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变”与“不变”: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历程与不变内核.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7933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与“不变”: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历程与不变内核.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变”与“不变”: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历程与不变内核.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变”与“不变”: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历程与不变内核.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 2 卷第5期2023年1 0 月文章编号:1 6 7 4-0 0 7 6(2 0 2 3)0 5-0 0 0 7-0 5“变”与“不变”: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历程与不变内核南昌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ol.42 No.5Oct.2023杨浩(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 6 1 0 0 5)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时性、共时性与即时性有机统一的过程,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从历时性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与时俱进的变迁历程;从共时性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一脉相承的演进特征;从即时性向度来

2、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正确认识“变”与“不变”的关系,于“变”中锁定“不变”,于“不变”中积极应“变”。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变与不变;历时性;共时性;即时性中图分类号:D61中国式现代化命题提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1 。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理论逻辑。当前,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既有从演进历程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如秦德君 2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程、进程和新征程三个维度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和启示;也

3、有从本质要求角度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如臧峰宇 3 1 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作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还有从中西对比角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如陈曙光 4 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事业、道路、模式和文明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吴晓明 5 从现实起源、当代意义和未来筹划三方面探讨了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但从已有研究来看,较少有研究从“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变”与“不变”。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时性、共时性与即时性有机统一的过程,既有与时俱进而“变”的一面,也有一脉相承所“不变”的一面,体现了“变

4、”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因此,本文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变”与“不变”这个核心问题,从与时俱进的历时性、一脉相承的共时性、守正创新的即时性三个维度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息图景,以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脉络和内在逻辑,为新时代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参考。收稿日期:2 0 2 3-0 6-0 6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 0 7 2 0 2 3 1 0 8 8)作者简介:杨浩(2 0 0 0),男,硕士生,.文献标志码:A一、与时俱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历程从历时性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各有不同,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变迁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工业化”目标的确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的探索,再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拓展以及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路。(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业化”目标的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国家统一与人民解放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强调工业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早在1 9 2 2 年,蔡和森就意识到落后工业国家的经济生活没有不被先进工业国家操纵和压迫的 6 ,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作支撑,中国就难以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人在吸收西方现代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

6、不懈探索,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求索现代化方案。基于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设想。只有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改变成为一个新中国,然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1 9 4 4 年,毛泽东在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一文中指出,如果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建立新式工业、发展生产力,就难以8获得老百姓的拥护 7 。1 9 4 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明确提出了“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目标,强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把中国变成工业国 8 1 2 8。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

7、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经济工作的中心逐步转变为努力实现工业化。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探索清扫了旧政治、旧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阻碍,为现代化道路的快速拓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乏现代化建设经验,再加上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敌视,我国选择学习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国也看到了苏联发展模式的缺陷。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全盘分析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基础上,开始立足本国实际探索现代化之路,提出了从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构想。1 9 54 年,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8、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将我们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水平和文化程度都高度发达的国家 9 4 6 1。周恩来在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即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国防和交通运输业 9 1 58 4。1 9 56 年,毛泽东指出现代化建设需要长远规划,并对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强调要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来推进现代化建设。1 9 57 年,毛泽东又提到不仅要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还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 1 0 。1 9 6 0 年初,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国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1 9 6 4 年,周恩来在中华人

9、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 的宏伟目标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探索过程中,我国从一开始的“以俄为师”到后来的“以苏为鉴”,从单一的“工业化”目标到“四个现代化”的构想,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为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拓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进一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步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构想。1 9 7 9 年3月,在会见英中文化协

10、会执委会代表团时,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一概念。他说:“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 2 。1 9 7 9 年底,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康之家”一词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式的现代化”1 3 。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沿用“四个现代化”提法的同时,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 4 ,高度文明、高度民主被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特征。1 9 8 7 年,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进一步拓展到文化建设。此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

11、,根据新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继承了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理论,另一方面又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首先,在总体布局上,生态文明建设被纳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1 51 1,从“四位一体”

12、到“五位一体”,现代化目标的内涵进一步得到丰富。其次,在发展理念上,新发展理念成为现代化建设行动指南。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现代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再次,在建设维度上,治理现代化成为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一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新概念1 2,将制度体系建设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进行了系统部署,进一步拓展了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最后,在战略安排上,党的十九大作出分“两个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1 6 ,从之前的“三步走”到现在的“两步

13、走”,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提前了15年的时间。在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党2023年第5期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和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二、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变内核从共时性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领导核心、旗帜方向、道路选择和人民立场始终不变,呈现出一脉相承的演进特征。“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核。在百年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虽然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历程,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没有变,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指导

14、思想和强大理论武器并没有变,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并没有变。(一)领导核心不变“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根本在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是管总、管根本的”1 7 55。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外源后发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根本政治前提便是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发展目标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党的现代化主张的具体实践形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一盘散沙状态的全国各族人民重新团结到一起,汇聚起实现民族

15、复兴的磅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党适时地调整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与目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提供根本保证,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又反过来助推党的建设发展,党的领导与现代化建设实现双向互促。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党的领导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并系统阐述了党的领导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党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现代化的深人剖析,为各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引领。梳理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实践,可以发现党的领导水平与现代化建设状况直接相关,只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现代化建设才能

16、有序开展,党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无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二)旗帜方向不变旗帜指引方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推杨浩:“变”与“不变”: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历程与不变内核(三)道路选择不变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也搞不成资本主义,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正确结论,中国式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历史的必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发动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运动,但都没能使中国人民脱离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境地。毛泽东提出:“我对于绝对的自由主义,无政府的主义,以及德谟克拉西主义,依我现在的看法,都只认为于理论上说得好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1 8 。处于内忧外患的中国,只有通

17、过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才能实现民族独立,除了社会主义道路,其他的什么道路都被历史证明是走不通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定之下,被赋予“中国特色”的属性,但“中国特色”的前提始终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在根本任务、领导力量和理论基础等方面都彰显着社会主义性质,无论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坚持无产阶级领导,社会主义的原则始终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四)人民立场不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活动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毛泽东指出

18、:“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 1 0 3 1。习近平总9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指导思想和强大理论武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运用,而是与中国社会能动地结合。从革命时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革命性转变,从解决“温饱问题”到

19、“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无论如何变迁,其旗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那便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意味着在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科学理论继续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10书记也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 9 。人民立场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人民性的价值特质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人民”蕴含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和全领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中心。从价值取向来看,人民至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取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全

20、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再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人民至上始终是不变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现代化。从价值主体来看,人民群众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一方面,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形成的虚假共同体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共同体是真实的人民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不是对抗关系,而是以共生为基点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人民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并不会凭空实现,只有充分尊重全体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从价值目标来看,人的

21、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和谐共生,让人民能够真正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成果。三、守正创新: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即时性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1 9 6 3。我们要正确认识“变”与“不变”的关系,于“变”中锁定“不变”,于“不变”中积极应“变”。(一)正确认识“变”与“不变”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在矛盾中运动,在辩证统一中发展。中国式现

22、代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业化”目标的确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与任务有变,总体布局有变,具体实践有变。但是,在“变”中融合着“不变”,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没有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没有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没有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是相互南昌工程学院学报联结与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变”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形势任务、总体布局和具体实践处在具体的变化之中,体现为现代化建设

23、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变”在一定意义上强调矛盾的普遍性,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的内核,即具有共性的一般性要求,体现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坚持人民立场。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变”与“不变”,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二)于“变”中锁定“不变”不管中国式现代化之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具体实践等内容如何“变”,其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至上立场等深具社会主义性质的内核都将不会改变。具体来说,首先,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如果没有党的领

24、导,那也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不会偏离方向,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行。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其次,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我们必须坚持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有机统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引领。再次,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无论怎样发展生产力,我们都不能违背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性质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界限。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发展

25、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已手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后,要继续坚守人民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人民性贯通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能抛弃人民性这个最鲜明的品格。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三)于“不变”中积极应“变”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与深刻变革的历程,既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深刻变革,也2023年第5期涉及价值观念、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整体变迁。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目标,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再到“以我为主”,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

26、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被动现代化走向主动现代化,从以他人为师到走自己的路,是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这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扎根于中国土壤、立足于中国实际,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不难想到,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风险和挑战,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产生畏难情绪,而是要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而行 2 0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和行动自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

27、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2 2-2 4.2秦德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历史启示 J.学术界,2 0 2 2(1 1):2 3 -3 3.3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J.中国社会科学,2 0 2 2(7):3 9-55.【4 陈曙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 0 2 3(4):3 0-3 5.5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式现代化 J.学习与探索,2022(9):1-8.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 9 2 1 一杨浩:“变”与“不变”: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历程与不变内核京:人民

28、出版社,1 9 9 6:1 4 7.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 9 9 3.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 9 9 4:1 1 9.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 9 9 8:4 8 3.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 9 7 51 9 9 7(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0 4:4 9 6.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29、 9 4:2 3 7.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6:4-5.【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4.1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9 2 0.1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 0 2 3 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 0 2 3.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 8 9 3 1 9 4 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 9 9 3:7 4.19本书

30、编写组.习近平的小康情怀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8 4.20赵岳娜.新时代国家意识的内容特征及其培育 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 0 2 2,4 1(5):3 7-4 2.111949):第1 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1:6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Change and invariance:vicissitude and constant kernel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YANG Hao(School of Marxism,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Ab

31、stract: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a process of organic unity of diachrony,synchrony and immediacy,which em-bodie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change and“invariance,From the diachronic perspective,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gon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with the times;From the perspective o

32、f synchronicity,Chinesepath to modernization presents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e lin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mediacy,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embodie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change and invariance,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integrity and innovation.To promote Chinese modernization on the new journey,we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change”and“invariance,lock“invariance”in“change,and actively respond to“change”in“invariance.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change and invariance;diachrony;synchrony;immediacy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