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提 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有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有很多,其中因家庭教育缺陷,导致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或丧失,致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全文主体内容有两个部分,即家庭教育缺陷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导致家庭教育缺陷的因素,针对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以此能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这一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提供些许的帮助。关键词: 家庭教育 缺陷犯罪 预防减少据我国青少年犯罪
2、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已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未成年人基本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家庭是教育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家庭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防线。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经济急剧转变家庭也面对相应的压力和考验,家庭教育缺陷也日益增加,极易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现就家庭教育缺陷
3、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作些探讨。一、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缺陷的关系青少年犯罪已经突破了严格的刑事法学的犯罪概念,形成了一个从内涵到外延都扩大了的非刑事法学“青少年犯罪”的概念。这个扩大了的“青少年犯罪”,在行为上不仅包括法定犯罪,还包括青少年的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等等,在年龄界限上也不限于现行刑法关于限制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 社会学认为,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不论在哪一阶段,家庭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儿童期的社会化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社会化责任是由家庭完成的。在家庭中,儿童与亲人之间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系,学语言、学社会规范、学社会文化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赋予个人一连串的社会定
4、位:年龄、性别、价值观念、阶层、宗教信仰等,甚至于个人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及行为养成、人性人格的发展、情感发泄、爱情的培植与表现、精神的安慰等社会学关于家庭教育功能的论述,说明了家庭的教育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对每个人来说,是人生起点,生活的场所和休息的港湾。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孩子健全人格的确立须臾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给孩子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欣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是一次适宜的批评,都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关注他、爱护他。父母为家庭安宁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对社会、
5、对家庭的责任感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无形的力量。家庭安宁则社会安宁,家庭和谐则社会和谐。如果家庭结构失调、破裂,家长不良言行的污染、教育不当等都可能成为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诱因,潜伏着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犯罪生物学派认为犯罪父母可能有犯罪子女,剑桥的一项研究结论是:有犯罪父亲的少年犯罪人的数量是没有犯罪父亲的少年的两倍 。二、导致家庭教育缺陷的因素家庭残缺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使青少年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的阻碍了健康成长,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缺少了父辈的关
6、爱与教育,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师, 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失和,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长期的内心痛苦,心理的失衡,渐渐地的使他们形成孤避、冷漠和封闭的心理状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愿和人交流,而是闭门苦思,在心理无法得到平衡的时候,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对该种心理状态,人民日报一篇对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埃尔费里德耶利内克的评论很能说明问题,文章说:“ 耶利内克很敏
7、感、不善交际,同时常有不安全感和恐慌感。这可能与她的青春期没有父爱有关,无法同患有精神病疾病的父亲打交道,使他失去学习同男人相处的惟一机会。她的书与此相反却具有挑衅性的,好战的,直言不讳、锋芒毕露,常常令人震惊。她的作品几乎没有不是以暴力结束的,不是破裂就是凶杀,或者是一场灾难。人们普遍认为耶利内克书里写得丑陋,评论界常谈论耶利内克“恶恨恨的目光”。援引这段话并不是说耶利内克具有犯罪意识,但可以说明, 残缺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关爱与社会化的教育,很容易在内心世界形成一种暴力倾向,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
8、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父母习惯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孩子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如,某报上登载:2000年北京市的一失学少年与几个往日的同学在家玩牌并发生了争执,一怒之下该少年从案板上操起菜刀,向对方砍去,导致对方因失血过多死亡。 对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
9、解释说:“小唐的激情犯罪虽然不能说是他遭遇到的家庭暴力直接导致的,但在他潜意识里的采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和家人的打骂有直接的关系的。而对于现在很多青少年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问题也提出要有针对性的教育。” 教育不当(一)过分溺爱。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赖,甚至袒护包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如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老师曾在全班40多名同学中调查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说:“打他!”或
10、“跟他拼了!”“为什么?”“父母教的: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些,绝不能受一点窝囊气。”这种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教育,大概就是时下不少中小学生在被同学“欺负”以后以牙还牙,以至于酿出恶性事件的一个注脚吧。(二)放任不管。这主要表现为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使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任性、孤僻,与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加上他们自控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三)粗暴教育。这是指用武力高压
11、的手段制胜不听话的子女,动辄拳脚相加。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首先,它会使青少年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还会产生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甚至会有极端之举。其次,在这种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有的就会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四)分歧教育。这是指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出现矛盾,或者是父母之间,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有的纵容,有的批评,对其行为,有的肯定,有的否定,这种教育会使青少年无所适从。(五)期望过高。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
12、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孩子就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父母残疾有缺陷的父母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如精神病、盲人,他们自己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给子女以教育。处于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往往先天不足,在学校、社会还可能因家庭问题受到歧视,过早的流入社会,养成不良恶习直至违法犯罪。二是父母素质低下的家庭,父母如果本身道德败坏,吃喝嫖赌,作奸犯科,那么不仅难管教子女,还可能成为子女仿效的对象。 家庭贫困 在有些经济贫困的家庭,由于父母无稳定的收入,又无挣钱致
13、富的技能,谋生艰难。这些家庭的孩子中途缀学的较多,若家中还有病人则更是雪上加霜。这类家庭中的青少年很容易过早的涉足社会。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误入犯罪群体中而难于改造。面对如此触动人心青少年犯罪现象,世界各国已普遍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要真正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从源头抓起,采取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综合治理的方式,为净化社会环境,做好帮教引导工作营造良好氛围。2004年11月29日已在北京启动了“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提出了全社会要广泛关注,积极参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预
14、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 。这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和关爱贫困家庭也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方式。出生贫困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过于贫困,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而无暇顾及子女,使他们过早的步入社会,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埋下了诱因。作为家长而言,让子女过早的走向社会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无力供养子女继续接受学校教育,同时由于自身素质偏低,无法很好地教育子女。现在农村青少年的犯罪率远远高于城市,其原因也在于此。主要参考资料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6月北京第1版。易益典、周拱熹:社会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王文波:三道“防线”需要社会共同筑牢,于人民法院报2004年11月18日第1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