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從太學的制度史到太學的政治史:朱銘堅《政治漩渦中的教育:北宋太學研究》讀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5742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從太學的制度史到太學的政治史:朱銘堅《政治漩渦中的教育:北宋太學研究》讀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從太學的制度史到太學的政治史:朱銘堅《政治漩渦中的教育:北宋太學研究》讀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從太學的制度史到太學的政治史:朱銘堅《政治漩渦中的教育:北宋太學研究》讀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從太學的制度史到太學的政治史:朱銘堅 政治漩渦中的教育:北宋太學研究 讀後王文豪有宋一朝科舉文教的興盛已爲學界所熟知,太學更因其國家儲才之地的特殊地位爲時人所關注。宋代太學早自 世紀 年代始便成爲學者關心的議題。此後近一個世紀,受到不同學術領域的視角和方法的影響,太學研究在不同時期亦有相關的代表性著作問世。本文所要評介的朱銘堅新著 :(政治漩渦中的教育:北宋太學研究)是目前宋代太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過去二十年來宋代太學研究的一個趨向,值得向學界介紹。在評介朱銘堅新著之前,仍有必要對宋代太學研究的學術史做一梳理,如此方可明了朱著的價值和未來可能拓展的方向。如前所述,兩宋太學研究發

2、軔於 世紀 年代。彼時西方式的現代大學在中國建立,學者們受此影響,遂比照現代大學制度,梳理包括校址校舍、教授課程、學生、學官、學規、經費來源、太學獄、太學與科舉、學術思潮和書院的關係在内的相關史實。這一取徑無形中將宋代太學視爲現代大學的前身,學者在行文論述和就筆者所見,盛朗西於 年發表的 宋代之大學教育 是最早有關宋代太學的研究。具體請參看盛朗西 宋代之大學教育,民鐸雜誌 年第卷第、號,、頁。,:,:,英語學界目前僅見 (萬安玲)對此書有所評論。具體請參看 (萬安玲),書評,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年月第 期,頁。筆者對此話題已有較爲詳細的梳理,因此本文對太學研究的學術史僅做簡單介紹,具體内容請參

3、看拙文 選士、政争與政治文化 兩宋太學研究述評與反思,宋史研究論叢 待刊。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十二輯撰作標題時都自覺地“以今大學比宋太學”,將宋代太學視作“國立大學”。上述研究陸續見刊於 世紀 至 年代,可視作宋代太學研究的奠基期,其中尤以王建秋於 年出版的 宋代太學與太學生 一書所涉最爲全面,堪爲代表。年代以降,受到美國學界在五六十年代開啓的科舉與社會流動話題的影響,太學作爲科舉選士的補充甚至替代方案再次引起學者的關注,包括三舍法、八行取士和待補法等考選辦法因此成爲學者研究的對象。此一階段不妨稱之爲科舉選士視角下的太學研究。領風氣之先者當屬李弘祺。李氏自 年代中後期至 年代先後發表的多篇有關

4、宋代教育的研究便是在此關懷下展開,並在 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一書中進一步將官學教育與科舉並而論之,認爲宋代太學已成爲科舉考試中的一環,逐漸向平民開放。此後學者的研究多是從此視角出發,以科舉爲中心論述太學發展及其與科舉的關係。科舉選士視角的宋代太學研究,學者雖然對各種考選辦法的成效褒貶不一,但關心的重點主要是從養士與取士兩個角度分析評價太學改革的成敗。世紀以來,隨著“活的制度史”與“動態的政治分析”的學術方法逐漸爲宋史學者所熟知,研究者們遂將此方法移用於太學研究。與選士視角下梳理静態的太學制度條文並與科舉做比較不同,受到“活的制度史”觀念影響的學者張邃青 北宋太學考略,河南大學學報 年第卷第期,頁

5、;張其昀 南宋杭州之國立大學,史地雜誌創刊號 年月,頁。除了前注提及的張邃青與張其昀二人外,就筆者管見所及,年代以後的臺灣學者在此話題上用力較多,包括趙鐵寒、朱重聖和王建秋都有相關研究。如趙鐵寒 宋代的太學,大陸雜誌 年第卷第、期,頁、頁、頁;朱重聖 宋代太學發展的五個階段,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年第期,頁;王建秋 宋代太學與太學生,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年。李弘祺 宋朝教育及科舉散論 兼評三本有關宋代教育及科舉的書,思與言 年第 卷第期,頁;李弘祺 宋代教育與科舉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年第 卷上册,頁。,:,中譯本可參看李弘祺 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6、公司,年。張希清 北宋的科舉取士與學校選士,收入漆俠主編 宋史研究論文集 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九届年會編刊,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年,頁;林巖 北宋科舉與文學研究第五章“北宋徽宗朝()的科舉與學校政策”,上海古籍出版社,年,頁;近藤一成 宋代中國科挙社會研究,東京:汲古書院,年;江小濤 從三次興學看北宋官學教育與科舉選士的相互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隋唐宋遼金元史研究室編 隋唐宋遼金元史論叢 第輯,上海古籍出版社,年,頁。鄧小南 走向“活”的制度史 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爲例的點滴思考,包偉民主編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年,頁;平田茂樹著,林松濤、朱剛等譯 宋代

7、政治結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從太學的制度史到太學的政治史:朱銘堅政治漩渦中的教育:北宋太學研究讀後們轉而關注太學制度演進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及其背後的權力博弈。因此可以稱之爲權力互動視角下的太學研究。張曉宇和朱銘堅等學者都從此視角出發做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尤以朱銘堅用力最深。朱氏先後對北宋熙寧時期的蘇嘉案、元豐時期的虞蕃案、哲宗朝的太學人事以及徽宗朝的國子學和八行取士做了專門研究。權力互動視角下的太學研究,學者多以個案凝聚議題,試圖呈現太學更爲複雜的面相。上述對太學研究的學術史回顧可知,太學研究自 世紀 年代至今經歷了三個階段,在不同階段受到史學内外的影響,逐漸凝聚出科舉選士與權力互動兩種視角

8、。其中,權力互動視角下的太學研究是過去二十年較爲突出的發展方向。不過,受限於歷史材料的記載,類似虞蕃和黄隱之類的個案頗不易尋,因此這一取徑下的研究仍有待後續。如前所述,朱銘堅將權力互動視角引入太學研究,深耕有年。其新著 :(政治漩渦中的教育:北宋太學研究)便是在其此前研究的基礎上通貫論述北宋太學發展變化的專著。朱氏延續了此前發表的多篇論文的視角,從多方政治群體的政治互動考察北宋太學的變化過程。是書除緒論和結論外,共分六章。緒論直陳此書的核心問題是“皇帝、宰執、太 學 官 和 太 學 生 這 些 群 體 在 不 同 議 題 間 的 競 争 互 動 如 何 形 塑 北 宋 太學”。面對這一涉及人事

9、、政策和制度等多維議題的討論,朱著以“活的制度史”爲牽引,試圖將静態的制度、事件和人物重新放置在政治史的語境中加以討論,在學界已有的對三次興學的研究基礎上,按時間順序更爲細緻地呈現太學在北宋持續變化的過程。第一章主要論述宋初三朝國子監在制度和人事上的轉變。朱著指出,爲了滿足中下層士人讀書應舉的需求,同時也爲了消减中高層官僚對官學教育的不張曉宇 從黄隱事件再論元祐初期政局與黨争,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年第 期,頁。具體請參看朱銘堅 北宋太學蘇嘉案考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年第 期,頁;朱銘堅 黨争漩渦中的太學 以北宋哲宗朝太學的人事變動爲中心,新史學 年第 卷第期,頁;朱銘堅 北宋中後期國子學的發

10、展及其政治意義,臺大歷史學報 年第 期,頁。,“,:,”(),“:()(),”(),:,:,:,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十二輯滿,宋廷一方面放低士人入讀國子監的門檻,另一方面大致從孫奭判國子監始,逐步選任文學之士爲國子監直講以吸引中高層官僚子弟入學,滿足其應舉需求,這一轉變至石介任直講時達到頂峰。第二章則以胡瑗、孫復和歐陽修爲例説明仁宗朝時期的太學在學官和執政的共同影響下,學術風氣不斷變化,與科舉的聯繫也更爲緊密。這一過渡期的轉變模式爲此後的王安石所繼承。第三章則著重討論熙寧興學中的太學改革。朱著認爲,這一時期的改革,不管是三舍法進一步整合太學養士與取士的功能,還是擢選學官以致“一道德,同風俗”,

11、皆非王安石獨創,而是熙寧士大夫們的共識。此一階段的改革重點落在了對學官人事的争奪上。朱著以蘇嘉案和虞蕃案爲例分析了太學改革中士大夫内部與士大夫和神宗之間的矛盾。前者意在説明,王安石爲了推廣新政和新學,不惜借蘇嘉案黜落半數現任學官,而以新黨人士代之,可見士大夫内部對太學人事權争奪之激烈。後者則表明,包括三舍法在内的一系列變革都是在以神宗能够獨掌大權的前提下展開的。一旦皇帝意識到自己有被架空的可能,甚至不惜親自下場干預。面對虞蕃案中被誇大的學官和太學生之間的私相授受所導致的選拔不公,神宗將之視爲對自己獨佔選士權的挑戰,最終不但嚴肅處理涉案官員,藉機削弱王安石在朝廷的影響力,而且在元豐時期推出更爲嚴

12、格的學規,進一步加强自己對學官的任命和掌控。换言之,熙豐時期的太學改革是新舊兩黨與皇帝三方博弈之下的産物。第四章繼續沿用多方視角探討後神宗時代的太學更革。元祐時期的太學不管在學官人選、課程教學和考試内容上都因爲舊黨得勢而有所反彈。不過,朱著也指出,舊黨在變革太學的問題上既有共識亦有博弈。例如在三舍法的去取問題上,儘管程度有别,但以程頤爲代表的洛黨和以劉摯、王巖叟爲代表的朔黨都對新法時期三舍法合養士與取士功能爲一有所不滿。對於元豐學規的苛密和皇權對太學的過渡干涉,元祐黨人也傾向於將仁宗後期對太學的放任塑造成理想形象以教育哲宗。在具體的太學學官的人選和考試内容上,洛、蜀、朔三黨則互有博弈。不管是吕

13、大臨、張耒和劉安世等人得任學官,還是此前被王安石認爲是“斷爛朝報”的 春秋 和詩賦重新進入太學,背後都是三方勢力互相妥協的結果。隨著哲宗親政,出於紹述神宗和加强皇權的需要,哲宗重新任用新黨士人,將元祐時期舊黨的太學變革全部推翻,太學因此重新回到熙豐時期的狀態。第五、六兩章則著眼於北宋晚期的太學發展情況。第五章以天下三舍法的行廢爲中心,指出徽宗在蔡京的幫助下,延續並擴大了神宗時期的太學三舍法,將其推廣至郡縣,形成更具理想色彩的天下三舍法。然而,在天下三舍法推行從太學的制度史到太學的政治史:朱銘堅政治漩渦中的教育:北宋太學研究讀後的過程中,蔡京藉機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這無疑觸犯到了徽宗的權威。徽宗

14、不斷以御筆詔書的方式干預太學的教學與選拔,甚至最終罷廢天下三舍法,都是皇權與相權在太學這一場域鬥争的結果。第六章進一步考察徽宗時期天下三舍法的實際效果。朱著認爲,儘管蔡京任命新黨學官並恢復苛密的太學學規,試圖以此壓制學生議政,統一思想,加强政治控制,但因爲印刷術的發達,太學生仍有機會接觸新學以外的學術思想,其政治意識也在太學中被逐漸培養起來,最終在靖康之變中以太學生運動的方式爆發。因此,蔡京的這一努力並不完全奏效。但與此同時,太學生的愛國行爲也部分説明宋廷通過三舍法培養選拔道德之士的努力並非完全破産。結論中除了再次總結全書内容外,朱著以兩宋太學生運動爲例,指出精英行動主義並不必然導致地方主義的

15、轉向,南宋精英士大夫並未從此遠離中央。這不啻是對宋史學界頗有影響的“南宋精英地方化”理論的某種反思與回應。正如 (蔡涵墨)和 (戴仁柱)的評論,朱著對於一手和二手資料的掌握可謂詳盡,故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爲細緻完整地呈現了北宋太學發展演變的過程。相較於此前太學研究僅以范仲淹、胡瑗、王安石等重要人物爲中心,朱著竭澤而漁,搜羅二百餘位太學學官的資料以爲準備,並在此書中以百餘位學官的生平活動説明了太學官這一中低層官僚與北宋政治的互動關係。與此前北宋政治史研究更多關注上層政治不同,朱著對於太學學官這一中下層官僚的細描有助於我們對北宋黨争政治有一更完整的認識。得益於對史料的全面掌握和細緻梳理,此書在很

16、多方面都對舊説提出了修正或是完善。例如朱著通過對宋初學官的統計分析,認爲以孫奭判國子監爲界,太學中的文學之士漸次充盈,更清晰地呈現了慶曆興學以前的太學情況。對於學界研究較爲成熟的熙豐時期的太學,朱著通過虞蕃、蘇嘉的個案更清晰地分析了太學變革背後皇權相權和新舊黨争之間的關係。又如對北宋晚期的太學情況,學界往往重視蔡京而忽視徽宗的存在,朱著的研究進一步廓清了在太學場域中皇權與相權的争奪。作者在此提出的精英行動主義與地方主義的概念,應是對魏希德 義旨之争:南宋科舉規範之折衝 一書結論的回應。相關書評可參看胡永光 當科舉成爲場域 評魏希德 義旨之争 南宋科舉規範之折衝 ,歷史文獻研究 年第期,頁。,:

17、,朱銘堅 北宋中晚期中央官學學官年表 兼論“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中的數據,“至 世紀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七届年會”,中山大學,年月。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十二輯從權力互動視角出發探討北宋太學以朱氏用力最深,此書更是將其貫徹始終,成爲一部通貫的北宋太學史研究。此外,朱氏對宋史學界動態的熟習也使此書並不局限於太學本身,而是以太學作爲研究對象,將宋史研究中的諸多話題與方法,如“唐宋變革論”“活的制度史”“動態的政治分析”“社會流動”“南宋精英地方化”等熔於一爐,因此較之前人研究更顯綜合。從以往對太學制度的静態描摹到進一步深入制度變化背後的政治權勢與動態博弈,朱銘堅將太學在北

18、宋的發展變化置於當時的政治形勢下加以論述,對於理解北宋太學實有相當助益。不過,筆者在興奮之餘,仍有一些困惑之處,因此不揣鄙陋在此提出,以求方家解惑。首先是朱著解釋北宋太學發展變化所採用的政治史框架。朱著標題中既有“政治漩渦中的教育”,亦參考了大量北宋政治史研究的成果。筆者管見,其所謂“政治漩渦”大體可以分爲三個層次:首先是君權與相權的争奪,例如三舍法在北宋中後期的行廢,關鍵仍是神宗與徽宗的最高旨意,神宗對虞蕃案的從重處罰和徽宗罷廢三舍法都是至高無上的皇權對相權膨脹的敲打;其次是新舊兩黨之間的政治鬥争,主要圍繞學官人事權和太學教育内容的争奪展開;最後則是舊黨内部的博弈。不難發現,朱著的分析框架主

19、要是北宋政治史研究經典的君相政治和黨争政治。這固然有助於我們理解北宋太學的形成和學官這一中下層官僚的政治生態,但這一解釋框架有時却因其過分寬泛的解釋力反而使得研究對象的性質略顯模糊。在此框架下,包括三省和臺諫等其他權力部門亦可作如是觀。太學作爲一個兼具學術與政治的場域,其自身有别於其他權力部門的獨特性何在?在朱著的論述中,太學似乎有從科舉附屬走向政争附屬的嫌疑。從政治史的角度來説,過去十餘年北宋政治史研究努力開拓如何在新舊黨争和皇權相權之争外更廣闊和深層地理解北宋政治,“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等概念爲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那麽在太學研究中是否也有可能從此角度出發做出探索?筆者曾指出,太學官作爲

20、宋代士大夫清望仕宦的起點往往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而曾於太學就讀的太學生們則更容易成爲學官,從而在仕途上獲得優勢以至某種仕宦“團體”的隱現。這些慣例並無明確的制度條文規定,而是在經年累月的政治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政治默契。這一默契始自何時仍有待探究,方誠峰 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年。拙文 選士、政争與政治文化 兩宋太學研究述評與反思,宋史研究論叢 待刊。從太學的制度史到太學的政治史:朱銘堅政治漩渦中的教育:北宋太學研究讀後不過北宋時期已有諸多迹象。正如朱氏所論,元祐末年至紹聖、元符時期任太學官的新黨士人在徽宗時多有官至宰執者,以至時人程振稱“同官學省者,皆元豐之傑,其後登用至

21、宰相、執政者,凡六七人”。不難想象,這些引人注目的政治現象對於時人對太學的觀感以及太學自身性格的形成當有特别的意義。此外,太學生在太學就讀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有機會出仕爲官,這無形中也爲他們瞭解彼此品性提供了契機。因此,在同年、同鄉和同族之外,“同學”也是考察所謂人際網絡的重要一環,太學作爲形成這一網絡的重要樞紐在北宋政治變化中起到多大作用以及對此後南宋政治影響幾何仍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由此引出第二點疑問,我們該如何理解北宋太學的改革。北宋太學最重要的變化當在王安石變法時期,諸如三舍法等太學升等制度便是在此期間創設,新法的後繼者蔡京賡續其制並一直延續至南宋。這些制度在北宋黨争中時興時廢,儘管學者

22、們對此評價不一,但共同點皆是以北宋史而非兩宋史的視野做評價。如果我們將北宋太學改革的成效和影響,不局限於制度本身在北宋的行廢,而是把包括由此形成的仕宦路徑以及太學生群體的政治影響力也納入考量範圍,那麽以往就北宋論北宋的趨向便略顯不足。因爲不管是太學生的政治行動還是由此形成的政治認同和仕宦群體,這些都萌芽於北宋而大盛於南宋。王安石之後,蔡京、史彌遠和賈似道等權相對太學生的籠絡在史 籍 中 屢 有 提及,而太學生與朝廷士大夫合力反對宰執的某一決定亦時有發生。包括前述提及的“同學”關係,太學在北宋的創設,其初衷是爲了彌補科舉考試無法一日考察士人德行的弊端,因此要求學生在太學學習一段時間。此後的三舍法

23、則延續此一邏輯展開,對學生在德行和藝業兩方面進行經年累月的考核。倘若只就三舍法在北宋的實行效果來看,北宋反復的黨争,加之皇權的干涉,其效果未見理想。但如果將視野拓展至南宋便可發現,南宋不少士人正是因爲曾長期在太學就讀,人品學問爲同舍所知,因此一旦學舍中有人佔據要津,同舍其他德才兼備者便有可能得到舉薦並任用。這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北宋太學改革朱銘堅 黨争漩渦中的太學 以北宋哲宗朝太學的人事變動爲中心,頁。至少在北宋晚期已有兼具同鄉和同學雙重人際網絡的仕宦群體出現。如樓鑰便曾回憶其鄉四明地區“舊有五老會,宗正少卿王公珩、朝議蔣公璿、郎中顧公文、衡州薛公朋龜、太府少卿汪公思温皆太學舊人,宦游略相上下,

24、歸老於鄉,俱七十年餘,最爲盛事”(樓鑰 跋蔣亢宗所藏錢松窻詩帖,顧大朋點校 樓鑰集 卷七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年,頁)。如“(賈似道)又加太學餐錢,寬科場恩例,以小利啗之”,見脱脱等 宋史 卷四七四 賈似道傳,北京:中華書局,年,頁。如小林晃便注意到,反對史彌遠與金朝和議的太學生領袖黄自然和家本仲與持相同政見的真德秀、李道傳和黄榦等士大夫過從甚密。具體可參看小林晃 南宋後期史彌遠專權内情及其嬗變,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中文版)年第期,頁。樓鑰 承議郎謝君墓誌銘,顧大朋點校 樓鑰集 卷一一五,頁。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十二輯的初衷,或許由此亦可從太學的角度觀察王安石變法在南宋的餘響。上述兩點是筆者在閲讀朱銘堅新著時引起的一些思考。當然,對於一本北宋太學的研究專著來説,要求其聯繫南宋相關史實並做出整體式的論斷實已超出此書範圍。不過,可喜的是,朱氏在書末已提及其將要進行的南宋太學的後續研究,届時我們對宋代太學的具體情況或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勘誤:第 頁“”應作“”(尹洙);第 頁“”應作“”(柳宗元);第 頁“”應作“”(陝西);第 、頁“”應作“”(蘇轍);第 頁“”應作“”(种師道);第 頁“”應作“”(朱拱之);第 頁“”應作“”(余覺民)。王文豪,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