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四季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 张洁,生于1937年,现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现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曾获意大利19
2、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2005年,她以长篇小说无字再获茅盾奖,成为惟一一位两次获得该奖的作家。【阅读指导】 四季犹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张洁的我的四季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实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 人生,有播种的春,有耕耘的夏,有收获的秋,也有在回顾四季的冬。四季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四季却又是迥
3、异的,我的四季表达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与收获。 全文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点明生命犹如四季。 第二部分(第2至4段),写生命的春天。在春天,作者用“细瘦的胳膊”,“汗流浃背,四肢颤抖”,咬紧牙关,拼却全身力气在不毛之地上开垦、播种,像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像期待着自己将要出世的婴儿那样,期待着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作者向我们表明,在生命耕种的季节,自己没有权利逃避,在拥有生命的同时也肩负了责任。作者深知,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块必得由自己来耕种的土地,你既然拥有了生命,那么你必须得为自己的生命地块负责。这一部分,作者写生命在“春天”的责任和希望。 第三部分(第5
4、至8段),写生命的夏季。这一部分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第5、6段)写生命的夏季里,在挫折面前正确的选择是重新开始。在夏日干旱的土地上,作者焦灼地盼望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但是期望落空了,风,“吹到另一片土地上”。她再历尽艰辛找到了水源,但又因疏忽未带容器而无法盛水。艰辛的汗水与遭受挫折后的痛苦在生命的夏季里格外残酷地考验着作者,从抱有幻想到艰难寻找自己的水源,再到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原本就没有带着盛水的容器,这种生命的过失让作者“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但在痛心过后清楚地知道,只有重新开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才是惟一正确的人生选择。作者在生命夏季里的遭际似乎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人生
5、的失误,重要的是振作精神从挫折中重新走向生命的征程。 第二层(第7、8段),写作者的另一种人生态度,在最易遭受挫折的人生夏季里,最正确的选择是去勇敢地经历风雨,只有如此,真正的强者才会留下,弱者才能成为强者。 第四部分(第9、10段),写生命的秋天。秋天,作者虽然收获的是“干瘪的谷粒”,但她却“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她不灰心,不丧气,因为这里有“又酸又苦的欢乐”,“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的要义重在一个人有没有真正地为生命认真负责地耕耘过,只要真正地“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就是生命的收获,而且“收获多于劳作”。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只要我认真地
6、活过,无愧地付出过”,就不必用“别人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第五部分(第11至14段),写生命的冬季。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季节里,作者假想了多种的人生结论,最后铿锵有力地说:“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为什么呢?回顾上文,我们就会得到答案,作者真正地付出过,认真地耕耘过,无愧地经历过。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坚守的人生态度:真诚地付出,在生命的黄昏将不会有人生的哀叹和遗憾。 张洁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散文创作致力于“爱”与“美”的探索和表现,她把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命名为“大雁系列”。这组“大雁系列”散文以一种轻松、自然、冷静的笔法出现在当时浸泡着泪水、呻吟着苦楚的
7、文学之中,显得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张洁的这组散文描写的重点转向了纯粹的人生层面,从而给被僵硬的政治话语束缚太久的散文园地吹来了一股清新、自然的风,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末散文创作中出现的状写人生的浪潮;二是张洁的这组散文充溢着一股强烈的苦难意识。张洁可以说是当代散文领域少有的一位直面苦难、咀嚼苦难,并以苦难的本体形式感染着读者的作家。沿着第二条写作理念,张洁作了进一步的创作探索,随后出现的代表作品便是我的四季。以我的四季为代表,张洁这一时期的散文所表现的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艰难跋涉,是处于生活困境中左冲右突的沉重感。它和随后出现的过不去的夏天一道,代表着张洁的散文创作主题已从
8、情感和道德的范畴扩展到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领域。 张洁的这篇文章与她早些时候主张“爱”与“美”的散文风格略有不同,在感情的表达上更富有张力,如“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等等。情感在这种富有张力的语言下表现得非常强烈。 本文的语言富有生活哲理,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诸多思考。如“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其大意就在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
9、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出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再如“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这句话形象地表述了这样的哲理: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他的一生也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在生活里如果一个人真的这么走过了他的人生四季,人们是不必用自己的尺度去评判这人的人生得失的。【相关资料】愿人间有几许真诚张洁的拣麦穗赏析拣麦穗作者:
10、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
11、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
12、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哪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 我犯愁了:“等我长大,去哪哒寻你呀!”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
13、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我偷偷地瞧见过要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
14、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 我看得出来, 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
15、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找到我那个皱皱巴巴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愿人间有几许真诚张洁的拣麦穗赏析吴周文 张洁,1937年生于辽宁抚顺。这位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的技术工作人员,也许经过
16、“文革”的浩劫,有着太多的人生体验与痛苦,在打倒“四人帮”之后,忽然拥抱着她的文学之梦。短篇、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和祖母绿相继在全国获得大奖,沉重的翅膀又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俨然以小说创作饮誉文坛。然而,读者还似乎不甚了解,她又是一位写作散文的好手。她的散文有着奇异的音调和色彩。如读读她的散文拣麦穗,读者便可窥探张洁所创造的另一个艺术世界的风采。 拣麦穗写了一个老小无猜、生死相依的“忘年交”。切勿从心理学的角度,把散文中的一老一少理解为精神失态者;切勿从婚姻恋爱的层面,把这篇作品读解为一个罕见的“怪恋”传奇。只有从劳动人民人性的真善美,才能正确理解这个故事的全部内涵
17、。 两个平凡、普通的人,创造了一个普通、平凡的故事。在北方一片贫瘠而又愚昧的乡村,卖灶糖的老汉又老又穷,整月整年走庄串户,四处浪迹,灶糖担子就是他的家,自然一辈子也未娶上媳妇。跟在大姑娘们后面拣麦穗的小姑娘大雁,偶然讲出一句“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的傻话,她心里便生长着、寻觅着一个美丽而又虚幻的梦,执拗地要老汉不要死,等着她长大后她当他的媳妇。因为她是一个馋嘴的孩子,每当老汉来到她家所在的村里,她就能够白吃到甜蜜蜜的灶糖。“吃”的本性使她天天巴望着老汉的到来,也是巴望着老汉对她的温热的疼爱。大雁的那句幼无心计、发自童真之心的傻话,却使老汉越发感到孓然一身的寂寞和孤独,尽管五、六岁的女孩还未懂
18、得当媳妇的含义,然而傻话本身在老汉看来,却充满了对他的同情和理解。于是他越发疼爱这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并启发她认识她所说的傻话。她还是不能认识、理解的时候,老汉为了不伤她的心,便答应她“别死”,“等着我”的要求。小人儿的童心就这么融化着一颗枯寂、僵硬的心。他仿佛疼爱自己的孩子似是而非的,总是给她带来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给她带来梦的美丽和发自内心的爱。等到大雁真的长成大姑娘的时候,自然早已认识幼时的愚事傻话,然而她依然在村口望着、等着老汉腰背佝偻、步履蹒跚的身影,那憨厚、善良的老汉,那对她付出很多很多的爱之安琪儿,却带着她那可笑的许诺默默地离开了人间。张洁通过这个童话般的故事,要人们相信
19、这并非童话。她在这里所寻觅的,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卖灶糖的老汉和大雁姑娘的一片真诚、一片纯情,是那与熠熠闪光的金麦穗一样真实存在于人间的真善美,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这篇散文发表于1979年。张洁以人性的“灶糖”来编撰这篇古老的故事,正是她随着新时期“反思文学”思潮在文坛上崛起之时。她抚摸着祖国母亲留下来的累累的“文革”伤痕,在痛苦深深地反思。她在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里深情地说:“我实实在在地感到我身后有那么一个伟大的、卓绝的、历尽艰辛而仍然挺立着的民族。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象我们中华民族经历过那么多的苦难,而仍然挺立,仍然奋进。那时候,当我远离着她,冷静地把她的美丽和缺陷看得更清楚的时候,我
20、才知道我是多么地爱她,我的受苦受难的母亲!如果让我再重新投一次胎,我仍然会选择你,妈妈!”所以,作品所抒写的人性中间,包含着她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因为是以抒情散文的形式,发挥这种艺术体制的特点,所以笔触不是直接、不是正面地批判“文革”那摧残、扭曲人性的时代,而借用一个古老而且美丽的故事,委婉地呼唤着人性的复苏,呼唤着人间的几许真诚。作者把两个人物写道德化的人物,并把他们彼此才能确定的人性在具体描写中赋以几分抽象的意蕴,正是包含着关于人性的哲理思考与反思:故事的最后,借大雁姑娘对老汉刻骨铭心的“依恋”虽然当年为老汉预备的“烟荷包”早已丢失,但“烟荷包”却依然占据着她的心灵,向读者证
21、明,美永远不会毁灭,那中华民族固有的人性美,会重新回到现实的人间,人性的琼浆玉液会重新滋润人们长久饥渴、受伤喋血的心灵。 我们读这篇散文,不禁感到心颤而久久失去平静。它之所以这么动人心弦,因为它象一曲悠远的轻音乐、一首令人低徊的抒情诗;因为作者赋予了这个故事以悲剧神韵。不仅故事本身具有悲剧性质,而且作者善于在散文中间创造悲剧气氛。开头部分的几节,不是直接切入故事,而是浓墨重彩地勾画故事发生的人文环境和色彩暗淡凝重的背景,叙说黄土上在贫穷、落后的生活中,姑娘们在拣麦穗的风俗画中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的婚姻幻梦想,以及这种茫然追求不可避免的、“全部变了味儿”的悲剧命运。这样为整个故事创造了浓烈的悲剧情
22、调。结尾部分,反复渲染大雁姑娘在老汉死后对失落之梦的追觅,尤其在煞尾时叙说那只烟荷包“它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的细节,而使故事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留下了不尽的悲剧意味。首尾的圆合,序曲与尾音的对峙,姑娘们的幻梦与大雁姑娘的幻梦这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使悲剧的“人性”主题得到了诗情盎然的表现。加之全文始终以大雁的自述口吻作为叙述角度,以舒缓平静的节调叙说牵动九曲回肠、铭感五脏六腑的“忘年交”的“情结”,以此使读者一起与大雁揪心动容,在同一悲剧中产生共同的悲剧体验,因而读者更是平添了几多悲凉、几多凄怆的情绪色彩。黑格尔说;“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使他在对象里寻回自我。”(西方美学史下册,第600页)张洁
23、在这里更懂得怎样使读者参与她的审美创造,一同去寻回自我“,从而产生强烈的悲悯情绪及作品的艺术魅力。正因为张洁注意切中肯綮地把握着悲剧情调与悲剧气氛,使这篇散文在艺术表现的整体风格上有着透彻的悲凉与透彻的悒郁。 如前所说,这篇散文所描述的美丽、辛酸的故事,是建筑在作者人性反思的基础之上的。而故事内涵又侧重于抒写美的人性与人情。为了强调那穷乡僻壤所固有的、本色化的人性与人情,并强调其至美,作品在艺术上以“丑”予以渲染、反衬,两个人物形象都描画而为“美丑联体”的意象,外表都具有“丑”的特征。小时候的大雁,又馋又傻,长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甚至还傻乎乎地为自己选定的男人,缝了一个“猪肚子”似的烟
24、荷包。卖灶糖的老汉,“象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闪着“长长的白发”。可是,写“丑”是为了突现“美”,是为了突现“丑”小丫和“丑”老头畸形的躯体里,深藏着金子般的心,即至美的人性。“丑”和“美”在他们身上奇妙联体、相反相成地交织着、联结着。“凡是我们投进了对生命无价值或否定的东西,投进了冲突、缺陷或匮乏的东西,这就是丑。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美的陪衬。”(里普斯语,近代美学史评述第232页)在张洁的笔下,大雁和老汉“丑”,是一种歪曲、一种艺术的夸张,是将其“丑”转化为“美”,通过形“丑”与神“美”的错倒、反差,达到人性“美”的讴歌。因此,作者在如诗如画的人性风俗描写中,故意抹上“丑”的、不相和谐的
25、几笔,目的是通过缺陷的美,以期在艺术表现上充分肯定老汉、大雁美好善良人性的存在与完形。 拣麦穗是一篇别具艺术风致的散文。除上述两个方面而外,语言自然朴素、明净清丽,也是艺术上的鲜明特色。修辞立其诚。全篇的语言仿佛是从作者肺腑里流淌出来的、晶莹透明的心泉之水,锤字炼词、组句成话,均发自内心的一片至诚。而且,作者在语言色调与韵味方面,注意以童心写童真。如写“我”拣麦穗的感触:“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再如,在大雁眼睛里写大人对她那句“嫁老汉”傻话的反应:“她们全都放声大笑,象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等等。对这些语言的艺术炼,作者能够进入“我”大雁的思想与语言的“
26、角色”,因此拟态逼真、浑然天成,颇具儿童的心理感觉色彩。【能力训练】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
27、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1“谷粒“为何是”干瘪的“?这样说在文中有何含义? 2文中“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是怎样的人生? 3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二、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感谢生命李丹 (1)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浑然不觉地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 (2)我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觉诧异,还以为是附近有什么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惊。但看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种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
28、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阴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街上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3)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4)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5)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我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
29、地可见的生命。 (6)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充满着活力和勃勃生机。 (7)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有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阴,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如故,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
30、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8)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层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9)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人类生命史。 (10)圣经上说,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而唯物论者认为,人是由类人猿衍变而来。人类的生命究竟是以何种形式转化而成,我们从何而来?尽管至今为止,世上已有无数学者对生命的奥秘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进行过最权威的论证和阐释,却没有
31、一种答案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和毫不置疑的信服。 (11)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12)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的蔑视啊。 (13)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4在这篇散文中, ( 1 )开头部分对漫
32、天杨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2 )作者为什么“完全被震撼了”? 答:( 1 ) 作用是 ( 2 ) 原因是: 5第8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 6作者从杨絮飘舞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7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具体表现了“我”对杨絮播种生命方式的震撼。 B“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它”指代的是我手中放飞的那一片杨絮。 C“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是说农民在春天播种时只考虑是否应该耕耘播种,并不考虑是否一定有好的收成。这里比喻杨絮只管漫天播种,并不计较有多少能发芽长大。 D引用圣经和唯
33、物论者关于人类从何而来的不同意见,是为了说明我们不应当关注这样的问题,关注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E“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再点“杨絮”;首尾呼应,深化了杨絮启示的意义。 答:( )(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
34、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
35、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来到来的美好前景。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韵一个。真正进人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个坑
36、,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8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1) “我”为什么“笑了起来”?(2)“我”为什么感到“满足”? (1)答: (2)答: 9(1)第这两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2)第段和第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 10在第段
37、中,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联系全文:(1)作者在文章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请你分点叙述。(4分)(2)又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 (1)答: (2)答: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文章从对草
38、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看似乎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答:( )( )三、写作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张洁在散文我的四季中说“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
39、促地上路,经历了艰辛却遭遇失败,这样的经验让我们痛心并需要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这样的经历当然不只在寻找水源时才会碰上,你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吗?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一、课内阅读 1表明人生收获的不大。 2人生的快乐,不在于收获什么。作者收获的人生,就是追求人生收获的过程。 3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那么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二、拓展阅读(
40、一) 4C(“这个问题”是指作者通过阅读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而发现的“有两个金花王”的推断。A、B两项都不是推断,D项是吕德斯发现“这个问题”的依据。) 5C(A项作者只是推断出一个大概的时间跨度;B项依据比丘尼传推断出来的金花王与“先志”所说的金花王,在时间上基本一致;D项比丘尼传与新唐书龟兹传中的金花王不是同一个人,只能证明有两个“金花王”。) 6B(列维根本没有发现有两个金花王,此项中的“王”是指苏伐叠。) 7B(A项列维根本没有发现有两个金花王,C项“写在金花王和苏伐叠时代”的梵文残卷中的“金花”正好说明有两个金花王,依据作者推断,与大唐西域记中的“金花”是同一个人;D项作者不是读比丘尼传才发现有两个金花王的。)(二) 8C(文中有“也是一个高峰”和“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的说法,故A、B不对;D项文中有“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一句,是将两者作比较,并非说两者都具备。) 9A(文中是说“八个世纪之前”,并非说“八世纪”。) 10B(文中说“对清明的概念还时有论争。) 11A(文章主要是为了介绍清明上河图)三、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