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析上古连词“然而 ”的形成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conjunction Ran er(means “but”)盛晓玲 ShengXiaoLing(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 南昌330000)(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iangxi, Nanchang 330000)提要: 对于“然而”一词的来源,本文从“然”和“而”在上古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认为转折连词“然而”是由转折连词“然”与转折连词“而”直接组合而形成的,它们是同义连用;而且“然而”的成词时间
2、在上古。文章还对转折连词“然而”在上古很少使用的原因给予解释。 关键词: 然而 转折连词 来源 成词时间Abstract: As for the source of the word Ran er(然而),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pecific use of “Ran”(然) and “Er”(而) to bring to the conclusion. The adversative conjunction Ran er is a direct combination of the two adversative conjunctions Ran and Er
3、; they are used in synonymous conjunction; and the word However is formed in antiquity. The article also explained why the adversative conjunction Ran er is rarely used in antiquity.Key words: Conjunctions, however, source, word-forming time 一 引言读了刘利先生上古汉语的双音节连词“然而”(中国语文,2005.2 )一文,深感获益。对于“然而”一词的来源,
4、刘文的观点与大多学者的观点一致,“然而”来自指示代词“然”+连词“而”的双音组合;随着时代的推移,指示代词“然”不断虚化,与连词“而”组合演变为双音连词。对于“然而”的成词时间,刘文则提出了新的看法:双音连词“然而”在上古就已经形成,具体时间是战国初期,到了西汉表现为数量上的增加和用法上的进一步成熟。笔者认为,刘文从五个方面论证了“然而”在上古就已经成词的依据,言之有据,我们同意连词“然而”的成词时间是在上古。但是,对于转折连词“然而”形成的具体过程,笔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本文认为,转折连词“然而”是由转折连词“然”与转折连词“而”直接组合而形成的,它们是同义连用。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5、:连词“然而”的来源,“然而”的成词时间以及转折连词“然而”在上古很少使用的原因。二 连词“然而”的来源诚如刘文所言,上古汉语有两个“然而”:一个是指示代词“然”+连词“而”的双音组合,一个是转折连词“然”+ 连词“而”组合而成的短语结构,可以将它看作复合连词。从历史渊源关系上说,复合连词“然而”有可能是从代词“然”+连词“而”的双音组合发展而来,但更有可能是连词“然”与连词“而”直接组合而成的。首先,我们来看看上古转折连词“然”的使用情况。“然”在上古就已经成功的由代词转变成了转折连词,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然”由代词转化为连词的演变过程。最初“然”是用来回指前文的指示代词,译为“这样,那样”
6、。例如:(1)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任,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 离娄上第七)(2)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 劝学)(3) 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 隐公)上例中的“然”,都是纯粹回指前文的代词,而且一般用于句末。随着“然”使用频率的增多,也常有用于分句之间。用于分句之间的“然”虽然语义上仍是回指前文,不能视为转折连词;但是从语用意义上看,“然”在承认或认可前文所述事实的同时,也赋予了句子以“尽管如此,可是”的让步加转折的意味。例如:(4)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左传 僖公三十年
7、)(5) 今吾子之言,乱之道也,不可以为法。然吾子,主也,至敢不从?(左传 成公十二年)(6) 蔑以加焉,然犹未可以战也。(国语 吴语)上述几例的“然”是由指示代词转变为转折连词的过度阶段。虽然仍有回指的意味,但让步转折的语用意义也很易体会。转折复句中,先让步后转折,相反意味很重,属于重转,而且关联词语要合用,一般是“虽然”“虽然而”等。“然”开始有让步转折的语用义为“虽”的出现提供了语义条件。当“虽”进入转折句的前文以后,“虽”不仅接管了让步的语用义,同时也消除了“然”的回指功能,使其成为纯粹的转折连词。作为关联词,一般不再位于句末,而是位于分句之间。例如:( 7 ) 子虽兄弟于晋,然蔡吾甥
8、也,二国熟贤?(国语 吴语)( 8 )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 越语)( 9 )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墨子 非乐)(10)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史记 刺客列传)(11) 剧孟虽博徒,然毋死客送葬轩余乘,此亦有过人者。(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上述几例中的“虽”表让步,“然”表转折。由“然”的单用到“虽然”的配套使用,证明了“然”在上古由指示代词转化为纯粹的转折连词了。其次,我们来看看“而”在上古的使用情况。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说:“而”字之不变之例
9、,惟用以为动静诸字之过递耳。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 也就是说“而”的语法功能是连接动词或形容词,即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在两个谓词之间起连接作用。“而”作为连词的用法在上古就存在,这在学术界应该是毫无异议的。向熹先生认为:转折连词连接两件不同或相反的事情,周代产生的转折连词有“而、顾、乃、抑、然而、然且”等。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王力先生认为:“而字一般用作连词。主要是把平行的两个形容词,两个动词或两个同类的词组连在一起,有顺接,有逆接。”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 王力先生所说的逆接,就是指转折。有大量例证,例如:(12)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
10、无虐,简而无傲。(书 舜典)(13)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季氏)(1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劝学)(15) 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公羊传 隐公元年)(16)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矣。(战国策 赵策)上述例中可以看出,“而”要么连接动词,要么连接形容词,不管是动词,还是形容词,都是谓词性成分,都可以用于典型的转折复句。那么,“然”“而”在上古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虽说上古以单音词为主,但是同义连用现象并不少见,因此“然”与“而”组合在一起使用的时候,没必要舍近而求远,去用指示代词“然”,而不用转折连词“然”。笔者认为“然而”一词
11、来源于转折连词“然”+ 转折连词“而”的理由更充分。三 “然而”成词的时间如果复合连词“然而”来源于转折连词“然”+ 连词“而”。那么“然而”固定为一个双音节词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呢?笔者同意刘利的观点,也认为是在上古,我们可以补充两点理由。第一,从“而”的语法功能角度。“而”是用以连接动静诸字的,“而”后面不允许连接名词性成分,这一用法在上古很严格。但在很多例证中,我们看到“然而”后面允许名词性成分出现。例如:(17) 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圣人也;然而亦非所以成圣人也。(荀子 大略)(18) 谋得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管子 兵法)上述两例“然而”后面
12、跟了名词性的“所以”结构。如果“然而”是作为一个短语而存在,那就是违反了“而”的语法功能,所以“然而”是作为一个双音合成词存在。第二,从复句的角度。1、由“然”,“然而”的单用,到“虽然”,“虽然而”的配套使用,也证明了“然而”结合成词了。例如:(19) 天下之人,虽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荀子 大略)(20) 今有国者虽地广人众,然而人住壅蔽,大臣专权,是国为越也。(韩非子 孤愤)从上述例中,我们看到,“虽”进入转折句后,就取代了“然而”的让步义,这就为“然而”结合成词提供语义基础和句法条件。2、两重复句内部的关联词对称也证明了“然而”是一个词。例如:(21) 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
13、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史记 张仪列传)这是一个两重并列的转折复句。第一个转折复句用的关联词是“虽而”,第二个转折复句用的关联词是“虽然而”。因为这两个复句地位并列,所以“然”“然而”不论是句法位置还是语法,语义功能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然而”固然和“然”一样,是一个词。 四 转折连词“然而”在上古很少使用的原因上文笔者分析了“然而”在上古就已经由短语转化为双音合成词,但实际上,“然而”作为转折连词在上古却很少使用。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其一,上古以单音词为主。“然而”属于同义连文,是双音词,当然使用频率比较低。而且表示转折的有很多其他单音连词,包括“然”“而”“顾”“乃”“抑”等。
14、这些单音转折连词在上古起主要作用。例如:(22) 吾每念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史记 刺客列传)(23) 不坚子都,乃见狂且。(诗 郑风 山有扶苏)其二,“然而”作为有特色表转折的短语可能对转折连词“然而”有抑制作用。笔者上文已交代,有两种“然而”,一个是短语,一个是词。作为短语,“然”“而”都表转折,是同义词,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连用。因为上古用双音节词的频率低,人们不习惯用双音节词,所以短语“然而”对转折连词“然而”的使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三,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词汇逐渐呈现双音化特点,“然而”使用才逐渐普遍。词汇都是在使用过程中发展变化的,“然而”作为一个词被人们广泛使用时在中古,后来一
15、直沿用至今。参考文献1 马建忠. 马氏文通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2 王力. 古代汉语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3 向熹. 简明汉语史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4 王力. 汉语语法史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5 陈宝勤. 试论“而后”“而已”“而况”“而且”“既而”“俄而”“然而”J . 沈阳大学学报, 1994,(4).6 谢质彬,李先耕,史佩信,朱城 . 关于古汉语中“然而”表顺接问题的讨论J. 中国语文,1994,(3) .7 刘利. 上古汉语的双音节连词“然而”J . 中国语文,2005 , (2).8 程燕. 试析连词“然而”的成词过程及成因J . 文学语言学研究,200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