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流,受制于农村的经济条件,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在家中,由此在农村产生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不仅严重影响我国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现代化进程,亟需社会共同的关注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新定位,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决。资料统计,至2005年,我国农村有1.2亿外出务工人员,由此产生近2000万置留家中的少年儿童,按全国3.6亿儿童计算,每18个孩子中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我校地处鄂西北经济欠发
2、达的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值。今秋入学统计,每班的“留守儿童”数占全班总人数的20强。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亲情教育有别于其他正常家庭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出现的自卑,自闭,冲动,结伙打架现象也层出不穷。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直面的问题。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概况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存在着天各一方的亲子关系模式,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中的不便与环境的歧视,意外的人身伤害,无一不在困扰着这些孩子。由于缺乏亲情滋养,这些幼小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
3、有的变得任性、暴躁。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综合起来,大至有如下几种情况:1、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如我所教过的一名学生,母亲从外地打工回来到校看他,托同学喊他出教室见一面,他稳丝不动,母亲无耐只好求助于班主任、老师去做工作,最后班主任连哄带拖把他请出了教室,在办公室见了母亲一眼后,一言不发,眼睛始终紧盯着窗外,不回答母亲含着泪的问话,整个过程约半小时,只在最后说了一句:“我要上课”,母亲痛哭着走了,更有堪者,该生在他母亲刚转身离去,就把他母亲
4、送他的一袋萍果顺手丢进了走廊边的垃圾桶。见到此景,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2、性格产生了不小的缺陷。集中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蛮横,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稍不顺心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等。七(1)班的张航今年刚刚12岁,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工,家里只有一70多岁的爷爷照顾他。历数他在校的种种表现,判逆的性格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经常上课要上厕所,上课讨论问题偏要换个小组参与,还美其名曰:我和他们说不到一块;把出门证借给别人,自己没出门证偏要出大门,不让出就翻院墙;时不时的总与同学闹个矛盾等等,是班主任最
5、头疼的学生,也成了老师们私下议论多的问题学生。3、注意品质的下降引起普遍的学困生。“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导致学习自信心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学,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行为。4、耐挫力差。“留守儿童”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在受到挫折时,感觉生活没意思,自暴自弃,显得无耐又无助。长久地沉浸在挫折的泥潭中,很容易走上极端。
6、二、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分折1、家庭亲情的缺失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留守家庭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父母外出务工的现实,使“留守儿童”内心充满了无奈和
7、惆怅。“留守儿童”不仅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缺少相处的时间,而且平时通话的机会也比较少,大部分情况下是外出打工的父母主动打电话回家,而家里除非有什么急事,才会给外面的父母打电话。并且由于许多“留守儿童”自己家里没装电话,要到邻居家接听父母的电话,所以通话时间也大多在五分钟以内,这种状况限制了这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和语言沟通。下面是一名中学生的日记:从我记事起,就很少与他们见面,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我鼻子总是酸酸的。我多希望父母能陪在我的身边,哪怕是我犯错了,我都情愿他们骂我,甚至拿着棍棒来“修理”我。我不愿意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也不愿呆在那空荡荡的家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学生
8、群体是多么渴望亲情与亲情教育。2、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临时监护人的责任错位或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其他亲朋好友还是收费托管所,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学习习惯养成上。且在“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中,以隔代监护者居多。他们的监护人大多年龄在五、六十岁以上,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他们有的可能要同时监管几个孙子,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基本属处于“放养”,人的还存在着溺爱的现象。而“留守儿童”也觉得老人们思想老化,极少与隔代长辈之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沟通,所以“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祖辈们
9、都难以及时察觉与正确引导。另一方面,父母的长期打工生涯给孩子们造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如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上不了学不要紧,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照样能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的家长在外务工,被迫将孩子留在家里,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我班就有一个男生,每星期日下午返校时间,总是泡网吧、买乱七八糟的小吃,老师劝告时,得到的答复是“我爸妈一个月能挣七、八千块钱,就是让我花的!3、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是负有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当然也是“留守儿童”
10、的教养主体,理应全面承担起孩子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特别是大多农村中小学大班教学,每班平均在70人以上,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有的“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
11、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再加上老师与家长(父母)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到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另一方面,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负责。而这些班主任往往又是义务服务,没有额外的津贴补助,他们每天从早上5点多钟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0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残缺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弥补。三、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要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心理发展以及接受更好的教育,需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开展。正如马卡连柯所
12、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非常重要。而在这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校教育。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首先要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建立好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一是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全面负责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托管人联系制度。三是建立健全教师“课外访万家”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利用父母农忙返乡的春节返乡,针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13、老师与父母真诚交流,并提出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些要求,以争取父母的理解和配合,老师也认真听取家长的一些建议。其次,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团结、活泼、文明、进取的班集体,同学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在集体中去寻求归属和依托。儿童的友谊、集体的活动促进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只有在观念上发生变化,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第二,针对班级中关注“共性”多,而忽视“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或个体的
14、情况,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第三,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最后,强化学校教育内容,除了正常的学科知识教育外,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还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和培养:一是自信心的培养,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1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 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二是抗挫折能力的能力培养。遇到挫折时应帮助他们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16、。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教育他们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三是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行动,齐抓共管。“留守儿童”的个体心理素质对其成功、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甚至比智力大得多。我们一齐来努力为“留守儿童”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氛围,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去创造更好的未来。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把爱的目光投向那些缺失亲情的“留守儿童”,使他们能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