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临沧市二中 授课年级:高一 授课教师:窦涵霏 授课班级:高 班 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一课时 导学案教材分析: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是必修三中较重要的一节内容,也是学业水平测试经常涉及的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分析说明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方针、措施及成就。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一般区域问题的成因和治理措施,因此在本节的学习中,应该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情分析: 学生对水土流失的现象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水土流失危害、原因、治理措施等知识掌握不系统,课堂上需要指导学生分析地图,让学生从图中自己得出结论。1、4班学生层次较好,通过探究实验和
2、读图,学生得出结论应该不困难。2、6班普通班学生在读图过程中需要教师指导得出结论。7、9班特长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弱,读图分析、探究实验结论需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授课中,尽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加强学生小组间的交流,让学生主动探知。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2以黄土高原为例,学会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2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3通过黄土高原案例分析,初步学会分析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
3、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范围及水土流失的危害;(2)水土流失的原因。2、教学难点: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分析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法指导: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根据图片及情景问题找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讨论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并学会总结。尝试画出思维导图。知识链接:1、 黄河决堤花园口事件。2、 黄河下游地上悬河。教学过程设计:【预习案】知识点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位置及范围:黄土高原位于_以西、日月山以东、_以南、_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2.水土流失的危害及表现(1)对耕地的
4、影响:_变薄,_流失,_下降,_降低。(2)对黄河的影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_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_河。(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地_ 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 的发生。(4)对地形地貌的影响:长期的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形成_、_的景观特征。知识点二、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1)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在各种地理要素的 地带, 比较脆弱。(2)土壤质地的特殊性:黄土的土质比较 ,极易受到 的侵蚀。(3)降水的不均匀性:降水季节分配 ,多集中于 ,且多_。(4)自然灾害的多发性:自然灾害频繁,_、_、_加剧了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
5、:(1)根本原因:随着 的增长, 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 ; 水平低,耕作方式比较 ,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2)直接原因:不合理的_利用;采用_的耕作制度;露天_,开挖地表土;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破坏 。_的不断扩大以及历史上营造宫殿、_、战争等原因。【探究案】探究一: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是否相同?探究二:水土流失的危害?(尝试自己总结)探究实验: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 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6、? 第三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表面植被繁茂,B表面植被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被,C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哪一个水土流失最严重,哪一个几乎没有水土流失? 探究三:根据实验结论总结水土流失的原因:【训练案】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B.横跨川、甘、宁、内蒙古、陕、晋、冀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C.高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多在1000-2000mD.除若干石质山
7、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2.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部边缘地带降水量在400mm左右 B.黄土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C.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 D.旱涝、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是( )导致华北平原的沙尘天气增多交通不便,影响生活 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 造成植被的严重破环 水源短缺 土壤肥力下降,人民生活贫困A. B. C. D.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本区人口承载力低于30人/平方千米,其中北部低于10人/平方千米,而其实际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此,如延安地区为47人/平方千米,榆林地区为64人/平方千米,有的县甚至超过100人/平方千米。人口严重超载,被迫开垦30以上的陡坡地材料二:下表为黄土高原某地19782007年相关统计资料。(1)30年间,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课堂小结】【教学反思】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