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身登高山台,心飞云天外
《古代诗五首》之三首登高抒情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三首诗有共通之处:都是登高之作,都是作者在一定境遇下登高抒情。但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体裁不同,情感不同。鉴于此,把三首诗放在一起,以小专题的形式学习,学生的感受应该更深一些。
2、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观念,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必须引导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学情分析]
1、关于诗的体裁,学生在小学及上学期已有概念上的认知,在这里仍是作概念上的要求,不作更深入的讲解。
2、关于知人论世,无论在现代文教学还是古诗文教学,过去也有感性上的认识,在本课,可以进行强化认识与感受。
3、 内容理解及背诵,除《望岳》有点难度外,另两首应该都不难。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陈子昂、杜甫、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朗读、背诵。
2、 把握诗歌主旨,体味同一题材诗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3、 感悟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境遇时不同的心境或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体味同一题材诗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2、 感悟不同的心境或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比较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及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小学时学过王之涣《登颧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都是写登高抒情的诗,其实在古代有很多诗人都喜欢登高,以求情思的抒发与突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并比较三首登高诗作。
二、初读:诗人、诗面
1、 诗人:
陈子昂:初唐文学家。盛唐时,杜甫到陈子昂的故居拜谒时说:“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将其与扬雄、司马相如两大文豪相提并论。陈子昂是诗人之才,而且是胸怀天下的政治奇才。他经常冒死上书关于定国安邦策略。“徐元庆刺官事件”,陈子昂的奏疏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注意;武则天称帝后,任用酷吏,剪除异己,血雨腥风,天下莫不敢言,可偏偏陈子昂直言上书,提出八项主张,这让武则天很不高兴,让他作为文书官,随武攸宜军队出塞讨伐契丹。在兵败之际,陈子昂提出以奇兵袭敌的作战方案,刚愎自用的武攸宜“以其儒者,谢不纳”,反而将其贬为小兵卒。眼见自己的曾经的直言上书都一次次成为一纸空文,如今远赴边疆,想实现报国宏愿,现在又成为泡影,因此他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感昔乐生、燕昭之事”,写下《登幽州台歌》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多反映“安史之乱”历史,恰似唐由盛到衰的一曲曲挽歌,所以又被称为“诗史”。他一生始终处于忧郁与忧愤之中,忧从中来,忧如丝绕,所以其诗风沉郁顿挫。但年青时的杜甫也曾有“至君尧舜上”雄心壮志,如写于他24岁时的《望岳》,就洋溢着那种蓬勃的朝气。
王安石: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2、诗面:三步读诗
第1步: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第2步:对照注释,读准断句。
第3步:根据大意,读顺诗句。
三、再读: 诗形
1、 学生独立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填写下表格①-③行。
填表格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① 体裁
② 登高句
③ 抒情句
④ 思想感情
⑤ 名句及含义
⑥ 写作手法
2、互相交流答案并纠正。
四、 诗情
1、反复朗读至背诵三首诗,结合写作背景,讨论并完成上表格④-⑥行
2、结果展示。
五、诗外
1、《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六、小结:知人论世,以景入情,巧用手法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2、选背课外诗(三选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