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自己玩吧:智媒时代儿童家庭亲子互动模式变迁_于一帆.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8890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己玩吧:智媒时代儿童家庭亲子互动模式变迁_于一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己玩吧:智媒时代儿童家庭亲子互动模式变迁_于一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己玩吧:智媒时代儿童家庭亲子互动模式变迁_于一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4104少年儿童研究 2023.03No.03.20232023 年第 03 期自己玩吧:智媒时代儿童家庭亲子互动模式变迁于一帆翟光勇 摘要 智媒时代,家庭空间进一步媒介化,具体表现为场景化、区隔化与中介化。家庭空间内部亲子互动主体从身心俱在变为身在心离,互动形式从多方互动变为个体活动,互动机制从面对面交往变为中介化交流。智媒时代的亲子互动是“自己玩吧”模式,并出现媒介因素影响下的“角色缺位”现象,使社会面临家庭抚育功能失调和儿童身心异化的风险。建议有意识地融入或抽离智媒环境,构建亲子“一起玩吧”模式以规避家庭媒介性问题。关键词 智媒时代;儿童家庭;亲子互动;角色缺位儿童时期(0-12 岁

2、)是人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时间阶段,这个时期的亲子互动在个体初级社会化中起着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1。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智能音箱等智能媒介普遍进入家庭,重塑了家庭内部的亲子互动模式。受智媒逻辑影响,家庭空间深度媒介化,具体表现为场景化、区隔化与中介化。在家庭空间媒介化的趋势下,儿童家庭亲子互动模式产生何种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值得关注。一、良性亲子互动价值与家庭空间媒介化1.良性亲子互动与家庭空间的价值亲子互动是家庭中长辈与幼辈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进行的交往,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往活动,具有血缘性、亲情性、长期性等特点2。早期亲子互动与

3、儿童的认知能力、情绪、读写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的发展有显著相关性,积极的亲子互动能够促进儿童早期发展3。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中主动建构的,儿童主要在亲子互动中观察、模仿与学习,由此内化所属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社会道德和行为方式等,完成初级社会化,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良性亲子互动不仅关乎儿童的个体发展,也是促进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生活在和谐家庭中的儿童拥有更大的健康成长的概率,其他个体也会从良性的亲子互动中获益。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的良好互动增强自尊心和幸福感,感觉生活充满意义。当父母遭遇心理问题时,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提供更多支持4。亲子互动也具有

4、维系夫妻情感联系的纽带作用,中国家庭夫妻关系的稳定一定程度上依靠子女5。亲子互动具有增强纵向代际和横向夫妻情感联系的重要作用。家庭空间是儿童与父母互动最主要的场105105少年儿童研究 2023.03投稿邮箱:家庭教育Jia Ting Jiao Yu所,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大部分都在家庭空间内进行。儿童更是依赖于家庭成长,未入学以前,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空间中,入学之后,家庭与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空间。家庭空间在物理意义上是家庭成员生活的场所空间。从社会学意义看,它是家庭成员进行生产、实践、交往、建构话语体系的一种社会空间6。此外,从媒介视角出发,家庭空间具有媒介性质,是一种媒介空间。传

5、播的本质寓于关系的建构和主体的互动中,个体在具有建构关系性质的家庭媒介空间中进行互动交往、情感交流与维系关系等活动7。2.家庭智媒使用与家庭空间媒介化施蒂格夏瓦认为,现代社会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增强且越来越凸显,但是世界发展也绝非由媒介技术决定。媒介融入社会制度的同时,自身也相应成为社会制度,整个世界类似全球化一样发生媒介化(Mediatization)8。家庭也不例外,已被彻底媒介化9。智能产业和 5G 技术日趋成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智能音箱、智能台灯等智能终端设备在普通家庭中渐渐普及。未成年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的比例已达 82.9%,其中移动智能终端是主要上网设备10。

6、智能媒介时代,家庭空间中的关系生产、交往方式与互动机制受到智能媒介逻辑的形塑,家庭空间进一步趋向媒介化。家庭成员经常性的智能媒介使用毫无疑问也会改变亲子互动模式。根据施蒂格夏瓦的观点,本文认为智媒时代的家庭空间媒介化具体表现为场景化、区隔化与中介化。首先,家庭空间除了是物理场所、社会空间,还是媒介空间。这种媒介空间不仅具有连接功能,也是一种状态的存在。家庭成员生活在家庭空间内,空间内要素的变化会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约书亚梅罗维茨认为,媒介传播的信息与物理因素一同构筑空间中的信息环境,他称之为“场景”(Situation)11。媒介传播的流动信息致使空间场景始终处于变化中,而依据环境信息操演的角

7、色行为则会相应发生改变12。智媒时代媒介具有更强的移动性、即时性和虚拟性。在家庭空间内使用智能媒介,媒介可以将更加丰富的媒介信息源源不断地带到家庭物质场所中,流动性统治了家庭空间13。家庭空间进一步场景化,亲子间新的关系互动模式随之诞生。其次,家庭空间的场景化也带来区隔化。个体在家庭中使用智能媒介传播信息,在无形中围绕自身形成独立的移动信息空间,由此,物理空间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有时候一家人虽然物理身体处在同一屋檐下,实则无形的信息界限早已横亘在个体与个体的精神之间,媒介使用者处于身体在场、精神不在场的“缺席在场”(Absent-Presence)14状态,个体之间出现排斥和隔离感。父母在问题性

8、媒介使用中精神沉浸在智能媒介营造的虚拟空间中,注意力很难时刻兼顾照料儿童。儿童沉迷于智能媒介,经常自娱自乐,拒绝与父母交流,亲子间的互动频率减少,家庭成员个体活动变多,家庭空间出现区隔化。最后,智媒介入家庭,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同时被中介化。亲子间媒介介入性交流变多,面对面直接互动相应减少。具体表现为:父母使用智能媒介时允许儿童参与,双方的互动围绕着智能设备提供的内容展开;父母在忙碌或偷懒的情况下,会允许或放任儿童自己使用智能媒介,让媒介代替父母履行陪伴与引导功能。此外,还存在亲子互动时被媒介干扰打断的情况。这些情况最终会导致亲子关系“中介化”。家庭空间具有的关系连接属性因智媒介入而有所减弱,家庭

9、空间趋向中介化,家庭生活中部分亲子互动“人-人”的连接变为“人-机-人”的连接。二、媒介化视角下家庭亲子互动模式变迁家庭空间的媒介化在智媒时代具体表现为106106少年儿童研究 2023.03No.03.20232023 年第 03 期场景化、区隔化与中介化,家庭的智媒使用重塑亲子互动模式。在传统理想的亲子互动中父母应该经常陪伴在孩子身边,平等积极地与孩子一同玩耍、交流和学习。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根据不同的逻辑可区分出不同的家庭亲子互动模式。本文着重凸显媒介因素,从互动主体、互动形式和互动机制上探讨智媒时代家庭亲子互动模式的变迁。1.互动主体:从身心俱在到身在心离在传统的亲子互动模式中,

10、主体在互动中全身心投入,而在智媒时代,互动主体的智能媒介使用导致家庭空间场景化,部分互动出现主体从“身心俱在”到“身在心离”的转变。因为当家庭成员使用智能媒介时,身体虽然在场,心灵却通过媒介进入到虚拟空间,心灵实质上处于缺席状态,“只是身体的相对在场,是在场的缺场,是缺席在场”15。2014 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51.8%的父母与孩子共处时会看手机,从而忽视对孩子需求的关注16。当下,智能媒介已多次更新迭代,普及率也更高,父母及儿童的智能媒介使用给亲子互动也带来更深的负面影响。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一种场景,即父母和孩子虽同处一个空间却不交流,总有人在玩手机或使用其他智能设备。而且

11、智能媒介具有突出的移动性与即时性,家庭智能媒介使用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任意时间“精神”都可能主动逃逸或被动抽离到虚拟空间,互动主体的身在心离情况经常出现在智媒时代的家庭生活中。当然,在传统亲子互动中,主体也会因其他事情忽略彼此的互动,但在此讨论的是智媒使用进一步侵蚀个体在空闲时本应互动的时间,各方游离出自身的家庭角色之外。角色是一系列行为、规范、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以人的物质身体为容器,靠精神驱动扮演。传统家庭空间内的角色扮演需要身心同在,而在智媒时代家庭部分亲子互动中,个体使用智能媒介,精神进入到与身体所在空间异空并存的虚拟空间,在家庭空间内的身体成为角色空壳,也就暂时性中止了家庭角色的扮

12、演。当前家庭空间的主流智能媒介仍是智能手机、智能音箱、平板电脑等,而随着智能 VR/AR 设备等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媒介逐渐进入儿童家庭,家庭空间内互动主体的“身体”需要再审视。人工智能时代媒介技术不仅为使用主体提供精神进入虚拟空间的可供性,甚至可以在虚拟空间模拟出智能化形体,主体在家庭空间之外的虚拟空间的互动会更接近传统面对面互动的意义17。而家庭成员使用智能媒介时,留在家庭空间内的物理“身体”则完全变成占据空间的生理性存在,社会性意义大大消解18。如此,家庭空间内“身在心离”的主体更加不会关切其他人的存在,主体之间互动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精神的“共在”感减弱。2.互动形式:从多方互动到个体活动亲

13、子互动更准确来说是个系统,不仅是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还包括父母双方的交往。父母之间的互动频率与质量高低关系家庭和睦与否,在和睦家庭下长大的孩子拥有更为健全的人格,初级社会化也将更为成功。然而在智媒时代,经常出现的场景是父母使用智能媒介,忽略与孩子的相处,夫妻之间的互动也大大减少。家庭成员通过智能媒介沉浸在个体空间中,家庭空间区隔化下亲子互动从多方互动变为个体活动,陷入雪莉特克尔所说的“群体性孤独”状态19。家庭成员中父、母、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强关系。强关系比起弱关系互动频率更高,感情和亲密程度更深,不过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承受更多的关系压力。智能媒介可以帮助个体逃离现实世界与他

14、人建立起其他压力更小、更自由的弱关系,进而实现对强关系的“解绑”,使媒介使用者与家庭成员之外的人交流互动频繁,在家庭空间内却关系冷漠,时常感到孤独20。这种孤独感又反107107少年儿童研究 2023.03投稿邮箱:家庭教育Jia Ting Jiao Yu过来刺激家庭智能媒介使用者沉溺在虚拟空间的弱关系中,更加忽视与家人的情感交流与生活互动。亲子互动的主题有生活照料、亲子游戏、基础学习等。传统理想的亲子互动是父母有充足的时间并在这一时间段全身心投入到亲子活动中。比如在家庭空间中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与孩子一同玩耍,或者采用亲子阅读等高质量互动的方式教育孩子。然而在场景化与区隔化的家庭空间内,家庭

15、成员容易沉浸在使用智媒时创造的场景空间中,亲子互动的频率和质量难以保障。在新冠疫情期间,孩子与父母共同居家时间变长,但有研究发现虽然父母有充足时间可以陪伴孩子,行动力却不足,而且父母每天独自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有可能远远超过与孩子互动的时间21。家庭个体使用智能媒介进行的社交、看视频、玩游戏等活动具有很强的自娱性与私密性,大部分活动不需要和其他个体协作便可完成。一旦父母或孩子对智能媒介产生依赖,就很容易陷入自我封闭,与家人置身于同一空间却很可能“无视”交流对象而“与网络独处”。这种境况会蚕食面对面互动的时间与空间,也阻碍了家庭成员间有效的对话和深入的情感交流22。在问题性智能媒介使用的儿童家庭中

16、,多方参与的家庭活动缺失,多的是各行其是的个体行为,显然无益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3.互动机制:从面对面交往到中介化交流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场所,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初级群体”。库利认为,初级群体指由面对面互动形成、具有亲密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23。面对面互动对社会个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而智能媒介介入家庭生活,家庭成员的部分互动以媒介为中介,家庭空间内的部分亲子互动也将从面对面交往向中介化交流转变。“中介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传播技术介入或协助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中介物摆脱时空限制,但同时中介物使得互动主体之间时空距离化(Time-space

17、 distanciation);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介入,人们的互动和体验至少部分地被介入的物件和过程形塑或转换24。具体到智媒时代的家庭空间来看,亲子互动机制被介入的智媒部分形塑,亲子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减少,中介化交流增多,亲子互动在时空上的距离感更为强烈,亲子之间处于中介化亲密的关系状态25。在智媒普及以前,家庭内部的亲子活动也有相当一部分有中介物介入,例如亲子阅读是围绕着书籍互动,游戏互动中也时常有玩具介入,但是亲子双方都在保持着高频和高质量的互动,这些中介物充当的是互动的连接作用。然而,智媒介入亲子互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亲子双方虽身处同一时空,却在精神上有了一定的距离,此时的中介物的区隔

18、属性凸显。“媒介既能创造出共享和归属感,也能给出排斥和隔离感”26,家庭空间内亲子处于智能媒介构建的移动的封闭的个体化信息场景中,更多的交流趋向中介化。家庭空间智媒中介化亲子交流有三种情况:一是双方围绕智媒产品互动,二是双方在互动时智媒产品介入打扰互动过程,三是父母让媒介代行角色职责。第一种情况例如不少父母也会和孩子一同看手机短视频,但由于短视频本身的趣味性,双方都被视频内容吸引,交流频率少于诸如亲子阅读等传统活动。并且大概率会出现一方想要寻求互动,另一方因沉迷视频拒绝回应的情况。第二种智媒产品介入亲子互动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就算亲子双方一时不依赖于智媒互动,智媒随时可能接收到的媒介信息也很可能

19、突然打断正在进行中的亲子活动27。最后一种情况是父母一时放弃角色职责并让媒介代行职责,把手机等智能媒介交由孩子自己操作,自己则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在此种情况下父母与孩子语言和肢体互动最少,互108108少年儿童研究 2023.03No.03.20232023 年第 03 期动关系的中介化程度最深。自智能媒介广泛使用以来,亲子之间面对面交流减少,中介化交流趋势渐起,亲子互动面临新的挑战。三、“自己玩吧”模式下的父母角色缺位智媒时代亲子互动是一种身在心离、个体活动、中介化交流的模式,本文将其概括为“自己玩吧”模式。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时间使用智能媒介,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就处于“自己玩”的状态。父母有

20、时候还会扔给孩子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智能设备,说出“自己玩吧”类似的话语。“自己玩吧”模式下的一个问题是父母无法履行好父母角色责任,进而出现角色缺位现象。家庭空间中如果父母的角色缺位惯常式存在,不利于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儿童也面临精神与身体被双重异化的风险。1.父母角色缺位导致家庭功能缺损角色缺位指个体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出现角色差距28,个体在执行角色规范过程中的实际行为达不到社会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设定的规范要求。影响角色践行的因素有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角色缺位主要因为社会经济因素,丧偶式育儿中的父亲角色缺位则受男权文化影响。随着智媒技术在家庭空间的普及,一种由媒介因素造成的父母角色缺位问题

21、开始凸显。家庭空间内父母使用智能媒介时精神进入到其他空间,家庭空间内在场的物理身体成为角色空壳,无法践行社会对父母角色设定的角色规范与角色要求,此时出现父母角色缺位。在父母角色缺位的情况下,由父、母、子构成的家庭“三角”结构受到影响。人类学家雷蒙德弗思认为,社会结构中真正的三角是由共同情操所结合的儿女和他们的父、母,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术语里家庭等同于基本三角,即父、母、子形成的团体29。父、母、子完整三角结构的构成、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家庭功能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0。而智媒家庭环境下的父母角色缺位破坏了三角结构的完整性,父、母、子构成的三角结构虚化失衡,三角之间的连接不再那么牢固。在亲子关系

22、中起到主导作用的父亲与母亲角色不能在家庭结构中发挥相应功能,导致基本的家庭功能缺损。费孝通认为,三角结构家庭具有生殖和抚育的重要功能,新生命诞生在世界上要经过家庭的生理性和社会性抚育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分子31。家庭的抚育功能具体又分日常照料功能、情感交流功能、教育引导功能等,父母在媒介因素作用下的角色缺位直接影响这些功能的发挥。高度媒介化家庭内父母使用智能媒介时身在心离,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孩子的一部分生理与精神需求。家庭成员之间的个体化活动与中介化交流增多,情感上就难免疏离。在教育引导上,越来越多的父母利用智能媒介教育引导儿童,智能媒介已被视为主流教育的辅助工具嵌入儿童教育环节。但在父母媒介素养

23、不高的家庭中,智能媒介容易被视为父母缺位时代行父母角色职责的“数字保姆”32。人是社会角色的产物,社会对于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规范要求33。三角结构家庭中父母各有其角色分工,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模式。随着女性性别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两性经济水平差异的日渐缩小,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模式受到挑战,社会急切呼吁父亲应该普遍参与到育儿工作当中。有学者主张父母协作式的育儿模式,父亲应该更多介入孩子的学习教育、日常陪伴以及生活管教等方面34。应该注意的是,父亲深度参与儿童抚育目前仍然不具有社会普遍性,在社会现代化与家庭媒介化转型的当下,智媒应用引发的父母角色缺位问题,对更加进

24、步的新型家庭结构与抚育功能的形成构成挑战,儿童不仅受到传统因素引发的父母角色缺位的影响,也面临家庭功能受损下的媒介化生存的挑战。109109少年儿童研究 2023.03投稿邮箱:家庭教育Jia Ting Jiao Yu2.父母角色缺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父母角色缺位下家庭的日常照料功能、情感交流功能、教育引导功能等无法正常发挥,儿童的身心面临异化风险。父母角色缺位最为直观的表现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注意力被智能媒介抢走,不在孩子身上。父母群体也存在广泛的媒介依赖现象,比如父母过度依赖手机造成的对孩子的冷落行为,又称“父母低头行为”或“父母手机冷落行为”35。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父母的手机依赖和低头行

25、为已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和家庭的日常人际沟通,并导致儿童出现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36。智媒环境下父母角色缺位导致家庭功能缺损,家庭亲子活动趋向个体化与中介化,儿童在家庭里无法获得足够的亲密互动、情感满足与教育引导,将面临社会化风险。有研究表明,在亲子互动过程中,经历过较多父母问题性智媒使用的儿童,其依恋关系的发展和个体成长会受到间接的损害,也会体验到更多的情感疏离37。儿童过度使用智媒也容易导致其心理上沉迷上瘾,有的家庭为解决媒介上瘾问题严厉限制孩子智媒使用的时长与项目,效果不佳时甚至会使用暴力手段,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与关系紧张38。智媒时代父母角色缺位也会造成对儿童接触信息的失控,让儿童处于信息

26、接收风险中。儿童在智媒时代处于媒介化生存的常态,无处不在的媒介触点可以让儿童绕过传统权威的把关,接触到其他角色信息,甚至是被禁止接触的群体隐性信息39。尼尔波斯曼曾断言,电视进入家庭,儿童过早接触到成人内容将导致“童年的消逝”,不过父母也还是可以把关孩子观看的节目以及限定观看的时长,电视节目总体的审查标准也比较高。相比电视媒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媒介使用起来更加私人化,儿童使用智能媒介极易暴露于恶意的传播活动中,色情、暴力、犯罪等大量不良信息侵蚀儿童的精神世界40。短视频传播是 4G 网络普及后兴起的传播形式,当下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短视频媒介已深度介入到儿童的家庭

27、生活。理解智能媒介不能仅仅把媒介看作是工具,从长时间的维度来看,每一个时期的主流媒介形式与逻辑都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运行和个体的思维方式。被短视频媒介主导的儿童家庭生活存在“上瘾”“媒介依赖”和“童年的消逝”等表象问题,更不容忽视的是儿童在天性、审美、语言、行为、认知、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因频繁接触短视频正在遭受深层次的异化41。随着媒介技术的持续更新迭代,下一次媒介变革带来的新媒介形式是什么目前虽有预测,但技术革新迸发的可能性往往出乎人的预料,届时新的媒介形式进入儿童家庭,父母能否承担起媒介问题解决与风险抵御的角色责任令人担忧。此外,父母角色缺位下家庭的日常照料功能也出现相应问题,孩子遭受意

28、外伤害的风险增加。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相关报告指出,智能手机的使用可能会使孩子的意外伤害增加 10%42。父母沉迷于智媒媒介时主体身在心离,注意力很难兼顾到孩子的行动。孩子在没有照看下的个体行动有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比如可能会攀爬到高处不慎摔落,也可能撞到尖锐物品,或者触碰到热水等危险物品。由于父母的忽视,儿童经常接触智媒产品也可能造成视力下降,引发颈椎疾病和肥胖问题43。四、智媒时代“一起玩吧”互动模式再造“自己玩吧”的亲子互动模式显然不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更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目前市面上智媒产品丰富多样,一些家庭已经日常化使用 VR/AR 等前沿智能设备,家庭空间媒介

29、化程度更高,亲子之间则面临更为严峻的媒介使用问题。化“自己玩吧”为“一起玩吧”是目前应对媒介化家庭空间中出现的110110少年儿童研究 2023.03No.03.20232023 年第 03 期互动主体抽离化、互动形式个体化、互动机制中介化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思路。1.融入:合理使用智能媒介重建互动空间智媒时代已经来临,人的日常生活被智媒逻辑深度重塑。借用麦克卢汉的“水”与“鱼”的隐喻,智媒环境是水,人就是生活在其中的鱼。智媒技术的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未来家庭的智能媒介将更加丰富多样。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44。面对当下智媒对亲子互动产生的影响,应采取辩

30、证的态度,合理运用智能媒介重构互动空间,尽量规避智媒的负面影响。现阶段开发强互动性智媒产品是重建互动空间的可行性方向,科技的发展可为亲子互动的多样化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许多亲子智能产品设计的卖点是解放父母的时间,提高养育的效率,这样量化与“科学”的养育方式显然背离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人文属性。智能音箱是当前应用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亲子智媒产品,但是,经常使用智能音箱给孩子阅读,会出现忽视孩子即时情感需求、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建构等问题。亲子智媒产品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45。今后市场上智能亲子互动产品可以设置高频率与高质量的互动内容来弥补智能媒介的区隔属性缺陷。比如一些智能应用教育产品应该

31、考虑到父母角色的参与,引导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新知识,增强产品的连接性。父母也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增强代际联系与互动的智能产品来重建互动空间,充分发挥智能媒介辅助作用,在高质量互动中陪伴孩子健康成长。2.抽离:适当的反连接营造健康互动关系在智媒时代,家庭成员习惯并与家庭空间外的虚拟空间保持过度“连接”,这种连接破坏了家庭成员,尤其是亲子间的关系连接,因此,在某些情境下实施适当的“反连接”(Anti-connection)很有必要46。“反连接”是媒介使用者依据具体的情境、特定的动机自愿自觉断开或减少不必要的数字媒介连接47。受此启发,在智媒时代的家庭生活中,也可有意识地选择“反连接”的生活方式

32、,创造家庭成员间亲密连接的机会。家庭成员可以借助反连接意识反思生活中的媒介使用行为与家庭媒介冲突,基于发展目的和责任意识来平衡家庭空间内以及其他空间的连接,主动进行“数字排毒”(digital detox)48。比如在平时生活中父母可以使用一些屏幕时间管理软件监测自己和孩子的智能媒介使用时长与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和出现的媒介问题采取自觉管理或家庭成员约定互相监督的办法进行生活化的媒介断连。或者,父母可以商定一周的某一天为家庭媒介“反连接”日,除非必要情况,否则禁止家庭成员使用智能媒介。父母要做好一天的亲子活动规划,可以选择拼图、搭积木、读书等具有高度连接性的传统媒介与孩子互动。此外,一家人可以选

33、择户外活动,在家庭空间之外寻求亲子互动的空间与机会,要注重家人间的情感交流,并尽量避免智媒产品干扰家庭成员的互动。当这种“反连接”意识培养起来并内化成家庭每个个体的行为习惯时,家人间就容易营造起健康的互动模式与关系,感受到亲子之间、家人之间最具有人文价值的爱与归属感。3.合作:社会协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家庭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庭观。智媒时代下的亲子互动模式变化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成员的身心发展,也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49。智媒时代儿童家庭经受的媒介化生存挑战与媒介使用问题需要全社会合作应对

34、。2022 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这部法规虽然没有专门规定家庭媒介使用问题111111少年儿童研究 2023.03投稿邮箱:家庭教育Jia Ting Jiao Yu的应对措施,但有“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健康上网”“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等表述,本质上与本文的部分核心观点一致。此外,这部法规还强调家庭教育的社会协同理念,创新性提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家庭教育指导机构50。此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今后若能覆盖落实,对家庭教育事业意义重大。智能媒介时代,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应将儿童家庭媒介使用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对学校、父母与孩子开

35、展指导服务。所谓社会协同就是家庭教育除了依靠父母,还需要调动行政机构、社会机构包括居委会、村委会、学校、媒体、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有序参与家庭教育工作,从而形成教育合力51。其中,学校与父母的合作是家庭教育社会协同的关键。儿童入学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学校要时刻关注儿童的身心状态,与父母保持沟通联系,引导孩子与父母共同发现并应对生活中的媒介问题与冲突。社会层面的观念改变则需要大众媒体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大众媒体应主动报道智能媒介环境下出现的亲子问题,拟定媒体议题,促使全社会重视家庭媒介教育,与其他主体一道为构建和谐家庭和促进儿童教育保驾护航。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教

36、学研究项目“文化传播视域下新闻传播教育创新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1jyxm04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于一帆: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翟光勇: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刘秀英参考文献:1 余艳.亲子互动与儿童初级社会化 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1(1):7-8.2 岳丹丹.新媒体背景下亲子互动的方式及策略探究 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11):23-25.3 吴岩,林桐,等.上海市新入幼儿园儿童亲子互动水平与儿童早期发展横断面调查 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20(6):406-410.4 詹佩珊,任杰,等.亲子关系对父母心理健康的影响:

37、养育压力和养育效能的链式中介作用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1):123-127.5 罗小锋.时空伸延:半流动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维系策略 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62-265.6 陈婧涵.分而不散:新时期中国家庭的空间实践与关系重构 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10.7 李彬,关琮严.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 J.国际新闻界,2012(5):38-42.8 丹麦 施蒂格夏瓦.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 M.刘君,李鑫,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20-24.9 英 戴维莫利.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 M.郭大为,常

38、怡如,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0:215.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 1226 美 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0,49,7.13 周亚东.何以为家: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新家庭空间 J.青年记者,2020(2):8-9.14 王清华,郑欣.数字代偿:智能手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社会化研究 J.新闻界,2022(3):37-47+94.15 赵建国.身体在场与不在场的传播意义 J.现代传播,2015(8):58-62.16 齐琳洁.2014 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

39、告出炉引热议https:/ 赵永旭,张娜娜,等.分离与回归:身体在媒介形态发展中的变迁 J.新媒体研究,2020(13):22-24.18 金萍华,芮必峰.“身体在场”:网络交往研究的新视角 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12-16+109.19 美 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 M.周逵,刘菁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2014:1.20 董晨.虚拟社交下的“群体性孤独”研究 J.法制与社会,2021(5):119-120.21 杨娜,夏宇虹,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幼儿家庭居家状况调查分析 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6):5-11.22 4748 林爱珺,何艳明.数字媒介依赖的新表征与

40、伦理反思 J.学术研究,2022(5):54-60.112112少年儿童研究 2023.03No.03.20232023 年第 03 期23 翟光勇.网络社会时空转型与青少年社会化风险规避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111-116.24 潘忠党.“玩转我的 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讨新传媒技术应用中的“中介化”和“驯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3-162.25 王福丽.中介化的亲密:智能手机对当代城市家庭关系的影响与建构 D.昆明:云南大学,2020:145.27 江萍,杨晓辉.父母问题性手机使用对儿童执行功能的不良影响:科

41、技干扰的中介作用 A.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 C.2021:358-359.28 赵中天.社会心理学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9.29 张晓雯.男性角色缺位对农村留守家庭的影响 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9:28-29.30 石艳.费孝通家庭社会学思想研究 D.上海:上海大学,2013:95.3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6-218.32 徐冠群,朱姗.数字时代家庭媒介生态与儿童媒介实践关系基于鲁中地区 W 城与 Z 乡的对比研究 J.当代青年研究,2022(3):75-83.33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

42、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10-114.34 甘颖.家庭再生产与父母协作式育儿 J.中国青年研究,2022(7):64-71.35 俞国良,邵蕾.“手机教养”逼近家庭:正视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 J.教育科学研究,2022(2):78-84.36 42 姜倩云,王兴超,等.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1):137-145.37 陈四光,卢筱杉,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父母手机依赖与亲子关系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1):33-37.38 杨晓冬,李怡静,等.亲子间的手机博弈: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

43、响研究 J.全球传媒学刊,2022(3):35-57.39 王波伟,游素贤.新媒介与新“成为”:智媒时代儿童数字社会化研究 J.少年儿童研究,2022(1):58-65.40 李凌凌,陈楠.保护电子和网络媒介影响下的童年 J.新闻爱好者,2013(6):16-18.41 43 辛静,杨小雅.“更有意思”的短视频:儿童媒介化日常生活异化研究 J.新闻与写作,2022(6):41-51.44 美 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M.何道宽,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3.45 吕娜.智能音箱影响下幼儿家庭阅读中父母角色的转换 J.智力,2022(28):41-51.46 彭兰.连接与反

44、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 J.国际新闻界,2019(2):20-37.49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3-19.51 宋晓波,邹梁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时代背景、核心内容与落实路径 J.桂海论丛,2022(3):86-93.(上接第96页)12 韩嘉玲,余家庆.离城不回乡与回流不返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子女教育抉择 J.北京社会科学,2020(6):4-13.13 蒋宇阳.从“半工半耕”到“半工伴读”教育驱动下的县域城镇化新特征 J.城市规划,2

45、020(1):35-43.14 雷望红.阶层流动竞争与教育风险投资对甘肃宁县“陪读”现象的解读 J.中国青年研究,2018(12):86-92.15 秦玉友.教育城镇化的异化样态反思及积极建设思路 J.教育发展研究,2017(6):1-7.16 18 安永军.生源流动、教育资源重组与城乡义务教育失衡基于甘肃 N 县的案例研究 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39-47.17 曾志.“县管校聘”理论与实践研究 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19 李强,王昊.什么是人的城镇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7.20 王海娟.人的城市化:内涵界定、路

46、径选择与制度基础基于农民城市化过程的分析框架J.人口与经济,2015(4):19-27.21 陈锋,梁伟.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家长陪读经历及其影响研究基于甘肃华县的实地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5-63.22 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 J.电化教育研究,2007(9):5-7.23 夏柱智,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 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117-137.24 卢晖临,梁艳,侯郁聪.流动儿童的教育与阶级再生产 J.山东社会科学,2015(3):79-87.25 肖索未,蔡永芳.儿童抚养与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社会文化调试 J.开放时代,2014(4):183-193.26 施芸卿.抚育私人化困境及社会化公共养育探索 J.学术论坛,2021(1):84-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