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逻辑起点的变态心理学和临床起点的精神病学的体系整合*作者简介:张海钟(1963),男,汉族,甘肃靖远人,心理学硕士,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西北师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健康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及高等教育学。Tel: 13919200928 Email: zhanghzh2006张海钟(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研究内容基本一致,但二者的编排体系却不相同,变态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学科体系为参照,强调逻辑起点,而精神病学则以医疗实践为参照,强调临床起点,对疾病的名称、治疗的方法的表达也有很大区别。在国家心理咨询师
2、考试中,往往引起学习者的无所适从。如果给予整合,使其健康发展,则有利于心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整合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确定学科名称为心理疾病学。关键词: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体系;整合2004年以来,笔者先后在河西学院教育系任教小学教育专业心理辅导、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等课程,后来到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任教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并数次应聘有关培训机构为心理咨询师应考学员讲授考试课程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同时坚持20年开展心理卫生与心理教育、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研究,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著作4部,专门整合心理卫生与心理教育概念体系。最近以来,又为变态心理学、
3、精神病学、健康心理学体系之混乱、名词概念之混乱不定等苦恼不已。为此,特撰此文以揭发,希望引起学界之关注。一、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历史发展关于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历史发展,各类教材专著的表述体例不同,但总体一致。重新整理可以用下列文字给予总结。但问题在于没有一本教材说明世界上第一本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是谁编写的,那年出版的?这或许说明,中国学术界至今并没有认真研究变态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史。(一)中国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研究的历史演变变态心理的讨论自古代就有,但作为一种系统探讨和科学解释只有百年历史。我国从秦汉时期一直到18世纪末,变态心理的讨论和实践一直走在世界各国前列。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
4、70前222年)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书,共18卷162篇,它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思想对人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治预防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心理异常和心身的关系等方面,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成为心身医学和变态心理研究的至理名言。内经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它以后,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变态心理的讨论在分类、症状描述、理论探讨、诊治方法等方面也不断深入,但仍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变态心理的系统研究框架,科学的变态心理解释和研究是18世纪以后的事1。(二)西方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研究的历史演变西
5、方的变态心理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60年),他把心理异常归结为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的失衡,认为心理疾病有其器官上的原因,必须进行医学治疗,反映了变态心理研究的生物模式思想:他还把心理异常现象分为躁狂、忧郁和诲妄三大类。公元前100年,希腊另一名医生Asclepiades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等术语。这些均说明古希腊学者对心理变态已有初步认识,并指出了心理异常和人脑的联系。中世纪(公元4761700年)被称为是黑暗时代,由于神学和宗教占统治地位,心理异常现象被看作是魔鬼力量的体现,不
6、同的心理异常是由于附体魔鬼的不同特点造成的,治疗心理异常就得采用“驱魔手段,即用残酷的禁闭、停食、拷打、水淹和火烧等方法处理精神病患者,给他们带来悲惨的后果。17世纪以后,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医学逐渐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心理异常被看作是精神病的表现,它需要治疗。从此,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一起作为科学逐步发展起来2。(三)现代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发展里程现代变态心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变更历程:(一)从黑暗到复兴:法国医生Pinel(17451826)是这一变更历程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精神病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主张给予精神病人以人的待遇、并亲自解开精神病人身上的锁链,使精神病收容所状
7、况完全改观。这种对心理异常者的同情和人道主义精神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性主义思想逐步取代神权思想,解放精神病人的运动提到了议事日程。(二)从思辨到实验:德国精神病学家Kraepelin(18561926)是这一变更历程的代表人物,他改变了心理异常讨论的思辨方法,通过实验把变态心理学和现代医学联系起来。他跟随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里研究了药物对人的心理作用、精神病人的反应时间、工作曲线、记忆、思维、情感、人格和书写特点等,提出了变态心理的许多研究课题。(三)从外因到内因: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FreudS 18561939)是这一变更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改变了
8、以往只注重精神病人外在因素和生理病因的看法,而重视病人的内部冲突和动机,使心理异常的研究变成探究内心动力的精神分析。尽管他的理论体系有明显的错误和弊端,尤其受到注重外因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批评,但仍旧是变态心理研究的一块重要基石。(四)从医院到社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异常的研究更加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精神病人的防治工作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一大批学者主张变态心理的研究要放弃对病人内部作用的探讨,而重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各种因素对人心理的致病机制,认为任何人在相应的内外紧张刺激作用下都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社区环境不良、对人缺乏支持是人精神崩溃的重要原因,
9、心理健康的研究要重在社区预防和促进,这一变更使得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在世界范围深入发展,变态心理的研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3。二、当代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先后出版了许多变态心理学著作和精神病学教材,比如张伯源等编著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005年5月修订出版;王登峰著变态心理学,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10月版;刘毅著作 变态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版;刘新民、李建明著变态心理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版;王玲变态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郑晓边主编变态心理与健康2007第
10、2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建平编变态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四川大学法学院王建平编变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比如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郝伟主编精神病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何伋等主编精神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 年版;何伋等主编精神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 年年版;张亚林著精神病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通过比较可以看出,20世纪80-90年代的张伯源变态心理学和王登峰变态心理学,基本上都是以普通心理学学科体系为参照,先部分后整体,先单一后综合,先轻度后重度。章节次序是认知障碍(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
11、维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和行为障碍、神经症、心身障碍、精神病,随后就是应用领域,比如成瘾行为、迷信心理等。但21世纪新出版的两个王建平著作的变态心理学都参照CCMD-2-R或CCMD-3编辑成了临床精神病学体系,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都编写到神经症、心身障碍、精神病的后边。钱铭怡主编变态心理学则干脆就是CCMD-3精神疾病分类的理论实践扩展,精神分裂症作为重度精神疾病直接进入第三章,心理过程障碍纯粹没有,人格障碍放在重度、中度精神疾病后边。至于精神病学则基本按照临床实践来编写,正好与早期变态心理学体系相反,先严重后轻度,先药物治疗后心理治疗,先综合后单一。所以章节顺序是器质
12、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精神活性物质造成的精神疾病、心身疾病、身心疾病、心境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等。总体的趋势是变态心理学体系精神病学化,无论医学出身的精神病学家还是心理学出身的变态心理学家,都是这个走向。这并不是好事,它意味着变态心理学作为一们学科的消失。它使用的概念与心理学不再有关联,几乎只有人格障碍还是心理学词汇,其它概念都是临床概念。象心境障碍这样的概念,无法纳入心理学体系。大学心理学系开设变态心理学课程,与前期所学习的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基础课程之间成了两张皮。至于心理咨询师考试,学习了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反而考不过非专业的农学学生,原
13、因在于心理咨询师考试教材体系完全是精神病学,这个体系的学习使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严重的错位和混乱,心理咨询师考试基本精神病学化、临床化、医学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0年前关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心理保健概念的争论,今天看来已经没有意义。教育部管辖的中小学的心理保健采取了教育模式,无论是共青团、学生处还是心理咨询室,都坚持着发展教育模式;而心理咨询师考试,因为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负责,选择了医学模式,于是变态心理学也不得不医学化、精神病学化。为此心理学家要么教育学化要么医学化,纯粹的心理学家既不能做心理咨询师,也做不了心理辅导员。 三、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整合设想变态
14、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和预防,它也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和假设。历史的原因,民众都不喜欢变态心理、精神病这样的词汇,尽管学者可以三番五次告戒公众,变态心理、精神病有轻重之分,大多数精神病人并不会打人毁物,但民众还是不喜欢甚至恐惧变态的人、精神病人。于是,学者们作了许多探索,比如把轻度精神病称为心理变态、心理障碍,倡导心理卫生,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开展心理教育。但不管做什么,都必须研究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
15、学、发展心理学等常态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既然变态心理学已经精神病学化,而精神病又难以为大家接受,我们不妨来个整合,取消这两个名称,整合成心理疾病学,或者就叫病理心理学。干脆让精神病学这个概念成为历史。心理疾病总没有精神病那么可怕,所有心理过程、人格方面的障碍以及神经症、精神病统一为心理疾病。有利于学术交流,也有利于科学普及。况且,mental本身也可以翻译成心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就是这样对应翻译的。当然,学科概念的约定速成是很难改变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笔者主张心理疾病学既包括变态心理学中原有的基础理论,也包括精神病学的治疗技术。注释:123 张
16、伯源等编著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修订版参考文献:1王登峰著变态心理学,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10月版2刘毅著变态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版3刘新民,李建明著变态心理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版4王玲著变态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5钱铭怡著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6郑晓边主编变态心理与健康,2007第2版7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建平编变态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8四川大学法学院王建平编变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9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10郝伟主编精神病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11何伋等主编精神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 年版12张亚林著精神病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