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播的时间研究:溯源、实践与理论反思.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9475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的时间研究:溯源、实践与理论反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播的时间研究:溯源、实践与理论反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播的时间研究:溯源、实践与理论反思.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3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6 期(总第3 2 3 期)新闻学专传播的时间研究:溯源、实践与理论反思肖荣春时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对于时间,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即时间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孔子道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规律。奥古斯丁(Augus-ting)则在杆悔录卷十一中写到:“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便茫然不解了。”人类对于时间的理解和探索一直在持续。进人2 0 世纪以来,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加速时代”,时间问题受到强烈的关注。当下信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传播媒介实现了时间上的“实时”和空间上的“共联”,特别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传

2、播速度和效能变革,为数字时代带来新型的时间景观,给人类对时间的理解和体验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析和反思数字时代传播活动的时间实践及其中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一、问题溯源:时间的观念时间是什么?实际上,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关“时间”观念的探讨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A r i s t o t l e)把时间比作为前和后“运动”的连续【内容摘要】在媒介化社会中,时间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加剧了传播与沟通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多学科有关时间研究的考察和理解,梳理了传播与时间的研究传统和关系脉络,从技术、知识和伦理三个维度探讨了当前数字传播实践的时间景观及问题,立足中国文化情境对数字时代时间的生产、管理和体验进行了剖

3、析,最后提出“以时间为方法”构建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反思。【关键词】传播;时间;媒介;数字时代的数,即依赖于“现在”为起点和终点所产生的“运动”为计量。这种以“现在”为分析单元的时间观,强调了时间的循环性、不可逆性和间断性,是西方经典的时间学说。康德(Kant)认为时间是感性直观的纯粹方式,并且是一种内感的形式,创建了先验论的视角,与当时流行的牛顿“绝对时空”观念展开了辩论。康德的时间观念综合了先验唯心论和经验实在论。胡塞尔(Hussel)则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推进了时间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客观时间如何与主观时间相联系的命题,并揭示了“内在时间意识”,强调客观的存在是基于主观的感知。海德格尔(

4、H e i d e g g e r)认为,时间是一种有限的存在,“向死”是经验事实,但意味着另一种生存的可能方式,即人在“向死而生”中存在,他强调了时间和存在有关未来的重要性。西方哲学史上,有关时间问题的研究不胜枚举,主要沿着主观、客观和主客观辩证统一三个方向进行。时间的研究还在多学科中进行。吉登斯(G i d d e n s)试图解析人们如何借助社会关系进行跨越时空的“伸延”,认为时间只有在重复中才得以构成。有学者则认为吉登斯有关时间的概*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短视频讲好浙江共同富裕故事的传播策略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 0 2 3 QN031)的研究成果。34现代

5、传播2 0 2 3 年第6 期(总第3 2 3 期)新闻学与传播学肖荣春:传播的时间研究:溯源、实践与理论反思念缺乏清楚的阐释,卢曼(Luhmann)则解决了“时间的社会性”与“社会的时间性”这对社会学长久以来的矛盾。实际上,卢曼在其社会系统理论的阐述中高度重视时间的维度,认为时间是使社会系统的所有问题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主要原因和基础,突破了传统的时间观念。可见,卢曼的时间观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阐释力。社会学家罗萨(Rosa)则用“加速概念来描述现代社会时间结构和维度变革。韩裔德籍文化理论家韩炳哲(Byung-Chul Han)回应了罗萨提出的“加速”理论,批判地指出“加速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所感

6、受到的作为加速的东西,只是时间消散的诸种症状之一”。他强调了不良时间对时间秩序的影响。哈维则把后现代社会的总体特征归结为“时空压缩”。2中国哲学对时间话题也有关切。吴学国认为,“自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明确的时间意识和时间观念,到了春秋以后,儒、墨、道等思想又发展为现实的时间,这代表了我国传统时间观念的主流,但传统时间观念缺乏对时间本身的客观实在性,以及时间性经验的主体性的反思”。依照这一思路,虽然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诸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白驹过隙”“光阴似箭”等时间体验,但这只是一种时间感受的主观认识,还不是时间性经验主体的反思。有学者研究了思想家王船山的时间观念,认为识、思、虑分别对应着

7、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是存在的不断展开,时间的存在和意识相互交织。吴国盛指出:“中国人的时间观活跃在本源性的标度时间经验中,对时机运命气数 的领悟,构成了中国传统时间观的主体,也有中国文化的理解。”可见,中国人对待时间、生命和宇宙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经验。法国哲学家佳玥(Cayol)则认为,当今的数字化和城市化对中国人的时间体验有很大的冲击,但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传统时间观仍赋予中国人在与时间相处上的极高的智慧,并化约为日常的“慢吃”“慢走”“静观”等。她强调了时间性经验的文化差异,以及中国人对待时间的灵活性。综上,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时间并不仅是科学、哲学或社会学等的概念,而且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观

8、,镌刻在社会生活的表征和实践系统之中。基于此,本文试图在梳理国内外多学科有关时间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意蕴,及其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轨迹,特别关注数字时代的时间景观、经验及反思二、关系解析:传播与时间传播的“时间”研究可以追溯到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在伊尼斯(Innis)看来,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偏向空间,而口头传播偏向时间,能否平衡传播的偏向,并评估时间和空间的意义,是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伊尼斯还指出:“我们不仅关心对广衰空间的控制能力,而且还关心对长久时间的控制能力。”伊尼斯强调了媒介技术固有的时间和空间偏向,探讨了传播系统构建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及其渗人社会生活的脉络。麦克卢

9、汉(McLuhan)则认为,电子媒介背景下,信息极速传播,空间和时间在一个时空世界里相互渗透,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边界。他强调了新媒介技术产生的信息传播加速导致了“地球村”的出现。伊尼斯主张把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和传播技术相结合的时空分析,这给凯瑞带来很重要的启发,他的传播仪式观强调了传播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且是共享文化的意义,是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凯瑞(Ca r e y)突破了媒介技术决定论的束缚,把时间放置于传播的整体视域来观照,更加清楚地阐明了传播与时间的文化意义。卡斯特(Cas-tells)针对网络社会的崛起,认为时间经历了从线性时间到压缩时间的转换,新信息技术是资本脱离时间和文

10、化逃离时钟的决定性因素。卡斯特对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时间论述,强调压缩时间和流动空间的互动。35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6 期(总第3 2 3 期)肖荣春:传播的时间研究:溯源、实践与理论反思新闻学与传播学哈桑(Hassan)从哲学和传播学的交叉视域出发,认为媒介技术与它自身的时间形式密切联系,具有内在的时间逻辑,时间的异化导致注意力分散。哈桑通过对书写与媒介技术的内在时间逻辑的考察,提醒我们注意人与技术互动的可塑性,以及同时可能产生的异化。科尔曼(Coleman)认为,数字媒介时间是一种既独特又灵活的“现在”(thenow),数字媒介扩展和强化了“永远在线”的状态,对“实时”(real-t

11、ime)进行“压缩”(compressed)和“配速”(p a c e d)。科尔曼指出需要立足“现在 的社会、文化和情感维度来理解数字时代普遍存在的时间组织方式。此外,他也强调了数字传播构建时间的特征和形式。有研究延续了麦克卢汉的思路,认为媒介是重要的时间容器,媒介技术不仅构成了物质基础设施,而且构成了时间基础设施、框架和系统,媒介通过时间设计物质,把时间看作物质。这类研究作为晚近兴起的媒介理论,指出了媒介与时间的物质联系。彼得斯(Peters)则把媒介看作是一种人类存有的元素型基础设施,认为媒介技术可以使时间和空间相互转化,缓解时间的不可逆转性,时间流逝可以被抵御,但它永远不会被征服。他的

12、观点强调了媒介与时间的物质性特征以及它们的能动性,描绘了媒介与时间的存在关系。视线转向国内的相关研究,陈力丹引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经济学命题,认为“用时间消灭空间呈现着一种无限发展的趋势,在交往革命和信息传播中得到实践”。O后续有许多研究对马克思的“用时间消灭空间”传播技术理念进行了讨论。这些研究强调,相较空间而言,时间在传播系统中具有绝对优势。有研究认为人类经历了自然时间、钟表时间之后,进入了新型的“媒介时间”,这些研究强调了新兴传播技术对人类新的时间观念的塑造。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时间问题得到了关注,但是传播学界对时间的讨论并没有像对空间研究那样显现出高昂的热情。然而,

13、最近几年,传播学有关时间的研究却呈现复兴之势。胡翼青通过评述哈桑的著作指出,新传播技术环境下,变革的社会时间经过媒介取代个体生命时间,会产生时间的异化,时间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独有偶,吴飞等人的研究从媒介与时间的关系出发,也指出了时间异化的问题,认为需要基于个体和社会来反思时间使用的权力因素,否则摆脱加速和异化就无从谈起。30谢清果等人则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了“与时偕行”的时空意蕴,以及儒、道和佛的时间偏重,认为华夏文明传播集中体现了时间的偏向。连水兴等人则在分析罗萨和韩炳哲的时间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媒介技术与时间危机的问题。曹璞等人则考察了使用者如何通过时间管理App

14、来重构序时化时间与重建时间参照,指出个体在媒介化的时间管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困境。此类研究强调了媒介(传播)与时间的关系仍受结构性因素的左右。传播与时间的关系历来是国内外相关研究讨论的焦点所在。总体上,已有研究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开展:一是媒介(传播)固有的时间属性;二是媒介(传播)建构的时间;三是媒介(传播)时间的感知。诸多研究是从媒介技术人手,指出了媒介的时间偏向和媒介建构的时间,以及时间如何通过媒介的物质性联系完成定位、度量与感知。时空通过媒介(传播)参与社会、权力、文化、历史等进程,媒介(传播)是人类文明或存在的重要时空装置或器皿。那么,信息、媒介、传播者、用户等作为一个整体传播系统是如何与

15、时间发生关联的,这一问题尤其值得关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讨论时间问题时,始终把时间和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在此把时间作为一个重点来分析。在观照中国本土传播实践的基础上,下一部分将剖析数字传播环境下的时间景观。36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6 期(总第3 2 3 期)新闻学与传播学肖荣春:传播的时间研究实践与理论反思三、实践透视:数字传播的时间景观为了更好地从时间维度去分析社会过程、个体和群体的日常生活实践,芭芭拉亚当(Ba r b a r a A d a m)引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时间景观”(timescapes),从社会学的视域强调了时间性(temporalitie

16、s)的重要功能,她分析了自然、文化和环境的不同时间性。亚当的时间景观概念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又提醒我们要高度关注时间在瞬息万变的人类境遇中所起到的作用。可见,时间景观是一种分析社会过程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视角和理论工具。劳拉贝尔(Laura Bell)则探讨了人类学的时间性转向问题,认为技术、知识和伦理是时间景观的三个重要维度。因此,本文在分析和阐述数字传播时代的时间景观时也借鉴了这些思路,以考察新传播环境下的社会过程、个体和群体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应对时间问题的困境和智慧。时间的技术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数字媒介通过事件的实时更新,构造了时间,“现场”不断被生产出来,时间作为一种

17、技术嵌人人的社会世界和生活世界。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数字化生存扩展了人与时间关联形式,时间成为虚实共生的重要资源和技术。虚拟现实(VR)、扩展现实(ER或XR)、元宇宙、ChatCPT等媒介技术在虚拟和现实的空间中创造出多维的时间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传播技术一方面带来“存在”的延展和多维体验,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人对某类单一时间的沉迷,从而使时间被反噬。平台化传播是数字媒介生态的重要特征,依托无所不在的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数字媒介作为一种弥散的巨型平台把用户聚集起来,重构了个体和群体的日常生活实践和时空体验。数字媒介平台提供的快进、收藏、剪辑等参与式文化实践,使得个体或群体有了更加多

18、维的时间体验,同时又增加了时间管理的复杂性。比如,近年来各种平台广泛散播的短视频,以个体创作和生产之名,鼓励和允许用户在数字媒介平台上镌刻和留存关于自我的存在。但实际上,数字媒介平台通过资本、技术和权力的运行又把用户的参与打包成时间的商品出售,制造出各种“现场”的景象,滚雪球式地吸附更多的用户卷人其中。有些“现场”在客观上是延迟的“现场”,但又被屏幕展演为实时的“现场”,使时序难以分辨。在数字传播环境下,我国有许多农民用短视频等数字化展示手段作为劳动的新手艺或“新农具”,数字劳动时间不断转化为视频外的休闲时间,时间在这里可同时被压缩为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在资本、技术和权力等因素的作用下,点赞量

19、、转发量等成为评价这些时间的规则。在这套规则和算法逻辑的作用下,一系列的“现场”被生产出来,匹配给参与的用户。短视频的此类数字传播,不仅制造了“现场”再现,还包含了“配时”过程。比如抖音上充斥的各种直播和短视频,都以身临其境的“现场”面目出现,给场外的用户带来现时的“晕眩”,一方面使用户们体验了时间的多维存在,另一方面又带来新的时间危机,时间管理越来越难,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时间在不断地“滑屏”中悄然流失。客观的劳动时间不断转化为象征性的抽象时间,被压缩成数字化的形式一顿一顿地展演。在数字传播环境下,时间作为一种总体性技术,操演了“现场”的生产、管理与体验,并作为市场、资本、技

20、术和权力的资源不断滚动,同时无形中左右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能动。(二)时间的知识数字传播技术赋予每个普通的个体更多的自主表达技能,消除了传统大众传播时代单一的专家型知识生产的模式。在自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的普通个体生产出某类知识,在这暂且不讨论这类知识的正确性或科学性。但不可回避的是,37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6 期(总第3 2 3 期)肖荣春:传播的时间研究:溯源、实践与理论反思新闻学与传播学这些个体知识在与时间的交融中,吸引了不少粉丝,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个体叙事时间,如知乎、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知识分享,常被混淆为某类专业知识而被使用。特别是短视频平台上的个体知识分享,以一种跨

21、文化的通用语言形式,挟裹情感的力量,引发了不少回应。不可否认,专家型知识对于科学、制度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是社会运行和结构稳定的主导形式。在数字时代,它往往缔结在各类平台中,以可视化或可读的方式呈现在大众视野,并以主流的面貌分析当下或预测未来。在新冠疫情期间,专家型知识在时空中的广泛散播,对于我国应对疫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专家们对于当下或未来疫情的判断或预测,是一种知识的时间取向,这类知识告知我们如何与当下相处,以及未来如何行动,是一种指南,也是一种抚慰,有利于塑造一种稳定的社会节奏。在数字传播环境下,个体数字生活兴起,个体见闻、社交、趣事等被归摄为一个个片断融人时间之中,对当

22、事者来说是一种生活世界的“归档”,对于观看者或参与者来说,是一种个体知识,透视着你和我,因而成为存在的一部分。特别是当今高度视频化的记录和展演,直观、“真实”地把个体带入情境,统摄了“现场”参与和互动,日常时间编织为个体知识,流动在不同用户的时间理解之中,以一种转发、评论、点赞、剪辑、拼贴等方式混人时间秩序,展示一种数字生活节奏。新冠疫情严峻期间,各地民众自发地组织社区团购,以接龙的方式开展合力自救,成为应对疫情时间的直接反应,在一次次的协作中形成个体知识和经验,体现了民众灵活应对时间刚性的智慧,并形成了特定时间序列的节律和情感体验。在数字时代,个体知识和地方性知识的兴起和广泛传播,给主流专家

23、型知识的传播效能带来了挑战,数字“现场”的“真实”感分流了人们对于科学或客观的认知和理解。这类知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其合法性也受到了争议。比如许多未经验证的各种养生知识的朋友圈被分享或群发,“知识”被某类技术或资本所利用,误导了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认知和体验,带来一种不良的时间取向,影响了有关未来的应对。甚至出现了用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进行数字时空篡改,通过生产虚假知识来诈骗和报复等现象。由此,时间的伦理问题呕待讨论。(三)时间的伦理在数字传播环境下,各种服务被数字网络极速地分配为货币化时间,比如各种外卖、打车和跑腿等服务,人们只需要在平台上下单,平台就将时间几乎压缩到“共时”。用

24、户以数字支付的方式交换时间,平台媒介以多层次、网络化的方式高速地分配时间,协调资本、市场、用户、劳动等运转。那么,时间都去哪了?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这意味着时间的伦理和关怀。数字化生产和生活为我们的社会世界和生活世界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它既提高了效率,又带来了时间异化的问题。媒介化社会中的数字化生存,指人们高度依赖媒介化手段处理日常生活的各种事务,流连于各种工作群、爱好群、家族群等,使个体处于一种无处不在、永远在线的状态。人们在数字化的时空中辗转于各种购物狂欢、秀场直播、短视频刷屏等,时间也随之被悄悄地“偷走”。日常生活被数字化媒介背后的资本、市场、权力等拆解为各种片断、局部和感官的时间经验,

25、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流逝感的体验,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知识、情感、思维和共同体的想象,蕴含了一种时间危机的存在。表面上,人们拥有选择媒介和信息的自主权,但在资本和权力编制下的智能算法不断把个体时间收编,甚至以某一类主题的形式固定在特定的时空序列之中,如抖音中的短视频推荐,当人们乐此不疲地追逐观看“下一条”时,时间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加剧了一种新型的时间危机。一方面,人们为应对加速的倦怠,逃人休闲的媒介时间之中,自得其乐,但另一方面又38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6 期(总第3 2 3 期)新闻学与传播学肖荣春:传播的时间研究:溯源、实践与理论反思无形地陷人另一种时间的危机,即个体时间自主性

26、掌握的流失,这是数字时代的一种矛盾。数字传播环境下,个体经验可视化的泛滥、放大,以及“现场”的过度展演,导致“现在”充满了“玄幻”,时间的秩序被打乱,人们似乎只能感知和体验“现在”,时间异化的问题难以避免。以算法为基础的智能传播将个体分类区隔在某种信息框架之中,信息和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被阻断,甚至使个体陷人某类知识不能自拔,导致一种新型“自茧”,不利于社会共识和共鸣的达成。人们常常浸染于“局部真实”,数字化媒介放大了情感效应,消解了实践理性。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状况加大了沟通、理解和认同的难度。因此,数字化传播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时间异化的问题,锚定时间伦理,将时间的秩序和体验重新回

27、归于个体和共同体的掌握之中,赋予个体应对时间问题更多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并给予数字劳动者和用户更多的关怀。四、理论反思:以时间为方法扎根中国文化情境,批判借鉴西方时间理论,立足中国的时间观念以及应对时间问题的经验,突破工具化取向,正视当代时间危机和异化难题,有望成为强化中国新闻传播学主体性建设的一条路径。项提出“把自已作为方法”,指出把个人自己的经历问题化是一个重要方法,是了解世界的具体开始。他强调了研究中个体经验的重要性,以及个体与社会的连接方法。渠敬东则认为:“除个案研究的空间技术外,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为个案赋予了极广的涵义。”实际上,数字时代的传播网络处处呈现时间的脉络。如果我们透过

28、传播活动追踪个体和社会的时间轨迹,可能会发现生活世界及社会世界丰富的肌理并获得无限的解释。同时,我国数字传播环境下的时间景观蕴含着中国文化实践,比如数字平台中红包、庆典、礼物等运作方式,就是一种文化逻辑的行动。这需要我们立足中国文化情境,从中国本土的传播实践和问题出发,探寻时间的脉络和运行,促进中国传播学发展的自主性。吴飞等人呼吁建立新闻传播时间学的研究分支。这些研究都启发我们要重视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时间问题,以及本土和个体经验。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的是,以时间为方法,追踪新闻传播实践中个体和社会关联或分散的时间网络,在整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考察技术、知识、伦理等方面的关联或运作。以时间为方法,需

29、要我们对新闻传播实践的时间问题给予关怀,为解决时间危机和异化之苦寻求方案,建立数字时代的时间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智慧可供借鉴。中国哲学所讲的“天人合一”蕴含了时空的意义,强调“天”和“人”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可以理解为宇宙或自然。中国古代往往是通过自然物来感知时间的,比如结绳记事、焚香计时等,通过感官来理解时间,形成中国人传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美学。当社会加速和效率追求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特征,时间被数字化传播系统压缩为一个个碎片分配到各个角落,以一种液态的形式把我们原本忙碌的生活填满。我们在应对时间危机方面缺乏传统时代的从容与美感,与时间的相处也少了应有的留白和静思因此,我们还需要关

30、注数字传播实践背后的时间形态和控制。智能技术、大数据、元宇宙等一方面提升了传播与沟通的便利性和精准性,但另一方面又诱导人把时间托付于传播媒介,使人在某种程度上失去时间支配的自主性。以时间为方法,不仅需要有问题意识,还需要探寻研究路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条路径作探索:第一条是微观路径,关注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时间实践,以及媒介在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纹理及其刻画;第二条是中观路径,探讨媒介与社会的时间组织和消费,以及媒介化时间的感知和异化39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6 期(总第3 2 3 期)【责任编辑:张毓强】肖荣春:传播的时间研究:溯源、实践与理论反思新闻学与传播学等问题;第三条是宏观路径,研究

31、媒介化社会中时间商品化与结构化过程,采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视角辩证地审视当前时间危机和焦虑的问题,探索数字传播的时间自主性方略,从而塑造理想的时间秩序。同时,我们需正视当代社会呈现的时间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时间作为传播实践的重要变量,它记忆着人类传播活动的痕迹,是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从传播的角度去研究人类的时间感知和创造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比如,有学者以时间为线索分析了App中劳动者和资本之间的“时间争夺”。39本文首先重点探讨了数字传播时代的时间观念、景观和方法等。其次分析了数字传播时代时间的塑造和感知。最后,针对数字媒介化社会中时间的生产、管理和体验,以及关注本土传播的时间实践,提出了

32、以时间为方法的理论反思,期待后续的研究围绕传播的时间实践的重要现实问题,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照反思,深化推进,为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注释: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 0 1 7 年版,第1 3 2、1 3 3 页。【古罗马】奥古斯丁:杆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版,第2 42 页。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 0 0 6 年版,第1 3 6、1 3 7 页。【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5 7、5 9 页。5【德】埃德蒙特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2 0 0 0 年版,

33、第7 7 页。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第2 版),陈嘉映、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2 0 1 9 年版,第3 5 3、3 5 9 页。【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8 年版,第1 0 1、1 0 2 页。郑作或:时间的系统构成一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中的时间概念,社会学研究,2 0 2 2 年第2 期,第6 9 页。8高宣扬: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2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5 年版,第1 2 6、2 3 9 页。10【德哈尔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董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5 年,

34、第6、2 6 页。【德韩炳哲:时间的味道,包向飞、徐基太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 0 1 8 年版,第1 页。【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 0 1 3 年版,第3 5 4页。吴学国: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时间与存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1 年第1 期,第8 2、8 9 页。14陈赞:中国哲学中的时间问题,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2 年第4期,第1、8 页。15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 0 1 9 年版,第3 6、3 7 页。【法】柯思婷佳玥:时间里的中国人(中文版序),吴泓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2

35、 0 年版,第4页。【加】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7 4、1 8 1、5 3 页。【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5 5 周年增订本),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 0 1 9 年版,第1 8 3 页。20【美詹姆斯威廉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修订版)序一,丁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9 年版,第1 5 页。【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5 3 0 页。22【澳】罗伯特哈桑:注意力分散时代:高速网络经济中的阅读、书写与政治,张宁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2 0

36、年版,第2 0 页。23Rebecca Coleman.Making,Managing and Experiencing the Now:Digital Media and the Compression and Pacing of Real-time.New Media&Society,vol.22,no.9,2020.pp.1680-1698.24Axel Volmar,Kyle Stine.Media Infrastructures and the Politics of Digital Time:Essays on Hardwired Temporalities.Amsterdam:A

37、msterdam UniversityPress.2021.pp.9-10.【美】约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邓建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2 0 年版,第3 3 3、3 3 9 页。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6 年版,第8 8、9 0 页。蔡凯如:现代传播:用时间消灭空间,现代传播,2 0 0 0 年第6 期,第1 6 页。下冬磊、张稀颖:媒介时间的来临一一对传播媒介塑造的时间观念之起源、形成与特征的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 0 0 6 年第1 期,第3 2 页。29胡翼青:论时间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新闻记者,2 0 2 0 年

38、第8 期,第7 2 页。3038吴飞、洪长晖:现象学视角下媒介与时间关系的批判性重述,新闻大学,2 0 2 2 年第4期,第1、1 1 页。谢清果、王婕:与时偕行:华夏文明传播的时间偏向,现代传播,2 0 2 1 年第3 期,第41 页。连水兴、陆正蛟、邓丹:作为现代性问题的媒介技术与时间危机:基于罗萨与韩炳哲的不同视角,国际新闻界,2 0 2 1 年第5 期,第1 5 8 页。曹璞、方惠:“专注的养成”:量化自我与时间的媒介化管理实践,国际新闻界,2 0 2 2 年第3 期,第7 1 页。Barbara Adam.Timescapes of Modernity:The Environment

39、 and Invisible Hazards.London:Routledge.1998.pp.8-9.435Laura Bear.Time as Technique.Th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45,2016.pp.487-502.项、吴琦: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谈话,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2 0 年版,第1 5、1 6 页。37渠敬东: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社会,2 0 1 9 年第1 期,第1 3 页。吕梓剑、戴颖洁:时间争夺战:“已读”背后的时间政治与异化感知-一以钉钉App为例,新闻记者,2 0 2 2 年第1 0 期,第6 0 页。(作者系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