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城市收缩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_崔安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8287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94 大小:33.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收缩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_崔安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中国城市收缩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_崔安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中国城市收缩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_崔安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中国城市收缩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学位申请人:崔安然指 导 教 师:贾士靖教授专 业 领 域:公共管理学 位 类 别:公共管理硕士培 养 学 院:公共管理学院答 辩 日 期:二二三年五月中图分类号:C93密级:公开UDC:308学校代码:11832中国城市收缩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Study on the Leve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of Urban Shrinkage in China学位申请人:崔安然指 导 教 师:贾士靖教授专 业 领 域:公共管理学 位 类 别:公共管理硕士培 养 学 院:公共管理学院答 辩 日 期:二二三年五月学

2、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中国城市收缩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确认(签名):2023 年 5 月 16 日2023 年 5 月 16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经贸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经贸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3、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2023 年 5 月 16 日2023 年 5 月 16 日I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差异化拉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收缩现象,并带来了人口流失、经济衰退、失业率增加等负面问题,城市健康发展承受着重重考验。因此准确把握城市收缩分布和发展趋势,对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 2011 年至 2020 年期间我国 284 个地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收缩相关理论,从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选取 12 个测度指标构建我国城市收缩水平评价体

4、系,通过变异系数法对城市综合收缩水平和单维度收缩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将其划分为高度收缩、中度收缩、轻度收缩、未收缩或扩张 4 个等级,形成了城市收缩水平等级分布图。选取 2012 年和 2020 年的城市收缩度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形成了空间聚集图,对城市收缩现象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收缩水平随时间整体呈现加重趋势,所有参与测度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收缩现象,马尔科夫预测结果显示,2025 年前后几乎 95%以上的城市将处于不同程度的收缩状态。(2)城市收缩水平随着空间聚集相关性正在增强,对比 2012 年至 2020 年城市收缩现象分布情况,发现高度收缩

5、现象主要以东北地区为主,且收缩范围在逐步扩大,其他地区高度收缩的城市呈现零散分布,周边多由中度收缩的城市环绕。我国城市收缩聚集类型主要以 H-H 型聚集和 L-L 聚集为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H-H 型聚集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和华东地区,L-L 型聚集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说明东北地区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低、收缩度高,且会加重周边城市收缩程度,不利于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而华南和华东等地区城市收缩水平较低,发展状况良好城市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有效遏制收缩现象。(3)城市在不同维度上的收缩变化存在相关性,城市综合收缩水平主要受人口方面的收缩影响较大。为缩小城市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本文建议

6、对收缩城市进行“瘦身强体”,探索“精明收缩”之路,充分利用资源、产业和区位等优势,进而补齐城市短板,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激发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遇。关键词:城市收缩;综合评价;预测分析;空间分析II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creasing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urban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shrinkage,and brings about negative problems such as populationlo

7、ss,economic recession,and increasing unemployment rate.Urban development is facedwith numerous challenges.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curately grasp thedevelopment trend and distribution of urban shrinkage for promoting regional equilibrium and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The master

8、s thesis studied 284 citie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20.Referring to thetheories related to urban shrinkage,12 measurement indicators are selected from threedimensions of population,economy and society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shrinkage.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9、 measure the comprehensiveshrinkage level and the single dimensional shrinkage level of the city,which were divided intofour grades:high shrinkage,moderate shrinkage,mild shrinkage,no shrinkage or expansion,and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urban shrinkage grade was formed.The urban shrinkage levels in201

10、2 and 2020 are selected for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forming a spatial aggregationmap.The distribution law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shrinkage phenomenon are studiedand analyzed.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Firstly,the overall urban shrinkage level shows an aggravating trend over time

11、,and allthe cities involved in the measurement have experienced shrinkage to varying degrees.Markov forecasting results show that almost more than 95%of cities will be in varyingdegrees of shrinkage around 2025.Secondly,the correlation of urban shrinkage level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spatialaggrega

12、tion.Compar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shrinkage from 2012 to 2020,it is foundthat high urban shrinkage is mainly in Northeast China,and Its distribution scope is graduallyexpanding,while high urban shrinkage in other regions shows scattered distribution,mostlysurrounded by moderate urban shri

13、nkage.The shrinkage aggregation types of Chinese citiesare mainly H-H cluster and L-L cluster,and there is an obvious positive correlation.H-HIIIcluster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 China and East China,while L-L cluster is mainlydistributed in Northeast China,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omprehensiv

14、e development level of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is low and the shrinkage level is high,and will aggravate theshrinkage of surrounding cities.It is not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surrounding cities.However,the urban shrinkage level in South China and East China isrelatively low.Cities w

15、ith good development status can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surrounding areas and effectively curb the shrinkage phenomenon.Thirdly,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 shrinkage changes in all aspects,and thecomprehensive shrinkage level is mainly affected by population shrinkage.In order to n

16、arrow the gap between cities and promot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masters thesis proposes to slim down the shrinking city and explore smart shrinkage.Atthe same time,urban planning departments should mak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s,industry and location to make up for the weaknesses

17、 of the city and enhance the corecompetitiveness and attraction.It can stimulate the core driver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for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Key words:Urban shrinkage;Comprehensive evaluation;Predictive analysis;Spatial analysisIV目录1 绪论.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1 研究

18、背景.11.1.2 研究意义.21.2 国内外研究综述.31.2.1 国外研究综述.31.2.2 国内研究综述.41.2.3 研究述评.61.3 研究内容.61.4 研究思路与方法.71.4.1 研究思路.71.4.2 研究方法.81.4.3 可能的创新点.92 城市收缩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112.1 概念界定.112.2 理论基础.122.3 发展背景.132.3.1 城市收缩原因.132.3.2 城市收缩的类型.152.3.3 收缩城市面临的困境.152.3.4 应对城市收缩的措施.162.4 城市收缩测度指标.173 城市收缩水平测度和预测方法.193.1 评价指标选取.193.2 评价

19、权重集.213.2.1 准则层权重.21V3.2.2 指标层权重.213.3 收缩度计算方法.233.4 收缩等级划分.233.5 空间分析方法.243.5.1 全局空间自相关性.243.5.2 局部空间自相关性.243.6 收缩水平预测方法.254 测度分析及预测.264.1 综合收缩测度结果及分析.264.1.1 城市综合收缩测度结果.264.1.2 城市综合收缩度空间分析.274.1.3 城市综合收缩水平预测.294.2 人口方面收缩测度结果及分析.304.2.1 人口方面收缩测度结果.304.2.2 人口方面收缩度空间分析.314.2.3 人口方面收缩水平预测.344.3 经济方面收缩

20、测度结果及分析.354.3.1 经济方面收缩测度结果.354.3.2 经济方面收缩度空间分析.354.3.3 经济方面收缩水平预测.384.4 社会方面收缩测度结果及分析.394.4.1 社会方面收缩测度结果.394.4.2 社会方面收缩度空间分析.394.4.3 社会方面收缩水平预测.415 结论和展望.435.1 研究结论.435.2 建议和启示.445.3 研究展望.446 参考文献.46VI附录一未列入研究范围的地级以上城市名单.51附录二20122020 年 284 个城市收缩等级统计表.52作者简历.82致谢.83中国城市收缩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1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21、.1.1 研究背景纵观全世界城市发展历程,鲜有城市发展轨迹一直保持增长与扩张形势,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在繁荣与衰败,“扩张”与“收缩”之间轮回交替,这也是历史的发展规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要素大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不少国家经过工业和经济转型后出现了“城市收缩”现象,并且带来了环境衰退、经济产值减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1。之后,城市收缩现象分布区域由欧美地区逐渐向全球范围扩散,2000 年前后才引起国际学者关注,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对象2。在 1990 年至 2000 年期间,1048 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已经有 10%的城市呈现出人口减少的迹象3。联合国人居署预测

22、,已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在 2030 年前将会逐步减缓,因此由人口减少造成城市收缩现象将继续发生。我国的城市收缩现象出现得较晚,学者们关于城市收缩的研究也相对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飞速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由于长期受增长观念影响,收缩现象被大众所忽视2。随着近些年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四十余年高速增长的背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城乡发展不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平衡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此背景下,“城市收缩”现象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通过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城市收缩相关文献发表时间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对城市收缩的

23、研究从 2015 年前后才逐渐火热起来。2014 年 11 月,由龙瀛和李郇等学者牵头组建了“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网络”,召集了有关学者对城市收缩现象进行持续跟踪与深入研究。温佳楠等学者对中国 28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2011 年至 2016 年的收缩水平测度后,发现 42.2%的城市为城市收缩在西方指的是受工业化、郊区化、老龄化以及政治体制转轨等因素影响,出现的城市人口流失乃至局部地区空心化的现象。狭义的城市收缩是指城市人口持续流失并普遍具有永久性流失的特征;广义的城市收缩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衰退现象。Rusadi E Y,Habitat U N.World Cities Rep

24、ort 2020.2020.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收缩城市4。龙瀛等学者通过对收缩城市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城市存在“膨胀的规划、收缩的城市”现象,说明城市收缩现象尚未引起城市规划部门的足够重视5。直至 2019 年,国家发改委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当下,我国仍然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与已经实现城镇化的欧美国家发展阶段不同,且国家体制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对“城市收缩”现象进行界定、分析和发展预测,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新思路。1.1.2 研究意义根据城市生命周期理

25、论,城市会经历兴起、发展和衰落阶段,因此也不可避免会遇到收缩现象,收缩现象可能会给城市带来人口流失、经济衰退、公共服务品质降低、生产效率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当下,国内关于城市收缩的研究,从人口、经济、空间等角度进行单一要素分析的较多,综合分析的较少;关于东北地区和三大城市群等单一城市或区域分析的较多,全局分析的较少;利用 2015 年以前相关数据分析的较多,而使用近些年份最新数据分析的较少。然而城市作为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维空间的集合体,其健康发展注定受到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本文从多个维度构建城市收缩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以更长的时间序列对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收缩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对进一步

26、深入掌握和分析国内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1)理论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和各类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城市收缩的表征和评价指标进行归纳分类,把评价城市收缩的主要指标从以人口为主拓展为了人口、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的量化指标,采取变异系数法对评价指标赋权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城市收缩测度评价体系,最后采取马尔科夫模型对我国未来城市的收缩结构进行预测,进一步丰富了城市收缩评价体系,加强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认识,为研究城市的健康发展贡献了理论价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发改规划2019617 号).http:/ 2011 年至 2020

27、 年的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 284 个地市以上城市收缩水平进行综合测度,避免以往仅凭人口数量或经济产量等单一指标评价城市发展的状况带来的误差,可以帮助政府规划部门更加全面地掌握城市发展收缩水平。此外,本论文采用马尔科夫预测了未来城市收缩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从宏观角度为政府更准确地调整城市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巩固城镇化发展成效,减少或避免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问题,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关于城市收缩的研究国外比国内发现得要早,研究成果更成熟更完善,但由于国内外城市发展阶段和社会背景不同,因此影响城市收缩的因素和测度指标及方法也可能存在区别,所以,本文将文献综述分国内

28、外两部分。1.2.1 国外研究综述准确识别城市收缩特征是选取适合指标进行量化测度的必要前提。目前国际上关于城市收缩识别采取单指标分析法的较多4,公认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口减少6,表现在人口密度降低、就业人口减少、出生率下降、老龄化程度加重等现象。在测度方面,格雷格 查诺克(Greig Charnock)对人口迁出比率增减情况对城市收缩水平进行测度7。菲利普奥斯瓦尔特(Philipp Oswalt)把年均人口流失率大于 1%或者人口永久流失比超过十分之一作为判定城市是否收缩的界限。学者们采用年均人口流失率代表城市收缩度,并将收缩度划分为三个等级,收缩度小于等于 2%为低度收缩;大于 2%小于等于

29、5%为中度收缩,大于 5%则为高度收缩8。由于国外城市收缩现象发生较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后其表现特征也错综复杂9。除了人口变化,还伴随着经济资本流失,表现为财政减少、税收降低、经济低迷等4;在社会环境变化上存在整体质量下降,表现为公共服务能力下降、房屋闲置、城市环境衰退等10。因此仅凭人口单一指标进行测度无法全面代表城市收缩水平11。国外学者从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人口、社会、经济和空间等多维度选取指标进行测算。在经济类测度中,学者常选取就业岗位数、人均缴税水平、某一产业所占比重和经济发展速度等指标对城市收缩度进行测度12。其中产业比重一般是指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占比;经济发展速度常用国

30、内生产总值、财政收支、真实发展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国际收支和就业率等指标来衡量。在空间指标中,常选用建成区面积、房屋和土地闲置率、废弃建筑比率等来反映城市空间上的收缩13。近些年,学者采用空间遥感影像、夜间灯光来对城市收缩情况的分析测度14-15。在地理景观类指标中,主要采用叶面积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最大斑块指数才进行测度。在社会指标上,一般采用通过对公共交通情况、教育和医疗设施数量或城市用水量、用电量等指标进行量化,从而对社会维度的收缩情况进行综合测度。1.2.2 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关于城市收缩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不少学者根据我国的城市实际情况对国际经验进行吸收与运用16。由于我

31、国独特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与西方国家相较而言,城市收缩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17。1978 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 19.72%,2020 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高达 63.89%,由此可见中国城市扩张速度飞快,然而城市在扩张的同时也存在着收缩或者局部收缩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增长与收缩的界线并不清晰18。虽然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中高速发展,但在我国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人口流失、经济衰退等现象,本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老龄化加重,“空心村”增多,出现了一批“空城”“鬼城”,这些现象都意味着部分区域已经出现了城市收缩现象19。张学良分析“五普”和“六普”人口数据,发现我国 37.16%的县级行政

32、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20。温佳楠等学者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发现在 2011 年至 2016 年期间我国 287 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五分之二的城市处于收缩状态4。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城市之间的人口、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流动,“流空间”必然导致资源流出城市相对比流入城市产生收缩现象21。我国的城市收缩形成的原因具有“中国特色”,主要包括区域不均衡发展、计划生育、经济结构转型、城区功能优化等原因22。沈撄宁通过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构建了收缩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发现老龄化和外迁人口增加都会加重城市收缩程度,但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服务业比重、人口密度和劳动人口比重等指标的提高,城市收缩水平则会受到抑

33、制23。中国城市收缩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5国内学者依据城市收缩的驱动因素,将其划分为资源枯竭型、产业衰退型、被动虹吸型24。其中,资源枯竭型收缩一般将人力和资金要素集中在资源产业,对其他服务业造成了挤出效应,产业衰退型收缩过度依赖单一传统产业,导致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因此这两种类型的城市风险抵抗能力较差,面临经济萎缩和产业衰退;被动虹吸型收缩一般是围绕在发达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型城市,大城市借助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完善的公共服务等优势,吸引周边城市人口和产业资源入驻,进而给周边中小城市产生了收缩影响。在收缩水平测度上,2015 年之前,学者们主要以人口数据为主。刘振等学者以总人口和劳动力等人口数据为

34、基础,采用加权综合法对我国城市人口收缩情况进行测度25。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是城市收缩测度的常用指标,然而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特殊性,户籍人口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人员流动性,因此李辉等学者从城镇人口与常住人口两个角度进行广义和狭义的收缩测度分析26。2015 年之后,国内学者对城市收缩的测度方法逐渐丰富起来27。林雄斌等学者通过计算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建立综合评价体系28。张帅等学者结合收缩度模型、主客观赋权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城市收缩评价体系,并将城市收缩水平(S)划分为 5 个等级,分别为重度收缩(S-30%)、中度收缩(-30%S-10%)、轻度收缩(-10%S-5%)、轻微收缩(-5%S0

35、%)、未收缩或扩张(S0%)29-30。此外,刘风豹学者采用 ArcGIS 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量化对人口、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分析,进而识别城市收缩现象31。在空间分布上,城市收缩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劳务输出大省,多数属于传统资源型城市或工业城市等32。许笑维以总人口和在校小学生为主要指标对 116 个资源型城市进行收缩识别,发现资源型收缩的城市呈现出零散分布,局部集中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山西、甘肃等地33。由于传统重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因产业体系简单,缺少竞争力,随着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约束趋紧,抗风险能力较差。此外,中西部小城市在收缩趋势中处于劣势,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和人

36、才外迁就业,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发展压力19。如果不及时采取规划措施进行调整,随着城市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长期下去将产生经济衰退、产业萧条,环境恶化等一系列负面效果,进一步加快了城市收缩水平。在城市收缩发展预测上,高星等学者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 2030 年和 2050 年东北三省收缩城市数量进行预测,发现东北三省发生收缩的城市数量和程度均呈现上升趋势34。郭婷婷使用耦合协调度预测模型,对东北地区收缩城市未来五年的人口产业资源水平和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的发展趋势35。此外也有学者利用 Vensim 软件对城市发展水平进行模拟仿真,或采用马尔科夫链对城市的高质量发

37、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36。所以使用大数据进行时空分析和预测模拟分析已经成为预测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收缩并不等于城市衰退,而是城市发展周期中的正常现象。因此,准确判断城市收缩情况,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将成为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37。1.2.3 研究述评由于不同国家的机制体制不尽相同,发展阶段与区域位置也有所不同,所以城市收缩的动因与特征表现多种多样。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收缩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特征和动因分析上,研究对象多数为某一城市、某一省份或者某一区域的局部研究,国内围绕东北三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研究的文献较多,对全国范围内的地级以上城市进行整体研究的较少。

38、在城市收缩测度方面,评价指标以人口类指标为主,但本文认为城市收缩是一个综合表现,因此仅凭人口数据无法及时、全面、准确反映不同地区的城市收缩情况,需要从人口、经济和社会空间等多角度共同分析论证。在收缩测度方面,指标数据的来源多数为 2015 年之前的统计,然而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束和“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城市正在飞速发展中不断更新自身结构,这些年份的指标代表性不足,评判的时间比较久远,不能够反映当下城市发展情况。因此本文采用 2011 年至 2020 年的城市面板数据,从多个维度对 284 个地级以上城市收缩情况进行综合评判,并对其空间自相关性和未来城市收缩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为当下做好

39、城市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1.3 研究内容本研究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 2011 年至 2020 年期间我国 284 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收缩水平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收缩基本表征,多维度选取影响指标,构建城市收缩水平评价体系,并将测度结果划分为不同收缩等级,从时空序列上进行关联分析,从而对我国城市收缩整体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为避免城市产生过度收缩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参考意见建议。中国城市收缩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7(1)构建地级以上城市收缩水平评价体系。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结合城市收缩有关理论,从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收集城市收缩有关指标,确定此次研究的评价指标

40、集。通过对以往学者们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赋权数值进行算术平均值,从而确定此次评价体系中各维度的权重,进而构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收缩水平评价体系。(2)对城市收缩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查阅各类城市统计年鉴将测度指标整理成面板数据,对数据进行归一化成处理后采取变异系数法将人口、经济和社会各维度内具体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并测算城市收缩度。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把城市收缩度划分为高度收缩、中度收缩、轻度收缩、未收缩或扩张 4个等级,更加客观、科学、准确地判断城市收缩水平。(3)分析预测城市收缩时空变化规律。根据城市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上的收缩水平测度结果和综合评价结

41、果,从城市收缩现象的空间分布、时序变化和未来城市收缩趋势预测等方面进行分析,掌握城市收缩的发展规律。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 研究思路首先梳理国内外城市收缩的发展背景和脉络,了解掌握其概念、特征、发展史、形成机理、量化方法等最新研究进展,分析当下研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进而明确论文研究的对象和方向,提出研究城市收缩的新思路。其次结合城市收缩有关理论,从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选取分别选取代表性的测度指标,构建城市收缩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从文献和统计年鉴中获取指标数据后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根据以往学者对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的赋权计算平均值,然后采用变异系数法对各维度内具体指标进行赋权,借

42、鉴综合发展指数对城市收缩度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测度结果,将参与测度的城市划分为不同收缩水平,并选取不同时间节点,从时间变化、空间分布角度对城市收缩规律进行分析。采用马尔科夫模型对未来城市的人口收缩、经济收缩、社会收缩和综合收缩情况进行预测,进而针对性地提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的相应意见建议,最大限度避免城市收缩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技术路线图(图 1-1)如下。综合发展指数,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选取指标,对区域发展进行全面综合评价。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中国城市收缩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收缩测度阶段城市收缩水平测度城市收缩水平等级划分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人口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文献

43、研究法选取指标数据来源变异系数法指标赋权论证设计阶段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相关理论基础查阅统计年鉴分析阶段城市收缩时空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发展趋势预测莫兰指数马尔科夫预测法总结阶段结论与启示研究展望图 1-1 技术路线图1.4.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采用文献检索、查阅书籍和现存统计资料等方式,对国内外关于城市收缩的一系列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中国城市收缩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9发展和人口迁移等相关理论,从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城市收缩评价体系,筛选出地级以上城市收缩的测度指标进行归类汇总,并从各类城市统计年鉴中获取相关数据。在

44、对评价指标赋权过程中,先查阅了以往学者们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的权重赋值情况,为此次赋权提供参考依据,确保此次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和准确性。(2)变异系数法。由于各维度内城市收缩测量指标数据量纲不一致,且数据差距较大,因此采取变异系数法对人口、经济和社会维度内的具体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对维度内指标进行赋权,以消除测量尺度和量纲的影响,如某项指标在所评价维度内的变异程度相对较大,则说明该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要高。将各维度内的指标归一化处理后,采用变异系数法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3)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本文采用莫兰指数法对全国 284 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

45、进行分析。通过计算莫兰指数主要分析地级以上城市收缩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全局莫兰指数存在相关性,则计算局部莫兰指数对城市收缩的聚集性进行分析。(4)马尔科夫预测法。由于城市收缩状态的转移和变化仅与城市前一个状态有关,而与之前的状态无关,因此城市收缩水平的变化情况符合马尔科夫过程。本论文以 1 年为步长,对 284 个地级以上城市最后一次时间的收缩状态进行统计,并计算出最后一次状态转移前的概率,从而构建状城市收缩态转移矩阵,对未来不同收缩水平的城市数量占比进行预测分析。1.4.3 可能的创新点(1)在研究视角上的创新。目前不少文献对城市收缩现象进行判断、特征识别、测度,多数是对国内外具有典型收缩特

46、征的城市或者地区进行研究,也有对指定城市或区域进行测度的。但对我国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全面大体量测度的较少,城市发展不能仅限一区一域,需要站在全局的视角进行综合分析,因此本文从全国范围内对 284 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综合测度。(2)在研究维度上的创新。目前通过人口变化单一角度对城市收缩情况进行测度的较多,多维度综合测度分析的较少,因此此次研究从人口、经济和社会等维度中选取了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而且,城市收缩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较晚,以往研究多数使用的是 2015 年以前的数据,时间序列较短,代表性差,本文则是采取采用了 2011 至 2020 年十年

47、的时间序列,结合了最新的统计年鉴数据,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准确。此外,引入马尔科夫模型对未来不同收缩等级的城市占比进行结构分析,为今后更好地规划与建设城市提供参考依据。中国城市收缩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112 城市收缩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2.1 概念界定城市收缩现象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38,由德国学者哈特穆特豪伊瑟曼(Hartmut Hussermann)和沃尔特西贝尔(Walter Siebel)在 20 世纪末,首次提出了“城市收缩”这一概念,反映的是德国城市在去工业化历程中产生的资源枯竭、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等特征6。城市收缩并不是某一区域特有的现象,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化的产物39。虽

48、然在国内,城市收缩现象近些年才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然而此现象早在 20 世纪就已经出现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关于城市收缩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概念40。根据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类别可分为狭义的城市收缩和广义的城市收缩两类,学者们一般将城市常住人口持续流失,并且具有永久性特征的城市称之为狭义的城市收缩39,如菲利普 奥斯瓦尔特(Philipp Oswalt)将人口流失数量超过总人口(超过 100 万)10%的城市或者人口流失率年均大于 1%的现象定义为城市收缩41;霍克维尔德(JJ Hoekveld)则将连续 5 年出现人口流失定义为城市收缩42。约瑟夫席林(Joseph Schilling)和

49、乔纳森洛根(Jonathan Logan)将 40 年内城市人口流失超过四分之一界定为收缩43。学者们认为狭义的城市收缩最典型特征就是人口数量降低,引起城市人口密度下降。然而由于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和所在国家基本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仅凭人口变化无法全面准确地分析所有城市的收缩情况。广义的城市收缩,一般是指城市不仅在人口密度方面有所降低,而且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产生衰退现象39。如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hrinking Ci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以下简称 SCIRN)把人口规模在 1 万以上的人口密集城区,并经历人口流失超过两年,而且存在着经济、社

50、会等方面的结构性危机的城市定义为收缩城市44。目前 SCIRN 对城市收缩的判定标准已经被大多数学者认可。本文所研究的城市收缩属于广义的城市收缩,即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发生收缩现象。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2.2 理论基础(1)推拉理论“推拉”最早由美国学者唐纳德博格(D.J.Bogue)提出,用于描述人口迁移规律,他认为人口迁入地更好的生活条件是促进人口流入的拉力,人口迁出地恶劣的生活环境是推动人口流出的推力。之后,埃弗雷特李(Evereet S.Lee)对该理论进一步完善,他认为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同时存在“推力”与“拉力”的作用,并将迁移距离、文化差异和个人意愿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