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散文阅读概述教学目标:1明确2010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之文学类文本阅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3散文阅读的常见题材。教学难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学过程:一、考点解说:2010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3、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二、命题特点:1.200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
4、命题概况2009年,全国一共有18套试卷,只有两种文学体裁散文和小说,散文占了绝大部分,12篇(小说只有6篇),并且现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占据主流。2.近5年江苏省高考命题之概况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散文上善若水小说侯银匠散文麦天散文一幅烟雨牛鹭图论说文波兹曼的诅咒在文本的选择上,江苏卷一直注重“人文”与“思想”的兼顾,人文性的同时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7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
5、6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2009年的上善若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都延续了这一特点。3.命题遵循的原则尽量是考生能够利用文中的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体现有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再到探究的过程;考查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三、散文阅读的步骤:1主题先行,整体把握文意一般来说解答现代文阅读题,要主题先行。即先要通读全文,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读懂全文,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意图。近年来,散文题材出现以下几类:(1)历史沉思对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以及物品的评
6、价及反思。(09北京司马祠)。(2)人与自然家园意识。(09天津老屋)(3)哲理小品a描摹生活万象,托物言志,表明一种人生态度。(09山东记住回家的路)b观照物事,提供一种新的观察世界、认识和批判世界的方法。(09湖北书房的窗子)(4)现代与传统、中与西的文化(文明)的冲突。(06江苏一幅烟雨牛鹭图)那么,如何快速把握文章的主题呢?抓议论和抒情句。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抓总领句、中心句、过渡句。这些句子是文章结构和思路的重要线索。2审读题目,明确题干要求研读题干很重要,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题干确定了答题范围题干确定了叙述角度题干确定了答题思路题干体现了规律技巧我们常常在一些试题
7、的题干中见到诸如“结合某段”“联系全文”“通观全文”“参照”等一些词和短语,实际上这是命题人为我们提供的答题思路。“联系某段”就意味着这道题的答案需要在“某段”的基础上作答;“联系全文”“通观全文”,意味着这道题的答题点不在题干所涉及的语段,而多数存在于揭示文章中心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准确把握文章主题及主题所在的语段。现代文阅读题的题干与题干之间,前后题的答案与答案之间,往往也会有各种联系,利用这些联系答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题干中的“两点”“三点”“哪些”“哪几点”之类的短语,可以帮助我们推测、明确答题要点。有时题中所给的分值,都可能有助于推测答题的点。3找准区
8、间,筛选整合信息“找准区间”,即明确题目所处的语境范围,要注意命题者的“提示”,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步判断、分析的正确和要点归纳的不致遗漏。“筛选整合信息”是现代文答题的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的一个指导思想是“答案在文中”。“整合”信息,现强调的是“体验”、“感受”、“品味”、“体悟”、“分析”、“鉴赏”和“探究”,应该说这是能力的要求,但具体的方法论还是“筛选”、“提取”和“整合”,一切以文本为据。4规范陈述,力求精确全面“规范”。在答案表述时要用语规范,散文阅读中“术语”较多,有时“一语中的”胜过累赘的阐述。“全面”。有的题目“点”较多,要求我们最好分条作答。命题和判卷都是按点赋分的。“精确”。
9、在答题是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力求用词精确。四、典型题例阅读聚焦:此情只待成追忆(09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老 屋 楚 岩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
10、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儿女们累的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来了水泥的楼房。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
11、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显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h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
12、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震住了。啊!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见的马赛克,光彩照人。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
13、,他们都是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刚做起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我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当年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你看吧,才两年,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18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对温馨老屋的依恋-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对沧桑老屋的感慨-老屋见证了世事变迁,年华流逝。【考点】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情感和态度的评价【解析】“如
14、同鸟儿的归巢”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对老屋的感受,可以联系语境,加以理解。通过语境中的“厮守”、“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这些信息,可以作者对自家老屋的情感。“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是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老屋的变化,表达作者对老屋变化的感慨。可以借助语境中的“苍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以及后文对老屋的感受等信息加以理解。【思路点拨】散文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来抒发,所以要注意理解形象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而且要结合语境,从文章整体上理解。19.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
15、?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分)【答案】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引起下文。【考点】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语言特点和写作思路思路【解析】第五自然段的划线句子描绘了儿时嬉戏的情景,从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的童趣,“光着屁股”“ 戏水”“ 放牛” “戽水捉鱼”“慢悠悠晃悠悠地回家来”等细节表现出淳朴自然纯真,快乐悠然自得的情趣。语言表达的特点可以概括描绘语言的特点和风格,生动形象,充满动感,风格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结构中的作用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路点拨】这道题的考点相对较多,要注意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
16、要点,语言风格和写作思路。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答案】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手法:对比。【考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概括文章的主旨,文章的表现手法。【解析】这道题虽然只有两问,但是却包含着三个层次的要点。“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使用比拟的手法描写社会发展之快。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这些信息也给出提示。文章的主旨可以通过文中的很多议论抒
17、情的语言信息加以分析。表现手法的判断注意到文中的老与新,可以判断出“对比”。【思路点拨】这道题的难度主要在于主旨的分析。分析文章的主旨要注意作者在文中对刻画的形象的感情态度,从而把握主旨。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寂寥尘封的老屋呈现在读者面前。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其中“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C作者通过描写自家老屋的破败和友人新楼的豪华,表现了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D文章末尾通过写朋友的儿子不满意自家新楼,反映了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
18、辛,追求时髦的风气。E本文运用插叙手法,辅以心理描写,呈现出时空交错、现实与回忆交织的艺术特点。 【答案】A E 【考点】考查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解析】B项中对表现手法的鉴赏,修辞项不准确,句中与永乐比拟的手法,不是比喻和你人。虽然有“仿佛”但是喻体没有出现,不能算作比喻,没有赋予物人的感情和行为,不是拟人。C 项对主旨的鉴赏,其中“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不合主旨。D项也是对文章主旨的鉴赏,其中“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与主旨不符。【思路点拨】对文章的综合鉴赏,分项考查,难度不大,只要能够把握全文的主旨、写作思路以及表现手法就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五、规律方法散
19、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广阔,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想象和联想,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说,散文的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散文阅读,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树立牢固的文本意识,所有的阅读、解题活动应遵循紧扣文本、一切从文本出发的原则。认清解题的过程是一个与文本紧密互动、高度关联的过程,文本始终是根基。以考生普
20、遍感到困难的开放题为例,2009的18套试题,有13题设计了开放式问题。表面看,这些问题有相当的自由度,可以脱离文本发挥一下,但研读后发现,任何问题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不允许脱离文本主观臆造。这些开放式问题大致可分5类:要求就某句话、某段话、或环境背景,结合全文,谈谈他们给考生的启发。(山东、安徽、北京)要求综合分析、判断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某个观点。(广东、福建、重庆)要求结合全文对标题、结局或某段文字的呈现或处理方式是否合适发表见解。(浙江、辽宁、四川、宁夏海南)要求结合文本探究意象。(江苏)要求对比评析考场文本和课文在某个方面的区别。(上海)可见,自主性不等于随意性,开放不等于没根由。其次,解
21、读文本最重要的功课是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要从大处着眼,要点是掌握关键句。通过提取、组合关键句,完成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在此基础上,解答问题便有了抓手。六、实战演练阅读聚焦:大雅与大俗是一体的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瓷器的意味池莉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及时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团,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
22、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
23、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
24、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等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
25、,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得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14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15阅读文章第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
26、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17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参考答案】14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15(1)从陶器到瓷器 (2)从实用到艺术 (3)从粗陋到精致16(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德历史过程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17(1)分析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2)评价 略七、布置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栀子花谢香如故我家阳台上开着的杜鹃、蝴蝶兰、白点海
27、棠,还有一种我叫不上名字的状如喇叭的红花朵们,朵朵盛装浓艳,一一闻去,一点香气也没有。父亲说常规下艳花不香,香花不艳。我想父亲的话说得有分寸,因为菊花花开既艳亦香,只是那种花香很少有人能闻惯,而我喜爱至极。但照父亲之说,白花应在不艳的那群里。 因了父亲的话,我闻过我见过的所有的白花。茉莉、盘龙香、栀子都开白花,闻上去真的是浓香异常,就连仙人球开过的白花也有它特有的一股子味道。六月是栀子的盛花期。家中阳台上那棵三尺多高的栀子花目前为止只给我准备了三个花仙子。最大的那朵花苞一天天膨胀,终于在六月初的一天夜里抖然绽放,大清早忽啦一下抖开窗帘,一朵栀子花笑在我的眼里,那朵栀子花开得白如皎雪,白得象瓷,
28、花香清远,香得浓烈却不让人腻味,甜丝丝地味道沁人心脾。我如那夏夜里的葫芦蜂一样,一会儿跑到花下饱吸香气,一会儿又忙忙地躲开那朵花,生怕把那味儿全吸走。入栀子之室,多久也如躺在蜜罐里,因为总有一股甜丝丝地香气在你转身的时候扑入你的鼻腔。第一朵栀子花精神抖擞地为它自己燃烧了十七八天的青春,也为我的嗅觉灌输了近二十天的迷魂香,我的居室自然而然地被熏昏了骨架,作了近二十天的香舍。花开没有百日红。栀子花由最初的怒放过后,一天天地渐显衰老,花瓣儿日渐泛黄,花香却日渐老道。我很留意这朵栀子花的命运,从它开始泛黄的时候我就想象着她在枝头上会有多么的执着。你瞧,那开始泛黄的花瓣儿一点点地由边上泛起了棕红色的边缘
29、,象一件明黄色的衣衫上镶嵌了一道道掩进布缝里的丝绦。墙上挂钟的时针秒针也不知疲倦地为它计算着绣丝绦的日期。就在前天,一件酷似黄金打造的艺术品终于大功告成,泛黄的栀子花在夜里悄悄地谢了,它落在了阳台上,用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勇气和微笑从从容容地谢了。昨天早上,我爬起床就奔向了阳台,似乎有某种感应,我发现阳台的地下躺着那朵迷人的落花,很美很美,我也敢与柏杨打一块钱的赌,那是我见到过的最美丽的落花了。小心地拾起谢了的栀子花,生怕那花瓣一一散落,没想到的是怎么甩那谢花,花瓣儿却坚贞不屈就是不散架,怎么还有菊的傲骨?喜欢!放到鼻子底下闻了闻,嗯,花香虽不那么浓烈了,却也香得深沉了许多。我久久地凝视着这朵快要
30、干枯但很漂亮的也还很香的栀子花,似乎一些人的影子就如约走进了我的视线,那三毛,那张爱玲,那钱钟书,还有好多我读过或没有读过的那些写字的人,他们不都是这栀子花的魂魄?如果不是的话,那为什么他们百年之后思想上留下的那股子浓香让我爱不释手?还有那如柏杨、刘墉、余秋雨、毕淑敏等等一大批我正在读或是准备读还没有读的那些写字的人,你能说他们的思想不像这栀子花的香气一样正如日中天,香气扑鼻?栀子花谢了,香气依旧只是更深沉,更迷人1文中栀子花具体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写菊花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含义。(1)一朵栀子花笑在我的眼里。答: (2)他们不都是这栀子花的魂魄?答: 3文章第六段
31、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描写将谢的栀子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4试概括本文的主旨。答: 【参考答案】1洁白 花香清远 精神抖擞地开放 从容地凋谢 不散架。/用来衬托栀子花,用菊花的既香又艳来突出栀子花既香又有勇气(用菊花来烘托栀子花有菊花的傲骨)。2(1)栀子花抖然绽放,白如皎雪,白得像瓷,花香清远,沁人心脾,我很高兴,眼中满是笑意。(2)那些在思想上对人加以熏陶的人,本质上也像栀子花一样,永远散发着思想的香气。3比喻,拟人;形象生动;突出栀子花的美丽、执着、从容有勇气。4通过写栀子花的美丽、清香,执着绽放,从容凋谢,凋谢后香气如故,进而表达了对用文字熏陶着人们思想的人的无比敬意。第二课
32、时教学内容:写实类散文教学目标:1明确写实类散文的特点。2掌握写实类散文的阅读方法。教学重点:1麦天的剖析。2掌握写实类散文的阅读方法、解题方法。教学难点:1麦天的剖析。2掌握写实类散文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一、概说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散文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如根据对象分类,有咏物散文、叙事散文、写人散文、文化散文等;根据表达方式分类,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笔者根据对高考试题的研究,采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把高考散文分作三类,即写实类散文、象征类散文和哲理类散文。本课时探讨写实类散文的
33、特点、阅读方法以及解答技巧。写实类散文的题材通常包括叙事题材、记人题材、场景再现、游记等。咏物散文,在描述中糅合情思。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细节的描写,对事件的叙述表现人物的性格,对景物的再现抒发情感,借助具体的意象,写景状物。叙事类散文通常摄取人物的生活片段,它不同于小说那样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游记散文,游走在大地的胜景中。旅游过程的见闻感受,或记游踪,绘地域,摹山水,摄风情,画风情,赏古迹,点点如画,绮丽多姿。地理、历史、自然的知识,个人遭际、主观感受融入进去,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游记的灵魂。二、真题剖析阅读聚焦:有滋有味的农家生活(07江苏)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34、麦 天雷抒雁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
35、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36、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37、!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答: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多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
38、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解析】此题考查信息概括分析能力以及对全文主旨的把握能力。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答: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解题时写出可能有的手法,不能遗漏。答题步骤同诗歌鉴赏同类题型。16“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
39、,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答: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解析】此题考查结构知识,段落在结构中的作用。17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分)答: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解析】此题考查语言(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三、规律方法1.写实类散文的特点写实类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写实性。如,麦天描写关中地区现代农村
40、麦收前后的农民劳作与休息的生活情景,富有真趣真味;下面的耕作的诗人写伟大作家托尔斯泰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它热爱土地,热爱农民,扎根土地,踏踏实实、身体力行地从事平凡而琐碎的日常劳作,从而表现其朴实无华的崇高精神境界;作业部分的朦胧的敬意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家萧乾通过三个事例: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再如,09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写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活,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所以,实录是这类散文的突出特点。2.写实类散文的阅读方法依
41、据它的写实性特点,阅读这一类散文时,需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联系背景,以人或事为线索,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如麦天以收割麦子为线索,可分文麦前、麦中、麦后三个场景。09江西卷木车的激情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明形象,理思路,抓线索,把文意。把握题目与文章、文段、中心句、标志词的关系。3.写实类散文的解题技巧由于这类文本的务实不务虚的特性,主旨比较显豁,内容比较好懂,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所以题目答案大多在文本中,解答时不需要拐弯抹角,更不需要往虚里想,去探求它所谓的象征意义。例如,第17题,对“鲜亮”
42、与“滋味”的理解,“鲜亮”指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滋味”指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耕作的诗人中“踩出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托尔斯泰深深地扎根于土地,踏踏实实、身体力行地从事日常的劳作。题面与题眼。如第16题,“表达特色”是该题的题眼,解答该题主要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两方面着手。拟写答案用三步法,分点分条,宁滥勿缺,即尽量多答而不少答。四、实战演练阅读聚焦:伟大而平凡的托尔斯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耕作的诗人张炜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
43、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织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
44、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活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使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劳动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
45、份好奇的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起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生悄然叹息,还有远
46、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光影里闲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16文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分)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6分)18从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