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教处范文之校园平安应急预案 校园平安应急预案 镇初级中学 为了加强和改良学校平安工作,保障全校师生员工健康、平安地学习、工作、生活,打造平安校园,防备师生平安事故发生,并能快速、及时、妥善处理突发的平安事故,实在有效降低平安事故的危害,依照学生损害事故处理方法、中小学平安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法规文件。结合本校实际,特制订本应急预案。请全校师生认真学习,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一)指导思想 依照学校平安工作的需要,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坚持“平安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学校发生如建筑物倒塌、突发损害事故、食物中毒、非正常死亡等平安事故时,可以统一指挥,有条不紊地进展紧急疏散全校师生,使平
2、安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二)组织治理 1、成立校园平安应急领导小组,实在加强对校园事件的组织、协调和处置,组成人员为:马占林组长、刁生忠为副组长、各科室干事及各年级班主任为成员。 2、其主要职责召集会议,部署处置工作,安排、检查落实学校平安严重事宜。 一旦发生校园平安事故,启动应急预案,处理突发平安事故。 负责指导、协调学校突发平安事故的处理、监控、报告等事宜。一、 火灾事故应急预案1、处置火灾事故的组织:学校领导,值日人员,应急处理组、后期保障组和其别人员。2、报警程序:(1) 迅速组织有关人员携带消防器具赶赴现场进展扑救。(2) 依照火势如需报警立即就近用或报告消防中心(119),报告
3、内容为:“发生火灾,请迅速前来扑救”,待对方放下后再挂机。 (3) 在向学校、上级领导汇报的同时,派出人员到主要路口等待引导消防车辆。 3、组织施行:(1) 参加人员:在消防车到来之前,包括全体教工及校内人员(学生除外)均有义务参加扑救。 (2) 消防车到来之后,校内人员配合消防专业人员扑救或做好辅助工作。 (3) 使用器具:灭火器、水桶、脸盆、铁锨,水浸的棉被等。(4) 学校行政人员和老师要迅速组织人员逃生,原则是“先救人,后救物”。(5) 无关人员要远离火场,以便于消防车辆驶入。4、扑救方法:(1) 扑救固体物品火灾,如木制品,棉织品等,可使用各类灭火器具。(2) 扑救液体物品火灾,如汽油
4、、柴油、食用油等,只能使用灭火器、沙土、浸湿的棉被等,严禁用水扑救。5、考前须知: (1) 火灾事故重在保护人员平安,扑救要在确保人员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进展。 (2) 治理人员应查明缘故,如是电源引起,应立即切断电源。 (3) 火灾后应掌握的原则是边救火,边报警。 (4)不得组织学生参加灭火。二、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1、各班严格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假设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病例,要求值班老师或任课老师及时反应信息给班主任并上报学校办公室。 2、在出现食物中毒病症时,要求各班对同学作应急处理,首先将有关同学送校医务室进展初步诊断,同时通报班主任及学校政教处、办公室,确定是否送医院紧急治疗。 3、作好事前预
5、防工作,积极宣传有关食品卫生平安知识,要求学生不买“三无”产品(无商标、无厂家厂址、无消费日期)及可疑食品,提高学生平安防患认识,杜绝食品中毒事件发生。 4、要求班主任做好提示、监视工作,同时,学校与校医室做好严格监视与检验工作,从小店及食堂卫生、饮食平安抓起,做到平安第一,警钟长鸣。三、传染病应急预案 1、学校建立“零报告”制度,各班主任及时精确地掌握并向卫生保健老师上报情况,绝不同意缓报、瞒报和漏报。否则,要严肃追查各班主任的责任。 2、卫生保健老师每日向校长室报告情况。 3、各班主任,卫生保健老师要积极、亲密配合校预防传染病领导小组的工作,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扰或延误传染病防治工作。 4、班
6、主任发觉各类传染病疑似病人,不得让其与其别人接触。 5、向卫生保健老师汇报,卫生保健老师诊断为疑似病人后及时向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6、立即送至应急隔离室。 7、通知学生家长,送疑似病人到医院就诊。 8、集体发病时上报区卫生防疫站。 9、对疑似病症者去过的地点进展消毒。 10、待该生病愈且经医院出具证明并经学校同意方可回校学习。 11、加强宣传教育,安定人心,稳定学校秩序。四、防雷击应急处置预案 1、校园上空暴雨、电闪、雷鸣马上发生时,应当切断校园内包括微机房、远程教育室、各教室、各办公室等在内的一切电源; 2、各班主任应当召集、通知正在室外活动的学生平安地回到教室。在没有家长接送的情况下
7、,未经校长许可不得放学。 3、雷电正在发生时,应当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滚雷)窜入室内造成危害,不得打、,不要靠近室内的金属设备(如水管)及门窗等容易被雷击中的地点。、 4、受雷击被烧伤或严峻休克的人,身体并不带电。应立即让其躺下,扑灭身上的火,并对他进展抢救。假设伤者虽失去认识,但仍有呼吸或心跳,则自行恢复的可能性特别大,应让伤者温馨平卧,安静休息后,再送医院治疗。假设伤者已停顿呼吸或心脏跳动,应迅速对其进展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要接着进展心肺复苏的急救。 5、发生雷击损害事故后,不管现场有没有临时急救人员,都要立即拨打120,让专业医生组织抢救。并通知受伤学生的监护人立
8、即赶赴现场或医院。 6、检查发觉学校防雷装置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可能不符合标准标准要求时,要及时报告校长,由校长向上级报告。 7、在遭受雷电灾祸后,应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报告灾情,并协助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做好雷电灾祸的调查、鉴定工作,分析雷电灾祸事故缘故,提出处理方案和措施。五、地震应急预案 (1)、临震应急行动 1 、上级地震、临震预告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音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抗震工作。 2 、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展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顿各项室内大型活动。 3 、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治理,加强对食堂、门卫室、电脑室等重要场所的防
9、护,保证防震减灾顺利进展。 4 、加强对广大师生宣传教育,做好师生、学生家长思想稳定工作。 5 、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掌握各种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秩序。 6 、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预备。 (2)、震后应急行动 1 、不管是否有预告、警报,在本市范围或邻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领导小组成员立即赶赴学校,在震后 1 小时内集结待命。 2 、领导小组在上级统一组织指挥下,迅速组织本级抢险救灾。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组织仍滞留在学校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迅速关闭、切断电源、燃气、供水系统和各种明火,防止震后滋生其它灾祸。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抢救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
10、并送到附近抢救站抢救。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的抢救和保护,加强校园值班值勤和巡查,防止各类犯罪活动。积极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社会平安稳定。迅速理解和掌握受灾情况,及时汇总上级。 (3)、其它 1 、进入防震紧急状态后,市指挥部将通过市各新闻媒介发布各种命令、指示,学校领导小组应及时接受指示,传达各种使命、指示。 2 、在抗震减灾应急行动中,学校各部门要亲密配合,服从指挥,确保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落实。 3 、学校各部门应依照本预案,并实在落实各项组织措施。六、教室紧急集合方案 1、广播操音乐响起或广播通知紧急集合时,各班应立即下课,由各班体育委员组织本班同
11、学按学校指定的道路进场。在实验室、微机室等功能室上课的同学,按就近走廊有序进场。不得冲撞、拥堵。相关科任老师或班主任负责通道的平安。 2、课间操或集会散场时,按进场道路有序退场。七、防暴力损害应急方案 1、在校园内如遇突发暴力威胁或暴力事件,先要冷静,切不可惊慌失措。要机智应对,巧妙周旋,防止事态激化,尽可能赢得时间,报告最近的老师,然后报告学校保安、政教处或办公室,有关老师接到报告后,要迅速查明情况,并依照需要,打110报警。 2、在场人员要全力缓和矛盾,努力操纵事态开展,尽可能防止不必要的损害。 3、校门卫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敏感性,亲密留意进入校园的师生和外来人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
12、迹。一旦发觉可疑情况要立即请示政教处或办公室,听候指令。 4、对进入校园的陌生人员和外校学生要严格执行出入登记制度,并得到政教处或办公室相关领导确实认后方可放行。对踪迹可疑的人员或学生一律不予放行,情况严峻的,要迅速请示政教处或办公室后,再作处理。八、突发紧急事故疏散方案 学校是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在教学中如出现紧急事故或忽然遇到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假如组织不当,特别容易由于拥堵踩踏发生平安事故。为保证学生可以在紧急状态下平安迅速的疏散,特制定此紧急疏散预案。 一、领导组织。由校长担任总指挥,副组长现场指挥,平安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协助指挥和通讯联络道路调度,各班主任负责各班学生的撤离,抢救工
13、作。 二、撤离教室。任课老师听到疏散的命令,立即组织学生开场疏散。疏散时,组织学生按各班的疏散道路撤离。任课老师站在教室门口附近,防止学生在教室门口拥堵踩踏。当学生全部撤离教室后,任课老师方可离开。 三、走廊内的疏散。各教室内的学陌生散到走廊内的时候,因学生特别集中,尤其是在台阶上,特别容易造成拥堵踩踏事故。这时,所有老师必须在走廊内维持秩序。留意通行次序,后到让先到。留意保护学生,防止摔倒。如有人员摔倒,老师立即扶起,防止踩踏。 四、疏散时学生的自我保护。手扶栏杆、墙,防止摔倒;如有浓烟,在可能的情况下用湿布掩住口鼻;绝对禁止从楼上跳下。 五、疏散的学生到操场集合。假如在学校操场内仍不能保证学生平安,要迅速组织学陌生散到校外。 六、清点人数。集合后各班主任立即清点本班人数。人数不全时,学校立即组织人员进展搜救。 七、伤员救治。学陌生散到平安地点以后,立即开场救治伤员。伤势较重的,立即派人送往就近的医院;伤势较轻的,先由学校卫生室进展包扎、救治,然后送往医院。同时,学校与受伤学生的家长及时获得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