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日月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日月潭》是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描绘了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日月潭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作者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日月潭的瑰丽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日月潭的环境、形状、以及清晨、中午、雨天的景色。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概括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的形状,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句:“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写明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清晨,日月潭被晨雾包围着,朦朦胧胧的,景色宜人。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中午、雨天的景色。“太阳高照”、“清晰”写出了晴天日月潭美得明朗;“蒙蒙细雨”、 “轻纱”、 “朦胧”几个词语点明了雨天日月潭美得宛如仙境。在这样的对比中,感受到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美感。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全文,赞美日月潭风光秀丽、是旅游胜地。
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主要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促感悟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意想,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地渲染了气氛。然后以读代讲,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风光。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要通过朗读,表达出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为此,我设计了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男女生赛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老师适时的点拨和示范下,学生体会和感悟到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二、以评为辅提兴趣
教师课堂上的口头评价能帮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体现评价的真实、真情、平等、启发和提升,设计了多种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如:你读得真美!声音真好听!“我仿佛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了日月潭美丽的景色!”“你说得真完整!”“你描述得很具体,看来你很细心。”等,让学生在我的鼓励和感染下,更有信心地表达,在长期的发展性评价中,胆子大了,能力也强了,对阅读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了。
三、交流表达促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在熟读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提问了,“日月潭还会在什么时候呈现不同的景色呢?你觉得那时候它的景色会是怎样的?”让学生有和同学讨论、各抒己见的时间,通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后,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见解,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实践积累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标,它能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日月潭》文字优美,如诗如画,使人入情入境,是鼓励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隽文。在教学中,我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教给他们积累的方法,同时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实践运用。相信,学生的“好词佳句锦囊”中也存放了不少的“金子”了。
四、媒体运用激感情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插图,看图与朗读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语言。本课我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到日月潭的迷人之处。如在理解词语“隐隐约约”时,学生一下子通过图片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在之后的说话中很好地将词语进行了运用。配着图片,学生将日月潭隐隐约约的感觉读得较到位。遗憾的是,我忽视了音乐的渲染作用,如果能在学生读文的时候配上适当的音乐,相信效果会更好!
可是,上完了这节课,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在引导学生读的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教学中学生的“读”没有梯度,所以总感觉学生前后对比差别不大,进步不明显,学生的感情没有到位。其次是拓展环节有点难,如果让学生想象,则应给予一些依据,比如给学生一些日月潭在不同时候的风景图片,这样会更有利于启发学生说话写话。三是在增强学生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和期盼祖国统一的意识这个目标方面,我觉得还没能很好的完成,只是在总结时我说:“日月潭如此美丽,不仅仅是台湾人民的骄傲,我们大陆同胞也为它感到自豪。就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再来领略这日月潭的美吧!”稍有体现。我想,如果让学生课前多搜集一些台湾的知识,在课堂上分享,这样的效果一定会好一些。
《日月潭》是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篇幅短小,但写清了日月潭的位置、形状、名称的由来,描绘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文字优美,如诗如画,读来使人入情入境。这里设计的是本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通过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资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过程中,改组和生成自己新的经验。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2、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学习准备】
制作《日月潭》专题学习网站。
【活动过程】
一、人景对话,初步感知
日月潭是一处风景名胜,首先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概括性地描述我国壮丽河山的美丽。
然后师问:同学们,你们到什么地方旅游过?请你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描述你对这个地方的感受。
生:纷纷说旅游感受。
师: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到日月潭去旅游。
(出示课题,朗读课题)
接下来学生欣赏日月潭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日月潭的美丽。
问:初游日月潭你有什么感受?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述你看到的景色。
二、人文对话,朗读感悟
网上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对日月潭有了初步感受,也会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课文文字优美,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只有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才能充分理解内容,感受到日月潭的旖旎风光。
1、初次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次自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展示朗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以通过当评论家、挑战者、小记者的方式来参与。教师结合内容展示课件,促进感悟。
4、你对日月潭有哪些了解?
这部分要指导到位。多读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读,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所以在学生对文本充分的自读后,我设计了评论家、挑战者、小记者这几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学生可以评论家的身份对别人的朗读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挑战者的身份读得更好,可以小记者的身份向同学发问。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读好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互问互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人机对话,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充分地朗读课文之后学生对日月潭的其他方面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网上关于日月潭的资料很多,很散,我把这些资料整合成一个《日月潭》专题学习网站,以便于有针对地进行探究。
师: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还想了解日月潭哪些方面?
生:我想知道日月潭周围有哪些风景名胜?
生:我想知道关于日月潭的传说。
生:课文中说日月潭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可是书上的图片并不像。我希望看到这样的图片。
……
这里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质疑,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有共同性的问题。比如日月潭的名称的来历可以进一步探究。
四、拓展延伸,描绘夕照下的日月潭
师:课文写了日月潭清晨时的美、中午时的美,黄昏时夕照下的日月潭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先看图片,然后把夕照下的日月潭描绘出来。发表在校园网web-quest平台上。
五、创设语境,说话训练
师:同学们,作为这篇优美的文章的读者,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比如,对日月潭?对台湾?还有其他都可以。
每一个读者都会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最后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使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丰富和深入。
人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日月潭》。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日月潭的名字的由来和日月潭清晨、中午时景色的描写,赞美了日月潭的美丽神奇,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今天上的是课文的第二课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预设的:
1、学习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了解日月潭的特点。
2、紧扣日月潭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3、感受日月潭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本课语言优美、意境清新,我主要利用图像资源和优扬的音乐甚至是教师的语言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美景,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文中之意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的教学理念是:
一、创设情境、赏析课文
《日月潭》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第二段中对日月潭名称的来历的理解,我用课件展示空拍日月潭图片,让学生一边感受日月潭的形态美,一边体会作者比喻的精妙。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日月潭清晨的景色”时,我觉得若单凭教师讲或学生读,学生只能浅显地感觉到这句话美,可是究竟是哪里美?却说不出所以然。这时,我让学生读了以后到句子中去找自己感触深的、感到很美的词语,再来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渐渐地,那“薄薄的雾、点点的灯光、隐隐约约的感觉”就出来了。在这基础上再出示照片,让学生从多媒体的画面,得到感性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把自己融如到课文描写的景色中去。
此外,教师的语言在情境创设中也起了不少的作用。比如就在第二自然段在学生对图片进行欣赏之后,我的一段话“在一个宁静的清晨,我们来到日月潭,这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山上的泉水悠悠地流淌,小动物们准备起床了。”把孩子带到了薄雾蒙蒙的日月潭边,并拓展说话“我还隐隐约约地看到( )倒映在水中;我隐隐约约地听到( )的声音。”这既是低年级学生用规范的句子拓展想象的说话练习,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清晨日月潭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立体。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变得自然而然,有感而发。
二、以读为本,层层推进
这节课上,我引领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读书的时间比较充分。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抓住了太阳高照,日月潭清晰的美和细雨蒙蒙中日月潭朦胧的美这两个特点,展开学生多种方式的品读。先是自由地读,读通课文,进而感知内容;然后指名读,教师适当点拨,激发学生的情感,朗读就进了一步;再出示感性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课文,使朗读再上一个台阶;最后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使朗读得到了升华。这样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也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变化,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以上两点是我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整体把握的。但在课堂上也表现出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学习蒙蒙细雨中的景色时,学生指名读的时候轻轻的、柔柔的感受已经出来了,但是另外的孩子读的机会太少,以至于到后面两个景色对比读和整篇课文朗读的时候有模糊了。今天就权当一次抛砖引玉的机会,诚恳各位批评指正。我相信自己与在座的同行一样,在课堂教学中会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创新,以我们的勤奋、创新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语文学习的乐园。
北京市东城区曙光小学 周海燕 《日月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不仅感受到日月潭的美丽,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
二年级学生很少有人去过台湾和日月潭,但有可能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对那里有所了解。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文本的学习得以拓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发现美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遵照课标的精神,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感受到美的语句,和小伙伴读一读并且互相交流。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寻找到他们心中认为美的地方也是不同的。我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角度考虑,采取上述做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初进一步感知日月潭的美景。
二、层层深入,感悟美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层层深入。如品读“清晨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学生起初只能通过“薄薄的”“隐隐约约”等词语的表面感觉美,这种现象与学生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有关。我想到只有采用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所以我借助课件通过让学生看图感受雾之薄,像隔着一层纱。之后我还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假使我们乘着小舟在这轻纱薄雾笼罩下的湖面上飘来荡去,你们是什么心情呀?”通过移情让孩子获得心理愉悦进而体会日月潭这种朦胧的美。学生在这优美的意境当中、欣赏着美丽的画面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提高了。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另外在品读“中午的日月潭”这 一部分时,抓住“建筑”一词,我相机补充图片资料,并伴随导语“在潭北的半山腰上,有因供奉文圣孔子、及武圣关羽而得名的文武庙。南边青龙山上有玄奘寺,那可是为纪念唐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而建立的呢!”这样一来,不仅让孩子了解到那里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进一步感悟到日月潭的风光秀丽,同时体现了课内外学习的结合。
三、拓展延伸,歌颂美
除了引导学生品读之外,在讲述 完日月潭清晨、中午和雨中的美景后,我又进行了如下设计,教师边导语“日月潭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不同的时候变化着自己的新装……”,边出示微风吹拂下、夕阳西下、月光映照下的日月潭,孩子们看着这些美丽的画面心中又荡起了圈圈涟漪,对美丽的日月潭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进一步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此时,我发现孩子们已经被这美丽的日月潭所陶醉,所吸引,就势让孩子们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夸夸日月潭。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跃跃欲试,有的说“日月潭你什么时候都美啊!”有的说“日月潭景色宜人!”还有的说“日月潭风光秀丽!”孩子们的情感得以释放。
在朗读、理解之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还了解台湾的什么,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说了一些,这时我也补充了台湾特有的阿里山、蝴蝶、水果等图片资料,使学生对台湾产生了美好的向往。这时,老师导语“在台湾也住着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呢!让我们隔海相望,和他们说说心里话吧!”孩子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他们的情感再次得以释放。我们班正好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小朋友潘德贵,我利用这一条件,让孩子们知道台湾小朋友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地像一家人一样。此时情感价值态度观目标得以落实。
可是,上完了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说在课堂评价的实施和运用中,我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作出最适当的评价。当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叫日月潭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出了日月潭的形成,由于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就没有及时鼓励他,而是又去叫其他学生了。通过课后反思,我认识到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从鼓励的角度出发,表扬他在课前查找了大量关于日月潭的资料。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这个学生的表现欲望,而且会使其他学生的信心倍增,积极性提高,从而使课堂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