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 景观设计要素
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及小品、道路及铺装
一、地形
1.地形的常见类型
平地形、凸地形、凹地形
(1)平地形
表现形式:草地、集散广场、交通广场、建筑用地
地平线、天际线或山脊线。
通过体量较大的构筑物或雕塑来增加空间的趣味,形成空旷地形的视觉焦点;或通过构筑物强调地平线和天际线的水平走向,形成大尺度的视觉;或通过竖向垂直的构筑物形成和水平走向的对比,增加视觉的表现力。
(2)凸地形
表现形式:土丘、丘陵、小山峰等。
顶部具有控制性,适宜设置标志物,作为景观焦点。
(3)凹地形
凹地形具有内向性和保护感,属于静态空间,视线较封闭、空间呈积聚性。
2.地形的功能
(1)生态学功能
改善小气候:地形可影响某一区域的光照、温度、风速和湿度等。
组织排水:利用地形自然排水。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空间功能
依托造景:主景或者背景,为建筑提供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空间组织:利用地形可以自然、有效地划分空间,使之成为不同功能和景色特点的区域。
视线控制:地形的挡与引,视线的开敞和封闭。
3. 地形的处理原则
功能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美学原则
地形因素对于景观建成的效果影响最大
二、水体
1.东西方园林水景比较
(1)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体的聚散、开合、收放、曲直极有章法。总的来说,中国园林的理水,重在表现其静态美。
(2)日本古典园林具有海岛性特征和水性特征。由真山水向枯山水转化。枯山枯水、小山小水、砂块并用的特征有别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真山真水、高山大水表现。以静观、参悟对应抽象概念的海、水、洲、岛。
(3)法国园林整体采用严格对称的布局,但在布局与整体上更加统一。
(4)英国古典园林与意大利、法国不同,其水体结合地形,缓缓的草坡创造出曲折静谧的水景。
2. 基本形态
动态:喷泉、跌水、瀑布、溪流等(静态的水给人以平静、幽静的感受)
静态:湖、池、潭、塘及流动缓慢的河流(动态的水多以声响美感为主,形式丰富给人以明快、活泼、多姿多彩的感受)
3. 基本原则
景观原则、节水原则、经济原则、亲水原则、安全原则、艺术原则
4. 水岸的设计水岸的设计包括岸线的平面形态及水岸的断面形式。总体而言,水岸的断面形式包括缓坡式、直立式、分级式等三种。
(1)缓坡式水岸
(2)直立式水岸
(3)分级式水岸
三、植物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的唯一具有生命的要素,这也是区别其他要素的最大特征。
1. 植物生长与环境
光:分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荫植物。
温度:植物的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水分:水分不足导致植物枯萎,水分过度会使植物根系因缺氧而发育不良,导致根系腐烂而死亡。
土壤: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通常将园林植物分为酸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浓度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会使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器官受到伤害,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受阻,甚至造成植物个体死亡、种群消失。
2. 植物的作用
(1)生态功能:
改善气候、调节气温、吸附粉尘、降音减噪
保护土壤、涵养水分、防风固沙、引导主导风
(2)组景功能:
主景:植物独特的色、香、形、季相变化特性,成为园林空间的焦点,起主景作用。
衬景:增加建筑的尺度感;协调统一。
烘托主景。用常绿树来烘托庄严气氛;雕塑,以绿篱、树丛为背景。
(3)其他功能:
创造意境、调整空间(组织、分隔、联系空间)、树干挺直,树形高耸的植物种植在地形顶端或高地上,可以用来加强地形、强化植物空间景观力度,创造开阔而有气势的园林空间、渲染气氛、“引”和“障”(引导、遮挡视线)、柔化建筑及道路(生命的线条)
3 植物的分类
依据植物的大小及外部形态,植物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竹类、草坪和地被等;依据植物叶片四季脱落状况可分外常绿植物、落叶植物;依据叶形可分为阔叶植物、针叶植物。在景观园林中,综合植物的生长类型、应用法则,把园林植物作为景观材料分为: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水生植物和草坪六种类型。
4 植物的种植形式
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篱植、花坛、花境、草坪
1)孤植
(1)孤植是指单株乔木孤立种植的配置方式。有时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是2-3株乔木紧密栽植,形成一个整体。但必须是同一树种。
(2)作用:孤植树作为局部空间的主景,供人观赏;还可起庇荫作用,供人休息、眺览。
(3)孤植树的选择:
①一种是作为局部空间主景用于观赏的树种②另种是起庇荫作用、能够供人遮荫纳凉的高大树种
(4)孤植树的种植位置
①应当确保树冠有足够的生长空间。②配置与园路或水系的转折处、小型的林中草地及较的院落中。
2)对植
(1)对植是采用同一树种、同一规格的树木依主体景物的中轴线作对称布置的一种种植方式。两树的连线与轴线垂直并被轴线等分。
(2)一般选择冠形规整的树种。
(3)此形式多运用于规则式种植环境之中。
(4)对植树种植方式
对称式对植、非对称式对植
3)列植
(1)列植是指树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成行成列地栽植的配置方式
(2)列植形成的景观比较整齐、单纯、气势;列植与道路配合可构成夹景。列植多运用于规则式种植环境中,如道路、建筑、矩形广场、水池等附近。列植具有施工、管理方便的优点。
(3)列植树的选择:
①列植宜选择树冠体形比较整齐的树种,树冠为圆形、卵圆形、椭圆形、圆锥形等。
列植的栽植间距及形式:②间距:取决于树木成年冠幅大小、苗木规格和园林主要用途如景观、活动等。一般乔本采用3.8m,灌木为1—5m。
形式:有等行等距和等行不等距两种基本形式。
4)从植
(1)丛植是指两株及其以上的同种或异种的乔木和灌木混合栽种的一种种植形式。
(2)丛植所形成的种植类型是树丛。树丛的组合,主要表现的是树木的群体美,但也要在统一构图中考虑表现单株的个体美,所以选择作为组成树丛的单株树木的条件与孤植树相似,即必须挑选在庇荫、姿态、色彩、芳香等方面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树木。
(3)丛植的形式:
两株丛植、三株丛植、四株丛植、五株及其以上的丛植
(4)配置要求:
①满足植物生态要求,构成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②平面布置要疏密有致,立面构图要参差错落;③树丛各植株个体之间在形态、色彩上要协调一致,同时要有差异,以体现变化统一的原则;④树丛四周要相对开阔,留有适宜的观赏视距。
5)群植
(1)群植通常是指由20、30株树木混合成群种植的配置方式。
(2)群植所形成的种植类型称为树群。它主要是表现植物的群体美,并以此构成园林局部空间的主景。
(3)群植的布置位置:树群通常布置在有足够观赏视距的开朗场地上作为主景的树群,其主要立面的前方,至少在树群高度的4倍、林群宽度的1.5倍距离内,要留出空地,以便游人观赏。树群栽植地标高最好能高出外围地段,形成向四面倾斜的地形,以利排水和突出主景。
(4)配置要求:
立面结构:混交树群多采用郁闭式分层结构,从高到低最多可分为乔木层、亚乔木层、大灌木层、小灌木层以及草本层5个层次。
平面布局:通常将高大常绿的乔木布置在中间,作为背景,亚乔木在其周围,大灌木、小灌木在外缘。
生态要求:树群在树种选择和组合配置时,除了像孤植树、树丛那样考虑其与周围环境的生态关系外,还应注意树群内部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6)林植
(1)林植是在园林中成片、成块的栽植乔灌木,以构成林地和森林景观的种植形式。
(2)林植的种类:
密林:林木郁闭度为0.7~1.0,林地道路广场密度为5%~10%。又分为单纯密林、混交密林。
疏林:林木郁闭度为0.4~0.6;道路广场密度在5%以下。由于疏林里林木密度较稀疏,常把疏林与草地结合营造,称为疏林草地。
7)篱植
(1)篱植是用乔木或者灌木以相同且较近的株、行距及单行或者双行的形式密植而成的篱垣。
(2)主要类型:
按绿篱高度分:①绿墙:高度在一般人视高160cm以上,可阻挡人们的视线;②高绿篱:高度在120~160cm之间,人的视线可通过但不能跨越;③中绿篱;高度在50~120cm之间,是最常用的绿篱类型时常所说的绿篱系指这种;④矮绿篱:高度在50cm以下,人可轻易跨越。
按功能要求和观赏特性分:
①常绿篱:由常绿树组成,是园林中最常用的绿篱,常用树种有侧柏、大叶黄杨、海桐、女贞、雀舌黄杨等;②落叶篱:由落叶树组成,一般不用落叶树作绿篱,但在常绿树不多或生长过慢的地区,亦可采用落叶篱形式。常见树种有榆树、雪柳、水蜡树、胡颓子等。③彩叶篱:由红叶或斑叶等色叶观赏树种组成。常用树种有红叶小菜、金边珊瑚,各种斑时大叶黄杨、金边女贞等;④花篱:由观花树种组成,常用树种有桅子花、荣莉、六月雪、凌宵、迎春、木模、珍珠梅、锦带花等;⑤果篱:由观果树种组成,常用树种有紫珠、小聚、拘骨、火棘、金银木等;⑥刺篱:由带刺的树种组成,常用树种有构桔、桐骨、胡颓子、山皂荚、黄刺梅等。⑦蔓篱 由攀缘植物组成,需事先设置供攀附的竹篱、木栅等。常用植物有地锦、常春藤、爬山虎、凌霄、紫藤、南蛇藤、十婉妹蔷藏等;⑧编篱:为加强绿篱防范作用,有时把绿篱植物枝条编结起来,构成网状或格栅形式,称为编篱。常用树种有木模、雪柳、紫穗槐等。
8)花坛
(1)花坛:是在一定几何形体的种植床内,种植花卉植物构成艳丽的色彩和美丽的图案。花坛欣赏的不是个体花卉的线条美,而是花卉群体的造型美、色彩美。在园林中花坛常做出入口的装饰,广场的构图中心,建筑的陪衬,道路两旁、转角和树坛边缘的装饰。
(2)分类
按表现主题分类:模纹花坛、花丛花坛
按规划方式划分:独立花坛、群组花坛、带状花坛、立体花坛
9)花境
(1)花境:是园林中从规则式构图到自然式构图的一种过渡半自然式种植形式。它的平面布置和平面轮廓是规则式的,而内部种植则是自然式的。花境表现的主题是观赏植物本身特有的自然美,以及花卉自然组合的群体美。
(2)分类
花境按规则方式分:单面花境、双面花境
花境按种植材料分:灌木花境、球根花卉花境、宿根花卉花境、专类植物花境、混合花境
(3)花境的作用与位置:
花境可设置在公园、风景区、街心绿地、家庭花园及林荫路旁。它是一种带状布置方式,因此可在小环境中充分利用边角、条带等地段,营造出较大的空间氛围,是林缘、墙基、草坪边级、路边坡地、挡土墙等的装饰;花境的带状式布置,还可起到分隔空间和引导游览路线的作用。
5 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生态化、垂直化、乡土化、适地适性化、生物多样化、层次化、经济化
建筑及小品
园林景观建筑与小品作为园林景观环境构成要素之一,是景观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建筑类型
常见的有亭、台、楼、阁、榭、廊、厅堂、舫、轩、塔等。
亭是供游人休憩和赏景的园林景观建筑,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某一景点的主题。
台多筑与高处、水边,与自然接触最多,空间开敞,视野宽阔,可供远眺赏景、坐息、上月等。台的周边常设置精美的栏杆,起围护和装饰作用。
楼、阁为两层或两层以上建筑,体量一般较大,用做登高望远,多设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
榭是一种水边的建筑形式,建筑基部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在池岸,临水立面开敞,设有栏杆,屋顶多为歇山回顶式。
廊是一种线形建筑形式,在景观园林中起分隔、穿插、纽带等多种作用,其列柱和横眉在游览中构成一系列取景框架。它不仅有亭的作用,而且能用来分隔空间,形成空间变化,增加景深和引导游人。
按形式分:直廊、曲廊、波形廊、复廊等
按位置分:沿墙走廊、爬山走廊、水廊、回廊、桥廊等
轩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指次要的厅堂,又可以指有槛的或较宽阔的廊。因为轩与廊比较相近,所以有“轩廊”的叫法。
塔是重要的佛教建筑,在层高型建筑中是序列的顶点,其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层数一般为单数,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景观园林中塔往往是构图中心和借景对象。
2 小品分类
休憩性小品:桌、椅、凳
装饰性小品:图腾柱
照明性小品:灯柱、路灯、射灯、草坪灯
展示性小品:景墙、雕塑
服务性小品:电话亭、垃圾箱、报亭
综合性小品:花架
雕塑
雕塑主要是点景的作用。丰富景观,同时也有引导、分隔空间和突出主题的作用。
按内容分: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陈列性雕塑
按形式分:圆雕、凸雕、浮雕、透雕
按材料分:金属、石、水泥、玻璃钢(永久性材料)、石膏、泥、木、冰、雪、植物(非永久性材料)
2)花架
花架是一种综合价值较高的园林小品。它可以单独成为一种景观,作点状布置时,其功效就与亭子一般;作长线布置时,又与长廊一样发挥建筑空间脉络作用。另外还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攀爬空间,创造小品与植物结合的美景,同时为游人提供休闲纳凉的优良场所。
按表现形式分:双边悬桃花架、单柱单边悬桃花架、双柱花架、多柱花架
按结构类型分:木花架、竹花架、仿木预制成品花架、钢花架、不锈钢花架等
3)桌、椅、凳
桌、椅、凳为人们提供交谈、休憩、娱乐、观赏的空间,常常布置在湖边池畔、林荫树下、草坪及铺装边上、路旁等地方。
设计要求:美观、形式多样、构造简单、制作方便,应考虑其位置、大小、色彩、质地,应与整个环境协调统一,形成独特的园林小品。
材质:木材(质感好,冬暖夏凉)、石材(耐久性好)、混凝土材料(价格低廉,可以仿制成石桌凳、树根性桌凳等)、还有一些金属、陶瓷、塑料材质也常用。
4)电话亭
电话亭按其外形可分为封闭式、遮体式等。
封闭式电话亭一般高为2—2.4m,长宽为1—1.5m,材料为铝或钢框架嵌钢化玻璃、有机玻璃等透明材料。
遮体式电话亭隔音防护较差。
5)标识牌
标识牌是信息服务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标识牌的目的是引导引人们尽快到达目的地,同时标识牌也是文化氛围的窗口。标示牌应具有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并表现对人的亲和、关爱。
6)垃圾箱
垃圾箱既是必不可少的卫生设施,又是园林空间环境的点缀。造型要巧妙独特,并要方便丢垃圾和收垃圾。
形式:固定形、移动形、依托形等
垃圾箱的设计应根据人们的使用频率、垃圾倒放的多少、倒放的种类与清洁工清除垃圾的次数等决定他们的容量与造型,并考虑垃圾箱的放置地点,以便使不太雅观的垃圾箱更好地与周围环境协调。
7)书报亭
书报亭是为了方便和满足居民一般生活用品和文化需求。
一般都采用比较简易或比较时尚的小型构筑物,组成一个小型空间,构成具有空间使用功能的小品景观。构建形式和色彩运用丰富多彩,应根据小区、街道具体环境状况来确定其构建形式与色彩。
8)照明灯具
园林景观照明不仅具有照明功能,同时它本身还具有观赏性,可以成为园林景观饰景的一部分,其造型的色彩、质感、外观、应与整个景观环境相协调,烘托园林景观环境氛围。
9)景墙
景墙是建筑与园林小品中体量较大、极具震撼力的一类,往往给游人一种稳重、庄严、震撼的感觉,使游人流连忘返。
景墙的功能:限制空间、屏障视线、分隔功能、调节气候、文脉表现、主题表现
设计注意事项:(1)墙体的高度与视线的封闭性。(2)墙体的材质与视距。(3)墙体与周围其他园林要素的关系。(4)明确墙体的功能
10)挡墙
挡墙也就是俗称的护坡。传统的护坡主要有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等。
挡墙功能:(1)固土护坡,阻挡土层塌落。(2)占地,扩大用地面积。(3)消弱台地高差。(4)制约空间和空间边界。(5)造景作用。
3 园林景观建筑及小品的设计思想
巧与立意、独具特色、把握自然、体量适当
4 园林景观建筑及小品的设计原则
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审美情趣、景观塑造、整体环境、空间序列
5 园林景观建筑及小品的设计手法
仿生化处理、雕塑化处理、延伸化处理、植物化处理
道路及铺装
道路从词义上讲就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乡村道路及一些园区道路,古代中国还有驿道。
1 道路的作用
园林道路主要是满足交通功能的需求,同时尽可能为游人提供一定的路边景观。
(1)划分功能区域
道路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不可少的要素,既可以将全园划分为众多功能不同的区域,又可以将被分割的区连接成一个整体。
(2)组织交通
组织交通是道路最初承载的功能。具体说来,它承担着人流、车流的集散和疏导工作,而更多的是游人的疏导情况、各种所需要物品的交通运输以及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等。
(3)指引游人游览
道路最人性化的功能便是起到引导游人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引导游人的视线和游览路线,还可以引导游人的心智和情绪。
(4)构造景观
道路规划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级具有观赏性的艺术景观,特别对于游憩小道这种趣味性较强的道路,自身看似随意但造型曲折优美的曲线无疑增加了园景的层次。
(5)其他相关功能
道路可以为相关配套设施提供帮助,如排水系统、水力系统、电力系统、照明系统、天然气系统等规划布置可以沿道路线进行规划安排。
2道路的类型
1)按照材料划分
整体路面:指单用一种材料铺设而成的路面,常用的材料包括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
块料路面:指采用块状材料铺设而成的路面,常用块状材料有预制混凝土快、天然石块、带有花纹和图案的大块方砖等。
碎料路面:指路面有各种不规则的卵石、碎石、瓦片等进行规则式排列,或将其排列成各种图案纹样。
2)按照结构划分
(1)路堑型:通常将低于天然地面的铺设轨道和挖方路基称为路堑,此道路形式利于排水。
(2)路堤型:通常将高于天然地面的用土或石的填方路基成为路堤。
(3)特殊型:指如台阶、汀步、布石、登道、攀梯等特殊形式的道路形式。
3 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经济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与整体风格相协调
4 道路布局形式
道路布局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布局形式还应当同园林整体环境相协调,比如同建筑、水体、山石、景观小品等的关系,以及道路交叉口的处理方式,自身的布局形式。
(1)平面线形布局设计
道路的线性布局主要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形式由两种不同的线性布局方式自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2)丁字形相交的道路
指两条道路成丁字形相交时,可在交点处设置道路对景。自然式的园林道路系统中以三岔口为主,在三岔口中央可设置花坛、和景观小品等,但是切记勿使各条道路与花坛景观小品相切;
(3)交叉口交叉道路不得多余四条
若过多的道路交叉与一点,则使人迷失方向,造成游人位于交叉口无所适从的感觉。
5 铺装形式的表现要素
道路通过铺装形式来体现它的环境艺术功能。环境艺术功能通过铺装的强烈视觉效果起着提供休闲娱乐活动空间、划分空间、联系园景以及装饰美化景观的作用,使人们产生独特的激情感受,满足人们对美感的深层次心理需求;营造温馨宜人的气氛,使街路空间更具有人情味与情趣,吸引人们驻足进行各种公共活动,从而使街路空间成为为人们喜爱的城市高质量生活空间。
(1)色彩
色彩是心灵表现的一种手段,它能把人们的情感强烈地贯入人的心灵。色彩路面的应用,能把“情绪”赋予风景。
(2)纹样
相同质地的材料通过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尺度或者不同质地的材料都可以组成格式图案,而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
(3)质感
质感是由于人通过视觉和触觉而感受到的材料质感。铺装的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材料质感的美来体现。这样不同的质感创造了不同的美的效应。
花岗岩板材:坚硬、华丽、典雅
青石板:古朴、简洁
陶瓷类面砖:明快、色彩丰富
混凝土切块:朴素、简单
鹅卵石:小巧、灵活、细腻
黄石铺装:粗狂 、豪放
(4)尺度
铺装图案的尺度对园林景观空间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形体较大、较开展则会使空间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而小巧、紧缩的形状,则使空间具有压缩感和紧凑感。
(5)形状
铺装的形状要素是通过平面构成要素中的点、线、面得以表现
1.构图作用
(1)影响空间比例,影响场地的尺度感。(2)统一作用。(3)基底作用作为引人注目的景物的基底。(4)构成空间个性(细腻感、粗糙感、宁静感、喧闹感),创造视觉趣味。
2.常用的材料
整体铺装:混凝土(彩色压膜)、沥青、塑胶、水磨石、砾石、洗石子、鹅卵石等。
块状铺装:砖、条石、步石、木等。
3.设计方法与要点
(1)与周边各要素相结合:对位关系、尺度关系(2)视觉调整(3)材料组合
4.安全问题——盲道、台阶
花池与花台:低者为花池,高者为花台。
5.功能与构图作用
(1)使用功能:栽种植物、提供休息设施。
(2)构图作用
围合分隔空间、形成空间焦点、构成空间序列、增加竖向变化
2.常用的材料:花岗岩板材、水洗石、文化石、砖、砖贴面。
3.设计方法与要点
(1)外形应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般采用规整对称式的几何形状,在环境中合理的组织它们之间的关系。
(2)以平面欣赏为主,植床不宜太高
1坐凳
1)功能与构图作用
(1)使用功能:休息等候、交谈、观赏。(2)构图作用:围合分隔空间、创造视觉趣味、强化空间特征
2)常用材料:钢、木、石材等。
3)设计方法与要点
(1)与场地空间形态相结合:改变场地的形态:动态、突出。顺应场地的形态:场地的边界、铺装方向。顺应道路的线型:平行、垂直、相切。
(2)围合感与朝向:朝向景观观赏面;朝向交谈者;背后不留交通要道或设置景墙,保证有较好的围合感和私密性。
(3)舒适度:消除尖锐的部位(倒角);椅面与靠面的倾角;椅面与靠面的材质。
2景墙
1)常用材料:石块、砖、混凝土、木材等。
2)设计方法与要点
(1)墙体的高度与视线的封闭性。(2)墙体的材质与视距。(3)墙体与周围其他园林要素的关系。(4)明确墙体的功能
3挡墙
1)常用材料:石块、砖、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木材。
2)设计要点
(1)与地形设计相结合:土坡、驳岸(见图1-82、 图1-83)。
(2)参与景观构图。
(3)平面构图:参与分隔围合空间。
(4)立面构图:与雕塑相结合,立面造型。
4灯柱与景观柱
1)灯柱的功能:照明、分隔空间、形成序列。
2)灯柱的设计要点:和空间序列相结合、和其他景观要素相结合、合适的照度和高度。
3)景观柱的功能:分隔空间、形成序列、表达文化
4)景观柱的材料
面层:花岗岩、钢板、涂料、水刷石、木板、文化石、瓷砖。
结构层:钢筋混凝土、钢架、木材。
粘结层:水泥砂浆。
基础:钢、素混凝土、碎石、灰土。
5)景观柱设计要点:和空间序列相结合、和其他景观要素相结合、和雕塑相结合。
5廊架
1)功能:供植物攀缘、设桌凳供游人休憩、节点中心、装饰作用。
2)材料:常用的材料有钢筋混凝土、砖混凝土、金属、竹木等。
3)设计要点
第二章 观设计形式法则美
景观设计形式法则美:单纯齐一、多样统一、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尺度比例、联想意境、对称均衡
1、比例与尺度 比例、尺度、对比、节奏、多样与统一、简单、主从
2、形态要素 点、线、面(点是视觉能感知到的基本单位 实点与虚点 景观中的线性要素有园路、溪流、驳岸线、林冠线、林缘线、围墙、长廊、栏杆等。在景观设计中,常见的实面有矮墙、树篱、建筑外面、水面、地面等)
3、基本形与形体变化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一个集中性、内向性的形状,在它所处的环境中,通常是稳定的。以自我为中心,把一个圆放在场所的中心,将增强其内在的向心性。圆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性、统一感、整体性形态 多圆组合 同心圆和半径 圆弧和切线:圆的一部分)(正方形最简单、最实用的设计图形,易与同建筑物相配,易于衍生出新的图形。)(三角形速度、力量、冲动、稳定、高尚)
4、基本形之间的空间关系
(1)两个面:相含关系,相交关系,相邻关系,连接关系
(2)多个面:集中式组合,线式组合,网络式组合
5、方法(1)构思 (2)实施:①推敲并确定基本形;②处理形;③细节处理;④调整
(平面形态的实例分析 基本构思:圆形与方形的组合 基本形与单元:圆形、方形以及由它们分割而成的形。形与形的基本关系:运用形与形叠加的方法。 处理方法:将圆形、方形分割并按照一定规律移位,使两只分割形成的子形叠加,注意两者间的大小、疏密的对比,表现出明显的韵律感,注意主体、整体)
第三章 景观空间形态设计
1、空间限定要素组成:即底面、顶面(水平要素)和垂直(竖向要素)。
2、空间的限定方法:常用手法 (1)围合 (2)设立 (3)覆盖 (4)抬高 (5)下沉 (6)架起 (7)肌理(质地 )
3、空间的形式与特性:边界 尺度 层次 空间的引导与序列
4、功能分区: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主体空间、交通联系空间、辅助空间
5、流线组织:(1)景观空间的流线主要有使用功能需求的流线和有视景服务需求的流线。(2)单一主流线和主流线与辅助流线相结合的两种方式
第四章 景观空间与环境
1、环境条件的调查分析:地段环境 人文环境
2、历史环境中应对的几种常见手法有:(1)传统形式的变换与隐喻(简化和提炼 传统符号的提取与拼贴)(2)传统空间的继承(3)地方风格的探索
3、个例和共性:1.历史环境 2.自然环境(1)场地内容解读(2)景观要素构成(3)空间结构组织
第五章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程序
1、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程序:(1)接受设计任务书阶段(2)基地调查和分析阶段(3)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4)施工图设计阶段
第六章 公共建筑环境景观设计
1、公共建筑指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建筑类型,具有公共用途和室内开放的空间。
公共建筑包含办公建筑(包括写字楼、政府部门办公室等)、商业建筑(如商场、金融建筑等)、旅游建筑(如旅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科教文卫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建筑等)、通信建筑(如邮电、通讯、广播用房)以及交通运输用房(如机场、车站建筑等)
2、公共建筑环境景观的作用 :(1)满足视觉审美需要(2)满足休闲交流需要(3)满足公共建筑功能的表达需要
3、公共建筑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视觉优先 注重空间 分层环境的视觉感受符合心理需求
4、办公建筑环境景观的特点(1)丰富空间功能(2)材料自然软质化
5、商业建筑环境景观的特点(1)便捷的交通、空间环境(2)良好的购物氛围
6、文化建筑环境景观的特点(1)符合建筑主题氛围(2)配合建筑营造景观空间
第七章 城市道路环境景观设计
1、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城市主干道、市区支路、专用道三大类(城市主干道是城市内外交通的主要道路,城市的大动脉。可分为高速交通干道、快速交通干道、普通交通干道及镇区干道)
2、完整的道路由机动车道(快车道)、非机动车道(慢车道)、分隔带(分车带)、人行道及街旁绿地这几部分组成。
3、道路断面的布置形式 我国现有道路多采用一板、两板、三板等基本形式,相应道路绿化断面有一板两带、两板三带、三板四带等几个类型(一板两带式: 即为一条行车道、两条绿化带。这是最常见的绿化形式,中间为车行道,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两板三带式即分成单向行驶的两条绿化带,在快车道中间设置一条隔离带为分车绿带)
4、行道树绿化设计:
(1)确定行道树种植点距道牙的距离(行道树种植点距道牙的距离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行道树与管线的关系;二是人行道铺装材料的尺寸。)
(2)确定合理的株距(以株与株之间或行与行之间互不影响正常生长为原则。一般采用5m,一些高大乔木可采用6~8m株距。)
(3)种植方式:①树带式 ②树池式
(4)行道树的定干高度
5、行道树和地被植物的选择原则
(1)适地适树、多采用乡土树种,移植时易成活,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种。
(2)要求管理粗放,病虫害少、抗性强,抗污染
(3)树干要挺拔,树形端正,树冠冠幅大,枝叶茂盛。分枝点高,遮阴效果好的树种。
(4)发芽早、展叶早、落叶晚而落叶期整齐的树种
(5)深根性,无刺、无毒、无臭味、落叶少、无飞絮、无非粉、少根的树种。
(6)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
(7)绿篱植物应选用萌芽力强、枝繁叶茂、耐修剪的树种。
(8)地被植物应选择茎叶茂盛、生长势强、病虫害少和便于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
第八章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1、居住区的环境构成 居住区的环境要素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其中物质要素又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
自然要素:地形、水体、植被、土壤等;
人工要素:建筑物、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工程设施等;
精神要素:宗教信仰、居民道德、地方风俗、社区文化等。
2、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根据土地的不同功能,居住区用地基本分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用地四大类。
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地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3、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要求 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绿化的问题。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需要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
(1)分析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
(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
(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观场地。
(4)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的自然住区。
4、提供户外场所要求:
(1)动态性娱乐活动与静态性休憩活动的结合搭配。
(2)公共性开放性场所与个体私密性场地并重。
(3)开敞空间与半开敞空间并重。
(4)立体化的空间处理。
5、居住区绿化的组成及设计原则:
(1)行道树绿化设计 居住区公共绿地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及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
(2)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 ( 以住宅组团居民服务对象,应设置老人与儿童经常逗留与活动的一般场地,离住宅入口100M左右)
(3)老人、儿童活动区 (老人活动区宜选在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干扰他人较少的地方。建筑设施布局要紧凑,应布置坐椅,宜有小亭、花架等 儿童中心活动区宜位于交通方便,干扰他人少的地方。应该提供坐椅、休息性小亭、花架等供家长监护使用。)
(4)专用绿地( 专用绿地指住宅区各类公共建筑及设施的绿化用地。如会所、幼儿园、小学、医疗机构、商场等专用绿地。
(5)道路绿化用地( 道路绿化用地指道路间绿地、行道树绿地等。道路绿化要注意其网络的作用,将居住区的各种绿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植物配置应不同于城市道路,要有居住区气氛。应将乔木、灌木、绿篱、草地、花卉结合起来,使环境更加生动)
(6)宅旁绿化(在住宅的阴面要注意选择耐阴植物。树木栽植不要影响住宅通风与采光,南向窗前不宜栽植大乔木,宜落叶乔木,宜远植,距离≥3m,绿化布置要注意尺寸感,疏密得当 )
(7)别墅绿化
6、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
植物配置 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植物生态及功能要求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1)乔冠结合,常绿和落叶,速生和慢生相结合,适当地配置一些花卉、草皮。在树种搭配上,既要满足生物学特性,又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
(2)植物种类不宜繁多,但要避免单调,更不能配置雷同,要达到多样统一。
(3)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有变化,打破建筑群体的单调和呆板感。
(4)在栽植上,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等,适当运用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景观。
树种选择 居住区一般人口集中、住房拥挤绿地缺乏、环境条件比较差,选择树种时应考虑以下几个特点:
(1)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
(2)冠大荫浓,枝叶茂盛的落叶、阔叶乔木。
(3)常绿树和开花灌木。
(4)耐阴树种和攀缘植物。
(5)具有环境保护作用和经济收益的植物
第九章 城市中小型广场景观设计
1、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2、广场按其性质、用途及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市政广场 集散广场交通广场 纪念性广场 商业广场 文化广场 休闲广场 综合性广场
3、 城市广场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永久性三个特征
4、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尺度适配原则 以人为本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5.城市广场的景观要素设计:铺地 雕塑与小品 水景与照明 绿化设计
第十章 城市中小型公园景观设计
1、公园意义:公园是为保持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国民教育,并自由享受园内的设施,兼有防火、避难及防灾的绿化用地
2、公园功能: 一是为人们日常的游览观赏、休息、娱乐和文体等活动 , 提供优美的境域和舒适的场所; 二是美化城市面貌 ,净化空气和平衡城市生态环境。
3、公园设计要素空间:地形 园路 水体 植物
4、地形设计的功能
(1)满足景观功能要求。利用不同的地形地貌,设计出不同功能的场所、景观,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景观。
(2)改善种植和建筑物条件。利用和改造地形,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建筑的条件,提供干、湿,以及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3)解决排水问题。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5、地形设计的原则(1)利用为主,改造为辅; 2)因地制宜,顺其自然 ;(3)符合自然规律。
6、园路的分类:主路、支路和小路
7、园路的设计原则:分布主次分明、疏密得当;与整体协调一致、不乏特点;以满足交通为主、游览为其次。
8、水体的设计原则:主次分明,系统完整 水岸线曲折有致 山(岛)水搭配合
9、植物配置的形式:孤植 对植 列植 丛植 群植 林植 绿篱 花坛
10、植物配置的原则:(1)符合植物的生态要求;(2)符合景观观赏的需要(3)体现植物艺术美感(4)利用植物构成空间。
(1)花架适于植物生长。
(2)尺度空间要适宜。应保持自身的统一的比列与尺度。
(3)廊架形式要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