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课《宋明理学》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并分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2、理解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内涵,辨析其精华与糟粕,评价其历史影响。
二、预习案
1、旧知回顾:回顾儒学的发展过程。
2、教材导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 和 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三教合一”,以 为主,调和并吸收 和 的理论。
3.唐朝: ,尊道、礼佛、崇儒;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背景:
(1)儒家学者展开复兴 、抨击 的活动。
(2)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又叫 。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程颢、程颐(合称 ).: 是宁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即理学的核心;天理与伦理道德相结合;提出 “ ”的认知论。
(2)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认为“ ”是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3.评价: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其思想传及日本、朝鲜和欧洲。
三、陆王心学
1.心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陆九渊:“ ”即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认为人心破坏导致社会动乱, 以挽救统治;吸取 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 ”和“ ”学说,主张加强道德修养以恢复良知,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2.心学的影响:
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但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预习自测:
1.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探究案
探究一: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
(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
(4)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简要回答在新世纪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
探究二: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四、训练案
1.关于宋代理学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既阐述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和治理国家的思想
B.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循环、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C.把握理的方法,就是凭空想象,无需接触世间万物
D.理是先天而存在的
2.程朱理学认为“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这说明理学认为( )
A“理”是世界的本源 B“理”就是“格物致知”
C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D佛教和理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理,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五、课后疑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