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蜇龙胎息法
古往今来,人们为了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生命资助,无不把胎息视为回归自然,达到长生久视的必经之途和再生之门。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了这把生命之匙而餐风饮露,吃尽千辛万苦,四处寻找甚至不惜生命代价,孜孜以求,所以圣人孔子感叹道:“朝闻道,昔死可矣”。然而,由于胎息潜藏于人身内,它的启动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程序,如果掌握不到这一技法,就象没有开启宝藏之门的钥匙,再多的宝藏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神气相合而生胎息
我自幼好医术,在学医三年后,曾在上海中医学院、中国针灸学会深造过针灸专业。为深造医道,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游学生涯。祖国的七大古都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多少名山大川、古刹、道观、寂寞旷野有过我探寻一力的身影和心酸,与此同时,我对传统修炼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典籍中记载的修炼体验常常在自身中再现。在此基础上,我研究和创编了胎息排石法。
1987年的夏天,我对结石病的研究已进入到“特殊的呼吸排石法”阶段,通过适度的闭气,用真空力将腹部上提,下放若干次。当气闭不住时,再恢复呼吸。有一次我躺在床上,进行这种闭气凹凸腹腔的锻炼,腹部突发出一股势不可当的力量,拱动着腹腔产生剧烈的起伏运动,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调服,凭着对胎息的长久练习经验,我在惊恐中渐渐镇定下来,体验着跳动的节律,寻找着跳动的力源。在愉悦身心状态下,腹部足足自由跳动了近40分钟,周身汗流如洗,身体舒畅,心情喜乐,妙韵隽永。此后经过多次的揣摩演练,能够自如的引发胎息。
胎息象汹涌澎湃的浪涛,将胸腔里的内脏翻动冲击,有时全身被一股内力抽搐成一团,动时如雷霆万钧,静时如细雨绵绵。随着胎息进程的深入发展,人体脏腑功能得到了调整,全身经脉也趋于通畅,并使腹腔的动态频率渐渐平缓下来,但与此同时,肾间动气却象火山从深层的岩浆中喷涌而出,这个脏腑跳动的力源此时才清晰的显露出庐山面目。命门动气不断地向脐下强劲的喷射,整个体内如风箱般“虚而不屈,动之欲出”。随着元气的壮大,丹田的拓展,肾间之气的冲动便移至腹内气穴,从此进入到修真的核心领域,正如唐代幻真先生《胎密经法》中描述的:“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的胎息养真过程。
引气随息激动元气-胎息法
我的胎息排石法十分简单,开始时仰卧在软垫上,低血压者不枕枕头,高血压者稍枕枕头。两手自然放在体侧,或一手放在胃脘区,一手放在肚脐上。然后采用以下四种练习法中的适合自己的某种方法进行练习。
闭息静待法:稍稍吸气后闭气不出,静静的等待气海元气激动产生的腹部起伏跳动。体弱者闭气时刻短些,体健者闭气时间可稍长,往往就在感到“快要憋死了”的情况下,元气出于生理需要,突发的激荡跳动起来,并且来势凶猛,此时可以自然呼吸,呼吸的频率可根据胎息发动的强弱快慢随其自然,这就是“随息”。
闭息起伏法:稍稍吸气后闭气不出,用真空力将腹部吸气后闭气不出,提向胸腔,使腹部凹陷,然后再用真空力将腹腔隆起,如此起伏若干次,随着闭息时间的延长,先天之气必然激动,促使腹部产生快速的起伏跳动,胎息启动后可用随息法。
闭息隆腹法:吸气后闭气不出,腹部微微向上隆起,并尽可能保持这种状态(不要用力),随着闭息时间的延长,先天之气必然激动,促使腹部产生快速的起伏跳动,胎息启动后可用随息法。
闭息凹腹法:呼气呼尽后闭息,腹部自然下凹,尽可能保持这种状态(不要用力),随着闭息时间的延长,先天之气必然激动,促使腹部产生快速的起伏跳动,胎息启动后可用随息法。
以上任选一法可重复闭息引动胎息,直至成功。练习一遍胎息发,时间保持在20-45分钟即可,一般半小时左右。
注意:胎息法收势很重要,在停止胎息相动后,应静静地躺在原地,体会源于丹田的能量,辐射渗透全身时产生的脉动感、电流感、酥欣感等。稍顷,意照丹田1-2分钟,可观想在肚脐与命门连线的中点,有一蛋黄大小的金色光团。然后擦脸、搓耳、恢复常态。
推陈出新排浊生元
通过长期练习,我体会到,当人体进入胎息以后,在生理心理上要经历“推陈出新”的过程。推陈就是排浊,出新就是生元。浊是指秽浊,泛指体内不利于健康的淤血、痰、湿、风、寒、肿瘤、体液中的废物及一切病理性产物。排浊的途径可通过大便、放屁、小便、吐呕、咳嗽干咳、出汗排出。一般在进入胎息后一周左右可因人因病而出现排浊反应,一般不需吃消炎药、止咳药、止泻药。排浊干净后这些反应会自行消失。
从我自身的练习经验来看,生元的反应多表现在热(腹部命门温热)、拙火(其热如火,伴之出汗)、清凉(心静髓凉)、光(性光显发)、景(山川、河海、寺庙、人物、仙境等大脑内景)、壮阳(性能力加强,阴茎常无欲自刚)、身体弱而强,病而愈、快乐(内在欣喜的感受),这都是功法开始发挥作用的表现。
诸般血症切勿练习。
凡有咳血咯血便血胃出血等病的出血期,不能练习胎息,须在停止出血三个月后,视其具体情况酌情决定。
妇女经、胎、产期不宜练胎息法。
手术后三个月内不宜练胎息法。
胎息对糖尿病、消化道疾病、肿瘤、心血管等多种疑难病有显著的康复作用,但一般会有排浊反应,并且往往要经历二至三次的排浊期,练习者应有思想准备,少数人排浊反应较轻或没有。
五.睡丹功诀
一.睡丹总诀:心息相依,大定真空。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1880-1969)最钦仰陈抟(希夷)一派丹法,认为希夷派的要旨在“守中抱一,心息相依”八个字,确是真知灼见。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也说:“昔以因缘,得遇汪师(汪东亭),指示心息相依法门,方知玄宗确有真传。”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也讲:“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因此,修功总诀就是将调心和调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心调息,以息摄心,总名为“心息相依”。心息相依交抱,性命相融矣。
二.第一口诀:心息相依,神定虚空。放松身体,静卧在床上,将自己的心念和意识集中守住“身外虚空”之中——鼻孔外方圆径寸之地。此处是修炼上乘丹法的“玄关一窍”,又名“玄牝之门”,异名很多,不胜枚举,是古人千金不传之秘。意内守“身外虚空”之虚境,目内照“身外虚空”中呼吸来往之气,耳内听“身外虚空”中呼吸之细声。意守、目照、耳听,三位一体,俱属于心;“身外虚空”中往来的呼吸,谓之息。心念与呼吸相依交抱,绵绵不绝,缠扭不断,故谓“心息相依”。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不着色身,虚灵一窍,心念冥合于此处,是为“神定虚空”。修炼之道,以“神定虚空”为目的,“心息相依”是手段。心神一离虚空,杂念袭来,即用“心息相依”的“降龙手”将“元神真意”牵回,如似“青龙剑”将杂念斩断,心神静守不离“身外虚空”。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云:“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云:“凝神之际,务要与息相依,毋以神逐于息,毋以神运息。逐息则神散,运息则神摇。只要息息动荡,任其天然,随其自然,斯其神愈觉凝然。”又说:“盖其存神于虚,则内息方有。所以,息恋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两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为息,息之为神也。”体真山人汪东亭也讲:“丹书说来说去,不出一个心息相依。起初须知微息之出入,在外面虚空中游扬宛转如游龙。片刻之后,即可放下(心念),顺其自然。若有杂念来,再心息相依,之后再把心放下,自然心静而得冲和之效。不知放下(心念),便往往做成以心逐息,则坏矣。”(《体真山人丹诀语录》)
三.第二口诀:心息相忘,神气合一。先天大道,神气合一。神无影,气无形,故神不可见,寄之于心;气不可得,求之于息。神气寓居于心息之内,心息是神气的寓所。欲将神气合一,必先将心息相依。心息,在丹经中喻为“龙虎”。丹经谓“龙情缠绵,虎性狰狞”,不过喻心息的燥动不宁。所谓“降龙伏虎”,就是降伏心息,其功诀不外乎“心息相依”。又有“驱龙就虎”者,即是以心去与息相依。虎(息)无情,龙(心)有意,必用有意的心主动地去与息妙合,方为合法。
以心调息,以息制心,心息相互钳制相依于“身外虚空”之中。心因息调而渐静,息因心静而渐平。盖此仅能降伏思虑,平凡静气,尚不能达到“神气合一”。惟有不去做有为的“心息相依”,放下有为的意识,不再去主动的调动,一任自呼自吸,阖辟自然,才能过渡到“心息相忘”。将心息忘掉,不知心息的存在,惟融合于一片虚空之中,身心与虚空合一。混沌空忘之内,自由无束之中,心息才得到真正的相依,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神气才能相融合一。“心息相忘”,仍然属于“心息相依”,惟前是“有为法”,此属“无为法”耳。只有“心息相忘”(后天心息),心息才能真正相依(先天心息),神气才得合一。所以,"心息相忘”是“心息相依”的深入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能否进入“睡乡”,以及“大定真空”的关键,也是“阳生药产”、“烹药炼丹”的秘机。有修炼静功多年者,尚不能“阳生药产”,均以不能味此理耳。
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云:“吾本无他术,为能定心故。”又云:“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白玉蟾《玄关显秘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汪东亭也讲:“心息相依之功夫纯熟,必转入心息相忘,方能入定。尚不能心息相忘,即不能入定,故此忘字最重要。入睡乃相依最初效验,但苟心息不能两忘,即不能入睡。睡尚不能,况定乎?”
四.第三口诀:恍然而睡,大定前奏。定境,混混沌沌;睡乡,无思无虑。睡与定极为相似,故称睡为“相似定”。所以,睡是定的前奏,睡功不离定诀。“心息相依”纯熟,必须转入“心息相忘”,于空忘之中,不知不觉之内,恍惚间自然睡去。睡于“心息相忘”中产生,能睡熟就是“心息相忘”的最初效验。若能迅速睡去,则去“定”境不远矣。故此“心息相依”法门,是古今修炼之真功,是最简易、最高效的微妙法门,是踏破铁鞋无处觅,万两黄金无处买的修真秘诀。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绵绵若存,片刻之久,心息两忘,即能自然睡去。一觉醒来,百骸调理,气血融和,精神舒畅,其妙难以形容。若工夫稍进,自然由睡而转为入定,睡是定的嚆矢②,定从睡中产生。初学有睡无定,久修则有定无睡,终则定就是睡,睡就是定,睡定无异矣。故能睡着就是效验,能自然速睡尤妙。禅客坐禅,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善炼睡者,睡而不睡,不睡而睡,功夫自然不断得到提高。若熬夜守更,反惹睡魔。《参同契》中云:“寝寐常相抱,觉悟候存亡。”即示睡眠之中,惺惺不昧,渐趋“大定真空”,待承妙有真阳,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
七.睡功古诀举要
一.陈希夷《蛰龙法》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二.陈希夷《励睡诗》
常人无所重,惟睡乃为重。举世皆为息,魂离神不动。
觉来无所知,贪求心愈浓。堪笑尘中人,不知梦是梦。
至人本无梦,其梦本游仙。真人本无睡,睡则浮云烟。
炉里近为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三.吕祖《咏蛰龙法》
高卧终南万虑空,睡仙长卧白云中。
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
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
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
四.张三丰《蛰龙吟》
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卧忘其年,三光沉沦性自圆。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
莫散乱,须安恬,温养得汞性儿圆,等待他铅花现。
无走失,有防闲;真火候,运中间。
行七返,不艰难;炼九还,何嗟叹。
静观龙虎战场战,暗把阴阳颠倒颠。
人言我是蒙胧汉,我却眠兮眠未眠。
学就了,真卧禅。养成了,真胎元。卧龙一起便升天。
此蛰法,是谁传?曲肱而枕自尼山③,乐在其中无人谙。
五龙飞跃出深潭,天将此法传图南。
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
五.张三丰《渔父词》
蛰龙无声且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
神默默,气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
六.张三丰《蛰龙法跋》
或言希夷先生别有睡诀传世,其所传皆伪书也。《随》之《象词》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夫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处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气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读三十二字,盖使人豁然大悟。吕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纠谬之心也。张全一④跋,时寓终南山。
七.白玉蟾
白云深处学陈抟,一枕清风天地宽。
月色似催人早起,泉声不放客安眠。
甫能蝴蝶登天去,又被杜鹃惊梦残。
开眠半窗红日烂,直疑道士夜炼丹。
八.李道纯《满江红》
好睡家风,别有个,睡眠三昧。
但睡里心诚,睡中澄意。
睡法即能知旨趣,便于睡里调神气。
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为。
身虽眠,性不昧;目虽垂,内不闭。
向熟睡中间,稳帖帖地。
一枕清风凉彻骨,梦于物外闲游戏。
觉来时,身在广寒宫,抱蟾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紧要的地方。綮音qìng.
②嚆矢:响箭,喻先声。
③尼山:指孔子。
④张全一:即张三丰,丰翁名号颇多,此其一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