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究——以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衙“打春牛”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158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究——以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衙“打春牛”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究——以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衙“打春牛”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究——以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衙“打春牛”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乡村振兴23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在乡村振兴推进的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对新时代保护乡村文化的多元性、推动乡村文化的多样性有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的稳步前进促进了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繁荣带来的效益使得中国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经济发展也由单一的农业转变为多方面齐头并进

2、、群芳争艳。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其中内乡县衙“打春牛”作为内乡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之一,是当地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例来回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点关切问题,有利于构建内生型的乡村文化,以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多元价值作为一种二十四节气的风俗活动,内乡县衙“打春牛”活动于2007年6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6月10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打春牛”这一活动最初起源于周代 礼记 中

3、的“出土牛”,另有“鞭春”之说。根据 故宫宝卷 记载,自汉代以来的每一个王朝在立春之日都有通过鞭春牛而送寒气之说,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一年中的八个节气;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立春之日,京师地区的官员将泥塑的“春牛”抬到皇宫的门前进行鞭打,象征着春耕即将开始。到了清代之后,每年的立春日,皇帝会亲自前往祭坛进行祭祀,并做象征性的“扶犁亲耕”动作,以表示朝廷对农业的重视。后来这个风俗从宫廷逐步发展到全国各地的府衙,盛行一时。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清王朝的衰败,“打春牛”活动在中国民间逐渐失传,目前在全国各地仅有内乡县衙还保留着这一活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随着现代化的

4、发展,内乡县衙的“打春牛”活动有了一些新的形式和内容,“打春牛”的活动也变成了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和参与的民俗活动,其活动形式也变成了民间独有的一种舞蹈形式。知县“扶犁亲耕”已然废除,“土牛”也变成了纸糊的纸牛,到“打春牛”之时,有礼官打扮的工作人员会将纸糊的“芒神”和“春牛”放置于衙前的广场中心处,县令打扮的工作人员根据习俗围绕牛转三圈并鞭打将其击破,待牛肚内的五谷、干果等落地,周围参加活动的群众纷纷欢呼抢食,以期盼年年有余。随着“打春牛”活动的结束,群众围绕县衙,在周边游街,包含舞狮、踩高跷、击鼓鸣乐,划旱船、剪纸送福等多种闹春形式,家中的长辈会给孩子们带上“春鸡”,县令打扮的工作人员为周边围

5、观群众送上“春饼”表达期望及祝福。(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是指在农村生活中,一种以农民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究以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衙“打春牛”为例朱诗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一环,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含文化、经济、历史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还需要更深一步地挖掘。文章以河南省内乡县衙“打春牛”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内乡县衙“打春牛”的历史来源、多元价值、发展现状进行实践研究,提出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办法以及优化方案

6、,进一步满足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文化振兴;内乡县衙“打春牛”作者简介:朱诗莹(1998),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乡村振兴24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文化类型。乡村文化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是指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实体性产品或者文化,如保留下来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民族的传统服饰、民间流行的工艺品等。精神文化则包含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的习俗习惯、民间故事、宗教信仰、技术技艺等口口相传的内容。乡村文化建设同样呈现为由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链接而成的运行机制。因此,建立并

7、完善与城市文化相一致的运行机制,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稳步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已然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文化资源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都反映着这一时期的人民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引领,展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彰显出社会的生活方面。社会的发展过程伴随着积累与摒弃,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说明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已经得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认可和传承。(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源自于农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独有的历史记忆,是长期沉淀

8、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着农耕文明形成的一系列技艺和习俗都已经成为当代乡村文化中重要的内容。内乡县衙“打春牛”活动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敬天法祖的信仰,长期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对自然天生的亲近和依赖,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前人经验积累总结出农耕的轮作制度,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收入,还蕴含着劳动人民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精神。(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价值乡村产业的兴旺程度决定了乡村经济的发展程度,亘古亘今,农业生产一直是乡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乡村经济

9、的支柱。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整体推进,时代赋予了乡村经济新的发展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不可忽视的效益,体现了其新的经济价值。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融合了中国风元素的文创产品受到了很多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的喜爱与追求,对当地的有效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使得农村经济可以得到持续性发展,以达到提高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目的。除此以外,到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而乡道辽阔,空气新鲜,去乡村旅游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成为很多人的出行选项。将当地的山水风景、风俗文化以及民风民情结合起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地的旅游结合起来,将非物

10、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源合理地转化为重要的文化生产力,为当地的居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当地的商户积累更多的发展资金,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使农村居民富裕起来,从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现实困境(一)认知程度较低乡村人民作为乡村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受益者。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主体与文化特点,乡村中的习俗文化大部分由乡村人民世代口耳相传得以延续至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发布,我国学历在初中及其以下的居民占比依旧很大,大多数乡村人民群体受教育水平不够,缺乏对乡村文化本质上的认知。同时,目前我国社会依

11、旧存在城乡资源分配不匹配的现象,城乡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乡村居民产生了对文化认同扭曲、文化不自信的问题。另外,乡村人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对于当地的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普遍偏低、缺少民族凝聚力。在城镇现代化的冲击之下,原本的乡村人民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过于追求现代文化而摒弃传统乡村文化已然成为乡村人民的行为导向,这极大地缩小了乡村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乡村人民认知程度的低下以及对乡村文化内涵理解的不准确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人民与乡村文化若即若离。(二)人口流失严重,面临传承困难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种类大、数量多的特点,对非物质

12、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大乡村振兴25量的常住人口流向城市,青壮年进城务工,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城市生活,村子里形成了以儿童、妇女、老人为主体的留守群体。以内乡县衙“打春牛”为例,内乡县衙“打春牛”活动从一个官方举办的活动到一个政府牵头民间自发组织的风俗活动,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上都极度缺少能够传承该文化的人才。由汉代传承下来的内乡县衙“打春牛”在保护、继承和发展上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

13、,社会上并没有机构或者课程可以广泛地培养人才,大多数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手手相教的形式,且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可以“还原”一种书中所记载的文化。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优化策略(一)增强乡村人民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乡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最重要的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源泉。只有增强乡村人民对乡村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激发乡村人民的主体性,加深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豪感,让乡村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从自发走向自觉,才能真正地达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目的。例如:2023年立春时节,内乡县衙带动开展的“打春牛”春演活动成功吸引了

14、成千上万的游客和本地人观看。随着此活动在当地居民之间的不断宣传和发扬,内乡县衙以及内乡县衙“打春牛”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全国各地到内乡县衙旅游参观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社会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不断地恢复。内乡县衙“打春牛”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内乡县的知名度,亦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二)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培养非遗传承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关键在于人。具体来说,一是要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要想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对乡村文化的内容有所了解,以内乡县衙“打春牛”为例,每年面向社会组织举办至少一期的内乡县衙“打春牛”保护与传承的培训班,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的专业知识、习俗故事、民俗

15、表演等。二是共享信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在新时代,我们要用新时代的方式让其发扬光大,加深网络渠道方面的宣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借助于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和媒体的优势,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官网开设知识专栏,与当地其他事业单位网站建立互访链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并带动以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为主的新媒体方面的信息共享,提升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了解及其重要性的认知。三是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深相关研究。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成立专门的机构、拨出专项经费。以组织专门人员对此进行宣传、保护、挖掘、整理

16、,只有当最基本的技艺以及形式没有失传的情况下,才能继续展开之后的相关项目。(三)加强市场联动,创建特色品牌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研究,还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之一。要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振兴的相关产业实现真实有效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个更好的平台来激活自身巨大的活力,利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因素,形成一种当地的特色经济。文化旅游产业较强的承载能力为当地市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辐射效应,通过结合时代发展中的新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的产业,利用多种方式、多个渠道来促进周边经济的发展。四、结语乡村振兴不只是单纯地发展产业经济,乡村文化作

17、为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建设力量,应积极对其保护和传承,通过各种文化形式的宣传,增强乡村人民的认知程度与文化自信,着力建设本土非遗传承人队伍,将乡村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相关产业有效融合,更好地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参考文献:1刘炜,阮健.河南内乡县衙研究J.华中建筑,2014(10):145-147.2谢玲.内乡县衙“打春牛”的研究与保护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183.3王瑞光.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呈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7-43,158.4范郁郁,钟绪君,王燕荣,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23(1):52-56.5梁博宇,王福如,聂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河北乡村文化振兴困境与实践探索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1):46-49.6马锁霞.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体系建设探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2(5):41-43.7刘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振兴:松潘小姓乡“毕曼”歌节的人类学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8(4):22-26.8黄永林,任正.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15-1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