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2.认识吨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感知1吨是多少。2.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3.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教学方法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卷尺、秒表。学生准备:记录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1)奥运会快到了,人人都在争当火炬手,小动物们也积极参加,这不正开展着“迎奥运火炬手选拔赛”呢,可是这个比赛对选手的体重有要求,所以赛前小动物们都得称体重。咦,怎
2、么吵起来了?原来粗心的小猴把蜜蜂、小兔和大象的体重都只写了3,忘了写重量单位了,你们能帮帮他吗?(动物图片一个个出示,动物大小明显)蜜蜂 3(克) (2)为什么蜜蜂是3克?(比较轻的物体重量用“克”) 小兔 3(千克) 那小兔为什么是3千克不是3克呢?2引入“吨”。 大象 3(吨)有的小朋友已经提前预习过,吨是一个新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板书课题)。(1)大象为什么用“吨”呢?(板书:吨)(很重)师介绍:要称像大象这么比较重的物体用“吨”作单位。(贴:比较重的物体用吨作单位)有时我们为了简便用字母“t”来表示。(板书:t)生活中除了像大象这么重的物体用吨作单位以外,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
3、吨作单位?预设:生可能说动物有:牛、恐龙、鲸、鲨鱼师追问:它们为什么能用吨作单位?(很重)(2)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过吨或看到t这个符号的? (生说)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体也是用吨作单位的(图片出示) 桥面10t:桥面的载重量是10t 什么叫载重量?(大桥所承受的重量) 卡车的载重量是4t(什么是载重量?卡车所能装的货物的重量) 集装箱、码头的货物、火车上的货车车厢等师介绍:像这样大量运输或堆放的大宗物品也用吨作单位。(贴:大宗物品)追问:为什么它们可以用吨作单位?(大宗物品,很重)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很重的物体用吨来作单位,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1吨到底有多重啊?拎50千克的大米,感受
4、其重量,并以此想象1吨的重量。老师这里有一袋大米,它有多重?(50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米袋,课件出示一袋50千克大米)小组分工合作轮流拎一拎,说说你拎的时候有什么感受?那多少袋这样的大米是1吨呢?请生猜一猜,到底谁猜得准。我们来一起看(课件一次出示20袋大米,让生数一数)(引导一行5袋,4行,54=20(袋)。20袋这样的大米是1吨,刚才拎一袋大米是什么感觉?那1吨是20袋呢,有什么感受?这20袋又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5020=1000千克),那我们可以得出1吨就是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谁来说一说1吨是多少千克?(指2人说并指着板书说,)多
5、少千克是1吨?(指2人说),然后同桌互说,师问生答。(注意要把等式说完整)2.抱25千克的同学,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知1吨有多重。刚刚我们了解了1吨=1000千克,那你们想不想进一步感知一下1吨有多重?(1)我们班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小朋友有没有?请你们起立,请各组的同学抱一抱或背一背他们,组内交流一下有什么感受?(2)1人是25千克,有人觉得轻,那2人是多少千克呢?(252=50千克),能不能抱得动?(指着大米)相当于一袋米的重量,所以很重。那4人是多少千克?那40人呢?(1000千克),也就是1什么?1吨里有多少个像这样的小朋友的重量啊?(40),所以感觉怎么样啊?(很重)3.拎10千
6、克的一桶水,再次感知1吨有多重。小组内轮流拎水,猜猜你拎的水有多重?师揭示水重10千克,那100桶水是多少千克?那1吨里有多少桶这样的水?那你感觉怎么样?4.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想想做做”1)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是1吨,请你们说说下面的图中多少个这样的物体是1吨?(1)(示范)奶牛。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1头奶牛重500千克,那2头呢?)一头奶牛重500千克,( 2)头这样的奶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1人说,小组说)(2)小组合作说说其他三幅图。( 5)桶200千克的油重1吨,( 20)袋50千克的水泥重1吨,(10 )头100千克的猪重1吨。(反馈时请生挑自己喜欢的说)(拓展)一棵白菜重1千克,( )棵这样的是1吨。(1000,怎样算的?) 一箱苹果重10千克,( )箱这样的重1吨。(100,怎样算?)(3)一袋水泥重50千克,那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是多少吨?5080=4000千克4000千克=4吨为什么4000千克=4吨?是怎么换算的?(同桌说)那5000千克是多少吨?那9吨是多少千克呢?为什么?(同桌说)板书设计 认识吨计量比较重、大宗物品,一般用“吨”(t)作单位。1吨=1000千克 1000 千克 1000 吨习题补充习题第21页。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