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137922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0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前言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2个半小时。考试题型分布如下:单项选择题:共70题。多项选择题:共30题。注意: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本门讲课中,代表教材13页,二、答题注意事项(一)考前准备。(二)答题原则。(三)掌握速度。(四)减免差错。(五)答题技巧。三、复习注意事项1复习方法。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第三步,查漏补缺。2复习技巧。复习时要“避轻就重”,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

2、方便出题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的内容,一般考题不会涉及。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本章结构内容精讲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大纲要求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2、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1、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例题】城市有哪些主要特征:()A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居民点B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居民点C非农业生产聚集的居民点D公共活动聚集的居民点答案:BC分析:这个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城市定义。这个题是对定义考查的题目,这是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一种题型,对这类题目我们的策略是记住关键词,

3、这样可以比较省时省力,还能记忆准确。2、城市产生的动因: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于城市的产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3、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因: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推动力二是城市的吸引力建立在

4、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二)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1)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另外我们要知道,这是由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的。对这一现象,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

5、和扩散效应。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低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用。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增长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政策。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而言,有限的资源应该集中在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作为增长极核,由此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使区域经济最终能够趋于均衡。中心城市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主要

6、是为满足城市以外地区的需求)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3)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4)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1960年,古登堡发表论文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

7、施通达的方便程度。1962年,梅耶出版了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提出了城市关于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5)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是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城市中。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

8、部控制。(6)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中,但开始向郊区扩散二者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

9、区人口的上升。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根据城市进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时期,第三世界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初级阶段。【例题】后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主要体现为()。A绝对分散B绝对集中C相对分散D相对集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进化理论中四个阶段的对应关系。这种考题也是我们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主要考的是对应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忆的时候要对比来记,这个考点还有个特点就是从“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而时间也是由先后的从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对应的人口特点是

10、向城市集中到向郊区,所谓的“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都是对城市人口特点而言的,也就是“绝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在增加,“相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仍在增加,但已向郊区转移,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相对分散”时期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绝对分散”时期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例题】下列影响城市发规律的主要理论有哪些()。A城市发展的区位理论B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C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D城市发展与交通通讯理论E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理论答案:CDE城市的构成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大纲要求1、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2、了解城

11、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3、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熟悉)1、城市物质构成可以分为两种领域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共享的物质环境,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占用的物质环境,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范畴。在城市物质环境中,公共领域的开发起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也规定了约束性。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质环境的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开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应该保持协调。2、城市物质环境的优化表现为良好的可达性和外部效应两个方面可达性: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主要与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交通网络有关,影响城市的级差地租及空间分布。可达性是城市物质要素

12、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城市中可达性比较高的区位(如市中心地区),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比较好,因而土地价值比较高。【判断】外部效应:城市作为空间聚集体,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产生外部效应,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类。良好的可达性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例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价值比较高的是()。A文物埋藏较多的地区B风景良好的地区C可达性较高的地区D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答案:C(二)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解)1、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特征。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我国城市社会演化的进程趋势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13、(1)人口老龄化(2)家庭核心化(3)生活闲暇化2、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1)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2)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异质性。(3)本质差别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三)城市的产业构成(了解)1、城市产业构成分为三种部类: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过程(也要记住一一对应关系)前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后工

14、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3、产业构成的演化趋势: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大纲要求1、掌握城市化的含义2、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1、城市化含义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世界各国先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意义:探索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预测其发展前景,对确

15、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及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对城市化过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有社会学的、人口学的、经济学的和地理学的不同概念。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社会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的过程。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既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

16、聚集的过程。地理学角度: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专业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农业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围的扩展。定义: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二层含义:人口集中过程和景观转变过程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又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业产业,以及社区结构和空间形态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过程。城市化还应包括原有市区的结构重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计算公式:PU=U/P其中:

17、PU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P总人口不同国家对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设定不同,往往缺乏可比性。3、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2)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3)稳定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间):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

18、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熟悉)1、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2、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3、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三)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熟悉)1、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2、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

19、发生积极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3、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四、城市与区域发展大纲要求1、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2、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熟悉)城市和它所在区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例题】城市与区域的关系()。A相互依存B相互对立C相互促进D相互制约答案:ACD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的某些职能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

20、吸引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区域的关系:(1)中心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和经济资源等),对周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2)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相关区域的资源及其他发展条件的制约。(3)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一面,又有相互制约一面,其中相互促进是发展的主导方面。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主要是指:物流、人流、信息流。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方面有:对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布局、城市空间结构等的影响。(1)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地位、作用)影

21、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因素有:进行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广义的资源包括:矿产、土地、水、气候、生物的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劳动力状况、产业结构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社会、文化资源等。研究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充分考虑城市与区域的经济联系。分析区域内各主要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2)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城市的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由于用地规模随人口规模而变化,所以通常所说的城市发展规模主要是指人口的发展规模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区域城市化水平,生产力的布局则直接影响城镇人口的分布和城市发展的规模。(3)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布

22、局形态变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城市布局有多种空间结构形态,采取何种布局形态,需根据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类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进行具体论证,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熟悉)1、城镇体系及其城乡发展的概念(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2)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2、城镇体系的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例

23、题】城镇体系有哪些特点()。A整体性B依赖性C开放性D层次性答案:ACD3、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1)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一般规律 “城市向心增长”(集聚)“城市离心增长”(辐射)(2)手段为了使城镇体系得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有必要通过规划对其作出科学合理引导和调控。(3)目的协调城镇体系发展中集聚力与辐射力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城市与区域的同步发展和区域城乡发展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本章结构内容精讲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大纲要求1、了解中

24、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了解)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几经演变。1、西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具有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对于城市布局模式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定。2、东周(春秋和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周礼考工记: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礼制思想的体现。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时代,既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

25、承的儒家思想,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强调“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的理念。3、西汉(武帝时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也长期并存。4、宋代-商品经济和世俗生活的发展开始冲破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约束。(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了解)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以各个朝代的都城最为突出,其中唐长安城、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格局,是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的完整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例

26、题】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代表是()。A唐长安B汉长安C元大都D宋东京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就是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典型代表。1、唐长安城:主要特点: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2、元大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格局特点: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方城,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我国的一些古城还充分体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明代都城南京较典型体现了这类城市的空间格局。(三)欧洲古代城市格局及其社会政治背景(了解)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

27、期。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古希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城市格局特点: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宫殿,市民集会场所形成城市的中心,体现民主和平等。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典型城市:古罗马城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社会和政

28、治背景: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中世纪欧洲城市格局特点: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文艺复兴: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受人文主意思想的影响,意大利的城市修建

29、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巴洛克时期社会和政治背景: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城市格局特点:以最强盛的法国巴黎为例,体现古典主意思潮,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是那个时期的典范。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大纲要求1、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2、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4、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一)现代

30、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1、历史背景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准备。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戈定1859187

31、0年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的实践。法律基础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1巴黎改建:巴黎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2城市美化:英国公园运动西谛。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熟悉)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

32、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是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

33、想。“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光辉城市”规划方案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这一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地铁和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小结: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主要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

34、发而建构其体系,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而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3、其他的理论探索(1)线形城市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提出。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运输经济,耗时最少。城市结构: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

35、;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2)戈涅的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基本思路: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意义: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种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更具有独立性,这对于强调工业发展的国家和城市产生了重要影响。(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原则:以确定的艺术方

36、式形成城市建设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4)格迪斯(生物学家)的学说格迪斯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将城市和

37、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熟悉)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建立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1、雅典宪章(1933年)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38、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运用了近代理性主义的观念。理论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

39、向发展。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例题】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物质空间决定论C综合多功能D大众参与答案:B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背景: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于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1

40、)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2)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3)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4)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

41、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5)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6)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的推进其发胀,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相互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例题】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A整体性B系统性C过程性D动态性答案:CD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

42、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四)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熟悉)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觉所建立起来的感性认识来展开工作是不适宜的,而要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科学的预测

43、和预想城市的未来发展,就必须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是城市规划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可以归纳为三部分:功能理论:从城市系统本身解释城市形态和结构,以实现城市的功能,这通常指城市规划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原理。决策理论:系统分析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以确定城市的主导职能(性质),城市发展的可能规模和城市发展的方向。包括系统的分析方法论和科学的决策。规范理论:阐明城市规划中价值目标以及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例如城市规划应达到区域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公平公正之类的价值取向。注意:这是从理论体系进行归类,实际中往往同时包括这三个方面,虽各有侧重点,但不是截然分开的。【例题】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包括()。A功能理论B决策理论C计划理论D规范理论答案:ABD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田园城市理论是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在实际中分化为两种形式: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形不成城市群;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地向外蔓延。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