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鲜鹿茸:我国产的鹿茸片有两种:血片和粉片,主要是鹿茸切片时的部位不同。血片为鹿茸的顶尖部切下,呈黑褐色,密蜡状,有光泽,质最佳;粉片是从鹿茸的中下部切下,白色或略带黄色。 鹿茸按照采收与加工方法不同,一般把它分为锯茸和砍茸两种。锯茸是在雄鹿三岁时开始。二杠茸每年可采收两次,清明节后40-50天采二杠茸(头茬茸),采后50-60天采再生茸(三茬茸)。三岔茸每年采一次,约在7月下旬进行。砍茸是对老鹿、病鹿或死鹿的鹿茸连同脑盖骨钮下,亦分二杠、三岔等规格。花鹿茸主枝(大挺)呈圆柱桩,多具1-2分枝。具1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长14-20厘米,锯口直径约3厘米,离锯口约3厘米处分枝,分枝长10-1
2、5厘米,直径较主枝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较密。下部较疏。分岔间具一条灰色筋脉,皮茸紧贴。体轻,锯口洁白,有细峰窝,外围无骨质。气微腥,味微咸。 具二分枝者,习称三岔,主枝长24-30厘米,直径较细且不圆,略呈弯弓形,微向后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的疙瘩(称骨豆)。锯口 外围多骨化,中心有蜂眼,外皮红棕色,毛稀而较粗。初生茸为不分岔的圆锥体,挺稍尖,长15-30厘米,直径约2-3厘米。外皮密生黄棕色或浅灰色细毛茸,基部多显出骨豆,锯口的断面显骨质。 再生茸其形常为锯二杠状或10-15厘米的独挺,一般挺稍扁,下粗上细,上部有纵棱筋。外皮薄,
3、毛较粗糙,体较重,锯口面幅圆大,已显基本骨化,中心仅显少许蜂眼,无腥气。原架花鹿茸以粗大挺圆、顶端丰满、质嫩、细底细毛、油润光亮、毛色红黄、皮色红棕者为佳。茸体细瘦、下部起棱筋、毛粗糙、体重者质次。其中花锯茸习以二杠为优,三岔较优,再生茸质次,初生茸最次。辨别茸质老嫩,可用手抚摸,茸毛柔者为嫩,刚者为老;或者用手指弹敲茸枝,音挣为嫩,音沙为老。 马鹿茸比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称莲花,三个者称三岔,四个者称四岔,或更多。其中商品以莲花、三岔、四岔为主。 东马茸单门大挺长25-27厘米,直径约3厘米。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细而光亮,质嫩,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
4、中部米黄色,有蜂窝状细孔,微有腥气,味微咸。 莲花大挺长16-33厘米,下部有棱筋,而质不老,茸口面蜂窝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毛粗而稀,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砍茸则脑骨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 西马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厘米。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细长,灰色或黑决色。据口色较深,常见音质。气腥臭,味咸。 马鹿茸均以茸体饱满、体轻、下部有棱筋者为佳。茸体干瘪、毛粗不全、体较重、下部有棱筋者质次。茸体大部分毛已脱掉,显灰白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状,内部灰白色,体重已成骨化者应作鹿角而不可作鹿茸入药。鹿茸术语及解释起筋:花鹿茸
5、基部呈现的纵棱线,习称“起筋”。毛杠:骨质化的角称为“毛杠”。 茄苞:茸生长至3-4cm时称“茄苞”。 大鞍子:茸的主干生长比眉枝高时称“大鞍子”。 小二杠:大鞍子继续向上生长至一定高度时称“小二杠”。椎角茸:初角茸不分枝,呈锥形称“椎角茸”或“椎角”。 奶子:为茸干或虎口等部位生长的疔包突起较高,如同“奶子”。鞍子:自鹿茸大挺(主枝)分生出眉枝不久,因其形似马鞍子,故称为鞍子。 糟皮:为茸在加工过程中水煮过度,又未及时风干,使其茸皮发糟或脱皮、露茸。 毛桃:是指花鹿的初生茸,顶端圆钝,表面稀疏或密生多数长茸毛,其形似“毛桃”而得名。 底漏:是指砍头茸因加工不当,在茸的角盘下,即与草桩连接部位
6、出现了破损,称底漏。磨脐子:鹿茸生长高至1.5-2cm左右时称磨脐子。表面杏黄色或红棕色,光溜,顶面有一圆形封口痕。细毛红地:是指花茸的皮毛特征。“红地”是指茸皮呈黄棕色或红棕色;“细毛”是指茸毛呈天鹅绒样淡黄色,柔软,毛细,称“细毛红地”。 存折:为鹿在生茸时期因打斗等原因折伤了主枝(大挺)、眉枝(门桩),经自身愈合后存留下来呈不同程度 膨大的结痕。 拉沟:为茸的嘴头顶端分枝生长初期阶段形成的沟,将嘴头端分成二部分,拉沟深表示分枝已形成。 骨豆:又称“骨钉”,为梅花鹿的茸角基部表面的出现突出于表面的瘤状突起,是茸角的一种骨化现象的标志,骨豆越多越往茸的尖部发展,说明茸的骨化程度越高。马鹿茸的
7、骨豆不明显。 锯口:为茸从角盘(珍珠盘)上2-3cm处锯断,两个断面均称锯口,此处专指茸的一段锯口。 骨化圈:为锯口外圈面上表现的骨化现象,指骨密质部分围绕中心未骨化部分形成一圈,通常为灰白色。 老虎眼:鹿花盘脱落以后,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迹,这种状态称“老虎眼”。 灯碗子:花盘脱落以后,茸芽组织由四周皮部向内生长,与中间的血痴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状称“灯碗子”。 拔桩:在角基上面的草芽(茸的分生组织,呈桃红色)迅速生长,这种初期向上生长的状态称“拔桩”。 瓜角:当茸的主干生长比眉枝高出67cm时,从外形上看恰似黄瓜称 “瓜角”。 小嘴三杈:茸的主干生出第二侧枝的初期称为“小嘴三杈”。 大嘴三杈
8、:茸的主干生出第二侧枝的中期称“大嘴三杈”。 三杈:大嘴三杈再生长一个阶段至分生第三侧枝前时称“三杈”(即在形态上表现出主干、眉枝、第二侧枝,共 有三个杈之意)。 四杈:茸的主干第三侧枝分生后则称“四杈”(此专指花鹿茸)。 清枝:毛杠脱皮后称“清枝”,脱了皮的三杈或四权称“清三杈”或“清四杈”。 二茬茸:第一次锯茸后又长出的茸称“二茬茸”或称“再生茸”。 眉枝:在珍珠盘向上410cm处长出的分枝,朝向眉眼前方,又有保护眼睛的作用称“眉枝”或称“护眼椎”。 珍珠盘:在角基和茸的中间生有一道环状似珍珠状的突起,称“珍珠盘”。 脱花盘:经过锯茸而脱下残留的骨质花盘称“脱花盘”。脱掉清枝:野生鹿未经锯
9、茸而脱掉骨质角称“脱掉清枝”或“脱掉干权子”。 上筒:是指茸的主干(大挺)的上部分。 下筒:是指茸的主干(大挺)的下部分。 封口:公鹿脱盘后露出新的茸组织,茸的皮肤向心生长,渐渐在顶部中心愈合称“封口”。 角基(草桩):茸从公鹿额骨上生长出来到角盘以下的一段,此处毛长短不一,覆盖角基故有“草桩”之意。血片:血中透黄,血流灌注其中称“血片”。嘴片:即蜡片的不同叫法,意为茸的嘴头顶端切制的片子故名。 风片:茸的下部切片,呈蜂巢状组织,色质暗黑、透光称“风片”。 骨片:茸与角柄相连之根部切片呈角质化(完全骨化)称“骨片”。单门:为马鹿茸的商品规格。是指茸具一个侧枝称“单门”。 莲花:为马鹿茸的商品规
10、格。是指茸具二个侧枝称“莲花”。 四杈(四岔):为马鹿茸的商品规格。是指茸具四个侧枝称“四杈”。虎牙:指砍茸经加工后脑骨后端保留的一对弧形骨似“虎牙”状故名。 捻头:马鹿茸的分杈顶端,多显露光头,俗称“捻头”。大挺:茸的主干称“大挺”。 蜡片:是指切制茸的顶头茸片的组织结构细密,颜色、光泽、透明状况。质地均似蜡状,故称“蜡片”。 子眼:是指切片呈现蜂巢状孔眼结构称“子眼”。 骨钉:指鹿角表面具有的瘤状突起,习称骨钉。 槽纹:鹿角表面具有深浅不同的纵向纹理称为“槽纹”。 苦瓜棱:指鹿角表面突出的棱呈断续状,与苦瓜表面上棱相似,故称为“苦瓜棱”猫爪:茸经过23次煮头,揉顶,使分辨出大小两个茸尖,分
11、别向虎口方向揉顶呈握拳状,形似“猫爪”故名。 顶头:鹿茸在加工中,茸尖基本干燥时把主干的茸头和眉枝尖入水12cm,稍煮片刻后,对着平滑的墙壁或木桩缓缓用力顶,这个过程称“顶头”。 煮头:将茸尖反复浸入沸水中煮炸,触摸茸尖发软,并具弹性时结束,再经多次反复烘烤、风干,迅速干燥使茸头丰满,称“煮头”。 鼓皮:带血茸在第2一4次烘烤中,易从大挺或虎口处鼓皮,用长针避开虎口刺入皮下,放出水气。待茸皮稍凉在 鼓度处垫纸,并用绷带轻轻地缠压后,继续烘烤或风干。 封锯口:收茸后锯口向上立放,勿使茸血流失,在锯口上撒一层面粉,面粉被血水浸湿后,再用烧红的烙铁烧烙锯口,堵住血眼称“封锯口”。 瘪头:煮头不及时,茸头风干或烘烤过度,茸尖部胶质熔化渗入髓质所致称“瘪头”。 破裂:烘茸时温度过高、过长或鼓皮,发现不及时所致。 糟皮:为烘箱温度过低,烘烤时间过短,通风排气不良,加工初期煮炸烘烤不及时,风干室潮湿引起。 臭茸:茸在烘烤时不透,不及时,破皮处浸水或风干室潮湿以及连阴雨天造成茸腐败发臭。 角盘:(珍珠盘、磨盘蹬)是在鹿额骨上的角基(草桩)上生长出来的有一道环状的瘤状凸起称为角盘。 鹿角脱盘:指鹿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习称鹿角脱盘。 。 人参花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