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我的母亲教案 苏教版一、导入1、有位作家说:“世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朱自清的背影向我们展现了浓浓的父爱。说到母亲,我们的感受是亲切、温暖,因为“母亲”是一个有温度的字眼,母爱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早期的新闻记者、散文家邹韬奋先生一起走近他的母亲,一同感受他们母子间的骨肉亲情。2、作者简介: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政论家而和出版家。祖籍江西,生于福建。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
2、主编了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1944年7月病逝,中共中央接受他遗书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二、整体感知过渡: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作者的母亲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在这短短的十三年里,“母亲”都给作者留下了哪些记忆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一起来感知一下吧。默读课文,概括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母亲”的四个片段。1、 元宵夜的“巡阅” “母亲”元宵节背“我”赏灯2、 涌流的泪珠 “母亲”讲故事热泪涌流3、 丰富的内心世界 “母亲”见“我”受罚心疼落泪4、 劳碌的身影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十三年的
3、相处,可以写的事情很多,作者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三、研读课文过渡:有人认为这四件事实在是平平常常,不足为道。所以有人说用它们来表现沉甸甸的母爱,分量似乎轻了点。真的是这样吗?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透过这平常事件、平淡文字来感受这份母爱吧。师生一起学习第三个片段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这个片段。 生朗读过渡:“父亲”痛打“儿子”,“儿子”哭,“母亲”也在一旁哭,这是人之常情,但“母亲”一边哭,一边喊着“打得好!”这做儿子的就有点不理解了。如果你是文中的母亲,面对儿子的眼泪和诘问,你会怎么跟他解释呢?生;儿子啊,你父亲打你,打在儿身上,痛在娘心头。我和你
4、父亲这样做,只是想让你好好读书,知道上进,长大了能有点出息啊。过渡:打的是儿。痛的是娘,因为母子连心。在这件事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最能表现“母亲”的这种心情呢?“打得好”好在可以让他猛醒,从此不再拿读书当儿戏。好在让他知道小孩子要读书上进,否则家长就饶不了你!母亲喊着“打得好”!意在让孩子铭记这顿打以此作为励志的起点啊。过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母亲喊“打得好”时是“勉强”喊出来的,这“勉强”一词有何情味?“勉强”说明母亲喊得不是情愿的,她其实更心疼儿子。但为了儿子能够上进,她还要竭力忍着这份心疼。此时,母亲的心情是复杂的。对于儿子,母亲是爱恨交织,又爱又痛,却又能做到爱而不溺,疼而不娇
5、,这真是一位爱并清醒着的母亲。过渡:同学们,通过以上对事件的揣摩和语言的品析,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母亲对儿子的挚爱读懂了母亲的心母亲的爱原来就藏在最平凡的琐事中。请你们用同样的方法用心品味其它三个小节(小组合作学习)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第三
6、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过渡:同学们读得很用心。从这些平平淡淡的事件中,我们读出了真,读出了爱,读出了暖。母亲其实就像我们学校一棵普普通通缀满花朵的桂花,静谧,安详,既不起眼也毫不声张。
7、然而当我们不经意走近她时,却一下子闻到了满世界的芬芳。过渡:通过以上对作者记忆中的事件的揣摩和语言的品味,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一位母亲呢?请大家用一些概括的词语或短语来说一说。慈爱、善良。勤劳、能干。青春、活泼、年轻。感情丰富、多愁善感。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爱读书、爱文学、爱孩子。(可爱的性格、努力额精神、能干的才具)过渡:可是这样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却早早地离开了,对此,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来看两个句子:1. 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2.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品一品作者的心情。并想一想如果把“才”“就”去掉,会不会影响表达效果。眷恋不舍的情感。既表达了母亲去
8、世之早,更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惋惜。怀念和沉痛的心情。四、归纳写法过渡:对作者而言,母亲就是看到别的孩子快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感受到这份快乐的人,是看到别人不幸为之掉眼泪的人,是“我”呜咽她就呜咽、“我”痛苦她就心痛的人,是熬着夜为“我”做鞋子的人,是哭着“我”的哭、笑着“我”的笑的人,是在我们读懂了她之后不由得为之心头一热的人。母亲的形象如此感人,作者到底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新回顾一下全文,归纳一下。1、 截取四个片段组合文章2、 细节描写很感人3、 通过典型事件表现母亲形象同学们所说的这种通过典型事件的组合来表现人物的结构就是常说的“冰糖葫芦式”。文章的主体部分就用了四
9、个冰糖葫芦,这个冰糖葫芦怎么串成的呢?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叙述完每件事后都紧跟着抒写了自己的感受。如果我们去掉后半部分的话可不可以?由此看来,每一个冰糖葫芦大致有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借细节铺陈叙事,后一部分穿插少量抒情或议论,在叙述中表现母亲对孩子的至爱,在抒情议论中表现孩子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五、写作用所学方法写作,尝试做冰糖葫芦忆一忆,写一写你的母亲留给你的最深印象。六、作业从以下词语中任意选择五个写一段话。查氏 瞥见 巡阅 人影憧憧 惺忪 呜咽 娓娓 循循善诱女红 辗转反侧 唏唏嘘嘘歉疚 万籁俱寂 蹑手蹑脚抽取直接叙写母亲经历的内容,组成一篇短文。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
10、”,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大约在我两三岁的时候,一个年青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负在他的背上,跑到一个灯火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讲得娓娓动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我背不出书挨打时,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却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我背完后,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母亲自己做我们三个人的衣服鞋袜,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深夜,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
11、做着布鞋。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短文直接叙述人物事件的方法是白描,是记叙文记人叙事的基础,但仅有这些叙述,文章内容将不够具体,人物形象也单薄,中心不突出。“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1. 以“我”的视角去叙述。文中用“看”、“瞧”、“望”作提示,是记叙和描写。如“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做给我穿的。”这些叙述由零散到完整、由粗略到细致,使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清晰。2. 以“我”的心理去感受。文中一般用“想”作提示语,有记叙,更多的是议论和抒情。如:“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减轻心里的不安”
12、是议论;“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亲,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是抒情。课文通过“我”对母亲由朦胧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入的认识,来阐释母爱的内涵,突出中心。3. 以“我”的认识去思考评价。文中一般用“觉”作提示语。如“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更有贡献的分子。”以议论兼抒情的形式,赞颂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的才具,抒发无限的痛惜之情,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使主题得以升华和拓展。 课文正是以“我”的观察、感受和现在的追想,才刻画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这是一个即平凡又感人的母亲形象。她有一定的文化和才干,温柔善良、富有感情,但是被闭锁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没有踏上社会施展才干的机会,只能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子女的身上。她时刻不忘子女,要让孩子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她以自己的情感熏陶、教化子女,使子女形成正确的爱憎观;她为子女的受责而痛苦,却又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而赞同封建式的教育以督促子女上进;她日夜劳作,为家人无私的奉献。但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却早早的去世了,因此在欣赏、赞美、尊敬母亲的同时,又为其不幸的命运而痛惜,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恶和谴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