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61T1751-2023秦岭蕙兰盆花生产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610241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1T1751-2023秦岭蕙兰盆花生产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DB61T1751-2023秦岭蕙兰盆花生产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DB61T1751-2023秦岭蕙兰盆花生产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DB61T1751-2023秦岭蕙兰盆花生产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DB61T1751-2023秦岭蕙兰盆花生产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65.020.20CCS B 26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 61/T 17512023秦岭蕙兰盆花生产技术规范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tted flower cultivation of Cymbidium faberi Rolfe2023 - 11 - 14 发布2023 - 12 - 14 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61/T 17512023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生产设施15 生产管理16 包装运输37 生产档案3附录 A (资料性) 秦岭蕙兰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4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

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花店业协会、陕西省鲜切花卉研发中心、陕西省发展特色与休闲农业指导中心、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博、黄晓辉、王亚静、屈翠萍、雷鸣、郝雷佩佳、李莺、韦鸾鸾、宋柯杰、 杨宁、张文波、梁文军、任武平、陈盛林、王思美。本文件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省花店业协会电话:029-84246188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丰庆路68号邮编:710068II秦岭蕙兰盆花生产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

3、规定了秦岭蕙兰盆花生产的生产设施、生产管理、包装运输、生产档案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秦岭蕙兰盆花的生产和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生草本植物。别名中国兰、九子兰、夏兰等,本文件所述秦岭蕙兰指产自秦岭山区的不同野生蕙兰种群的人工繁殖后代。3.2EC 值 the value of ECEC值即电导率,用来间接表示溶液中可溶性盐浓度的高低,,单位为 mS/cm或S/cm。3.3兰 石 natural porous stone for orchid cultivation栽培兰花用天然形成或人造的多孔石质材料,包括塘基石、浮

4、水石、植金石、火山岩等。4 生产设施应具备温度、湿度和光照等调控功能及灌溉系统的保护性设施,宜采用滚动式或固定式栽培床架。5 生产管理5.1 环 境昼温 25 28 ,夜温 19 21 ,温度低于 15 或高于 30 时生长缓慢或进入休眠状态,越冬温度-5 10 为佳。相对空气湿度 50%80%。光照强度见表 1。1蕙 兰 cymbidium faberi rolfe表 1 秦岭蕙兰盆花不同生长期的光照要求移栽恢复期(lx)营养生长期(lx)开花期(lx)1000013000300004000010000200005.2 基质排水透气、保水保肥、不易分解、不含有害物质、pH 5.56.0,EC

5、 0.3 mS/cm。基质组成以泥炭、树皮块、兰石按体积比 3:5:2 混合配制较好,也可加入 10%左右腐熟的花生壳。树皮块和花生壳大小以 3 mm10 mm 为佳,应杀菌除虫处理。5.3 种苗选择种苗根系发育良好,根量多,苗高适中,叶片完整,植株健康,长势好。5.4 种苗放置种苗及时取出,置于温度 18 28 、光照强度 10000 lx13000 lx 的栽培床架上。5.5 种苗处理修剪伤根及病根,用 50 %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 倍液涂抹伤口,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与 72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混合液浸根 10 min30 min,捞出晾至

6、根系表面无水分。5.6 花盆选择应使用不透光塑料或树脂花盆,也可用陶盆或瓷盆。根据品种和株型选择适宜规格的盆。5.7 上盆摆放盆中放入3 cm4 cm的栽培基质,种苗放入后,基质填充至盆深度的4/5处,撒入氮磷钾比例为20:20:20的缓释肥5 g10 g,填充基质至植株基部,栽植好后植株的假鳞茎部位应在基质表层下2 cm3 cm处,基质表面低于盆口1 cm2 cm。根据植株大小确定其摆放密度并浇透定根水。后期可根据生产需要适时换盆,及时剪去多余的花苞、病叶、残叶、老叶和畸形叶片。5.8 恢复期管理种植后 1 周2 周为恢复期。1 d2 d 可用 75%百菌清 600 倍800 倍液或 50

7、%多菌灵 800 倍1000 倍液叶面喷雾,3 d4 d 后施浓度较低的液肥(EC 0.5 mS/cm)。5.9 水肥管理5.9.1 水分管理5.9.1.1 水质要求pH 7.0,EC 0.1 mS/cm 的灌溉水。5.9.1.2 水分调控新栽的植株盆中稍干即浇;旺盛生长期补充充足的水分;盛花期适当减少水分。高温季节增加浇水 频率;温度较低时,减少水分供给。25.9.2 肥料管理5.9.2.1 肥料选择花芽形成期及花梗生长期使用氮磷钾比例为 10:30:20 的全营养素水溶性催花肥;其余时期使用氮磷钾比例为 20:20:20 的缓释肥(含有其它中微量元素为佳),及氮磷钾比例为 20:20:20

8、 的全营养素水溶性肥料,也可使用腐熟的豆粕、油渣等有机肥料。5.9.2.2 水肥要求液肥灌溉以 8:0012:00 为宜,pH 6.5,EC 0.8 mS/cm1.0 mS/cm,6 d7 d 浇肥水一次,每半年施一次缓释肥,花期不宜施肥。夏季温度超过 30 严禁施肥,可浇清水;冬天低温期肥液 EC 0.5 mS/cm。5.10 病虫害防治见附录 A。6 包装运输6.1 包装6.1.2 包装前需保持基质湿润、植株和盆具洁净完整。6.1.3 用薄膜袋完全套住植株整体,不露出叶、花序,不损伤叶片、花苞,每盆植株紧靠排列装箱。 装箱后封口,打包装带和通气孔。6.1.4 包装箱上应注明产品名称、数量、

9、规格、质量等级、执行标准、生产单位、地址、电话等。6.2 运 输运输时应轻装轻卸,不得倒置,避免日晒雨淋,严禁箱上踩踏和堆放重物。装运的交通工具和贮存 场所都应保持 15 25 。7 生产档案建立盆花生产档案,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调节,上盆、换盆时间安排等,对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记录。36.1.1 宜使用薄膜袋和纸箱双层包装。包装材料应能保护产品不受低温危害、高温灼伤和机械损伤。 包装箱坚固不易变形,便于装车和运输。附 录 A(资料性)秦岭蕙兰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主要病虫害危害部位及症状防治方法茎腐病根茎部初期出现带状或环斑状紫色病变,后逐渐变为黑褐色;叶基部

10、逐渐腐烂,病叶易拔出;假鳞茎由内向外腐烂。1.物理防治:降温、控湿、通风,发现病株隔离或销毁。2.化学防治: 未发病或始发病时用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400 倍、30%恶霜灵水剂 2000 倍等结合浇水进行灌根,10d15d 一次。发病初期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 1000 倍或 30%甲霜.恶霉灵水剂 1000 倍等进行灌根,7d10d 一次,连续防治 34 次。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性。炭疽病多于叶尖或叶缘发病,叶片出现针尖状褪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圆形或半圆形,后期呈黑褐色之凹陷病斑, 轮纹有或无,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脱落。1.物理防治:换盆移盆、浇水施肥以及清除病残叶时

11、注意小心操作, 尽量减少伤口;剪除工具要用 75%酒精消毒;病残叶及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除剪除病叶外,可用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25%咪鲜胺乳油 800 倍液喷雾防治,7d10d 一次,连续防治 34 次。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性。白绢病根茎基部与植材相接处出现白色菌丝, 晚期出现淡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颗粒, 当病菌侵入茎基部及根组织内时,叶片易脱落。1.物理防治:重复使用的栽培盆钵、基质等须经高温蒸汽或紫外线消毒;严格检查,发现病株及时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注意控制盆土湿度和酸碱度,使盆土润而不燥,pH 5.56.5;加强通风透光。2.化学防治

12、:可用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 1000 倍液,或 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进行根茎部喷施或灌根,7d10d 1 次,连续防治 34 次。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性。蚜虫新芽细小、新叶畸形、叶片皱缩变黄、开花迟缓、花朵变小、花瓣扭曲等。1.物理防治:禁止带蚜的种苗或其它寄主植物进入棚室;利用蚜虫对黄色的正趋性,采用黄板诱杀有翅蚜;及时定期检查病虫害。2. 化学防治:始见蚜虫时,可用 1.8%阿维菌素乳油 4000 倍液、25% 阿克泰乳油 2000 倍液、0.5%印楝素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2000

13、倍液等及时喷雾防治,7d10d 1 次,连续防治 34 次。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性。介壳虫出现叶片黄化、畸形等症状,花茎、花苞以及花瓣部位均有分布。1. 物理防治:引进无介壳虫危害的植株;若发现有个别叶片有介壳虫,可用软刷刷除,或结合修剪,剪去虫叶并带出棚室外集中烧毁。2.化学防治:在卵孵化盛期用药效果最佳。药剂可选用 10%吡虫啉5000 倍液、24%灭多威水剂 1000 倍液、2.5%溴氰菊酯 2500 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2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7d10d 1 次,连续防治23 次。药剂应交替使用。红蜘蛛受害初期叶片背面出现针尖大的小点, 粗糙不平,危害较重时呈现密集的银灰色斑点,而后连片成银色光泽的斑驳, 被害植株叶片慢慢焦黄凹陷,萎缩变形,最终枯黄脱落。1. 物理防治:禁止带红蜘蛛的种苗或其它寄主作物进入温室;对种植基质、盆钵进行高温消毒;兰株摆放不要过密,加强通风。2.化学防治:为害初期可用 43%的联苯肼酯 3000 倍,或 20%螺螨酯乳剂40006000 倍液稀释喷雾, 12 周轮换喷施以上药剂,连续喷 34 次,喷施时注意将叶面、叶背和叶基全部喷施。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