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东北抗联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8416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0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抗联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东北抗联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东北抗联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7月第 4 期 总第 148 期Jul.2023No.4 Serial.148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收稿日期:2023-04-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色文化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22BKS173)阶段性研究成果;东北林业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塞罕坝精神融入农林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设计与实施研究”(DGYZY2022-25)作者简介:杨丽艳(1979-),女,黑龙江伊春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鲍雅丹(2000-),女,黑龙江依兰人,硕士研究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

2、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这里所谓的“彻底”,是指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必须经由大众化才能真正进入百姓头脑,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变得通俗、鲜活、生动,才能为大众所理解、认同和践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 飞入寻常百姓家。”3对当时文化水平较低的东北民众而言,革命

3、的道理需要通俗简单的话语方式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接受。诞生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联歌谣(以下简称“抗联歌谣”)是东北抗战时期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其在宣传团结抗日主张、激励和鼓舞东北军民抗战斗志、瓦解敌人力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东北抗战时期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最有力的解释工具和宣传工具,自然成为东北民众最易接受和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它集艺术性与政治性于一体,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东北抗联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杨丽艳,鲍雅丹(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40)摘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十四年抗战中,党把抗联歌谣作为向东北抗日根据地传播马克思

4、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话语媒介,从革命缘由、革命方式和革命前景等三层逻辑为东北沦陷区民众呈现了抗联歌谣中内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同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主体、话语表达和话语内容分别从“精英”到“大众”、从“书面”到“口语”、从“抽象”到“具体”的“三转向”,赢得了话语受众对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与东北地区歌谣话语的有机融合,构建了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场域。关键词:抗联歌谣;马克思主义话语;话语呈现;话语转向中图分类号:D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20(2023)04-0053-0653通俗易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革命的思想

5、、主张熔铸于抗联歌谣中,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与东北地区歌谣话语的有机融合,构建了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场域,使广大东北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经典歌谣的洗礼,增进了话语受众对党所传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理解。一、抗联歌谣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呈现的“三逻辑”抗联歌谣承担着连接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和东北民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从阐明革命缘由、明确革命方式和展望革命前景等三层逻辑向话语受众呈现了蕴藏在抗联歌谣中的革命话语,旨在唤醒、引导和鼓舞民众,以完成东北民众对抗联歌谣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从“为什么革命”到“如何革命”再到“革命能实现什么”的逻辑思维建构。(一)抗联歌谣阐明革命缘由以唤

6、醒民众1.抗联歌谣映射了东北民众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可怜的处境,借以阐明东北地区人民生活苦难的根源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卖国集团对日寇侵略东北采取的开门揖盗的反动政策。东北各阶层民众在伪满洲国统治下饱受屈辱,其“有苦不能言”“有苦不敢言”“有苦无处言”的压抑心境只能以歌谣的形式吐露和诉说,如 “满洲”百姓苦 同胞真可怜 满洲痛 劳工叹 抽丁叹 强迫归大屯等道出了东北失守沦陷后在日本侵略者和伪警察特务的欺辱和压榨下百姓“苦”“穷”“可怜”的境况。“反抗压迫是政治犯,吃口大米饭是经济犯,说真话是思想犯,交不起捐税是反满。死的残的是良民,汉奸走狗成了好人,这是什么

7、世道?”4 110直接痛斥了当时东北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而这将归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和奴役,以此引导东北民众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有清晰的理论认知,激发东北劳苦群众对日寇及其扶植下的傀儡政权的仇恨。2.抗联歌谣在对东北民众苦难生活追因溯源的基础上,告知东北劳苦大众若想改变“苦”“穷”“可怜”的生活境遇,必须建立统一战线与日寇进行抗争。快快起来吧 拼命打日寇 劝东北的青年 热河“满洲”歌 起来,东北的男儿 妇女快起来 儿童革命歌 等作为号召东北民众奋起反抗、团结一心攻打日寇的嘹亮号角,不同于游行式简单化的口号鼓动,而是将东北百姓遭遇苦难后的不甘与唤起民众觉醒的精神动员融合

8、在一起,直接阐明了东北百姓受苦的根源。通过痛斥日本侵略者的野蛮罪行,将东北民众“敢怒不敢言”的复杂情绪释放到顶点,激发了包括工农商学、妇女儿童等在内的东北各阶层民众的救国之心。同时,为争取一部分伪满军积极投身抗日,抗联歌谣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东北抗战的革命形势,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讲述了“谁来革命”和“革谁的命”的问题。“官兵兄弟们啊!你们的敌人不是抗日同盟军,而是日本子和卖国贼徒们”4 272。“伪满军官士兵们,再莫睡沉沉。赶快团结起,掉转枪口向日寇,不打抗日救国联合军,勇敢杀敌人”4 275。像 告“满军”中国官兵书 “满军”哗变歌 等抗联歌谣致力于用通俗化的语言使伪满军意

9、识到区分革命“敌”和“友”的重要性,务必分清谁才是革命需要团结的力量,谁才是革命需要革除的对象,以唤醒伪满军的民族良知,回心转意为民族解放而战。(二)抗联歌谣明确革命方式以引导民众抗联歌谣在向东北民众阐明“为什么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如何革命”的问题,旨在引导东北民众熟知革命斗争理论并自觉以武装斗争的方式与敌抗争,为推动东北抗战胜利提供前提。抗联歌谣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持的傀儡“伪满洲国”政府奴役和压迫东北民众的罪恶形象,建构了必须以武装斗争的革命方式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及伪满当局统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的语境,并与在 万年藤,根连根 一心为百姓 等抗联歌谣中歌颂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心系百

10、姓的鱼水情深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消解了日伪统治时期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助长了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力量。抗联歌谣 反日战歌 痛斥了日寇杀人放火剥削掠夺屠杀的暴行,指出“日寇建立 王道乐土 是个梦想,要 在红旗下打倒白色恐怖”4 149,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并领导东北各阶层民众抗击日54本侵略者,毋庸置疑是在完成一次正义的全民族解放运动,存在正当性和合法性。抗联歌谣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建构的话语主体一般为文化水平较高的抗联将领,为使抗联战士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创作了众多像 露营之歌 西征胜利歌 等鼓舞士气之作,此类抗联歌谣以具象化和故事化的语言描绘了抗联斗争生活的艰苦和抗联战士英勇斗争的壮举

11、,突显了抗联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旨在为话语受众提供真实可感的抗联斗争生活,传达使命感,以获取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并继续为民族生存而战斗。基于对东北地区参战百姓文化水平的考量,抗联歌谣的创作内容致力于将深邃的理论知识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如 战斗射击训练歌 针对枪支使用问题、四季游击 针对抗战中的战略战术问题以群众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歌谣话语进行了阐释,明晰了“仗要怎么打”和“如何打好”的问题。“东北抗联作为军纪严明的经典部队,为了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钢铁部队,在不断加强政治和军事制度建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制度的执行力问题,严格执行军规军纪”5。如 练兵歌 革命军纪十条 东北抗日联军政治、组织、

12、行为备忘录 等抗联歌谣简单易懂,朗朗上口,以群众乐于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呈现了抗联的军纪要求,明晰了“兵要怎么练”和“军纪如何立”的问题,引导话语受众熟知革命斗争理论,以推进自觉实践,这对提高抗联队伍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及军队战斗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抗联歌谣展望革命前景以鼓舞民众抗联歌谣在对东北沦陷区黑暗的社会现实解构的前提下,对革命的前途和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进行了建构,明晰了“革命能实现什么”的问题,用大众话语的表达方式呈现了具有目标引领性和精神激励性的话语内容,经普及宣传,逐渐上升为被东北民众普遍接受的信仰话语,成为植根于东北民众内心深处的信仰力量。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和肆意践踏下

13、,绚烂的神州大地被蒙上“阴霾”,山河破碎,社稷垂危,陷于水深火热中的东北百姓为排解心中的苦痛,便寄情于歌谣,经常发出如“这个世道真哪真黑暗哪,劳苦大众盼哪盼,多咱能见晴天”4 84、“这样苦日多咱才能完哪”4 84、“苦处多会儿能遭完”4 104等想极力摆脱苦难枷锁和挣脱黑暗束缚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基于此,抗联歌谣艺术性地结合东北根据地的革命现实,为东北百姓呈现了革命成功后的美好图景,如“革命成功大家都快乐,衣食丰足不分富与穷。从此消灭日贼狗强盗,万恶金钱势力消灭掉。国际战争不能让再起,和平世界这就叫大同”4 12,“待民族革命成功日,愁苦绝”4 28。革命歌 指出:“只要是血未

14、干,头未断,努力呀前进,前赴后继不疲倦,武装起逐日寇,即刻消灭敌狂焰,中华民族政府,那时就一定会实现。”4 24意在说明革命的光明前途势必要在东北各阶层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为了伟大的民族解放,为了先进阶级的革命,必须经得住九天九地的坎坷,需要无坚不摧的革命意志作为支撑。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大众化的方式呈现给东北民众,使其自觉接受并笃定践行,至关重要。抗联歌谣中用“争自由”“谋平等”“求解放”“兴民族”“享太平”“夺我河山救众生”“求福求德求光明”等通俗易懂的表述为东北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提供了目标引领,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渐凝结为东北民众内心深处的一份信仰笃定。抗联歌谣中建构的革命前景话语塑

15、造了东北民众的共产主义信仰,使东北民众不再为日本帝国主义宣扬的“王道乐土”“东亚共荣”所麻痹,而是将“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信仰烙印在心中,将“谋求人类的自由和光荣、正义和真理”植根于脑海,以形成“宁战死,不愿国亡”的抗日意志。二、抗联歌谣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实现的“三转向”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转化为东北民众凭借人生经验就可理解和接受的大众化话语,抗联歌谣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主体、话语表达和话语内容上分别实现了从“精英”到“大众”、从“书面”到“口语”、从“抽象”到“具体”的“三转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与本土歌谣话语的融合,加强了话语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理解、认同和支持。55(一)

16、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主体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向在东北抗日斗争的十四年间,为宣传抗日救国主张,中国共产党采用了以期刊、报纸、书籍等文字传播类为主要媒介的宣传方式,其面向的受众一般集中于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精英分子”,但“源于书本和知识精英传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往往具有抽象性,难以被根据地人民所理解,在实践中也难以被解释清楚”6。对于处在偏远落后地区文化水平较低的东北民众而言,尚未达到“接地气”的良好效果,既导致东北民众不能理解党的抗战策略和方针,也出现了偌大的革命实践主体“失声”的情况。为此,中国共产党从东北沦陷区民众的客观实际出发,选取并充分利用了东北民众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即一

17、种自娱自乐、即兴而发的口头艺术歌谣这一宣传载体,将“革命元素”注入民间歌谣,把“大众文化”改造成融合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先锋文化”,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建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场域中话语主体由“精英”到“大众”的转向。经过马克思主义话语主体上的嬗变,包括抗联战士和普通百姓在内的东北民众已不再是“失声的群体”,而是以话语主体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渴望通过歌谣吐露心声、释放自己的参战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政治期待,真正做到了敢发声、善发声。像主要以农民为主的东北抗联战士,大多都不识字,但通过借助熟悉的民歌小调、古曲或文人歌曲,也日渐成为歌谣的“词作者”,例如,借东北民歌 月牙

18、五更 曲谱填词创作了歌谣 五更叹,借古曲 苏武牧羊 曲调填词创作了 归屯叹,根据伪满洲国总理大臣郑孝胥作词的 满洲国歌 曲调填词创作了 推翻“满洲国”歌。由于他们与劳苦大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抑或是作为受剥削受压迫最深的阶级本身,成为广大劳苦群众最可靠的代言人,如 同胞真可怜 满洲痛“满洲”百姓苦 等抗联歌谣就把所目睹的百姓的苦、反抗的难充分表达了出来,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作为话语主体,其言语也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如 坚决去抗战 十劝当抗联 团结反日歌 等抗联歌谣既表明了自己的抗战决心,也激发了东北民众的参战热情。东北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话语主体的转向,意在说明抗联歌谣的创作和传播不

19、单单拘泥于少数的“精英分子”,普通百姓也日渐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体,真正翻身做了主人,这为东北抗战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从“书面”到“口语”的转向为广泛发动东北民众参战,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日根据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在宣传手段上,抗联报刊、传单宣言书等知识性、书面化的文本话语范式并不符合东北民众文化水平较低的客观事实,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宣传教育效果,而歌谣这一兼具娱乐性和思想教化功能的口头话语范式更贴近东北民众生活,为东北民众所喜闻乐见,因此,自然成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教育手段为当时党的领导层所重视。抗联歌谣是理论话语借助歌谣话语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的

20、典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抗联报刊、传单宣言书等文本类话语范式的宣传中抽离出来,嵌入歌谣这一口头式的生活话语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从“书面”到“口语”的转向,切合了东北地区民众的话语需求,借以消除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瓶颈,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亲和力。抗联歌谣的创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与东北地区民众的方言、日常生活用语、习惯用语等融会贯通,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与本土化语言的“同声传译”。“方言是一种活生生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充满了泥土气息的 乡音,在特定的 方言圈 里使用,有一种亲切感、亲近感、认同感”7。将东北地区独特的方言词诸如嘁里咔嚓(动作迅速)、熊来耍(无理耍赖)

21、、多咱(什么时候)、自个(自己)、累得慌(疲劳)、咋办(怎么办)、逞能耐(显示威风)、够呛(够受的)、咱们(我们)、苞米(玉米)等运用到抗联歌谣的创编中,进行了个性而通俗的口语化叙事,并把如土炕、麻袋片、吃糠、叫、烧饭汤、纳鞋帮等生活词汇贯穿其中,进行了简单的故事化叙事,以更具原生态和更有群56众味的语言帮助东北地区民众找到了“共同语言”,在同东北民众拉近心理距离和缩短沟通桥梁的同时,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艺术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与本土话语的融合。且把诸如哎嗨哟、哪、呀、啊、哇、呐、哎咳哟、啊哎咳呀、嗨、咳嘿哟等语气词和团儿、人儿、颈儿、月儿等经常使用的“儿化音”这些东北民众的习惯

22、用语植入歌谣创作,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与本土话语的有效连接,使加入衬词的抗联歌谣更加口语化,更易于东北民众传唱。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实现的口语化转向,能使语言风格的表述方式更贴近东北民众生活,以激发东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求欲望,为东北民众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提供前提。(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向抗联歌谣是向东北民众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有效载体,它通过塑造色彩符号、设定场景符号和采用标语符号等方式为话语受众构建了“联觉”情境,帮助话语受众在头脑中形成了抗联歌谣的视觉形象,使宣传主体意在传达的内容变得“具象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从“抽象”到

23、“具体”的转向,增强了东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的理解和认同。首先,通过塑造色彩符号实现话语内容的“形象化”。随着东北抗战产生的抗联歌谣塑造了“红”与“白”两种对立色彩,通过视觉对比的方式为话语受众形象化地呈现了革命的深刻道理,架构了不同于传统“非善即恶”的新的二元对立道德评判模式,如歌谣 反日战歌 指出“在红旗下打倒白色恐怖”4 149,意指“反抗”与“压迫”的对立,此处“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而“白色”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叛徒的罪恶形象,借以表明党领导东北抗日军民驱逐倭奴消灭走狗推翻“满洲国”是正义的善的壮举,用以增强话语受众对党意识形态话语的道德认同并能始终高举红旗跟党走。

24、其次,通过设定场景符号实现话语内容的“亲民化”。抗联歌谣借鉴了民歌中的时序体,例如,农民叹 运用“十二月体”真实刻画了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李兆麟的 露营之歌 运用“四季体”具象化地描绘了东北抗联一年四季的艰苦斗争,为话语受众呈现了极具画面感的革命斗争实况,旨在唤起话语受众的情感共鸣,以激发革命斗志。且在抗联歌谣中运用了诸多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例如,东北地区常见的青松寓意着抗联将士有着不畏艰苦的顽强意志,万年藤见证着抗联与百姓的鱼水之情等来表达东北抗联革命斗争实践这一主题,以引导受众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观物取义、观景明意。并在歌谣中融入了如枫叶岭、松花江、长白山、高粱、大豆、冰雪、蒿

25、草等富有东北浓厚乡土气息的人文自然景观,嵌入东北百姓的生产生活场景,展现了抗联歌谣的淳朴真实性,旨在增加话语受众对抗联歌谣内容的情感认同,促使党的政治宣传工作深入人心。最后,通过采用标语符号实现话语内容的“简洁化”。对抗联歌谣的标题及内容以简洁直白的口号标语形式呈现,旨在对党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化繁为简。如 不灭敌寇,誓不生还 妇女快起来 起来,东北的男儿 赶出日寇才心甘不杀走狗枉为人 劳苦青年团结起来 等此类歌谣的标题就是鼓动号召类的标语。如“旗帜是列宁,奋斗为工农,建立苏维埃,世界真大同。”4 148“共产党,真英明,领导民众把敌平。统领抗日百万兵,老白山里扎大营。”4 217“抗日救

26、国救民族,争取生存和自由。为了民族得解放,并肩携手去战斗。”4 207等歌谣内容直白不含蓄,都是政治话语标语化的呈现,辞约义丰,简洁凝练,旨在对东北民众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教育,使话语受众能在不受文化水平限制的条件下,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的熏陶和教化,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抗联歌谣是众多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中最朴素而耀眼的存在,在东北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沦陷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宣传的重要载体形式。以抗联歌谣宣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侧面映射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只有在恰当

27、的载体形式下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才能真正被群众掌握。作为有效启蒙东北民众的(下转第63页)57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 EB/OL .2018-07-29 仲海涛.充分发挥我省抗联遗址遗迹的宣教功能 J.新长征,2019(3):56-57.3 董云平.革命文物用起来 文旅融合动起来 N.黑龙江日报,2020-07-22.4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535号提案的答复(黑文旅函 2021 95号)EB/OL .https:/ 关于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65号建议的答复 EB/OL

28、.http:/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专题调研组.追寻红色历史足迹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关于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 J.黑龙江史志,2019(9):8-12.7 刘红.提升哈尔滨红色文化影响力对策研究 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0(2):50-55.8 余秀芝,汪娜.保护抗战遗址,守护民族记忆 N.中国国防报,2020-09-03.9 赵晓琼.黑龙江省东北抗联遗址保护利用现状与优化路径略谈 J.黑龙江史志,2021(5):30-31,45.责任编辑:王秀琴重要话语媒介,其“大众化”“口语化”“通俗化”的话语方式为注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依托,完成

29、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向东北民众凭已有经验就可理解和接受的大众化表达的转化,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与东北本土歌谣话语的有机融合,不仅为深陷苦难的东北民众提供了可倾诉的平台,而且激昂的旋律也成为东北沦陷区民众积极投身抗日的“助推器”。抗联歌谣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的研究,对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既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文艺宣传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也为推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效路径。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J.求是,2022(2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3 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8-22.http:.4 韩玉成.东北抗战歌谣歌曲集 M.沈阳:沈阳出版社,2021.5 宋学来.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伦理意蕴探析 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0(6):57-63.6 张品良,付昱.红色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1):140-146.7 陈正平.川陕苏区的红军歌谣和歌谣化的政治宣传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简论之二 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6):16-20.责任编辑:石银(上接第57页)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