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1)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谈到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假如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
2、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高。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结构一旦独立存在就可以给我们导致一种内在的、不变的阅读效果。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当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当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
3、代表之作。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在这部小说中给阅读者的视觉和感知上导致了一重陌生化的阅读期待。()对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难点: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反映论、文学接受论和运用中外好的先进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的手头上能看到的作家、作品。最终达成理论和具体作品分析相得益彰的效果。、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属性。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同。普
4、通语言往往简练实用、明白易懂;而在文学中,语言却总是有所蕴藉。“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状况。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读者要了解诗人诗里表达的意义“我爱这土地”,就必须专心阅读他写的所有诗句,假如离开了诗人精心设立的语言系统,是无法知晓他内心要说的东西的。可以肯定地说,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诗人写诗、小说家写小说,都必须通过媒介而阅读语言。正是通过语言系统并且在语言系统中,文学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完整意义世界。文学语言的语言性是指文学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意义。所以,语言是文学的又一基本属性。当然并非一切的语言作品都可以成为文学。文学的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文采”
5、。这里的“文采”,约略相称于今天所说的语言的形式美。这与西方的“美的艺术”中的“美”的含义是相通的。文学的语言与普通的消息性语言或科学语言不同,不只是要传达消息或者表述概念,而是要充足地运用语言自身的特性而导致富于美感效果的组织。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并不是要泛指一切语言性符号,而是特定地指具有一定文采的语言性符号。我爱这土地的“文采”,正突出体现在:它的语词和语句的独特选择和组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表达效果。诗人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表白它的喉咙并不圆润、清亮、婉转,而已遭受挫折,所以是受损伤的喉咙。那么,这受损伤的喉咙急切地要歌唱什么呢?紧跟着是三个“这”式排比句:
6、“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里的排比句富有文采,并且成功地渲染了诗人对于“土地”的火热的情感。阅读过程中,读者固然可以满足于语言表层意义的解读,但是只有进一步表层以下继续频度,那样的话才干真正发现诗的内质,当然,这样理解并不意味着最后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完全也许从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其实这首诗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组合的语言蕴藉情形,在文学中具有一种普通性。诗如此,小说、散文和剧本也是同样。这表白,文学具有一种语言蕴藉属性,它可以通过表层意义而呈现深层意义。语言蕴藉,表达文学作品语言的蕴藉深厚状况,即是指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7、的连续生发和衍生状态。连续生发和衍生,是说透过语言的表层意义可以连续不断地牵引出深层意义,而这些深层意义之间可以彼此不同。可见,语言蕴藉是说一种具体的语言表达可以蕴藉着多重不同的意义。文学正具有这种语言蕴藉性。、高雅文化文本与大众文化文本的结识。(1)高雅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抱负性深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具体表现为:语言形式创新、社会关怀、个性化趣味。对于语言的形式创新,是说高雅文化文本总是善于总结前人的语言形式惯例,发现其中的传统活力和弊端,并从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吸取资源,从而力求做出新的原创性努力。比如,白居易的诗歌,它作为高雅文化文本是毋庸置疑的,而它的在语言上汲取
8、百姓生活的丰富的营养更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关怀,知识分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强烈的责任感自觉地关心社会问题,特别表现为不顾或冲破僵化文化控制而执意针砭时弊、揭露矛盾。知识分子发明的高雅文化文本就往往体现在这一方面。比如杜甫的诗、鲁迅的杂文和小说等等。个性化趣味,是指高雅文化文本在关注社会、注意语言创新的同时往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关注人生、个体命运、社会现实。比如同样是写历史,司马迁和司马光的写同一段历史的视角、旨趣都是不同的。(2)大众文化文本是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平常感性预约需要的一种文化文本。其重要特性是: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文体的流行性和模式化;故事
9、的类型化;欣赏的平常性;效果的愉悦性。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武侠小说,既有这么一句概括的语言:“不是美女爱英雄,就是奸臣害忠良。”武侠小说往往构成了一种流行性的叙事模式,故事类型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愉悦之作。文学概论作业21、(1)文学媒介可以分为书写媒介、承载媒介和传达媒介。是文学文本得以传播的外在物质形态及渠道,它包含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类型。现在大部分同学偏重与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形式的文本进行阅读。究其因素重要是在今天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给人的信息量规定快、规定愈来愈来丰富阅读,而网络媒介以其传输和复制快捷、储存和提取简朴;在传播过程中就有传播
10、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性质,达成人和人的真正的即时沟通等等因素给阅读者带来到了新的体验。大众媒体是向大量受众传送信息或娱乐节目的各种现代传播形式的总称,涉及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影、录音带等。大众媒体以四方面的优势:表达上的广泛性(能表达最广泛的思想和情感);时间上的永久性(能表现就有永久性意义的事件);空间上的迅速性(能面向所有阶层的受众);受众阶层的统一性(能面向所有阶层的受众)得到了大家的欢迎。2、你怎么样理解“媒介优先”理论,谈两种以上观点,并做简要论证。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对读者发挥作用,我们把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一方面依赖于媒介的状况,称为媒介优先。我们可以
11、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此题仅需要两方面就可以了)(一)文学文本呈现于文学媒介。常见到这样的结识:“当你接触文学作品时,一方面接触的是它的语言”。这一“常识”看似合理而其实不确切。由于,它忽略一个在简朴但是的事实:语言并不是直接地向读者呈现的,而是借助特定的文学传播媒介而间接呈现的。这种媒介优先状况并不是现代人的新发明,古人早就做过探讨,只是没有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罢了。如庄子中的:“世之所随者书也,书但是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局限性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中间题揭示了“书”这一文学媒介在他那个时代文学传输中的基本作用:书是传
12、播语言的媒介。(二)文学写作在媒介基础上实现。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形式进行写作,是一个作家语言写作之前就已经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我国古代,作家使用毛笔在宣纸上面写作,这就导致了一种趣味生动的“古典写作”方式:“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蔡邕笔论);毛笔和宣纸是一种不利于反复修改的媒介,因此,一个写作者经常要在心中反复涵泳之后,将要写下的文字“捻熟于胸”(郑板桥语),然后落笔成文。在这里,毛笔和宣纸使”写“的个体存在向世界敞开;从运脘到走锋,从平息到畅怀,书写可以使”我“感受”我“的存在。这事实上造就中国人的生活情怀和生命抱负。毛笔宣纸的文学也就相应呈现出”言约而意丰“(刘知几:史通)的特点。钢笔
13、出现以后,许多作家一度难以适应,尽管钢笔字还是要讲究形和字体,依旧可以保证汉字以书写者所”赋予“的形式呈现在纸上。这时,采用断断续续的书写方法虽然变得更加经常,如创作副刊体的连载小说,但是,相对章节的完整还是必要的。写作内在的连贯性仍然可以立足于钢笔书写的体验之中。无论如何,钢笔的出现为文学写作带来了速度,其直接的后果或者是多卷本、大部头文学作品得以批量”生产“出来。可见,媒介优先,在作家那里也是这样的。(三)文学媒介凸现文学文本的审美形态。不同的时代的文学具有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相应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具体内容参照课本P78P79的内容)2、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学媒介的特点中任意一个特点的
14、结识。文学媒介的特点重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涉义性、物质性、中介性、语境依托性。在这里我们简朴的谈谈语境依托性。语境依托性是指文学媒介往往依托特定的社会文化状况而发生作用,涉及社会组织机构、文化出版机制、教育机制、文化价值系统、人文学科体制等。例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为例,在这篇小说发表之前半个世纪,西方机械印刷媒介就已经传入中国,但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这种机械印刷媒介的以发挥作用的合适的文化语境,具体而言,还没有合适的文化市场,来有效的运用职业新媒介。在戊戌失败后,中国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由于对社会危机而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变革渴望,需要合适的舆论武器,只就给机械印刷媒介支持的现代杂志的诞生发明了合适的
15、语境。于是,当梁启超的小说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0月至二十九年7月在新青年第1号、第2号、第3号、第7号连载出版时,就立即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强烈反响。这部小说作为故意识的现代“新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以现代杂志连载这一新的机械印刷媒介形式出现的。3、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所涉及到的“陌生化”、“语境化”、“蕴藉性”等,你是如何理解的,结合具体作品予以阐释。文学语言涉及到的“陌生化”、“语境化”、“蕴藉性”等审美特性。“陌生化”重要是指文学语言是对普通语言的改造和违反。它是相对于语言的自动化而言的。比如在表达时间的流逝的过程中人们用“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给我们已经在感觉上留不下什么新鲜的感觉。而“红杏
16、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鲜活的春的景象。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还表现在生命体验的独特形式。比如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海子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等等都是作者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文学语言的“语境化”,表现为,语境赋予文学语言特殊意义和文学语言的组织形式根据语境中的感染效果来调整。比如“鬼灯一闪,现出面”天上一个什么样的词?可以是狰狞、獠牙、峻冷、惊恐等等,但是选择桃花就格外具有令人惊悸的效果。“鬼灯一闪,现出桃花面。”文学语言的“蕴藉性”一方面表现在形象的朦胧含混,比如在雨巷中表现的那种在朦胧、迷茫、彷徨中出现的那个“ 丁香同样的女郎”,那是
17、如何的一种景象。另一方面为意义的多元化(多层维度)如唐代诗人卢允言写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陵中”到底是赞美还是讽刺?最后表现为意味的含蕴不尽,如生活这首诗只有一个字“网”。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意味深长。文学概论作业31.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所谓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所谓文学意象是指反映了主体的一种愿望,认为此愿望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形象,也就是“表意之象”即具有象征意蕴的文学形象。通过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意象和文学意境都是文学形象,但却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简朴的说意象偏重于象征,意境
18、偏重于性情。对于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在各自的特性来理解:文学意象具有指意性、暗示性和朦胧性的特点,而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感会于心、韵味无穷的特点。一个重在表达、一个重在造境而传情。2、结合具体实例谈你对文学典型的理解和结识。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性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从价值形态看,典型是“这一个”,就有独创性。比如鲁讯的阿Q正传中的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代表,又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从审美表现看,典型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写照,具有历史性。比如反映骑士风貌的代表之作唐吉柯德中的主人公是既是一个荒唐可笑的骑士的
19、代表,同时又反映了在变革时期人们的觉醒,他既是一个可笑者,又一个值得同情者,既是一个被评判者,又是一个值得肯定者的形象。从阅读接受看,典型给人的感受复杂多样,具有多义性。“人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在文学典型中得到了极大展现,比如化身博士中的主人公,比如红与黑中的于连。从修辞效果看,典型形象往往可以激发人的强烈认同感,具有感染性。但我们看到有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为文学中的主人公而感动或者紧张。比如当看到安娜卡列尼娜一步一步和沃伦斯基走到一起,我们看着她一步一步从一个深渊走到了另一深渊我们的心的紧张和对安娜想得到真正的爱情同情是会不由自主充满我们的胸膛。文学典型,就是黑格尔说的“这一个”以一种多
20、义的,或婉转的,或传神的手法表现给我们得到大家的认同的艺术形象。3、试以一首你爱慕的诗歌为例,解释诗的特性。诗的基本特性是语词凝练新奇、结构跳跃简约、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郁强烈。在此我们以大家熟悉的唐代诗人王勃一首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有的版本将“川”写为“州”,两者均可)。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凝练的语言在短短四十字中将送别的地址“城阙辅三秦”(其中“阙”,缺也,这是古首都的一个代表。)送往的地方(五津),送别的惆怅“与君离别意,同时宦游人”而自己强烈的知己志强表露无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且在送别的过程中笔锋一跳,提到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希望和男儿志气。在这首诗中结
21、构跳跃,起承转合表现淋漓尽致,并且气势宏伟、意境开阔成为千古送别诗的绝唱。文学概论作业41、搜集某一作家的创作经历,并结合该作家的创作实践,谈谈文学的一般写作过程。(此题结合自己喜欢的一个作家来谈)文学写作经历了储备、发生、构思、成文四个阶段,比如贾平凹创作的浮躁秦腔等等一部分作品都是自己在幼年、青年时期对自己家乡不断观测和长期总结的一个结果,等到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是文学发生的一个契机,在加上随后从事编辑职业,更是让他对家乡的情感,在敏感的情思中得到了发挥,但创作是一种艰辛的工作,在他的秦腔后记中谈到天天是日日焚香祈告上苍,真的是焚香祈告吗?我认为应当是构思一种煎
22、熬,思想的东西物化是一个让作者受到煎熬的过程和得到释放的过程。然后三改其稿或者九改其稿那是一个作家创作进一步抱负化和物化的过程。这样作品才趋于成熟和完毕。2、结合曾经给你感动或吸引你阅读的文学作品,谈谈文学阅读的个体效果问题。文学阅读的个体效果,往往呈现为读者个体心理及情感方面的种种变化征兆。大体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的效果变现。第一、愉悦性。文学阅读效果往往表现为一种快乐的精神体验过程。比如我们在读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的过程中,当看到那样的结果和那样纯真的爱情的同时我们内心的感动和喜悦是溢于言表的,我们或者都会感动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二、发明性,文学阅读效果表现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原创过程,属于文学阅
23、读的较高层次。正如在阅读哈姆雷特的过程中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同一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不同读者由于年龄、精力、学识、生活环境等等因素的不同给阅读者导致了各自独特的感受和生命体验。比如在雷雨众多人物品性的界定。第三、提高性。文学阅读过程事实上读者学习的过程,无论是从感性的角度读者对艺术形象的再现,还是理性的思考对读者来说,在审美层次和认知层面都是一种提高。3、选择一种文学批评类型,尝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学批评文章。文学批评的类型有:审美欣赏型批评、理性认知型批评、道德教化型批评、消遣娱乐型批评。在此我们对离骚进行审美欣赏型批评。 念 屈 原 现代性与自我反思屈原是他生活的那个时
24、代个体生命得到展现的最强音,屈原是何许人也?他身上到底体现了如何的一种情节,无疑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思考。通过离骚的结构来解析屈原的情怀。我们会看到他身上孕育出来的悲情,让人怜悯,可更多的是让人感动,女嬃作为知己者和亲爱者的身份地劝勉,是如何的一种感人,但纵有手足情终难同气同生。陈辞重华,是那样的表露了自己的崇高,就仿佛在伊利亚特中塑造的英雄赫诃托尔同样知道自己的悲剧还要自己承担血液里赋予他的宗族的使命。但屈原没有西方英雄那么多的自由空间,他是一个士、文人,一个不仅不能左右命运,并且连想轰轰烈烈的战死疆场的机会都没有的宗法贵族,面对他的只有阴暗的、潮湿的南方蛮夷之地,了无人烟,他只有想象。想象成了他天天的安慰自己灵魂的美味。当梦醒了一切的神采飞扬、一切的纵横驰骋都随着眼前的现实而消逝。既然“国(和谐)无人莫我知兮”,“既莫足于美政兮”那结果只能是“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了。今天想起这样的情节,屈原,不管是一个爱(和谐)国诗人还是一个充足表达自己的主体,他的情节只是我们对人生进行反思的一面镜子:当人生困顿的时候更多的应想到的是如何扭转。当代人的生存不是在静默的等待,不是向屈原同样走上毁灭。是在充足估量了冒险和收获,放弃和机会的比例之后的一种,在充足的准备之后的义无反顾的决绝的向前。屈原跳江了,贾谊走了,李白也羽化登仙了,杜甫不知道是否还在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