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失语症到变异学:比较文学中国话语的省思与探构——曹顺庆教授学术思想述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5679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失语症到变异学:比较文学中国话语的省思与探构——曹顺庆教授学术思想述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失语症到变异学:比较文学中国话语的省思与探构——曹顺庆教授学术思想述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失语症到变异学:比较文学中国话语的省思与探构——曹顺庆教授学术思想述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曹顺庆教授及学术团队主要致力于比较文学中国话语建设,分别提出了失语症、东方学及变异学三个标示性话语,得到学界的肯定性推广评介.失语症剖析了 世纪后期中国比较文学“以西释中”“强制阐释”带来的文论失语和文化病态;东方学梳理、译介和建构了东方文学与诗学文献和话语体系,形成与西方诗学对位的比较样态;变异学研究了文明互鉴背景下不同文明文学在影响交流和平行阐释中呈现的实证变异、阐释变异及他国化变异等现象,既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又强化变异性和渗透性.这三个标示性话语阐明了比较文学中国话语建设的主要成绩、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在国际比较文学危机论层出不穷的语境下,传播了中国声音、提出了中国方案.【关键词】失语

2、症;东方学;变异学;比较文学;中国话语【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F r o mA p h a s i a t oV a r i a t i o n:R e f l e c t i o na n dE x p l o r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D i s c o u r s e i n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AR e v i e wo fP r o f e s s o rC a oS h u n q i n gs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sWANGC h

3、a o(C o l l e g eo fL i t e r a t u r e,H a i n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a i k o u ,C h i n a)A b s t r a c t:P r o f e s s o rC a oS h u n q i n ga n dh i sa c a d e m i c t e a ma r em a i n l yc o mm i t t e dt o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h i n e s ed i s c o u r s e i nc o m p

4、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r e s p e c t i v e l yp u t f o r w a r dt h r e ed i s c o u r s e so fa p h a s i a,O r i e n t a l i s ma n dv a r i a t i o n,w h i c hh a v eb e e np o s i t i v e l yp r o m o t e da n dr e v i e w e db yt h ea c a d e m i c c o mm u n i t y A p h a s i

5、aa n a l y z e s t h e l i t e r a r y t h e o r ya p h a s i aa n dc u l t u r a lm o r b i d i t yb r o u g h t a b o u tb yt h eW e s t e r n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a n d f o r c e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C h i n e s e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e l a t e t hc e

6、 n t u r y O r i e n t a l i s mc o m b s,t r a n s l a t e s a n dc o n s t r u c t s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d i s c o u r s e s y s t e mo fO r i e n t a ll i t e r a t u r ea n dp o e t i c s,a n d f o r m sa c o m p a r i s o np a t t e r nw i t hW e s t e r np o e t i c s V a r i a t i

7、o ns t u d i e s t h ep h e n o m e n ao fp o s i t i v ev a r i a t i o n,i n t e r p r e t a t i v ev a r i a t i o na n d f o r e i g n i z a t i o nv a r i a t i o n i nt h e i n f l u e n c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a n dp a r a l l e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o f

8、d i f f e r e n t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i nt h ec o n t e x to fm u t u a l l e a r n i n ga m o n g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w h i c hn o to n l yr e s p e c t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a n dd i v e r s i t y,b u t a l s os t r e n g t h e n s t h ev a r i a t i o na n dp e r m e a b i l i t y T

9、 h e s e t h r e e s y m b o l i cd i s c o u r s e se x p l a i nt h em a i na c h i e v e m e n t s,m a i np r o b l e m s a n ds o l u t i o n s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h i n e s ed i s c o u r s e i n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ec o n t e x to f t h ee n d l e

10、s se m e r g e n c eo f c r i s i s t h e o r i e s i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ys p r e a dt h ev o i c eo fC h i n aa n dp u t f o r w a r dC h i n asp l a n K e yw o r d s:A p h a s i a;O r i e n t a l i s m;v a r i a t i o n;c o m p a r a t i v e

11、l i t e r a t u r e;C h i n e s ed i s c o u r s e 世纪 年代以来,曹顺庆教授及学术团队已经在比较文学领域垦拓四十余年,研究领域涵盖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符号学、数字人文、文学人类学等,始终致力于探索比较文学学术前沿问题,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见证并实践参与了改革开放后比较文学中国话语建设的复兴和发展.其中,团队最核心的研究成果概括为三个方面的标示性话语:失语症、东方学和变异学.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三个标示性话语?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联?它们对比较文学中国话语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还有哪些尚未化解的问题?需要我们对这三个标示

12、性话语进行反思回顾、总结梳理和深度剖析,以期进一步深化和垦拓当前的比较文学方法论研究.一、“照着讲”与失语症的发生失语症应当是比较文学与文艺学领域的一个经典学案或标示性话语,从 年正式提出,至今仍然产生着非常广泛的学术影响.根据中国知网检索报告,曹顺庆教授 年发表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截止 年 月,被引 次,下载 次.围绕这个问题,学术界一些著名学者也展开过多个回合的论辩和争议.实际上,一般而言,越是能引发争议的问题,越是切中了某些关键的症结或要害.那么,什么是失语症?为什么要提出失语症?学界如何热议失语症?首先,什么是失语症?失语症(a p h a s i a)本是医学术语,是一种获得性语

13、言障碍,主要指人体器官损害造成对语言符号的理解表达能力受损.失语症用在文学研究之中,主要描述一种文化病态,即某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没有建构自身的话语言说体系和思想表述形态,需要借用他者的言说规则来分析自身的知识质态.年,曹顺庆教授发现了当时学术界存在失语症问题,即:中国学者在分析、评点和解释中国文学文本时,几乎全是用西方诗学话语体系,例如本体论、解构主义、结构主义、意识流、新批评等等,甚至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分析李白和杜甫的作品,似乎无法用中国文论话语来有效解释中国文学文本,这是一种相当不正常的现象.难道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真的死亡了吗?难道离开西方话语系统我们就无法评论中国文学作品了

14、吗?“以西释中”这种研究范式从 世纪 年代就在中国流行,台湾学派阐发研究就是用西方文论话语来阐释中国文学,并产生许多研究成果,例如周英雄 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 等.这种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也相当明显,因为西方诗学是从西方文学中产生的,中国文学滋生的是中国文论,如果用西方诗学解构中国文学,忽视了中国文学的原生异质性,就会导致乱阐释、乱变异,以至于阐释限度毫无边界.曹顺庆教授认为这种“以西释中”的强制阐释机制必然导致失语症的发生:“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表达、沟通和解读的 失语 状态.”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引发学术界的热议,罗宗强说失语症:“

15、接触到当前文学理论界要害,引起了学界的热烈的相应,一时成了热门话题.学者们纷纷提出利用古文论以建立我国当前文论话语的各种可能性.”这不仅是比较文学的重要问题,也是文艺学界的主要困惑.我们以 文心雕龙 中的“风骨”范畴为例来说明失语症问题.对于“风骨”范畴,有的认为“风”是内容,“骨”是形式;还有人认为“风”是形式,“骨”是内容,等等.为什么会呈现如此众说纷纭的态势?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从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表象的二元对立模式来理解这个范畴,这是在用西方诗学“宰制”中国文学,最终导致“失语”.刘勰在文中用翚翟、鹰隼和鸣凤三个鸟的意象隐喻了“风骨”的内涵,“风骨”并非分裂为“风”和“骨”两种概念形式,而

16、是一个描述文学作品阳刚、雄浑、力量之美的整体性文论话语范畴.正如敏泽所说:“风骨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就是要求文章 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在思想艺术方面具有刚健,遒劲的力的表现,象鹰隼展翼疾飞那样 骨劲而气猛,这正是当时文艺作品普遍缺乏的.”其次,为什么会产生失语症?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学界长期跟着西方诗学“照着讲”,在话语替换中导致自身言说体系的失落.“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发生断裂.“打倒孔家店”之后并未建立一套新的话语体系,所以借用西方话语体系来言说,有意识地“跟着讲”“照着讲”,就患上了失语症.失语症所表示的不是语言结构体系的消失,而是一套话语言说规则的缺席.曹顺庆教授说:“

17、自 世纪末至 世纪,中国文化第一次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西方文化借着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华文化的坚固堡垒.中华文化之根,第一次真正动摇了,在民族危亡之中,救亡图存的意识,迫使中华民族不得不 求新声于异邦,甚至不惜打倒孔家店,抛弃传统文化.自 五四 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上,呈现出一条巨大的断裂带.”既脱离自身的传统文化之根,又无法完全套用他者的话语体系,这就形成了极其尴尬的无所适从和话语身份的难以认同:“由于西学知识系统对传统知识谱系的全面替换,中国传统诗学已成为一种 异质 的知识,今天,我们关于诗学的大部分谈论在基本的知识质态和谱系背景上都是西学的.中国古代的文论、艺术理论从术语、

18、观念到体系结构,都往往要 翻译 成西学质态的知识,对我们才可以 理解,才是 清楚明白 的,传统知识中的大部分都须经过现代知识系统的解释、过滤和处理,才有进入当代中国知识世界的合法性.”连中国自身的文学文本也必须经过“翻译”或“嵌入”他者的文论话语体系才可以被理解,这是匪夷所思的.二、“对着讲”与东方学的探构在 世纪后期,失语症切中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阐发研究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症结,那么如何解决失语症问题?如何重新建构比较文学中国话语及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由此,在失语症问题上,曹顺庆教授进一步展开探究,“曹顺庆对 失语症 的系统阐述,在比较诗学领域引发了两个命题:一是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二是

19、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围绕这两个命题,年曹顺庆、李思屈在 文艺研究 发表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年在 文学评论发表 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 等相关论文.既然失语了,就得重新找回或建构自身的话语体系.如何重建呢?如何才能不跟着西方“照着讲”而是与西方话语“对着讲”呢?对此,学术界有三个基本的研究走向:一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二是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道路,三是东方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对照阐释道路.关于第一个走向,曹顺庆教授在 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 再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 等系列论文中进行了学理层面的详细阐述;关于第二个走向,曹顺庆教授在 重建中国文论的又一有效途径:西方文论

20、的中国化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三条路径 等系列论文中也进行了详细阐述;关于第三个走向,曹顺庆教授在 东方文论选 等著述中作了探索尝试.在这里,我们从比较文学中国话语建设的角度,重点分析第三个走向,即东方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对照阐释道路.这里的东方学并不是赛义德在 东方学 中提出的东方学概念,而是相对于西方诗学话语而言的东方诗学话语体系的梳理、翻译、传播和建构.为什么要建构东方学?为什么建构东方学而不是中国学?因为失语症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两个比较文学的现实问题:第一,东西方是否可以开展合法性比较阐释?第二,东方拿什么来和西方进行对位比较阐释?曹顺庆教授指出:“因为双方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平等交流对话,要么

21、是西方理论崇拜,要么是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在作祟.很难超越这种异质文明之间的鸿沟达到 共在之域.”我们拿不出和西方诗学对位比较的话语体系,因此只能“照着讲”,要从根本上解决失语症,就得“对着讲”,必须确立自身的言说体系,实现与西方诗学话语的平等对话,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整个非西方国家尤其是东方国家,都基本面临这个问题.所以,一方面要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同时还要建构东方诗学话语共同体,这不仅是跨国家、跨文化的比较,而是跨异质文明的比较视野,中华文明只是东方文明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从东方文明的角度立场来分析才能实现东西方的比较,这样才可以和西方诗学“对着讲”.为了将“东方”纳入世界诗学的重

22、构之域,曹顺庆教授主编了 东方文论选()、中外比较文论史(上古时期)()、中外文论史(四卷本,)等著作,从世界诗学角度来重新反思东方诗学.编选 东方文论选,请权威专家译介整理收入了阿拉伯、波斯、朝鲜、印度、日本、波斯等国的文论,很多都是第一次翻译过来,填补了空白,季羡林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指出:“西方的文艺理论同西方的以分析为主的思维模式有关,而东方的文艺理论则与东方的以综合为主的思维模式密切 相 联.二 者 不 是 互 相 排 斥,而 是 可 以 互补.”年,曹顺庆申报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方古代文艺理论重要范畴、话语体系研究与资料整理”,组织国内外权威专家在 东方文论选 的基础上,进一步

23、展开东方学的建构与垦拓.在建构东方学之后,还面临一个东西方比较合法性问题,因为长期以来西方学者认为中西方文明存在结构性差异,没有类同性、同源性就无法展开有效比较.而且只能西方影响东方,东方不能影响西方.对此,曹顺庆教授发表 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合法性与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提出差异对话的比较策略,“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绝不可能只有简单的求同,而是在相互尊重、保持各自文化个性、差异与特质的前提下进行平等对话”.韦斯坦因等学者之所以对东西方跨文明比较“迟疑不决”,就是因为否定将差异性作为可比性这个基本原则,因此必须要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上论证将差异性作为可比性,才可能展开合法性东西文学比较研究,曹顺

24、庆教授指出:“如果所有的思想都走向一种倾向、一种模式,那么,民族性、差异性也就随之逐渐消亡,一个虚无的、整体的世界性话语也就成了一个乌托邦.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不要西方化,而是要化西方,这里的化,就是要融汇创新,积极变异.”要实现与西方诗学“对着讲”,除了从理论上论证将差异性作为可比性之外,还需要有实践成果.曹顺庆教授 年就出版中国第一部以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 中西比较诗学,团队成员李清良出版 中国文论思辨思维,李思屈出版 中国诗学话语 等,开始实践建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曹顺庆教授还进一步推进“对着讲”,从 年开始组织撰写 中西诗学对话,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 万字,是国内第一

25、部用中国古代文论系统阐释当代西方文论的著作,该书主要创新在于从“以西释中”转向“以中释西”,从“阐释寻同”转向“阐释变异”,从“求同存异”转向“差异互补”,开启了中西诗学对话或“对着讲”的新时代、新局面、新路径.三、“领着讲”与变异学的共鸣如果说,失语症指出了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主要症结,东方学论证了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的合法性及对位阐释的实践可行性,那么变异学则开始主动在国际比较文学界发出中国声音,并引发世界关注和话语认同.在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提炼出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等标示性概念,曹顺庆教授在钱锺书、季羡林、乐黛云、杨周翰等学者基础上,继往开来、守正出新,积极建构

26、中国话语,从最初“照着讲”,到后来“对着讲”,逐步向“领着讲”的态势发展,变异学就是一个标示性话语.世纪后期,比较文学危机论、死亡论层出不穷,实际上,这个现象由来已久,第一次是 世纪初,克罗齐认为“比较”是研究方法,不能成为一门学科,继而推进了法国学派实证性影响研究的兴起;第二次是 世纪中期,韦勒克发表 比较文学的危机,认为没有实证影响交流的文学现象同样具有可比性,因而促进了平行研究的崛起;第三次是 世纪 年代,艾田伯发表 比较不是理由:比较文学的危机,认为比较文学将不可违拗地走向比较诗学;第四次以 年巴斯奈特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和 年斯皮瓦克 一门学科之死 为标志,她们认为比较文学在文化研究

27、和政治博弈中消隐了学科边界,继而促进了学科理论的多元化流散,以及比较文学中国话语的缘起.可见,比较文学并未真正死亡,而是在研究方向上出了问题.我们正处于第四次转型期,导致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思想以比较文学的形式在异质文明语境中展开强制阐释,通过场外征用、主观预设、非逻辑证明等话语策略,来制造混乱的认识路径.例如巴斯奈特就认为:“二元划分导致的狭隘性,非历史化研究方法的无用,以及将文学作为普世教化力量的盲目自信,共同造成了比较文学的死亡.”因此,比较文学学科之死,归根结底,源于西方学者过度强化西方文明圈的同源性、类同性,拒绝将东西方文明异质性、变异性作为可比性,源于西方长期以来对普世价值的

28、无限衍义和对差异性的拒斥或想象性阐释.找到“死因”,才能对症下药.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要让比较文学焕发生机,就必须走出文化诗学的封闭圈,克服文化沙文主义和相对主义,充分尊重和利用异质文明话语资源,用“和而不同”理念重构比较文学话语体系.基于此,西方学者一面宣扬危机,一面又自寻出路,从艾田伯开始,国际比较文学就逐渐淡化学派问题,他认为法美两个学派之间不存在巨大冲突,不能纠结于学派之间的局部论争,而应当从全球化视野来打量比较文学研究的多元化路径,尤其不能忽视德国、东欧、中国等国家的比较文学传统,斯皮瓦克甚至还说:“我提出一种无所不包的比较文学.这种比较文学是去政治化的.”同时,受解构主义和后殖民

29、主义思想的影响,以牺牲文学的民族性来构建文学的世界性已经基本失效,我们必须面对他者、异域、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等问题.例如,赛义德研究理论旅行中的“历史转移”及接受变异,丹穆若什研究民族文学在世界范围的流通、折射及流传变异,朱利安研究“间距/之间”及阐释变异,莫莱蒂将数字人文与世界文学结合起来,提出了“远程阅读”及传播变异等等.可见,差异即对话,变异即创新,这是当今学界的基本共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拒斥或丑化他者的孤芳自赏都不攻自破.在坚守本土文化原生异质性基础上,通过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创造性转化他国话语资源,创新性发展本国文学与文论,才是当前比较文学新生的必经之路.西方寻求学科之

30、生,中国还要寻求学科之新.比较文学中国话语建设,就是要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比较文学界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变异学就是这样一个新范畴.第一,什么是变异学?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研究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差异与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变异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影响研究侧重文学交流中的同源性,平行研究侧重没有事实关联的文学现象之间的类同性,都是“求同的比较主义”,而变异研究对两者进行整合,将异质性和变异性作为可

31、比性,通过研究“异”来实现对话互补、转化创新.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学无法影响西方文学,变异学就可以反驳这种言论,实证阐释跨文明文学交流中的变异问题,例如伏尔泰将中国文学作品 赵氏孤儿 改编成 中国孤儿,通过一系列的文学阐释和文化结构变异,继而推动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伏尔泰的 中国孤儿 产生的不仅仅是一种流传中的文本变异和阐释变异,而是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文化结构变异,他从中国儒家文化中提取道德理性文化,并在欧洲文化思想史中构建 神权 道德 人权 的三维延展结构”.第二,变异学如何构成话语体系?变异学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盲目自信,它经历了一个传承创新、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不忘本来,即具有坚实的中国

32、哲学基础.变异既是生物遗传学概念,又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先秦儒学“易之三名”,两汉经学“诗无达诂”,魏晋玄学“言意之辨”,隋唐佛学“变文格义”,乾嘉朴学“训诂义疏”等,都具有丰富的哲学变异思想,前文说西方学者也研究变异,但他们没有形成变异学理论,是因为其二元对立思想更追求本与末、是与非、中心与边缘的静态清晰结构,中国哲学更注重“三生万物”的动态变异过程.吸收外来,即紧扣西方学术前沿.从德里达“播散延异”到赛义德“理论旅行”,从朱利安的“间距与之间”到丹穆若什的“椭圆形折射”,无不体现当前西方对差异性、变异性的强烈关注,中国学者充分契合国际学术前沿,顺势而为提出变异学理论,因为只有跟上节奏,才

33、谈得上创新.面向未来,即提出中国话语策略.法美学派早就意识到变异问题,但他们“求同忘异”“求同拒异”或“求同存异”,正是求同思维导致学科之死.因此,变异学构建三个层面的话语群:一是从学科内部看,变异学分为流传变异学、阐释变异学和结构变异学三个基本路径;二是从国内现状看,曹顺庆变异学、谢天振译介学、王向远译文学三种类型构成变异研究的关联性话语体系;三是从国际现状看,变异研究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三,国际学界是否认同?年曹顺庆英文专著 比较文学变异学(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o fC o m p a r a

34、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由出版社S p r i n g e r在纽约、伦敦、海德堡同时出版,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佛克马教授在序言中说:“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发现了之前比较文学研究的局限,并完全有权完善这些不足”,欧洲科学院院士多明戈斯和芝加哥大学教授苏源熙等学者认为变异学“于中国文学理论的异化和西方文学理论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法国索邦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伯纳德弗朗科在 比较文学:历史、范畴与方法 中认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贡献,美国普渡大学A&HC I刊物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35、u r ea n dC u l t u r e发表专门书评向全球推介,还有丹穆若什、斯皮瓦克、汉斯伯顿斯等当今重要学者都提出建设性意见.因此,变异学作为标识性概念,从文明互鉴角度创新建构世界文学共同体,尊重世界文明与文学多样性,通过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通过差异对话构建文学共同体.变异学系统整合比较文学历史传统的有效资源,又针对学科存在的危机缺憾,从中外实践经验中提炼话语策略,并引导国际学界展开研究讨论,让中国话语产生了世界影响,得到当今国际比较文学的高度评介和实践认同.【参考文献】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罗宗强古文论研究杂识J文艺研究,():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

3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曹顺庆,吴兴明替换中的失落 从文化转型看古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J文学评论,():曹顺庆,王超中国比较诗学三十年J文艺研究,():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 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J中州学刊,():季羡林东方文论选序C/曹顺庆东方文论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曹顺庆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合法性与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曹顺庆,王超再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J中外文化与文论,():巴斯奈特比较文学批评导论M查明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斯皮瓦克一门学科之死M张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王超,曹顺庆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的文化结构变异

37、J中华文化论坛,():,D OUWE W F OKK EMA F o r e w o r dM/C a o,S h u n q i n g 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o f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M H e i d e l b e r g:S p r i n g e rP r e s s,:V V i C E S A R D OM I N GU E Z,HAUN S AU S S Y,D A R I OV I L L ANU E VA I n t r o d u c i n g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N e wT r e n d s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 sM L o n d o na n dN e wY o r k:R o u t l e d g e,:责任编辑:王作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