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益突出。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国家和政府提供的安全保障产生的心理感受。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
2、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其本身的社会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次调查是为了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的安全感满意度以及其建议。 一、调查基本内容 1、调
3、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 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问题的建议。 2、 3、 4、调查的对象:均安镇各村委的居民调查的时间:2009年7月24日至2009年8月17日调查的地点:XX省XX市XX县区均安镇 5、 6、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电话访问形式,辅以走访调查。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21%,女性占79% 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其中:12-30岁占65%,31-55岁占28%,56-70岁占7%。 二、调查结果 1、调查概况 关于对所在社区治安状况的总体评价,在对问题。“您举得您所在小区的社
4、会治安状况如何。”、“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社会秩序如何。”的回答中,认为小区治安“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是22.6和45.5,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只有4.5和0.9,另有26.1的人认为“一般”。 在此问题上,这次的调查结果与1998年“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安全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居民认为社会秩序“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明显高于上述两次调查,而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比例相对低许多。 在对于安全感的测量方面,对于问题。“是否敢于深夜在自己住区附近单独一人行走。”的回答中,夜间敢于在社区内走路的比例高达73.4,敢于在其他地方行走的比例达到49.4。这次结果与98年的全国调查
5、中相比,下降了8.3%。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案件类型及所占比例为:侵犯财产案件46.3,暴力伤害案件42.9,扰乱公共秩序9.5,其它1.4。可见“侵犯财产性案件”对居民影响最大,也由此可以看出居民们对个人财产的重视程度最高。 在居住小区的管理方式上,“有保安”的小区居民对小区的安全评价远远高于“无保安”的小区。 在问及“在您居住的社区能否看到社区民警”时,有15.9%的受访者回答“经常见到”,有40.1%的受访者回答“偶尔见到”,有45%的群众回答“从未见过”。 在“近三个月,您及您的家人有没有遭受过入室盗窃的侵害。” 的问题上,97.8%的受访者选择“没有”, 2.2
6、%的受访者选择“有”。 在“当受到不法侵害时,您会不会选择报案。”的问题上,87%的受访者选择“报案”,12%的受访者选择“看情况再说”,选择“不报案”的占1%。 2、不同群体的安全感 (1)、男性的安全感高于女性 男性安全感为94.5%,女性为92.8%,男性比女性高1.7个百分点。 (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 1825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最低,为87%。 (3)、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安全感高 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安全感与其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受访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安全感就越高,相反,则越低。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或以上学历的文化程度的安全感分别为90%、9
7、3.1%、95.4%、96.2%。 3、影响受访者的安全感的因素 (1)流动人口 在对问题“您认为什么是影响社会安全的最大原因。”的问题时,63.6%的受访者回答“流动人口太多”,受访者普遍认为流动人口与外来工的数量太多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由此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有关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存在普遍的不满。 (2)治安案件 根据从各个受访者得到的意见可以看出,所居住的社区内是否发生过治安案件对于受访者对小区安全的评价以及他们自身的安全感也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发生过刑事或者治安案件的社区的受访者对于其居住社区的安全评价明显比有发生过的社区的评价明显高一些。 (3)警力不足 受访者普遍认为所在社区的
8、警力严重不足,受访者认为公安人员对该地区的管理力度不够,认为公安人员的日常巡察的职责执行得不够、对犯罪的打击度不够。 三、我的建议 在21世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又处于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既来自于对
9、社会安全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对消费环境、劳动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等因素的判断。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维护政治安全 要自觉服从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府要搞好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广大群众,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待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要保持高度警觉,站稳立场,坚决斗争。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坚决封堵、几时删除有害信息。 2、维护社会安全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数量增多、激烈程度加剧、处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
10、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建议政府和其它公共部门应该始终把维护社会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积极把各种纠纷矛盾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3、维护治安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控制好治安局势,确保良好的治安秩序。我 们应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不断健全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适时开展不同形式的“严打”集中行动和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把治安防
11、范、治安管理、集中整治、社会控制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打击、防范、控制工作机制。 4、维护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公共安全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应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加强治安管理,加强交通秩序治理。此外,加强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加快建立确保公共安全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5、维护经济安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严厉查处国家工作人员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犯罪案件,促进廉洁从政;建立健全预防经济犯罪体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违法犯罪;把打击、管理与服务统一起来,加强民事行政司法工作,充分发挥民事行政司法机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规范作用等。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