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现代视野下浅析中国古代玩具的“意味深长”.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3259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现代视野下浅析中国古代玩具的“意味深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现代视野下浅析中国古代玩具的“意味深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现代视野下浅析中国古代玩具的“意味深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50一、引言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一幅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绘画作品婴戏图,整幅作品描绘的是五个女子与七个孩童嬉戏玩耍的生活场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人真实的日常生活,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散落于地的各色古代传统玩具,这些玩具不仅是中国古代寓教于乐的休闲器具,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二、中国古代玩具的起源“玩具”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育子一书中。书中描绘了宋代一户人家在幼童周岁时举行的一场“抓周”仪式,“抓周”是从南北朝时期兴起的一种民间习俗,新生儿满一周岁时,家人在其家“罗列锦席于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

2、、彩缎花朵,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此来占卜孩童未来的前途和职业,其中供孩子“抓周”的“玩具”正式从历史文献上出现,并延续至今。而在城市经济高度繁荣的宋代,“玩具”亦在宋人的笔下随处可见。其中在描绘北宋城市风情的东京梦华录中,出自文学大家孟元老笔下那个充斥“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的开封府街头,“击丸蹴鞠,踏索上竿。药法傀儡”嘈杂十余里,不绝于耳。可见在当时蹴鞠、傀儡等玩具已普及于市井街头。与其相对,在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名作武林旧事中文人周密根据耳闻目睹,真实还原了南宋“镟影戏若夫儿戏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悉数”的繁华城市街角。其中“相银杏、猜糖

3、、吹叫儿、打娇惜、千千车、轮盘儿”等玩具比比皆是。此外,在宋代由于通俗文艺的发达及民间手工艺的兴起推动了傀儡戏和风筝的发展。黄庭坚就感叹傀儡戏,“盖象古之魁礨之士,仿佛其言行也。”在耐得翁的都城纪胜有关于傀儡种类的说明,如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可谓种类繁多。与此同时期的宋代风筝盛况在西湖老人繁胜录中有所体现,在当时的街市放风筝的轮车无数,大轮车多用朱红、黑漆,小轮车多为药线。由此可见,在宋代城市中已有了成熟的玩具市场,售卖的玩具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纵观中国古代玩具的发展,经过有关学者专家的考证研究,可推断出玩具的产生大体源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源自生产工具的使用远古时期生产

4、工具笨重而复杂,作为农耕文明下的国家,劳作必不可少,但孩童不能直接操作笨重的生产工具从事劳作。因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古人逐渐发明并制作了微型的生产工具,从而帮助孩童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掌握生产工具的使用,而这种微型工具就逐渐演变成了“玩具”。(二)源自民风民俗之教化汉书董仲舒传中说,“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乐是古代社会统治阶层治理国家的工具,可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对教化人民有显著的功效。而所谓的民俗,即指民间风俗。这种民俗源自某种信仰或是为了维护集体的利从现代视野下浅析中国古代玩具的“意味深长”文|王丽鑫摘要:中国古代玩具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是一种特殊的民族符号,

5、更是古代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反映了古人朴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文章以中国古代传统玩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古代玩具起源、源流及其体现的科学性等方面的阐述,表达了对中国古人智慧的肯定及对现代玩具发展中造物精神缺失的遗憾。关键词:古代玩具;科学性;绘画与玩具文 学 文 艺151益和社会秩序,由广大民众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或沿袭下来的共同语言、行为和意识形态。这些约定俗成的民间风尚,逐渐固定下来并演化成社会习俗,如传统节日、传统信仰及传统仪式。而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来传承这些民间风俗的“玩具”,正是这些民间习俗的最佳物质表现形式。这些颇具民族性、地域性的的民俗物品也成了玩具产生的重要原因。(三)源自文学戏曲之

6、兴盛中国古代的玩具大多源于文学作品及戏剧戏曲,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名著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和西游记。其中“华容道”之名,正取自三国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故事。其他如“彩选格”“升官图”“水浒叶子戏”等纸牌类玩具,则常以文学名著、历史、神话人物为题材。此外,传统戏曲白蛇传 目连救母也是中国古代玩具诞生的重要推手。通过中国古代玩具的起源可见,玩具的发展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其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的。最早的玩具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骨制游戏棒,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制作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件玩具的周口龙骨山骨制游戏棒。到奴隶社会,玩具的制作材料和题材有了重大变革。玉石、青铜等质地的

7、玩具达到了顶峰,还出现了很多以家畜、人形为题材的陶制模型玩具,可以看作是当时的手办模型。等到了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玉连环、木鸢等玩具登上历史舞台。值得注意的是,从汉代开始出现了玩具商业化的现象,风筝、棋类玩具大行其道。再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玩具的制作工艺有了显著提高。而在经济高度繁荣的宋代,玩具发展更是达到巅峰,在宋代广为流行的风俗画中多有对玩具的形象刻画,让后人得以一睹古人生活的乐趣,此外,在宋代还诞生了中国象棋并延续至今。明清时期的玩具在继承中也有新发展,瓷质玩具广为流行,同时也受到当时西方国家的影响,出现响葫芦、西洋镜、八音盒、洋娃娃等新型玩具。而近现代的中国玩具在中西方的

8、融合中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但不得不说,中国传统玩具的精髓和文化内涵绝不可轻易丢弃,因为在这些玩具背后体现古人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借鉴。三、中国古代玩具的科学性古人的生活虽没有如今娱乐形式的多样性,却也呈现出丰富多彩之姿,而绝非人们印象中的迂腐刻板。这当然要得益于中国古代玩具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其中尤以益智类的玩具最为突出。这类玩具往往蕴含科学原理,体现了古人的科学探索精神,其中涉及的学科包括物理、数学、建筑学以及医学,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一)与物理学有关的玩具中国古代玩具中与物理学相关的玩具主要表现在对光学和力学的理解和应用上。其中涉及光学的玩具有皮影和灯具,

9、尤以走马灯最负盛名。在武林旧事卷二灯品中有对走马灯的记载,书中说走马灯外部使用五色蜡纸和菩提叶为材料,内施以灯映射出人物骑马状,因热气流上升使其旋转如飞,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这是燃气轮机和光学原理的一种简单应用。此外,另一种应用光学原理的玩具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皮影,都城纪胜中称皮影为影戏,“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其内容多是话本与史书。皮影玩具通常与光学原理中光的直线传播有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便掌握了这一原理,并在墨经中给出了说明:“景,光之人,煦若射。”这里所说的“光之人,煦若射”是指光线像射出的箭一样,是直线传播的。在对光学原理的深刻认识中,古人利用此种原理在实践中发明了这类光影

10、结合的玩具。而涉及力学的古代玩具代表首推不倒翁和推枣磨。关于不倒翁在清人赵翼撰的陔馀丛考中有详细说明,不倒翁是一种儿童嬉戏的玩具,用纸糊成醉汉状,底部放实物而中上部为中空,用力按捺旋转而不倒。而早在唐代便有此物雏形,名为酒胡子,是一种劝酒的器具。这类玩具通常与物理学中所说的稳度有关,而稳度则与物体重心的高低和支撑面的大小有关,支撑面越大重心越低物体越稳,不倒翁正利用了这一原理,制作时上虚下实,按捺不倒。而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则还原了另一种力学玩具推枣磨。推枣磨的实物形象在宋代画家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中有所刻画,这种玩具应用了杠杆平衡原152理,通过转动枣核尖上的竹条,以圈数多者为胜,类

11、似于二人推磨,由此得名。(二)与数学有关的玩具谈起中国古代玩具中与数学有关的玩具,则首推七巧板和九连环。英国著名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中称七巧板为“中国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可见七巧板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玩具的影响力十分深远。关于七巧板清代学者陆以湉在其书冷庐杂识中写道,七巧图其样式五中,数量为七块,能够变化出千余种样式的图案。随手变幻各种体物肖形,是一种游戏器具,能够排闷破寂,受到当时大众的喜爱,七巧板真正实现了玩具消遣娱乐的功能。而晚清文人姚燮在咏七巧图中大赞七巧板的精妙,“斗角钩心,仿股直弦斜,裁就钿表。一卷闲云,花样别翻新妙。谁道片段不成,只顷刻、楼台琼造。”词中也道出了七巧板所运用

12、的数学原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古代又称勾股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发明之一。中国传统上把直角三角形叫作勾股形,而七巧板的构件正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数学原理的影响而诞生的。到明代严澄所撰写的蝶几谱中,七巧板已基本成形与现今样式接轨。此外,书中还展示了各类拼图技法如方类、直类、曲类、楞类、空类和象类即生活中的实物类拼图尤为生动形象,可见在明代七巧板拼合技法已臻成熟。另一件与数学密切相关的玩具是九连环,它的名气不亚于七巧板。在明代杨慎升庵集卷六十八中记述了解连环,“两环互相贯为一,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今有此器,谓之九连环,以铜或铁为之,以代玉,闺妇孩童以为玩具。”而解九连环的过程更是为人津津乐

13、道,“背花阴、掩袖凝思,蓦琼响纤纤,扣来银钏。玉指双挑,把恨结、无端寻遍。笑团圆样子,层层抱住,到头不断。”(解连环观女郎九连环作清顾太清)九连环看似复杂,当中愁坏了多少心急男女,但只要掌握了脱步数学原理便不再头疼,解九连环主要基于数学中拓扑学和数列等原理,后人经过数学计算得出,想要解开九连环,必须要经过 341 步。(三)与建筑学有关的玩具鲁班锁又称为六子联芳,是由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中榫卯结构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益智类玩具,它与七巧板和九连环一样,源于中国古代的戏术家,在古代城市的市场和酒肆均有出售,并且为古代孩童所喜爱。这种立体的拼插玩具通体不用钉子、绳索,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外观看是严丝

14、合缝的十字立方体,但通过拼插内部的凹凸榫卯结构严丝合缝的拼合在一起,其稳定性极强,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在鹅幻汇编中就记载了六子联芳的解法,解时由于有六根中间有缺口的方木,则要以缺相拼合成十字交互,形状像军前所用的鹿角状,然后合而为一。(四)与医学有关的玩具宋代盛行傀儡玩具,但要说傀儡与医学之间的关系则不得不提到南宋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这幅风俗画虽非人体解剖图但画中大骷髅傀儡则充分展现了宋人的医学知识。画中的骷髅骨骼描绘细致入微,骨架合理、比例精确、衔接明确、符合人体力学。可见画家李嵩对人体解剖学有着一定的知识储备。那么在宋代,人们对解剖学的认识是否具备较好的环境?答案是肯定的。因

15、为宋代是中国古代人体解剖学发展的高峰期,在此期间诞生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书中涉及了人体解剖等医学知识,自此书问世便得到了广泛传播。此外,宋代杨介所绘存真图、吴简所编欧希范五脏图等都反映了宋代解剖学的发展,因此,傀儡等玩具也多少受其影响。四、“画中乾坤”再现玩具真容中国古代的玩具除了通过实物、工艺留存延续下来,还通过另一种更为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后人,那便是绘画形式。在古代,人们通常把展现孩童的画作取名为“婴戏图”,而在这类“婴戏图”中多有孩童玩玩具的场景。宋代写实派大画家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就描绘了一户人家两姐弟于庭院中玩玩具的温馨场面。在这幅画作中清晰地刻画了当时颇受欢

16、迎的民间玩具推枣磨、千千车和转盘儿等。而在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中将近百名孩童三五成组,布满画面,其中孩童手中的各色玩具各具特色,其中中间位置的文 学 文 艺153孩童正在学习皮影。而皮影文化也正是从北宋开始流行,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上至皇家下至平民,老少咸宜的玩具之一。南宋画家李嵩的风俗画市担婴戏图 骷髅幻戏图 货郎图和观灯图中对社会下层普通人的刻画尤为生动,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流行的各色玩具,如傀儡、陀螺、风筝、风车、走马灯等各色玩具,吸引着孩童的目光,并将市井气息描绘得细致入微,反映了当时城市市民经济的繁荣。这种走街串巷的叫卖方式与如今颇为流行的地摊经济大有相似之处。明代画家仇英的庭院

17、婴戏图中,就表现了儿童玩耍的活泼欢快的场景,其中画面远处的孩童手里拿着的风筝正是古代最常见的玩具。画面上孩童玩耍嬉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这幅作品正是古代儿童真实生活的写照。而仇英的另一传世名画汉宫春晓图中,更有描绘侍女下围棋的生动场景,可见棋类玩具在当时深受人们的喜爱。五、古代玩具意味深长宋代理学的开创者程氏兄弟在河南程氏遗书中曾说:“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此言之于中国古代玩具同样适用,中国古代传统玩具亦是玩之愈久,愈发能感受到其中的奥妙与乐趣,体会到古人的聪明才智。中国古代玩具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教育、工艺、民俗及民风的社会缩影,方寸之间蕴含了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种类丰富的古代

18、玩具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意义鲜明的社会功能,如教化功能、启智功能、陶冶功能和娱乐功能等。而古代玩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趣味性和祈愿性历经千年岁月已然渗透民间百姓的生活中并延续至今。这些承载着中国古人聪明才智的玩具,凝聚着劳动人民善良、善良淳朴和烟火气息,更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孕育的传统文化和创造精神,值得当代人铭记于心。而到了 21 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的娱乐形式更加多元化,玩具行业也飞速发展。而玩具也从原本的消遣、娱乐上升到了人文关怀的层面,对现代人的心理调节、社会调解、益智教育有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玩具的机械化、智能

19、化,中国古代玩具似乎少了一席之地。现代人缺乏对中国古代玩具的认识,使得当今玩具市场上的难觅古代传统玩具的踪影。要知道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古代玩具绝非简单的消遣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和智慧结晶,更是不可缺失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世界文明的补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未来的玩具开发上,对复活功能完整、寓意丰富的中国古代玩具也应该是当代玩具设计师所关注的问题。让中国人在娱乐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相信这才是传承中华文明最接地气的方式。参考文献:1吴自牧.梦粱录育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杨春俏,译.北京:中华书局,2020.3周

20、密,朱廷焕,谢永芳.武林旧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4赵灌园.都城纪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孟元老.西湖老人繁胜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6班固.汉书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7雷一东.墨经校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6:20.8赵翼撰,栾保群.陔馀丛考卷三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9.9陆以湉,崔凡芝.冷庐杂识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杨慎.升庵集卷六十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1唐再丰.鹅幻汇编卷二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9.12严澄.碟机谱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3王思璀,等.从骷髅幻戏图看中医解剖活动的历史进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6):137-138.作者简介:王丽鑫(1991),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辽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研究方向:中国史及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