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美术课《石头变变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头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西版)第3册第十二课中的教学内容。本课的美术活动方式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教学实践证明,美术学习中的创造表现一般是建立在对事物充分了解、观察和想象基础上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大胆表现,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想能力。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联系生活实际用审美的目光重新审视、欣赏身边常见的小石头,感受它们的自然之美和形态之美。在教学时围绕石头的自然美,对石头的想象进行创作。并能让学生在一个可相互交流的教学平台中自主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针对小学义务教学阶段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小孩子们天性好动,田野、小溪、大海常是他们光顾的地方,石头随处可见,漂亮的石头是他们爱不释手特爱珍藏的玩具。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欣赏身边的石头,掌握石头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观察利用石头的不同形状、质地、颜色特征等进行美术创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艺术活动感受石头的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石头,体会石头的神奇和天然之美。
难点:根据石头的特征进行再创造,使石头变为艺术品。
教具准备:一些石头,水粉颜料、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教师以小礼物的形式引入石头(草莓石头)
师:“谁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草莓能吃吗?”
生:不能吃,因为是石头
以此引出课题,并板书:石头变变变。
师: 这些草莓石头虽然不能吃,可是看起来和真正的草莓不相上下,你们想知道这些石头是怎么变成草莓的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体验体验这神奇的石头。
[设计意图:主要是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学习和想象表现作好铺垫。]
二、尝试阶段
★ 了解石头画表现内容。
师:石头除了能变成草莓还能变成什么呢?(展示课件图片)
师:动物,植物,人物,生活当中的物品,可以说千变万化。是怎么做出来的,都用到哪些方法和材料?下面就跟随老师一起去探索石头变化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 观察石头,展开想象。
深入赏析: 师出示单个石头画的作品。
师:大家来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变成了什么?怎么做出来的?
并板书:绘画
(老师手中拿出一块石头来具体讲解示范步骤)
多个石头组合联想
师:出了石头还用到了哪些材料?
师:如果想让石头变得更形象些,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可以粘贴、画、拼摆、刻……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了解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扩展学生的创作思路。]
三 欣赏作品,展示课件
四、创作阶段
★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业。
师:下面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改变我们手中的石头,让它们变得更加形象更加美丽。
重点引导学生根据石头特征,创作自己的作品。
★ 教师交待作品评价标准:
1、是否根据手中石头的特点,展开想象创作。
2、作品是否有趣,表现是否有创意。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创作中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石头的再审美创作,感受石头的魅力,使学生在快乐的创作中亲近石头,在自由的涂抹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五、评析阶段
★ 作品展示,欣赏评析。
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作品的创意说明。同时让同学互相评析,教师作扼要的点评。
★ 课堂小结
师:石头,我们并不陌生,有人说它坚韧,有人说它魁伟,还有人说它无言奉献,不管怎么说,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可以体会得到。希望大家做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反思:
1、这堂课孩子们非常喜欢,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
2、 只是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幼儿不愿大胆想象,看见别人装饰什么他就装饰成什么,没有创新。
3、石头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常见,十分熟悉的。这就符合了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内容要贴近的生活”、 “教育活动要生活化”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