局限性两个方面。本文从多个方面分

5、析了当前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对有效合作模式进行了总结和进一步的探索,增加了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高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前言关键词体育社会学302023年用。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社会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发现自己专业学习上的缺陷并补足,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之后的就业做准备。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过和社会零距离接触,对于社会、行业各方面的状况可以形成比较清楚的认识。3 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普遍采用“校企合作”模式3.1“签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2014 年 11 月 25 日,大连某体育公司与沈阳某应用型本科高校签订“签约

6、式”人才培养合同,其合作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稳定关系,最大程度发挥合作各方优势资源,提升体育应用型人才运动技能与专业素养,使其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各院校采取学生报名与企业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班的同学进行几个月的训练,并进行严格考核,让合格的学生和体育相关公司订立就业合同。这样一方面有助于高校从企业用人需求出发,较好地明确大学生今后就业方向;另一方面也为学校与企业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借鉴。由此可见,“签约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校与企业达到双赢,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与创新。3.2“基地式”的人才培养模式2014 年 11 月,昆明一

7、家高尔夫有限公司和云南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成立“校外高尔夫实训与教学基地”,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实现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最大化。昆明某高尔夫有限公司为了让大学生们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设置了俱乐部训练场所。同时,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将体育课场所向企业俱乐部迁移;另一方面也可邀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助教,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应用“基地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企业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运动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且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师职业技能,使高校教学水平得到整体提升。3.3“联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温州市某体育公司与温州市某应用型本

8、科高校合作建立了“足球俱乐部”。俱乐部平均每年向大学足球专业教学提供 40 000 元的经费支持,而大学则可聘请公司专业培训师在学校任教。另外,为有效推广企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各院校会以足球俱乐部作为企业之名。如此,足球俱乐部在承办体育赛事时,对于企业具有良好的宣传作用,使其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达到企业稳步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联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让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因此,这种培养模式的运用已被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接受。4 当前阶段“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4.1“共育”协作的思路不够清晰当前,“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体现在企业和学校的合作

9、目的尚未形成共识。企业需求简单指向自身所需劳动力,而学校需求则指向对企业资源的投入,使得双方不能进行深度合作与沟通,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促进率较低,最终使合作中所涉及的学生受到影响。学校“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宗旨和企业“低投入、高回报”的宗旨看似不存在矛盾和冲突,但在执行过程中,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会因谋求自身利益而产生歧见。4.2 学生生源质量造成合作效果差体育学院大学生在个人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部分大学生不爱文化学习,缺乏基础文化水平;一部分学生存在专业能力不足、运动技能不足、专项技能不佳等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职业认识不足,对社会体育职业、休闲体育职业、武术及民族传统体育

10、等职业了解不深。这些因素会使学生不能意识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不能很好地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提升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4.3 缺乏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情况进行回顾,本文发现多数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发展都依靠国家法律与政策扶持来保障“产教融合”目标。然而,我国虽然有“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但目前暂时没有专门的法律和政策可以来依照执行。校企合作是一种主体多元、价值需求多向、关系交叉复杂的合作模式,目前校企双方在实际合作实施过程中,对“责任、权力、利益”划分的界限比较模糊,这不利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持续、深入开展。体育社会学31第06期5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机制5.

11、1 明晰运行机制一是要创建“校企合作”组织委员会。在校企合作时,委员会要起到监督作用,建立合作专业培养体系、运作模式和实习工作系统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传统人才培养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可考虑聘用专业教师或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企业管理人员和相关社会人员,以确保合作培养模式能够平稳运行。二是要制定出合理的合作内容和科学的培养方向。这就要求委员会牵头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工作计划,有组织的工作计划是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得以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5.2 厘清合作协议学校合作对象可以是本行业内中大型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俱乐部或组织组成的联盟。在明确合作对象之后,再依据双方的合作项目、形式等拟定合作协议,

12、厘清合作各方的义务和责任,确定各方所需资源,切忌开出“空头支票”。协议签订后,可邀请有关政府部门参加,对双方合作进行见证和监管,保证校企合作的稳固发展。除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外,还需由学生、校企三方签订协议以保证学生利益不受侵犯。5.3 由政府牵头,构建长效合作机制我国虽然已出台校企合作相关政策,但目前尚缺乏准确的法律法规、实质性补贴和有利政策予以保障,因此,当前高校体育专业的校企合作暂留在民间自发合作方式上,学校主动式发展、企业被动式发展局面难改,企业人才共育内部动力不足。为此,国家与政府应注重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制定相应有效的政策,运用良好的法律来约束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行为,规范三方之间

13、的关系。同时,政府也应给予校企合作的企业方以一些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资金奖补,“产学研”资格认定等,以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这对明确体育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方向、体育课教学内容设置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起到了很好的社会作用。6 结语从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体育经济将大幅上升,社会迫切需要工作能力强的体育专业人员。“校企合作”模式可以突破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局限,规避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定位模糊和与现实脱节等问题。体育产业和相关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高校的支持,通过高校给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共赢的合作模式能给我国的高校体育专业和体育产业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有了

14、政府主导,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将更有创造力,通过合作培养使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为学、学用并进”,进一步满足社会所需、国家所需、时代所需。文/张承意(辽宁财贸学院,辽宁葫芦岛 125000)基金项目:2022 年度辽宁财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才强国”背景下民办高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2022JG03-06)作者简介:张承意,男,甘肃白银人,辽宁财贸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体育训练。参考文献:1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等.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 J.体育科学,2016,36(8):3-33.2 欧繁荣.休闲体育专业健身健美专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6.3 杨静轩.体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运动精品,2021,40(1):28-29.体育社会学32202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