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162784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关于赏识的意义 现代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自身受的家庭教育,小范围的社会影响以及短时间的学习氛围的熏陶,形成他们各异而又特定的心理特征。从整体上看,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强,他们希望别人尤其是师长能理解,尊重自己的学习和人格。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和《学习的革命》中的四个层面学习说,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层次的需求,并渴望得到他们在学习上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与赏识,他们的内在的潜动力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得到最大限度的外释,从而上升到高一层次的追求,促使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相反,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即使这样的伤言是无意的、轻微的,也往往会留下心理创伤,由此造成情绪低落,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其表现方式有时是隐性的,有时是显性的,这就势必影响班级学生之间的正常效和学习气氛,压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渴望新生 一整体心态的内在积极因素,并努力使自己认同、赏训这一心态。如果班主任对这种心理特征不察,在情感上格格不入,一有看不惯便不分场合乱加训斥,以显示班主任的魄力和权威,甚至采用揭短处、说风凉话的方式,迫使学生屈从,其结果只能造成情感上的疏远对立,时间长了,四面树敌,班主任逐渐失去信任度,学生不买帐,工作的开展必然会障碍重重。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都希望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获得他们的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联系绝不可能是完全等同的。由于性别、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自身性格、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他们会自发地形成一个个交往的密切群体,这是自然的,不足为怪。一般说来,这些群体内的学生个体之间具有较多的共同点,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共同点,也会有消极的负面的共同点。作为班主任,应当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些交往密切的群体,尤其要能赏识其积极的正面的共同点,使其不断巩固和发展,并着意引导他们与其他群体的积极方面融合和同化,,逐步缩小、淡化和消除自身的积极因素,最终使这些群体求同存异,统一在班级这个群体中,让每人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安全感、愉悦感和依恋感,班级的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相反,如果班主任以挑剔求全的态度,把次要的消极负面因素看成主要问题,一叶障目,扣上:小混混队“的帽子,或者偏听偏信,主观武断,把群体中个别学生的错误缺点扩大,以偏概全,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其结果只能使学生之间相猜忌、关系紧张、人心涣散、惶惶无主,这怎么能做好班级工作呢? 学生个体也是各不相同的,真正做到全面客观地了解每个学生,进而赏识每个学生,这对班主任来说是至关重要性的,老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停留在一般层次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要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就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如果不深入学生中间去,情感和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实际情况了解得就少,自己的主观心理因素就强,反馈过程就会出笔病,这样就容易产生“两层皮”现象,犹雾中观日。班主任在认识学生的过程中,就容易形成一种主观的、模糊的、不切实际的印象。就学生个体而言,除少数个性之外,一般学生的优点比较内在,而缺点往往比较外在。班主任一旦产生主观主观、模糊认识,就会让外在的缺点掩盖了内在的优点,对学生产生不公正的评价。而学生的心理上又普遍存在着一种维持自我一致的倾向。当这种不公正的评价形成之后,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形成对学生的偏见。由于学生自尊心强,班主任的偏见就会促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有挫折感,以至于发展沮丧,甚至造成矛盾激化。 班主任要做到能赏识自己的学生,决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赏识与表扬不同,与一般的师爱也不同,表扬是一种行为,是在一定场合对别人某一成绩的肯定或颂扬,它并不取决于情感。像关心等一般性的师爱,学生已受之有余了,是不会被深刻感动的。赏识是一种心态,是爱的升华,是内心深处对别人某些个性特征的情感体验与倾斜。因此,班主任要能赏识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自身修养。   二、关于心理暗示问题 心理暗示就是指客观环境以不太明显的方式向个体施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采用适宜的心理暗示方法,常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心理暗示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行为暗示 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暗示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类比暗示 即用一种相近相似的人或事暗示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侧击暗示 即对学生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不直接点出来,只是侧面敲击一下引起重视。 赠言暗示 即选择一些暗示学生注意的格言、警句,在谈话结束时,以书签、留言的形式赠给学生,使谈话效果来一次升华,或者在学生的评语中,写上一些针对性的格言、警句。 幽默暗示 即对在班上出现的问题用幽默的语言、漫画、手势等,让学生在愉快中得到启迪。幽默的语言用于正面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而用于批评胜于简单粗暴的斥责,它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使其辨明是非,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关于心理敏感   心理过敏性反应,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来自心理上某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畸形的变态的自尊”。据研究,许多客观因素可能成为这些学生的心理敏感区,如外形上的疤、麻、斑、秃;身材太矮;比人多一个手指;说话结巴;内脏功能的某些疾患;家庭成员的名声不好或工作不光彩;本人的重大失误等等。这些都会在他们心理上烙下难忘的印记,使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时时感到隐隐作痛,别人一提起,更是痛上加痛。 这些学生的个性不同,心理敏感的反应也不完全相同。有的情绪激烈,暴跳叫喊;有的脸色陡变,积郁的江流在心中翻腾;有的则如阴云笼罩,多日不开笑颜;有的甚至一时想不开,竟自寻短见,走上绝路。因此,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我们,都应该的多少了解一些心理敏感的知识,仔细观察并多方面把握学生及孩子的心理信息。一方面要竭力避免碰撞这些学生的心理敏感区,如果一旦碰撞工引起强烈反应,就必须迅速做好弥补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心理第三 脱敏工作”。 心理敏感程度较高的学生多数是意志比较薄弱的学生,这就要引导他们加强磨砺,引导他们多参加需要意志力的体育锻炼,多让他们进行磨砺意志的实践,帮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在为远大志向奋斗的过程中,逐渐淡化和减弱因个人或家庭等原因造成的心理敏感。 这些学生的心理敏感有些是思想认识不正确的表现。如认为家庭成员的工作“不光彩”,对此应晓之以理,大力宣传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认识,以消除个别同学的心理敏感。对那些因生理缺陷或某种失误而形成的心理敏感,要努力展现这些同学的长处,为他们创造“露脸”和成功的机会,以重新塑造他们在全班同学心目中和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达到满足他们自尊心的需要和成功的欲求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