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家有顽童读后感
安德鲁,家有顽童读后感。弗勒南方出版社
在子渝2岁前,大量的阅读育儿书籍,更多的是关注养育,接下来宝宝上幼儿园,定期听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就疏于读育儿了。现在宝宝到4岁了,猛然发现原来的游刃有余的感觉慢慢消逝,在与宝宝斗智斗勇中,困惑、迷茫、两难、烦恼越来越多,于是开始找书来读。选书不如撞书,在网上书店买其他书籍时意外发现了这本书,看了下目录,期望能答疑解惑。书送到后,用1个多小时一口气快速浏览完全书。认为有用的内容摘抄:
教导顽童十诫
一诫。他们永远比你更有精神头(强烈同意。)
二诫:两只鳄鱼相遇,必有一场恶战(安抚情绪先)
三诫:不要和猪在猪圈里搏斗(不斗嘴,免得滚了一身泥儿)
四诫: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设定主题日,如周六扫除日、周日爬山日等等)
五诫: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最近已反思发现此问题,平时有意增加挫折训练;爱是成长的原动力)
六诫:要慎重安排睡前活动(让宝宝心情愉快的进入梦乡)
七诫:结识孩子的朋友,并款待他们(妈妈买两份僵尸卡片,宝坚持送一份给好朋友,竟然能忍住不去拆封)
八诫:寻找共同语言(关键是让孩子愿意与你谈话聊天)
九诫:时机最重要(因势利导)
十诫。孩子需要你(从小努力不把宝当小孩子看,当他什么都懂跟他说话;现在时刻提醒自己他还只是孩子,特别是在要批评他的时候,读后感《家有顽童读后感》。宝宝需要我们的爱、我们的理解、我们的认可鼓励……)
顽童的六种类型:
1、操纵狂、
2、谈判狂、
3、辩论狂、
4、竞争狂、
5、冒险狂、
6、消极狂
体会:
1、看完书中对顽童各类型的描述,顿感心情轻松,原来认为自家宝宝那么严重的顽劣,原来只是小case
2、认为真正合格的家长,应该不会让自家宝贝发展到书中所描述的症状时,才后知后觉、想办法应对
3、孩子教育,以此为戒,防微杜渐,从小小的苗头抓起
4、书中前5种类型,都能找到宝宝的影子,只是没有那么极端,这些是人的本性、孩子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就在于教而化之。同时,这些也是成功需要的人格特性,关键是如何将这些特性约束在可控范围内,扬长避短。
同时,还买了本《陪儿子说说话》,专门写给爸爸看的,也适合爸爸送给儿子做礼物。读后感就由爸爸写吧。
第二篇。《十字路口的顽童》读后感自从大三“顶岗支教”有了初次教学经历以后,我就深深的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可是“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何教育好那些顽童也成为一直困扰着我的难题。《十字路口的顽童》解决了我的难题,作为一部教育著作,作者独辟蹊径,直面现实,聚焦于校园中的“另类”——顽童,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科学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了我们广大教师和家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借鉴意义。
这本书精心收集了100多个顽童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分析了他们的各种心理优势,比如他们有着独特的人生体验,强烈的好奇心,张扬的个性、标新立异的创造能力和多才多艺的才华等,揭示出大智若愚、自主成才的秘密。教会你如何发现顽童身上的巨大智慧潜能,给人一种生命至真的感受,纯粹、人性、自然,给人以直抵心灵的力量,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为各位家长和教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我相信它将帮助我们走出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误区。
对于那些喜爱打闹,恶作剧甚至到处闯祸的“调皮大王”,很多教师和家长常会不自觉地大动肝火,批评责骂甚而放任自流;而对于那些所谓的上课乖巧听话的“好学生”“聪明学生’,教师和家长总是宠爱有加。这种现象时常会招来这些顽童的不满,美国作家法兰奇曾经气愤的指责他的老师,说“在我要举手回答问题时,老师从来不叫我;而当我因为说话被他发现时,总会被叫到前面桌子旁,当时我感到自己很无能,我讨厌这样的事实:老师总是让聪明的学生做各种事,而忽略其他人的存在。”这是一种典型的排斥,在这种排斥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顽童“性本恶”的人性假设。认为他们天生愚钝、懒惰、缺乏责任心,没有上进心,没有雄心壮志和人生理想。常常慨叹“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有时他们的活泼好动也被老师看作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被看成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因此他们时常一个小小的举动,也会招来老师的痛斥与责骂,似乎在老师眼里,对待这些顽童唯有采取强制性和惩罚性的措施。
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这些强制性、惩罚性措施非但没有培养人才,反而埋没了人才。可见,在顽童培养问题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教育价值观念。在很多人看来,顽童和“差生”、“问题学生”同义。而《十字路口的顽童》中,作者却认为顽童不过是一些“个性鲜明的常态儿童,其中不乏超常儿童”。他认为淘气调皮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可贵品质,如果一个儿童一点儿也不顽皮,就意味着他们内在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在沉睡,没有得到发展。这一定位实际上确立了以赏识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念。在这种赏识的背后,实质上隐藏着一种完全相反的人性假设,即“性本善”。顽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着自己的理想和雄心壮志。为此,我们应该对顽童积极的因势利导,充分挖掘他们的才能。
对儿童的因势利导是一种爱的智慧教育,通过看一个教师对顽童突发事件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教师的教育机智。生活中,很多时候,教师是带着“有色眼镜”看那些顽童,甚至贬低他们为“差生”“问题学生”,认为他们无可救药。正因为教师对顽童“性本恶”的错误人性假设,因为诸多的偏见,使得教师对他们心生厌恶,爱护教育也就更无从谈起了。事实上,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建立在冷漠和轻视基础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是完全可以依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的。其实,顽童大多头脑灵活,精力充沛,勇于探索,不拘成规。即“顽童”虽“顽”但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质。因此更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赏识他们的行为,尊重他们的人格,开发他们的潜力。
对顽童的因势利导离不开教师丰富的教育机智和豁达开放的教育心态。我们对顽童的教育应该“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而不要“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更不可动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总之,《十字路口的顽童》让我深切感悟。对顽童的智慧教育,应成为一种开放的教育心态,成为教师眼眸中的一泓爱的清泉,面对顽童,随时都会自然地流淌出尊重、信任、慈爱和鼓励,让孩子们如快乐的小鸟,在蓝蓝的天空自由飞翔,如花朵一般,绚烂开放,唯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创新的不竭动力。
第三篇。老顽童读后感(最终版)1、想要浪花美丽,必须用力地冲击岩石,虽然痛,但是值得,老顽童读后感。
2、爬山,在爬完上千层台阶而没有用心数数时,要记住。虽然只是踏一小步,但是每一步都要放在心上,每一步都好好走,这样子就可以走得更远更稳。除了数台阶,开车时经过多少路灯,一群鸟飞过共有多少只,随时随地的观察,能提高观察力能力;同时也在强化对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
人的一生很像一张布满了点的图表,每一点都是机会和选择。可以往上下连、往左右连;借由这些“点”才能决定目的地,才能决定自己是谁;它绝不是一条直线。
3、人生没有“应该"。
4、教诲子女,用“放“的方法让他们去探索人生,而不是“收”。
5、学习别人失败、东山再起的经验,能壮自己的胆子,让自己对自己更有信心。
6、市场上有两种设计公司,一种是告诉业主该做什么,而另一种是业主要什么就做什么。相对的,也有两种品牌,一种是品牌领导市场,一种是追随领导品牌,读后感《老顽童读后感》。
7、所谓的品牌设计是架构在你是否可以为消费者设计一个新的体验,这个体验不是围绕产品,而是要建立趋势。apple的成功是因为它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它成功地抢下了“数字娱乐生活模式的诠释权”,并重新定位了这种体验的意义,那就是苹果的生活方式。没有苹果产品,不会影响你的生活,但你很可能会被贴上“落伍、不懂生活”的标签(尤其是在美国)。像是哈利波特、魔戒,甚至是starwar(星球大战),都是建立在“诠释体验”的基础上风行全球的。我把它称为designexperience“设计体验”,它将会是在未来要努力追求的设计能力目标。
8、灵机就在那0.01秒之间闪现。
9、“大拇指”。当你伸出大拇指,是不是发现他的起点比起其他四只手指要低很多。但一个人假如没有了大拇指,其他四根指头,就没有办法做抓、捏、拿、弹等动作,市场的定位就是做大拇指,在各个层面中,掌握“运动方向”。
10、物质上的满足无法成就一个家的幸福。花钱买体验很简单,但是不花钱去创造有意义的愉快体验才真正具有价值。
11、人生的长度是神定的,但宽度是人定的。当死亡的概念遥不可及时,你会发现好多事是现在不做,以后就不会再有机会做的了。
12、对“年龄”的看法,通常不是从“几岁”的角度来看,而是从“还有几年可活”这个角度来看。你可以说这是病态、悲观、庸人自扰,但这就是自己。
13、悬崖让你没有退路,站在悬崖边,不管往上还是往下,你都要拼命想要抓住。在崖上,有最清的风;在崖边,有最秀的景,在崖下,有粉身碎骨的失败。学会拥抱前方和上方的美景,一边接受下方的现实。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活得太舒服了,否则就会死掉。
第四篇:塞外有家读后感塞外有家而感
也许外地的人永远不会体会大同的美,也不认可大同的美。但是对于一直生活在黄土高原的我们来说,难道你不觉得当影片中大同城第一次呈现在你的面前时有一种很熟悉很亲切的感觉吗。对,那是一种朴实的美、豁达的美。
大同人的性格似乎也受塞外环境的影响,的确就像电影中建民媳妇眼中那样,大同城给人一种破败,满是裸露的黄土,但是对于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得我来说真的太熟悉,太亲切了。在我的眼中它就是再美不过的。
影片中大同是建民日里夜里念念不忘的大同,的确我相信每一个在外的大同人都会对大同有着这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因为那里有他们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感情""
也许在外地人的眼中它是破败的,但是在大同人的眼中这种”破败”却有别种解释,那是大同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
大同城也许不会在乎它的外表,因为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样,大同人也似乎受它的影响,在他们的性格中处处渗透这漠北人的爽朗、粗犷。影片中的“二大”,虽然其貌不扬,但是他是大同人的缩影,在他的身上我可以找到所有人有的淳朴、憨厚、粗犷、豁达但是大同人也觉不乏其细腻的一面,比如婆婆对第一次来家的大儿媳,婆婆对自己孙子那种细致入微的刻画,无不体现了所有大同人身上那种细致的感情;大同人喜欢只来直去,比如“风珠”与大嫂的冲突,她没有觉得大嫂原来是客,就忍让嫂,自己心里不同快就直接表达,
但是不要认为大同人斤斤计较,影片中大嫂落难后来家中风珠没有就与大嫂的不愉快而为难,反而处处护着大嫂。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文革期间,婆婆与吴主任为大媳妇发生争执的那一段,曾今温柔贤惠的婆婆为了保护自己的一家,竟然变得那样“泼辣”,就像媳妇说的那样,我觉得那不是没素质,反而是一种可爱。我想她那是一定感觉很有安全感,只要有“妈”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还有就是文革后期那几年灾年,没有粮食,婆婆自己舍不得吃却给孙子、儿媳吃好吃的,自己却把菜饼夹在自己碗里以及后来把对自己很重要意义的白洋当掉,我觉得在她身上处处可以找到大同人身上的那种坚韧、艰苦奋斗的精神,其中有一幕很触动我,在文革期间,“建民”自杀以后,婆婆和大媳妇起初分别不同的反应,和婆婆劝说媳妇的对话、以及多年以后“琛琛”不幸车祸丧生以后媳妇、婆婆的反应,所有的一切均可以凸显大同人那种坚强的品质。
影片通过对文革前、文革时、文革后、三个时期中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大同人家中得事情,向观众体现了大同的历史、大同的文化特点、大同人的品格特点。通过影片我们可以间接的了解有关大同的历史,这对于研究大同文化是有帮助的,也通过影片将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如今的大同城在不断复原它昨日面貌的同时也没有停止城市建设的脚步,我们有一切理由去相信大同的明天会更美丽,不仅仅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仅仅是悠久的历史、全新的现代城市格局、更多的是大同人那种坚韧、执着的精神。
第五篇。《家有儿女》读后感看完《家有儿女》这部连续剧后,我真心感到快乐。每一次看的时候,我都会笑个不停。人物有;聪明的夏雪、喜欢耍小聪明的刘星和超天真可爱夏雨……。我说几个例子吧。
先说一下聪明的夏雪。有一天,下雪的妈妈认识了一位胖婶,胖婶的女儿到他们家玩,看见夏雪几分钟就把很多很多的作业写完了,回家就对妈妈说:“我想让夏雪姐姐给我补习功课”。你说夏雪聪明不聪明呢。就连我自己都想着要向夏雪姐姐学习呢。
刘星和妈妈因一些小事吵了一架,一气之下就绝食了。刘星妈妈知道以后,就把他的零食全部通通给木收了,刘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事先早就把一盒饼干藏在了鞋子里。他先忍了几个小时,最后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偷偷把饼干从鞋子里拿出来吃。哈哈,臭死啦,真是自作聪明。
再说天真的夏雨。有一次夏雨对哥哥刘星说;“你借我几本漫画书,我帮你把游戏机偷回来,你看行不行”。流星答应了夏雨说;“你怎么拿回来呀”。“保密”夏雨小声的说。说罢就趴在地上爬啊爬,爬到了鞋柜跟前,拿起鞋油就往脸上抹,然后又吃了很多鞋油说“我隐身了”。真是天真的可爱啊。
这就是刘星一家子,真是好笑又幸福的一家子啊。
第11页 共11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