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自从社会分工产生后,随着等级观念的深化,在建筑中也注入了等级的差别。下面就从几个主要方面作个介绍:殿式、大式、小式殿式:是宫殿的样式,为帝王后妃起居之处,无疑是最高的等级。佛教建筑中的大殿(大雄宝殿)、道教建筑中的三清殿等也属于此类。殿式建筑的特点是宏伟华丽,瓦饰、建筑色彩和绘画都有专门意味。如采用黄琉璃瓦,重檐庑殿式屋顶,朱漆大门,彩画绘龙凤图案等则是帝王之所。大式:比殿式级别低,但又有别于民间普通建筑。它是各级官员和富商缙绅的宅第。该类建筑不用琉璃瓦,斗棋彩饰也有严格的规定。小式:为普通百姓的住房规格。 基座的级别最高级基座:它是由几层带玉石栏的须弥座叠在一起,使得建筑物
2、更显高大、雄伟。该类建筑仅限于皇宫中最高级的建筑和一些寺庙的最高级殿堂中,如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等。而故宫三大殿基座高达二十五市尺左右。较高级基座:即通常称的须弥座,原是佛像的底座。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建筑式样也被中国纳入,以显示使用者的高贵地位与级别。这种基座上也有汉白玉石栏杆,常用于较高级宫殿和高级的寺观殿堂上。高级基座:其基座座壁带有壁柱,基座上带有汉白玉石栏杆。它多用于宫殿建筑主要建筑的两庑等次要建筑中。一般基座:座壁平整且直,多用于大式与小式建筑中。据大清会典记载:公侯以下,三品官以上的房屋台基准高二尺,四品官以下到士民的房屋台基高一尺。就普通而言,中国古建筑的基座,以素
3、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其四周包有一层用砖石垒砌的座壁。除了显示等级外,基座的最普通功能则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因为古代木结构建筑极普遍。 踏道的等级 踏道,是建筑物出入口处供人进出蹬踏的建筑辅助设施。踏道的设立,也含有等级因素。阶级型踏道,是最常见的一种,也称踏跺(台阶),可分三级。一般台阶:此即谓如意台阶,由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从大到小,由下往上,叠砌而成。它的三面皆可供人上下。一般建于次要房舍或主要建筑的次要出入口处。高级台阶:用长短一致的石条砌成,并在其上左右两边各垂直铺设石条一块,故称垂带台阶。它用于高级建筑物。较高级台阶:这要在垂带台阶的两边加上石栏杆,它一般用于较高级的建筑物中
4、。斜道:又叫辇道或御路。其倾斜度平缓,可以行车。分两种形式:一、铺设光面或印花方砖;二、在斜坡道上用砖石器棱侧砌而成。台阶的发展,也是由简而繁。当其被赋予礼仪等级后,在较正式的建筑中,宾阶、主阶也有了区别。七世纪以后,一些大型建筑物特别是皇宫、庙宇大殿前又有三阶并列或分列的做法。讲究的御道,在后来又雕龙刻凤,饰以水浪云气,以示皇帝专有,两旁的自然便是大臣进退的台阶了。不过,这种斜道后来逐渐成为了装饰。 开间的等级 由于木结构组成的梁柱关系,故而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开间。开间,即是四根柱子围成的一个空间,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组成的基本单元。间的正面(迎面)通常称开间,其纵深则叫进深。开间(又简称
5、间)多以单数命名,其尺寸或相等或递减。从等级制看,开间愈多,等级愈高,而九、五仅是帝王的专用。即皇宫大殿九开间、五进深。现存的北京故宫太和殿、太庙大殿,在清时由九开间扩为十一间,这更显示了“皇威”。清朝规定,王府正门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寝室两重各五间。明朝则规定,公侯府第大门三间,有金漆兽面锡环,前厅中堂、后堂各七间。三品至五品官员,厅堂也是七间,门用黑漆锡环(王府为朱漆大门)。六品至九品官员,厅堂各三间,正门一间,门为黑色,有铁环。百姓建筑的正房则不得超过三间。 斗拱的级别 斗拱是我国古代时木结构建筑特有的结构物件。它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棋、斜的昂组成。使用斗拱,可支撑屋顶出檐,减少
6、室内大梁的跨度,并将屋面大面积荷载经其传递到柱上。斗拱的发展,也是由简到繁,由实用性到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结合。在等级社会,斗拱同样有等级的区别。在高级宫室建筑中,斗拱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斗拱的大小,与出挑的层数有关,层数越多,说明等级越高。同一时代的建筑,有斗拱的级别高于无斗拱的,斗拱多的又高于斗拱少的。 彩画的等级 彩画是在建筑物梁枋上饰以鲜明的色彩图案,以达到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并相应地表现该建筑物主人的等级身份。至少在战国时,宫室建筑物的梁枋上已有彩画。汉代彩画的题材常以云气、仙灵、植物、动物为图案。六朝时莲瓣又较流行。唐宋以后,几何图案和植物花纹渐多,色调也由红色转为青绿,并大量使用
7、晕。宋代彩画,从大的方面,可分作:1.五彩遍装法。它以青绿叠晕为外缘,内底用红色,上绘五彩花纹;或用朱色叠晕轮廓,内底用青色,多用于宫殿、庙宇的主要建筑。2.碾玉装以及青绿叠晕棱间装,用青绿为主的彩画。前者以青绿叠晕为外框,框内施以深青底描淡绿花;后者用青绿相同的对晕而不用花纹。此类彩画多用于住宅园林及宫殿等的次要建筑。这种方法对明、清影响甚大。3.解绿装、解绿结华装和丹粉刷饰等。这是以刷土朱暖色为主的彩画。解绿结华装,就是通体刷土朱,以青绿叠晕为外框的解绿装,并在土朱底上绘上花纹。而丹粉刷饰则是遍刷土朱,并以白色为边框。刷饰用于次要房舍,为彩画中最低等级。此外还有将二种彩画交错配置的,称杂间
8、装。明代彩画以旋子(在藻头内使用带卷涡纹的花瓣)为主,外形呈椭圆,花瓣层次较少,造型简洁,极少用金,风格趋于淡雅。而且规定庶民房舍不准饰彩画。结合明清时期彩画的特点,其等级分为以下三类:1.和玺彩画。这是最高的等级。如北京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内廷如乾清宫、交泰殿等皆用之。特点是主要画面用两个形象如书名号的线条,其间用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并大面积的沥粉贴金,较少用晕,又以蓝绿底色相间形成对比并衬托金色图案,显得金碧辉煌。2.旋子彩画。它的应用范围较广,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都用。如北京故宫的南薰殿、长春宫、东华门、神武门等。旋子彩画的特点是主要画面用书名
9、号似的图形括起()。括线视建筑物的等级高低而定。高级的描龙画凤,贴金;低等级的不贴金,只能画一道墨线。这种彩画在明代宫殿建筑中十分流行。3.苏式彩画。比以上二者要低,多用于住宅园林。其布局灵活,绘画题材广泛,常绘历史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鱼虫等。如北京颐和园长廊,故宫东西六宫等。 屋顶的形式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颇为丰富,这不但使这种建筑倍添丰姿神韵,而且也体现了它的森严等级。第一等级:重檐庑殿顶。庑殿顶,在商代甲骨文、周代铜器、汉代画像石及南北朝石窟中已有展示,在考古发掘的宫殿型遗址中也有发现。这种屋顶的前、后、左、右四面皆有斜坡,若加重檐,则其等级最高,用于皇宫、庙宇的主殿,如北京故宫太
10、和殿,乾清宫等。第二等级:重檐歇山顶。歇山顶,在汉代明器、北朝石窟画中有所发现。它是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又名九脊殿。歇山顶若加上重檐,等级也十分高,如北京故宫保和殿等。第三等级:单檐庑殿顶。如故宫的弘义阁、华英殿等。第四等级:单檐歇山顶。如故宫的东西六宫(除开景阳宫、咸福宫)。第五等级:悬山顶。初见于汉画像石、明器,它有两面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如北京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神厨、神库之中的房舍。第六等级:硬山顶。其面世大约与砖的大量生产有关。明清以后,广见于我国各地。其外形是屋顶两面坡,但不悬出山墙外。如北京故宫保和殿两庑等。第七等级:四角攒尖顶。在一些六朝的墓葬、北魏
11、的石窟中多有发现。但攒尖顶多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如亭、阁、塔等,其特点是屋顶较陡,无正脊,几条垂脊交合于顶,其上覆以宝顶。四角攒尖顶的例子如北京故宫中和殿等。第八等级:盝顶。初见于宋画。其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八角形屋顶,顶部是在平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如北京太庙六角井亭、故宫御花园内钦安殿等。第九等级:卷棚顶。也是两面坡,特点是两坡相交处成弧形曲面,无明显的正脊。如北京故宫内古华轩等。 色彩反映的等级起初,染上油漆或涂料,只是为了对建筑起保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色彩的用法又渗入了等级的因素。如礼记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色,大夫苍,士黈。”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赤色多象征喜、富,故而宫殿的宫墙、檐墙多用红色、宫殿的门、窗、柱等也一律用朱色,因此文学作品中“丹楹”、“朱阙”、“丹墀”、“朱榱”等描写之。自隋代以来,黄色反映在等级上,已远超红色的地位,并成为皇帝专用的颜色,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云:“隋制,天子常用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殿式建筑琉璃瓦也用黄色。由于黄色的上升,红色在亲王府邸等也可以用了。但贫民百姓建筑的门柱仍多用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