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4564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 00 22 33年年第第11 22期期 谈文化 作者简介 张海英,长春财经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高溪蕊,长春财经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 张海英 高溪蕊 摘摘 要要 作为学生思想理念纠正、不良意识形态抵御重要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高校需要探寻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共生的可行性路径,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增强思政教育深入性,彰显思政教育引领力,展现思政教育感染力。为实现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共生目标,文章探讨了二者融合共生的切入点,并立足规划设计、内容更新、方式转变三个层面,探讨了文化

2、自信与思政教育融合共生的实现路径,旨在通过协同育人提升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助力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化、全面化发展。关关键键词词 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共生 基基金金项项目目2 0 2 3长春财经学院校级课题“大思政 理念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研究”(X S 2 0 2 2 0 3);2 0 2 3年吉林省高教学 会 高 教 科 研 课 题“吉 林 省 民 办 高 校 学 生 数 字 化 素 养 培 育 路 径 研 究”(J G J X 2 0 2 3 D 7 0 2)。文化自信是夯实党的发展根基、增强国家实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由于大学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现代

3、化建设人才培育主要场域的高校,需要积极推进针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此工作与高校人才培育的方向、方法及目标存在直接关联。由于思政教育工作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工作目标相统一、教育内容具有可衔接性、实施过程较为一致、育人机制可互为补充。因此,在思政教育中融合文化自信培育具备可行性,可同步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及思想政治觉悟提升目标。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切入点 一是实现大学生社会性与个体性统一、打造融合共生环境。以往我国以意识形态显性灌输为主要方式,高校思政教育中未深入认识文化价值、未能深度融合传统优秀文化,致使思政教育内容政治倾向强、内容相对

4、枯燥无趣,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出现了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问题1。为此,高校应通过打造协同化育人模式,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合理应对当今时代的文化挑战,有效防范外来意识形态的隐性输入。协同模式构建时,要实现大学生社会性与个体性的有效统一,构建一个融合共生的良性教育环境,以便在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接纳度,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常态化、持续性开展,充分展现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及文化价值的引领作用,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增强的基础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有效传扬。二是注重大学生发展全面性、通过资源整合优化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

5、全面发展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目标,且教育内容设计也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导向。思想政治素质及文化素质均是大学生教育重点,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过于侧重政治教育及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方面关注有所不足。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共生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度,应兼顾政治及个性两方面内容展开思政教育内容设计。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指导,在政治导向正确树立基础上,同步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科学知识学习,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深度融合。应深度挖掘思政教育中有关爱国教育、社会规范相关的资源,并将儒学、历史典故等优秀民

6、族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体系,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相互促进与深度融合。三是关注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创新模式以提升共生效能。高校教育工作开展中,要关注大学生75张海英 高溪蕊/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的思想、文化需求,给予大学生充足的人文关怀,通过心灵沟通与真诚交流,帮助大学生升华思想境界,并丰富其思想精神,需要通过精神能量的产生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共生提供动力。新时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思想较为开放,具备不同且多变的文化需求。融合共生模式下,高校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为基础,积极更新文化自信培育及思政教育工作的融

7、合模式,通过方式转变、方法更新,促进文化产品及服务在思政教育中的持续输入与深度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提升思政教育的人文性2。同时,还需以思政教育作为培育文化自信的导向,赋予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打造一个文化与思想政治相互融合共生的新型生态,以此同步提升这两项教育的实施成效。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实现路径(一)将文化自信培育纳入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规划1.调整教育理念、协同开展显性与隐性教育。高校教育具备显性、隐性两种形态,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要通过这两种教育形态的同步关注,以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提升教育内容针对性,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化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亲和力较强的隐形教

8、育力量,将之融入思政教育过程,能够驱动隐性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校思政工作质量的提升,需要以深度挖掘育人要素的作为基础,打造文化育人体系,契合我国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复兴的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展现出文化的价值效能。需要明确文化价值引领作用,将之纳入思政教育过程,以文化自信培育为基础,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开展,进而牢牢坚守主流意识形态,有效抵御西方思想文化侵袭。2.在思政教育全程贯彻文化自信培育工作。融合共生目标的实现,要立足顶层设计层面,在思政教育中全方位融合文化自信培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为保障,深度挖掘与有效利用优质文化资源,在文化优势展现的基础上,运用多元文化传播方式,营造一个无声浸

9、润的思政教育环境,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韵味。同时,需要更新优化思政教育理念,深入分析思政教育文化意蕴,揭示思政教育文化价值,逐步深化传统文化研究层次,通过优质文化资源挖掘与传播,优化思政工作理念,拓展思政教育工作思路。此外,还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关注教育环境优化,注重发挥实践教学作用,在多场域联合、教育时机合理把握的基础上,确保优质文化教育的深度开展,打造一个多层次的文化传播体系,以完善的文化制度、丰富的文化活动、坚实的文化阵地、创新的文化产品,优化高校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主动提升自身文化自信,并以之作为终身精神追求。(二)将文化内容融入思政教育、深化文化认知并增强价值观自信1.增大文化内容占比。

10、首先要科学设计文化自信教学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等多个方面,加深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了解,增强其对中国文化特色内涵的认识深度,清晰把握我国文化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增设文化创新发展经验总结、发展成就宣传方面的内容,对国内及国外关注度较高的文化问题展开分析,使大学生能够运用理性思维审视我国历史文化及国情发展,明确自身所承担的文化继承与传播任务。其次,要实现课程思政,深度挖掘与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文化元素,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增设大学美育等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课程,组织文学作品赏析、文化讲坛等多元化文化活动,并将优质文化融入其中,添加具

11、有时代性及国际性的文化元素,帮助大学生理性构建文化自信,使之清晰把握世界文化格局变动,明确我国文化发展趋势,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辨识力及不良思想抵御力。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作为核心内容。高校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提升融入思政教育过程,首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发扬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为高校改革重要内容,并将之融入高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调整之中,在党组织建设、文化活动举办、课堂教学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各个层面融合价值观教育。还要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作用,按照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打造一个制度明晰、常态开展的理念

12、教育新格局。此外,高校要注重于帮助规范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在科学考核与有效激励基础上,发现与树立榜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大学生内心,使之内化成为大学生的行动自觉,进85张海英 高溪蕊/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而为大学生主动吸收传统文化,深入体会传统美德提供动力,在党员干部影响带动下,引导广大师生主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增设中外文化对比及传统文化传播内容。文化自信的建立不应摒弃一切外来文化,而是对各国文化的精华进行吸纳与转化。当前高校存在海外传播力不高的问题,需要从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建立的层面入手,引导其正确审视我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从中吸取

13、优质文化成果。一方面,高校应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跨文化素养相关的课程内容,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使大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课程,提升自身跨文化意识及传播技能,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文化传播路径,探寻中国文化安全保障的可行性措施。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利用国际学术及人才交流会、国际培训会召开的契机,积极宣传我国文化,并应主动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外国留学生了解我国文化提供机会,以消除文化冲突,防止我国文化被错误解读,增强外国留学生对我国文化的理解,使之成为我国文化传播载体,进而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效力。(三)更新思政教育方式、调整文化实践形式及范围1.创新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融入方法。

14、高校需要打造一个常态化的文化学习教育格局,应引入翻转课堂、圆桌讨论、文化情境构建等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参与文化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应利用好节日契机,组织红色基地参观、民俗文化学习等多种文化传播活动,在大学生音乐、绘画等各类文化作品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塑造人文景观、举办文艺展示活动等形式,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活形象。还要打造具备文化内涵的线上思政教育平台,应运用多种媒介构建全方位的文化传播网络,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新媒体方式,建立一个互动性强、体验感佳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创造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自信突出的图文或视频作品,利用V R技术或互动H 5等不同终端同时发布,进

15、而扩大文化宣传广度。此外,还要更新思政教育表达方式。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扩充自身文化知识体系,强化自身文化修养,调整以往思政教育中所应用的话语体系,将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元素或素材引入思政教育过程,运用具象化、简洁化的语言形式表述思政内容,以文化作为思政内容的转换器,通过经典故事及真实案例讲述,潜移默化地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文化自信。2.延展文化实践范围、改变文化实践形式。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需打造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调研、文化表演等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使之立足基层社会体验民情、感受民意,通过实践找到思想困惑的化解路径,增强大学生思维理性,提升其心态的

16、平和性,在文化生活体验过程中逐步强化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展思政理论实践教学,以文化为主题,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大学生走入博物馆、科技馆等课外教育基地,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再者,应依托互联网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论坛、主题讨论等多种途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及文化需求,在新兴技术手段支持下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开展,进而依托算法技术,结合大学生文化喜好及文化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文化自信教育引导服务,通过实时干预、及时纠正,端正大学生的思想理念、规范大学生的自身行为,从而在文化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及文化自信培育双重目标。结语总之,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问题化

17、解、错误思想纠正的关键方式,文化自信培育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豪感,提升文化创新力,引导大学生主动继承与传播我国文化的重要路径。高校应以实现社会性与个体性统一、注重发展全面性、关注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共生的切入点,应将文化自信培育纳入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规划,并合理设置思政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内容,还需要调整现有思政教育方式、引入新型文化实践形式、拓展实践范围,为二者深入融合产生驱动,进而实现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参 考 文 献】1 张博,王海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与培育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 0 2 2(1 2).2 李泳,张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 0 2 2(5).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