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建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6261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导师与研究生基于共同科研生活所建构的共同体文化,是某种习惯,它以潜在、深刻而持久的方式影响着导师与研究生的言行,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共同关爱的文化、共同交流的文化、共同探究的文化、共同范式的文化和共同变革的文化。这种共同体文化能够解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异化问题、生活碎片化问题、发展单一化问题和培养模式僵化问题。共同体文化的建构策略:成为自己的主人、使用相似的情感语言、尊重文化的差异、达成科研的共享目标和选择发展性的评价标准。研究生教育要提供一种可以通过探究和创新来挑战、修正和更新观念文化的环境,从而实现共同体文化自觉与共同体文化育人。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共同体文化;文化育人中图分类号:G 6 4 5

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而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其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文化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此,教育部印发的 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2中提出: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文件要求,需要积极构建导师与研究生的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文化是导师与研究生由于多年的共同学习生活而建构的某种共同的文化,体现某些共同

3、性。它是联系导师与研究生的纽带,是互动的媒介。“人开发文化的目的不是将其作为窒息自己的手段,而是将其作为行动、生活、呼吸并发展个性的媒介。因此,为了利用文化,我们就需要更好地了解文化。”3因此,导师一方面要反思自身的文化系统,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建构有生命力的文化系统,即建构共同体文化,以培育研究生成长成才。一、共同体文化的内涵要义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每一位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文化是一种习惯,或至少是一种先前规定的习惯。”4。这种观点获得了广泛认可,社会学家马凌诺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 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5例如文化

4、中的风俗是一种依靠传统力量而使社会成员遵守的规范化的行为方式。其实,文化并非一套简单的习俗和模式,而是有关如何引领人们生活的一系列道德期望,例如导师与研究生建构的学术文化是追求知识、科学的卓越、学术自由以及知识共享的结果。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内涵要义如下。(一)教育与文化文化对适应起着双重作用。文化是某种习惯,它对导师与研究生会产生一定的潜在支配力;师生习惯是一种业已形成的对某一科研情况的反应方式或对某一科研问题的已有解答,同时它也会发展成一种惰性,抗拒某种变化,因为改变需要做出很多的努力,需要放弃原来的做法。也就是说,这些习惯虽然能节省导师与研究生的时间、努力以及思维,但这也会使师生付出

5、极大的代价,例如失去创造力,阻碍变革。“习惯常常阻碍我们的发明能力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它们常常阻碍着我们去使世界适应我们。最后,它们常常以一种懒惰的方式代替了真实的和新鲜的注意、感知、学习和思维。”6也就是说,文化是适应的一个最重要手段,但也会对适应起着阻碍的作用。因此,需要建构某种先进的有生命力的教育文化,例如共同体文化。教育过程要超越社会的文化方式。导师与研究生个体若要正常发展,必须形成某种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文化模式,他们所依赖的文化模式要得以维系就必须建立在彼此习惯性的反应模式上。“不存在没有文化的社会甚至是个人。每个社会都有一种文化,无论这种文化可能是多么简单,而每一个人都是 文 化

6、的,因 为 他 都 参 与 到 这 样 那 样 的 文 化 之中。”7对于师生个体来说,他们的社会性是由养育他的校园文化造就的以及师生互动模式所形塑的。其中,校园文化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适应环境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在其中生存并行使自己的功能。但是教育过程是发展智力的过程,要能够确保超越其社会的现有文化方式,并能够进行适度的创新,从而创造出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自己的内在文化世界。(二)共同体与发展导师与研究生归属于共同体。每个师生都归属于某个共同体或多个共同体,它是师生成长成才的美好家园。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

7、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8美国社会学家乔治希勒里发现对共同体的大部分定义所包含的基本要素是人群、社会互动、共同纽带和地域,他认为共同体有5个基本要素,即互动、空间、活动、情感、规范9:互动更侧重于彼此心理上的相互承诺、相互信赖和相互安全,有一种归属感和一体感;公共空间应该是成员能够畅所欲言、求同存异、风雨同舟的地方;共同关心的活动和目标让共同体成员相互作用,并通过活动的开展达成一致;情感成就共同体家园般的感觉;共同体需要规范与制度约束。导师与自己的研究生形成的共同体则更主要地蕴含了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共同发展诉求,是师生之间文化精神的契合,因为其有着多

8、年共同学习生活与教育关系为基础。(三)共同体文化导师与研究生的个体文化相互融合建构共同体文化。导师个体自身带有某种文化,这种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自身,同时也在影响着他的研究生,并且可以逐渐发展成共同体文化。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是导师与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群体以共同学习与科研生活为场域、以教育关系为纽带、以多维发展为诉求、以共同体理念为引领而建构的一种关系文化。它是导师与研究生的一种教育生活结构,涉及完整的人和完整的生活。导师与研究生核心的关系是教育关系,它衍生为师生关系、合作关系、伙伴关系、友情关系等关系;导师与研究生核心的目标是多维发展,一方面指师生发展的内容涉及多个维度,例如思维、情感、

9、语言和理解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指师生发展的性质表现为协同发展、多样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参与、平等合作、对话交流、互相依存、共同负责和共同成长,他们构成的共同体文化是一种关系文化。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内涵要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师生共同的框架与话语。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能够创设某种共同的框架和话语,他们以一种默契的方式使用这些框架和话语,它有利于讨论、探索和发展,因为“研究要有一种研究文化、一种研究氛围和一个发表和讨论研究结论的论坛,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批评是受欢迎的而不是被回避的,在论坛里,其他人能够根据你提供的证据检查你得出的结论。”1 0第二,师生共同的

10、倾向与生活。导师与研究生在共同体文化中具有共同的学术性格。因为师生共享彼此的学术生活,不仅仅是个体一人的学术探索。此时,普遍共同的学术生活就会成为师生自己的生活,成为生命的动力。第三,师生共同的知识与智慧。在共同体中导师与研究生共享知识与智慧,这体现着师生彼此的建构、相互的促进、共同的成长。师生任何一方的成长,都会为另一方的成长提供前提条件;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给另一方带来进一步的成长。第四,师生共同的问题与发展。导师与研究生往往是通过解决共同的问题、谈论相似的话题、课题或议题聚集在一起,并逐渐形成清晰的学术规范和探究程序,保证他们共同12骆 云,等: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建构

11、的追求以一定的方式前进,这种方式遵循互惠、共生、信任、忠诚和友谊,并最大限度开发每个人的潜能,使得师生在各自的或者共同的学术生活领域都能够获得最大化的发展。二、共同体文化的基本特征教育要提供一种可以通过探究和创新来挑战、修正和更新观念文化的环境。例如研究生为了不断成长,就必须放弃陈旧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以新的行为与思维模式促进自己发展。进一步讲,导师与研究生群体要努力培育一种共同体文化,它基于教育场域,蕴含着教育互爱,相互交流,共同探究相关课题,形成共同范式;同时,它也是不断变革旧习的过程。因此,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以下五种特性文化。(一)共同体文化是共同关爱的文化共同体是一

12、个温暖的关系场域。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能够感知到温暖而又汲取力量、促进成长的关系场域。“如果说在这个个体的世界上存在着共同体的话,那它只可能(而且必须是)一个用相互的、共同的关心编织起来的共同体;只可能是一个由做人的平等权利,和对根据这一权利行动的平等能力的关注与责任编织起来的共同体。”1 1这其中本质性东西就是关爱,一种非占有性的关爱,她是一种从所有极为狭隘的、让人感到不可容忍的自私的快乐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具体说来,一名导师的知识再渊博,要是他漠视研究生的无知和不成熟,他也就成不了一个好老师。因此,可以说是爱催生了教育,也是爱发掘了教育的潜力。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体现出彼此的关爱。

13、如果导师的这种爱没有被研究生感受到,或者感受到了却不能做出反应,那么爱的付出就没有回馈。只有得到了回馈,导师才会更加强大,积极行为也会被强化,爱的情感与爱的行为才得以不断良性循环。所以,爱是交流、分享和行动,爱是受爱与施爱永无止境的过程。其中,导师与研究生通过对话,建立起信任和尊重,学会关心对方,并接受对方的关心。这样爱的存在或者说共在,会让导师与研究生变得更加强大,战胜科研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二)共同体文化是共同交流的文化教育是一个通过话语、交流和对话得以实现的过程。共同体概念的本意,是其成员之间积极的互动 即交流,交流改变思维。如今师生在共同体方面的缺失,既不表现为缺少一致,也不表现为缺少

14、凝聚力,而是表现为缺少争论、缺少富有意义的对话以及缺少开放的交流。事实上,人是社会性存在,需要与他人交流互动,没有探讨和争论就不可能产生批判性思维,也不可能实现自由。交流是导师与研究生互动的有效形式。它能够产生沟通,沟通能够产生影响。其中对话即“视域的融合”: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一种创造性的交流。大学应该成为自由、理性讨论的潜在典范,一个共同体得以建立的场所,在此师生共同投身于教育实践。这样一个各抒己见的共同体,一方面致力于自我理解的筹划,另一方面致力于寻求关于其统一本质的交往共识,同时各种模式的交流使得个体活动成为一种科研互动。科学文化是争论的制度化语境。科学共同体也是一个好争论的领域,例如导

15、师与研究生们围绕彼此探究的课题进行唇枪舌剑的争论。因此,文化不应被看做是统一的,而应该被看做在结构上具有深刻矛盾的,即文化同时包含了对规则与越轨的指导。换言之,这种共同体只能通过一种差异而不是统一的模式得到理解。研究生教育是思想生成与共生的地方,思想是探索累积的过程。这样师生伴随着思考成长,并因此而改变他们将来之思考能力。在这儿,思考是一种没有身份、没有统一的共有的过程,思想同自己为伍。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师生愿意改变思维,在一个重要的问题上放弃旧的习惯性思维,转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思考。例如在对话中就是要超越自身,和他人一起思考,并返回自身,好像与另一个我在对话。对话总是为了某一件事而进行的对

16、话,对话的师生意在弄清这件事,即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样,构成理解的成分中又多了一条:除了重建对方的意见外,还有一个修正自己看法的问题。对话的作用是帮助师生发现真理。(三)共同体文化是共同探究的文化探究的文化是充满自由探讨的气氛。研究是一种探究活动,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效的研究者必然是一个喜欢“寻根究底”的人。这种研究者身上较强的驱动力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感到好奇或疑惑的能力,如果缺少这两样能力,就永远不会真正知道什么东西,而只会随波逐流,缺少探究性和创新性。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由导师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事业的科学共同体,而且它创造了一种探究的文化,其共同目标感 即探究和发现 影响到师生彼此

17、的活动。在探究文化中,不再有导师和研究生之分,每个人在那里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 学者,他们被一种探索的氛围所笼罩。探究创造机遇和可能性。科学思想的本质就是22骆 云,等: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建构批判和反抗,就是排斥一切先验主义、一切盲目崇拜、一切永恒的真理;科学的主张常常受到高度的质疑,例如研究生的新创意在发表之前,通常先会在研讨会或者组会上非正式地提出,并被质疑。这种关于特定问题的热烈争论并非是疾病的一种征兆:它预示着精神健康和道德力量。在导师与研究生探究的文化中,不同的观点可能会出现。它对于更深入的理解来说,并不是一种不幸,而是一种机遇和可能性。在这种探究的文化中,各种

18、兴趣或者观点互相竞争,各种技能或方法之间互相补充、互相丰富,到处都充满自由探讨的气氛。这种对话与协商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出现在我们这个多元性的时代,其重要性日益增长,或许具有决定意义。(四)共同体文化是共同范式的文化共同体文化建构某种范式。共同体文化由相互连接和相互支撑的规范,以及规范的实施措施所组成。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共有某种模式,它是隐含的某种文化规则,师生团队借助这种范式而获得意义。也就是说,同一群体的成员共享特有的模式,他们共同探究真理,分享真知,共享意义,组建情感家园,靠模式结合为一体。这种模式也是某种范式,它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接纳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

19、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库恩认为“范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代表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1 2共同体成员的言行受到规范、科研构想、目标和“思维风格”的引导。科学不只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科学行为受到业已确立、容易识别并相对稳定的规范、价值和规律的管理。一个范式就是一个导师与研究生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同门弟子与导师都有自己的范式:学习的范式、探究的范式、理解的范式和生活的

20、范式,等等。这种“思维风格”会不可避免地被一群彼此交换思想、进行智力互动的师生“思维集体”所采用。这种师生“集体讨论”,它通常在小而融洽的环境中生效,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在情感上对接受尖锐和即时的质询有所准备。这些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五)共同体文化是共同变革的文化文化既是秩序的工具也是失序的动因;既是一个过时的因素也是一个永恒的因素。其实,变革塑造新文化。在当今变革时代,导师与研究生必须对新的范例、新的理论和新的知识组合保持开放的态度,这样才能解决知识上和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社会里的一些人,可能会忽视或否认正在发生的变化,但是作为学者 导师与研究生,应该成为变革的引领者。例如大学经常会成为改革

21、的先锋,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大学文化的转变。社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学这样的社会机构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这在历史上是经常发生的。变革一直在塑造着大学,并赋予它特有的风格,同时大学也在寻求保留和传播其学术成就、文化观念和人类文明的价值。在一个现实的社会里,我们的大学如果没有丰富的多样性,没有对新观点、新经验和才能所持有的开放性,那么它就不能享受如此的盛名。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的大学、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需要利用对不同观点的洞察力去理解万事万物,那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具体到导师与研究生而言,他们个人的改变基本上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个人变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在一个没有改变的处境中进行实践;第二类,人们

22、可以改变他们的能力和理解以使其与一个变化的处境保持一致,并且对这一改变的可能活动范围加以利用;第三类,人们可以改变他们的能力和理解来引发处境和活动范围中的改变。”1 3但是,变化不能剧烈到导致师生的交流环境出现严重断裂的程度,还是需要师生某些基本的共识作为交流的基础,这种共识必须是在自由、公开的批判条件下实现的自愿共识。共同体成员共同生活和互动发展而达成的坚定共识,这种“共识”在唤起学术共同体共享思想的过程中,它激起团结一致的情感、相互信赖的精神,这些肯定在科学的可信性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三、共同体文化的教育功能共同体文化是导师与研究生的美好关系文化。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是充满着承诺和联系的生活,

23、生活走向高质量的最好引导是彼此之间直接个人关系的形成。人类文明史证明,离开共同生活这个根基,生命将不能延续,人类不能独立成长,必须依赖群体才能存活。真正的共同生活即真正的“共同体”生活,也就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相和谐的“社会”的理想状态的生活。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共同体文化是导师与研究生美好生活所依赖的场域,它优化成长成才环境,赋予师生的生活以意义和深度。当师生接受了这种新的生活范式,那么他们就生活在另外一种模式中,随之存在的问题就得以32骆 云,等: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建构解决。因此,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教育功能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解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异化问

24、题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需要共同体关系视野来审视。当前,一 些 研 究 生 与 导 师 出 现 人 际 关 系 问题 占有、谴责、对舒适与满意的无理要求等,这更容易产生冲突、痛苦、争斗和分裂,并形成一系列典型的师生关系问题,例如观念冲突、目标冲突、利益冲突、决策模式冲突和个性冲突等。其实,关系包括关系模式和关系能力的不断精细与分化。笔者基于共赢思维与共享思维,提出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关系理念,并通过培养师生安全的联系来促进他们共同的成长与转变(如图1所示)。共同体关系是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成长的生态关系。在新时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这种关系应该成为一种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它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新思路新理念

25、。图1 共同体关系的四维转型(二)解决导师与研究生生活碎片化问题教育需要关注完整生活。生活是一个不断累积的实现过程,它是一种成长。现实生活包括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以往研究生教育忽视日常生活,而更多关注学术生活,这样导致研究生的生活碎片化。教育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关注完整生活,其中日常生活也是学术无穷的地基和源泉。笔者基于整体性发展理念,提出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生活的美好愿景,它在纵向维度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师生发展的整个轨迹;在横向维度上包括生活的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活动。研究生培养应该是导学相长的过程,教育的目标是人性潜能的充分实现或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要努力打造师生共同发展的

26、“共同体平台”,让他们彼此激励和温暖,创造一种基于生活的、以科学精神为精神食粮的生活空间。(三)解决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单一化问题导师与研究生需要全面协同发展。当前,导师与研究生的发展单一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师生没有共同发展,只是导师或者研究生的单一主体发展;二是导师或研究生主体发展的维度单一,即没有全面发展。因此,笔者提出了“八维发展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第一,情感维度:培养积极情感,构建发展的动力;第二,思维维度:发展批判性思维,学会反思;第三,认知维度:培养高水平认识能力,提升认识层次;第四,理解维度:提高理解力,构建和谐团队;第五,意义维度:建构学习生活的意义,体验学习的幸福;

27、第六,话语维度:学会对话,构建探究的平台;第七,过程维度:注重过程体验,回归研究生活本真;第八,文化维度:培育成长的文化,引领可持续发展。这种导师与研究生的共同体生活经验会塑造一种共同的善恶标准、一种共同的目标和一个共同的利益范围。这是师生发展的非零和思维模式,具有一种教育温度和力量,创新师生发展模式。图2 八维发展结构模型(四)解决导师与研究生培养模式僵化问题共同体关系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合作、对话交流、互相依存的关系域。学校以往培养导师和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分别是导师管理制度或者基于教学计划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等,这种模式单一、固化和分隔,没有将导师与研究生联系起来统筹考虑,满足不了师生共同成

28、长共同成才的多样化需求。而改变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们放进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全新的人、全新的关系、全新的概念、全新的对象等。为此,笔者提出了基于情感路径、语言路径和文化路径等系统化培养模式。这种共同体文化培养模式是一个渐变的历程、扩展的历程、无终的历程和上升的历程,也体现为师生关系的扩展、升级、扩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教育关系特点。四、共同体文化的建构策略文化与人格一样,在一个变化的连续状态中是连续体,有其本身的生长过程、建立新反应模式的过程以及旧模式的消逝过程。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并不是个体的存在及其活动而是他们的共存和互动营造了文化。因此,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建构需要在考虑其特性的基础

29、上,采取相应策略。(一)成为自己的主人教育的目标是让人变得更加自由,这样自由的师生才能真正思考,进而产生思想。思想是构成文化的本质,即“文化的本质不是物质成就,而是个人思考的完善的理想,个人思考民族、人类的社会和政治状况改善的理想,个人信念始终和有效地为这种理想所决定。”1 4其实,物质成就给文化带来的危险在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人大量地从自由进入不42骆 云,等: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建构自由的状态,进而产生异化。它是个人与他真正的自我相离异,在社会文化的作用下成为了与自己的本来面目相异的陌生人,这会导致某种冲突,引起某种痛苦。反之,师生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

30、办法,师生就愈能获得更多的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坚持不懈地公开发表和捍卫自己的观点,是“好科学”的标志之一。这是使科学得以运作不息的动因。虽然研究生在他们自己的研究课题选择上通常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但是往往也会因为缺少指导而迷失方向。因此,需要导师的有效指导。在教育实践中,在文化上具有差异性的师生,努力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主人,这样他们才能主动建构所期望的共同体文化,赋予彼此以力量,而这也正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信条。(二)使用相似的情感语言语言最重要之处在于它能够产生想象的共同体,能够建造事实上的特殊的连带。师生很少注意到语言的微妙之处和强大的力量,这是由于语言时刻都在,因此它在塑造师生的

31、行为、交流、思考、注意力和感受的方式时,往往不能引起师生的注意。事实上,语言体现着思想,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而是没有语言,思想就是空洞的。语言是师生用来在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手段,它是一种活动,而且是师生的全部活动中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活动。语言提供了一个普遍的共同体,在有共同符号的地方都可以利用它,而情感语言才是更原始的和更基本的,因为情感语言进化早于听觉语言。通过理想的交流,语言将会表达出不同于自身的意义,或者如果正确运用,语言将会产生一种有重大意义的非语言的、物质的解放。例如,导师与研究生的各种解释交流是一种解释和另一种之间辩证的互相交换看法的过程,它体现了学习过程的特征。这种交流是一

32、个持续的过程,理想的状态是随着导师润色、修改和充实他的讲解,研究生持续地改正和扩大他的理解。导师与研究生融洽的谈话渗入心灵。当导师和研究生使用共同的语言,特别是情感语言时,互动过程中发生障碍的可能性最小。若是师生能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去看待谈话,他们将受益匪浅。融洽的谈话的核心在于能引起师生的深思或是渗入师生的心灵之中。例如师生间的问话是导师的重要风格,但必须注意不是“审讯”,问话是从想要了解研究生内在世界的真诚愿望出发。导师尽力通过问话让研究生发光发亮,让他们体验新的自己。这样形成的话语是基于导师与研究生双方共同合作的创造过程。如果导师与研究生因为彼此不能理解对方的谈话、身体语言或者探究的意义,

33、破坏了沟通,甚至更糟糕的是破坏了对沟通的期望,那么就会破坏互动。导师与研究生在互动中所使用的语言越相似,特别是情感语言,他们越可能成功地实现共同体的角色扮演、角色采择和角色证明,进而建构共同体文化。(三)尊重文化的差异文化是人的中介。生活的一切方面,无不受文化所触动,无不因文化而改变。但是,在一种文化范围内,导师与研究生的争执及其解决都要遵循一些有利于交流的模式,否则就会无法交流。例如当研究生接受一个新术语而导师抵制这个术语时,双方都会因此而夸大造成他们分歧的那些概念特质。由于导师与研究生个体文化存在着某些深刻的差异,他们必须认识这些差异,使之显性并得到解决,这样才能揭示彼此共同的人性。其实,

34、师生之间的那些差别只不过是习惯所致,或者是由师生在适应社会生活时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所造成的。文化可以不同,但是差异并不意味着无法沟通,沟通困难也并不代表无法在深层相互影响。因此,师生需要尊重差异,这样才能让师生团结一致。导师与研究生要超越自身的文化。“变化的、演化的、赋予人典型特征的,事实上是他置身其中的文化;无论他生在何方,赋予他特性的是他的文化,即总体的交流框架。”1 5来自文化背景不同的师生在思维、言谈、举止等方面都可能会不同,此时文化偏见就很可能表现出来。文化间的差异不会安静地看着对方,它们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挑战。但是,也正是得益于这些基于文化差异的交流,师生个体文化对真理的标

35、准得以自我修正和被修正。事实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文化影响,既可能引导、培育、发展师生的某些潜在性,也可能同时抑制或阻止另一些潜在性的发展。为此,师生必须超越个体自己的文化:首先得知道自己有一个文化系统;其次应该了解其性质;最后能够主动建构某种适应彼此的新文化 共同体文化。(四)达成科研的共享目标导师与研究生把精神能量投注在彼此共同的目标上,例如科研的共同目标上,往往容易成为共同体家庭或友谊的一份子。导师与研究生建构的共同体常常是基于共同发展这一理念和愿景而建构的特殊群体,他们通过解决共同的科研问题而走到一起。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双方在共同思考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另外,导师应该与研究生共

36、享研究过程及成果,共享才能让研究生觉得自己在科研中是以主人52骆 云,等: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建构翁的身份参与的,而并不只是“老板”的一个员工。其实从学校的层面讲,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都有自己的目标,这样学校、导师和研究生的目标要相互耦合,才能发挥协同作用。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当目标被认可为有意义时,它会帮助导师与研究生规划科研旅途中的每一步;而目标被认为是结局时,它所带给师生的只会是无尽的困难和挑战。因此,要建立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化策略。正确的目标认知,带给导师与研究生的是一种安宁。科学研究的共享目标是师生获得内心平静和安宁的一种途径,也是获得幸福的载体。另外,自我和谐的目

37、标,是发自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或是最感兴趣的追求。这些共享目标必须是主动选择的,而不是强迫被附加在师生身上的。一个增强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无论从人生或是日常生活的角度都应该如此。不幸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很少能帮助研究生找寻有意义的和挑战性的活动,没能让他们更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许多导师注重的只是如何帮助研究生发表更多的学术论文。师生追求幸福的努力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收获和成长的过程,他们可以得到的幸福是无限的。在追求既有快乐又有意义的科研、学业和情感时,他们只会更加幸福,这种经历也是一种幸福。(五)选择发展性的评价标准评价是形成自我的一个因素。人的本性,无论

38、是研究生还是导师,都很容易被他人的评价所造就。共同体文化建构的过程,也是某种原有文化解构的过程,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历史证明,新理念和新原则刚开始时,往往会打破生活的平衡,给师生带来不安。这种不安来源于某种评价,师生很多时候对生活的否认、对对方的否认,常常仅仅是因为他们用一种错误的评价标准去评价。例如,一些师生对生活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想通过它来使自己变得幸福,而且通常把成功和舒适的生活看作幸福生活的主要标准。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标准。审议、论证、判断、评价等等 这些都是师生参与和世界对话的方式,其中语言让这样的对话成为可能,对话本身构成了学习的过程。人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更是一个精神的存在

39、,每一个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精神本质,因此,每一个人在群体生活中都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性。有经验的成功导师明白,在适当的时候,他必须夸奖他的学生,告诉学生,他干得非常出色。因为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就他所处的研究生学习阶段而言的确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研究生会在鼓励中不断进步。导师要时刻牢记在心的是,即便是最出色的研究生也需要导师肯定他的水平,得不到这种肯定,他就有可能半途而废,而且某种创新的东西被扼杀在摇篮。同时,导师的评论尽管有时由强烈的感情驱使,但总的来说要表现得彬彬有礼、平心静气。即使是表达强烈的观点也要使用规范性语言,符合教育语言规范。但这需要导师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标准,即关注研究生的积极特质:积极

40、品质、积极言行、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这既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和颂扬,更是对人性的一种理智理解。因为这种有利于发展的价值观体系所培育的研究生,敢于创新和提出异议。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3 3-3 4.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 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 的通知(教研2 0 2 01 2号)Z.3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0:1 4 2.4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M.黄正东,唐少杰,译.武汉:华中科技

41、咨询公司,1 9 8 4:1 2 5.5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1:1 5.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7:2 5 8.7林顿.人格的文化背景M.于闽梅,陈学晶,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2 9.8卡尔马克思,弗里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5 7 1.9王海英.儿童共同体的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8:1 9-2 1.1 0普林.教育研究的哲学M.李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1 3 0.1 1齐格蒙特

42、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3:1 8 6.1 2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1 5 7.1 3德雷尔.日常生活的心理治疗:如何理解来访者的改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0 1 1:1 3 2.1 4施韦泽.文化哲学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8:1 1 4.1 5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0:4 0.(下转第4 7页)62骆 云,等: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建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 0 2 0(2):4 9-5 4

43、.3田建军.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基本类型及科学构建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 0 1 8(3):5 5-5 8.4王洪才.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论略J.复旦教育论坛,2 0 2 0(1):1 2-1 8.5孙文桢.法律视角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 0 1 7(1 1):8-1 3.6龚怡祖.大学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J.教育研究,2 0 0 9(6):2 2-2 5.7湛中乐,靳澜涛.我国教育行政争议及其解决的回顾与前瞻 以“推动教育法治进程十大行政争议案件”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 0 2 0(2):8-1 2.8申素平,陈瑶.论非诉讼解决机制及

44、其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适用J.中国高教研究,2 0 1 7(1):6 6-6 8.9陈小花.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实践困境及其优化J.高教探索,2 0 1 8(1):3 8-4 1.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a t ho fP o s t g r a d u a t eR i g h t sP r o t e c t i o n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S t r u c t u r eF u n c t i o nS H IW e i h u a(P r o p a g a n d aD e p a r t m e n t o f

45、P a r t yC o mm i t t e e,F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F u z h o u3 5 0 1 0 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d i s s i m i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u p e r v i s o r sa n d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a f f e c t st h eu p g r a d i n go ft a l e n tc u l t i v a t i o nq u a l

46、 i t y.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p r i n c i p l eb e t w e e ns t r u c t u r ea n df u n c t i o n,t h i sp a p e rr e v i e w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r i g h t sa n do b l i g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u p e r v i s o r sa n d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i nt h ec

47、 o n t e x to fm a n a g i n ge d u c a t i o nb yl a w,i m p r o v i n gt h eg o v e r n a n c es y s t e ma n d m o d e r n i z i n gg o v e r n a n c ec a p a c i t y,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l i s t i cp r e d i c a m e n to fi m b a l a n c e da l l o c a t i o no fs u p e r v i s o rsp o w e ra n dp o s t g r a d u a t er i g h t s,t h es e r i o u sc h a l l e n g e so f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r i g h t r e l i e f a n dg u a r a n t e e f o r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a n dt h eh i g he x p e c t a t i o no f p o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