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司马光: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多才少为君子;德少才多为小人;德才均无为愚人。,三岁见大,七岁见老。行为规范、习惯塑造、态度形成、品德完善,应从娃娃抓起。品德形成有其内在规律。,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1页,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命题分析与预测,在教育心理学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试题中包括本章内容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叙述题都有。命题侧重考查知识点大致有:态度与品德结构;皮亚杰道德发展
2、阶段;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品德形成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和态度关系等。考生应将本章作为重点复习章节准备。,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2页,本章有四节内容,评价目标:,1、识记态度与品德实质和结构、,中,小学生品德发展基本特征。,2、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基本过程。,3、能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形成。,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3页,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实质与结构,(一)态度实质,态度,是经过,学习,而形成、,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1)态度是一个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
3、本身。,(2)态度不一样于能力,即使二者都是内部倾向。,(3)态度是经过学习而形成,不是天生。,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4页,(二)态度结构(认知、情感、行为成份),1、态度认知成份,态度认知成份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含有带有评价意义观念和信念。(不一样人可能不一样),2、态度情感成份,态度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认知成份而产生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普通认为,,态度情感成份是态度关键成份。(,有人理智、有人情绪化显著),3、态度行为成份,态度行为成份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意向或意图。即行为准备状态而非实际行为。,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5页,例1:态
4、度包含三个成份,即态度认知成份、与态度行为成份。,答案:态度情感成份,例2:态度关键成份是。,答案:态度情感成份,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6页,二、品德实质与结构,(一)品德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表达,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比较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1)品德反应了人社会特征,是将外在于个体社会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2)品德含有相正确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形成。,(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
5、加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艰巨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统一。,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7页,(二)品德心理结构,品德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份。,1、道德认识,(关键),2、道德情感,(,主要组成部分,),3、道德行为,(主要标志),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8页,例:1、品德心理结构包含(),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标准;D道德行为。,2、在品德心理结构各成份中()是个体品德关键。,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ABD,A,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9页,三、态度与品德关系,联络:二者实质是相同;,
6、二者结构是相同。,(认知、情感、行为),区分:二者范围不一样;(态度包括范围大),二者价值内化程度不一样,态度,五个等级,即:接收、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品德)。,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10页,第二节,中,小学生品德发展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儿童道德判断一书,认为儿童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发展过程。,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11页,第二节,中小,学生品德发展基本特征,自律阶段:,10岁以后,,儿童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内在标准,,称
7、为自律道德。,(1)规则不是绝正确、一成不变,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关系,,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12页,(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作了修改、提炼和扩充。,皮亚杰用编成对偶故事,与儿童谈话来研究儿童道德认识发展;柯尔伯格则认为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推理过程,他研究道德发展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13页,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他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09岁),大约出现在学前幼稚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
8、特征是,儿童恪守规范,但还未形成自己主见,儿童是为了免受处罚或取得奖励而顺从权威或准则。儿童判断行为好坏时,关注是行为详细结果或与本身厉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力取向阶段,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14页,2、,习俗水平,(915岁)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特征是,个人因为认识到团体行为规范,进而接收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恪遵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约束,到达了完全自律(自己支配)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境界,成人也只有
9、少数到达。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15页,柯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认识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而且年纪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普通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16页,例1: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例2:依据柯尔伯格理论,中学生处于道德发展(),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普遍伦理
10、水平,答案:B,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17页,二、,中小,学生品德发展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含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18页,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普经过程与条件,在态度学习研究方面,美国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经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而取得一定态度。,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以旁观者身份,观察他人行为表现,从而形成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模仿学习是指观察者按照他人言行举止而行动。可分为直接模仿、直接学习榜样行为;象征模仿,这是学习传输媒介显示榜样行为;还有创造模仿
11、,创造性模仿榜样态度和行为;延迟模仿,学习者在学习以后,过一段时间再模仿。,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19页,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普通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学习普通过程,普通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一)依从:包含,从众和服从两种,。,(二),认同,(三)内化,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20页,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普通条件,(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关键家庭比,联合,家庭更有利于对孩子品德培养,。,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输信息、各种榜样作用等组成。暴力电影、形形色色不健康镜头,给品德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3、同伴群
12、体,学生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和同伴群体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21页,(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水平,(,遵照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标准,),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22页,例1: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思想和自己原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完整(),A、认知结构;B、价值体系;,C、观念系统;D、策略框架 答案:B,例2:普通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三个阶段。,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普通条件。,答案:外部条件
13、: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23页,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培养,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惯用有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一、有效说服,对于低年级,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展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2、发挥情感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3、考虑原有态度特点,4、逐步提升要求,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24页,二、树立良好榜样,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实践经验证实,社会学习是经过观察
14、、模仿而完成。,强化不但包含外部强化,还包含自我强化和替换强化。替换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个间接强化方式。,班杜拉大量试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主要作用。,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25页,替换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受到强化一样,是一个间接强化方式。,班杜拉经典试验:将36岁儿童分成三组:,(1)第一组看“榜样”攻击后并受到表彰奖励;,(2)第二组看“榜样”攻击后并受到批评和处罚;,(3)第三组看“榜样”攻击后既不奖励也不处罚。结果:第一组表现更多攻击行为;第二组最少。这里,替换强化或替换处罚是非常主要。,可见,
15、品德教育中,教师、家长要做好示范、榜样作用。当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行为时,要给予勉励。,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26页,例:叙述:依据观察学习相关研究,叙述榜样示范法在学生品德培养中实施要求。,答: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实践都证实,社会学习是经过观察、模仿而完成,态度与品德也能够经过观察、模仿榜样行为而习得。,提供适当榜样。应注意榜样特点,选择可靠近或可信服榜样。防止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应注意榜样示范行为展现方式。言语讲解、现身说法、媒介示范等。,重复示范榜样行为,及时指导勉励。替换强化或替换处罚。,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27页,三、利用群体约定,实践证实:经
16、集体组员共同讨论决定规则、协定,对其组员有一定约束力,使组员负担执行责任。,教师则能够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方法,来改变学生态度。详细可按以下程序操作:,(1)清楚而客观地介绍问题性质,使学生在思想上认清问题。,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28页,(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新态度,让学生提出所要到达态度目标。,(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详细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负担执行计划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深入概括化和稳定化。
17、,假如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勉励学生从第(4)步开始,重新制订方法,直至态度改变。,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29页,四、给予恰当奖励与处罚,奖励和处罚作为外部调控伎俩,不但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学习,而且对个体态度与品德形成也起到一定作用。,(一)奖励,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能够得到奖励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奖励应该及时。外部物质奖励不可滥用。,(二)处罚,处罚是为了消除学生不良行为再发生可能。从抑制不良行为角度来看,处罚还是有必要,也是有利于良好态度与品德形成。,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30页,(1)改变不良行为,处
18、罚是有必要。,(2)处罚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罚、舆论训斥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活动。,(3)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不然损害学生自尊,或造成更严重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4)处罚要与说服相结合,让学生从心理上接收,心服口服。,除上述各种方法外,角色饰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形成和改变也非常有效。,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31页,本章小结:,本章内容较多,而且也非常主要。总共四大问题。包含态度与品德实质与结构;,学生品德发展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普通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培养方法等。,每个问题都能够作为大题来
19、进行了解和记忆,并要学会初步利用。,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32页,例:简述小学生品德培养惯用方法。,答案关键点:有效态度与品德培养方法包含:,(1)有效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奖励与处罚等。,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33页,自我检测:,1、学生李亦看到自己朋友体育课不守纪律,随便离开操场却没有碰到麻烦,于是他下次也参加进去,朋友行为对他产生了影响。这种学习属于(),A、直接学习 B、替换学习,C、亲历学习 D、试误学习,2、研究显示,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在()A、小学一年级 B、小学三四年级,C、小学六年级 D、学前班大班3、
20、小学低年级儿童经常认为听父母或大人话就是好孩子。依据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他们道德发展处于()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B,B,B,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34页,4、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A直觉式道德情感 B想像式道德情感C伦理式道德情感 D表象式道德情感,5、某人在判断行为好坏时,关注是行为详细结果或与本身厉害关系。依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这种道德判断水平属于()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C,A,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35页,6、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普通过程,答案关键点:,(1)依从;,(2)认同;,(3)内化。,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