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05播州区桂花大道延伸段道路工程项目承包人通用报审表承包单位: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合同号:1监理单位:中铁二院(成都)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编 号: 致: 桂花大道延伸段道路工程隧道标总监办 (监理机构) 今上报桂花大道延伸段道路工程第一标段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报告,请予以审核审批。(附件)桂花大道延伸段道路工程第一标段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报告 项目经理部(章) 项目经理: 日期: 总监理工程师办公室审核意见:监理工程师: 日期: 建设单位指挥部审核意见: 签字: 日期: 注:1、本表用于承包单位就A类表中其它表所未能包括的事项向监理申报。2、若申报内容需建设单位审核,则需报送至项
2、目业主指挥部,否则只需总监办审核签字。桂花大道延伸段道路工程第一标段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报告桂花大道延伸段道路工程第一标段项目经理部2017年03月桂花大道延伸段道路工程第一标段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单位:桂花大道延伸段道路工程第一标段项目经理部项目负责人:张孟涛报告审核人:杨凯评估小组长:康杰评估小组人员组成序号姓名专业职称职务签字1杨凯土木工程工程师审核2康杰工程力学助理工程师组长3陈建华土木工程助理工程师成员4张继顺工程师成员5莫让钦土木工程助理工程师成员6成员7成员目 录第一章 概述1第二章 工程概况4一、工程概况4二、技术标准4三、施工单位简介5四、沿线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6
3、第三章 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13一、风险评估过程13二、风险评估方法14第四章 隧道工程专项风险评估21一、施工程序分解21二、风险源普查21三、风险源普查清单22四、风险分析22五、风险评估23六、重大风险源风险评估24第五章 风险控制措施及建议34第六章 评估结论44一、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44二、重大风险源存在部位及方式44三、评估结果分析44第一章 概述一、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简介(一)、评估目的隧道工程施工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组织实施困难,作业安全风险高居不下,一直以来是行业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在施工阶段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施工安全风险估测,能够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改进施工
4、措施,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是隧道工程设计风险评估在实施阶段的深化和落实,根据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内容,辨识和评价该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源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其基本目的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为隧道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实现安全生产,使事故和危害引起的损失最少。本次评估的目的是在对播州区桂花大道延伸段经三岔台湾村至绕城高速三岔收费站出口道路两阶段施工图初步设计文件、播州区桂花大道延伸线道路工程第一标段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等项目建设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同
5、类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安全事故特点,辨识该项目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作业活动、作业环境、施工设备、危险物品等所潜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求明确各类危险源的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而从安全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提高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的本质安全度,实现安全生产。(二)、评估原则本次评估以国家现行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为依据,以播州区桂花大道延伸段经三岔台湾村至绕城高速三岔收费站出口道路两阶段施工图初步设计文件、播州区桂花大道延伸线道路工程第一标段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为基础,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规范的评估程序,遵循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6、有关要求,坚持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针对性等原则,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开展该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三)、评估内容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包括总体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两项内容。1、总体风险评估隧道工程开工前,根据工程的地质环境条件、建设规模、结构特点等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估测隧道工程施工期间的整体安全风险大小,确定静态条件下的安全风险等级。属于静态评估。2、专项风险评估当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等级达到级(高度风险)及以上时,将其中高风险的施工作业活动(或施工区段)作为评估对象,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施工工法,分解施工作业程序,结合工序(单位)作业特点、环境条件、施工组织等致险因子及类似工
7、程事故情况,进行风险源普查,并针对其中重大风险源进行量化评估,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将总体风险评估等级为级(高度风险)作为评估对象,根据其作业风险特点以及类似工程事故情况,进行风险源普查,并针对其中的重大风险源进行量化估测,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属于动态评估。本次评价的重点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播州区桂花大道延伸线道路工程第一标段项目建设中的隧道工程,通过逐一总体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后,对其中属于高度风险的各类风险源进行专项评估,建立风险源普查清单,并通过风险分析和估测,确定重大风险源及其风险等级,继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及建议,得出评估结论。(四)、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依据1、法律法规及政府文
8、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最新修订)标准编号:978-7-5093-5610-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8第6号,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2年最新修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于2011年12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决定第二
9、次修正);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修改,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66号,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6年第6号);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交通部令第1号,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关于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试行工作的通知(交质监发2011217号,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技术标准及规范公路桥梁和隧道工
10、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011年4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l-201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2016);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47-2004);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安全带(GB 6095-2009);安全帽
11、(GB 2811-2007);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T6067-2010);机械安全 防护装置 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GB/T 8196-2003);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50065-2011); 用电安全导则(GB/T13869-2008);有毒作业分级(GB/T12331-1990);噪声作业分级(GBZ/T229.4-2012);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 77-2010);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B05-2015);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安全预评价导则(AQ8002-2007)
12、。3、 建设项目相关文件播州区桂花大道延伸段经三岔台湾村至绕城高速三岔收费站出口道路两阶段施工图初步设计文件;播州区桂花大道延伸线道路工程第一标段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第二章 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播州区桂花大道延伸段经三岔台湾村至绕城高速三岔收费站出口道路工程起始于播州区龙坑镇桂花大道与东南大道交叉口,止于播州区三岔镇绕城高速三岔收费站出口,路幅宽度40米,全场9.426公里,播雅隧道为该项目的节点工程。桂花大道延伸段道路工程第一标段起讫里程为K0+0K2+500,其中播雅隧道左幅起讫里程ZK0+400ZK2+2475,全长2075m,右幅起讫里程为YK0+402.279YK2+482,全长207
13、9.721m,均属于长隧道,其余为路基里程,隧道围岩分级为III-级,地形较陡,暗洞段落地表埋深约25m-160m,掌子面高度为9.42m-11.86m,宽度为16.45m-17.03m,面积为123.31m2-163.21m2,隧道穿越段存在煤层、溶洞、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地质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大。播雅隧道左幅下穿和平站场里程桩号为ZKO+815-ZK0+870,穿越长度为55米;右幅里程桩号为YK0+840-YK0+890,穿越长度为50米,穿越岩层为灰岩W2,铁路轨面至隧道拱顶深度为2729米。隧道掌子面高度为11.86m,宽度为17.03m,面积163.21m2,为隧道重要节点工程。
14、二、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路,50Km/h;2、隧道建筑限界:隧道主洞建筑界限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1-200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及参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拟定;3、公路设计荷载:公路-I级;4、隧道设计使用年限:不小于100年;5、抗震设计:本隧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按7度采取抗震措施;4、其余技术指标:均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1-200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及参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及招标文件执行。三、施工单位简介“中国建筑”是中国最大建筑房
15、地产综合企业和中国最大国际承包商;2011年8月29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入选中国建筑施工企业联合会评选的中国建筑500强,排名第5位。是2007年度财富杂志评出的“中国地区最受赞赏公司”五家内地企业之一;连续三年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中央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被评为2006年“中国最佳诚信企业”、“中国优秀企业形象十佳单位”、被中宣部和国资委评为国有企业九大典型之一。截止2006年,公司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及发明奖51项,各类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17项,获得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112项,同时还获得115项鲁班工程参建奖。中建总公司曾经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目前经营区域主要分
16、布于全球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除台湾省外均有经营业务开展。“自 1982年公司组建到2011年底,中建总公司共承接合约额近4万亿元人民币(以下同),完成营业额约2.3万亿元,2011年公司的资产总额超过 5000亿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建筑业翘楚。中建总公司从1984年起连年跻身于世界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行列,2011年排名第20位。自2007年开始中建总公司成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2011年排名财富500强第147位,2012年位居财富500强第100位.中建总公司始终以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推动,截至2011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及发明奖56项,获得詹天佑土木工
17、程大奖31 项,获得各类省部级科技奖766项,拥有国家级工法141项;拥有各类专利等知识产权1582余项。荣获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项鲁班奖171项,获奖数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中建总公司始终坚定履行作为中央企业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每年为社会创造约80万个工作岗位,相当于约80万个家庭250万人员在中建总公司的带动下奔向小康,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建总公司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资本运作和创新发展。2007年,中建总公司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等4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9年7月29日在上海证
18、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超过500亿元人民币。2010年,中建总公司又成功重组新疆建工集团,经营布局进一步优化。四、沿线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1、气候气象本项目地处遵义市受季风影响特别显著。具有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的特点,累计年平均气温14.9,无霜期291天,降雨量1035.7毫米,冬春季节多受北半球移来的寒潮或冷空气影响,冬季风一般多为东北风或偏东风。遵义受偏东北季风影响时,云层浓密低厚,一到夜间云顶辐射冷却,常常产生夜雨。如果这时再遇上偏南气流北上在川黔间与偏北气流汇合,往往在3300米高空形成一长江切变线,或在近地层形成一云贵准静止锋,阴雨绵绵的天气就更长。4月中旬西南季风北上,阴云密布
19、天气减少,晴间多云日数增多,温度显著上升。由于遵义所处纬度低,日光照射强烈,连晴三天温度就可能升至30以上。由于夏季风(西南气流)北上,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席卷而来的水汽大量增加,4月16日前后遵义进入雨季,中到大雨天气常常出现。当夏季风56月移到长江流域与偏北气流相会时,便形成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遵义市地处长江上游,也同样会产生降雨量大、降雨次数多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继续增强,西南气流继续北推,遵义市处于纯粹的西南季风控制下,梅雨天气便开始结束,进入连晴高温少雨的干旱天气。9月中旬夏季风逐渐减弱南退,冬季风逐渐增强南下,持续的秋雨天气便开始在遵义出现。以后冬季风基本控制遵义时,又转入云低阴沉的多
20、小雨天气。遵义市地处低纬,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到达遵义已大大减弱变性,所以在冬季1月最冷时期极端最低气温只有-7.1(1977年1月30日)。而在夏季又常受西南季风影响,历年最热时期极端最高气温也只有38.7 (1953年8月18日)。因此遵义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丰沛,气候宜人。春季(35月):春暖风和而时有倒春寒;季平均气温15.3左右,总降水量接近300mm。春季气温回暖较早,晴天日数增多,一般在4月初稳定通过10初日,但气候极不稳定,3月下旬到4月上旬常常有倒春寒出现。由于冷暖空气交汇频繁,4、5月份时有冰雹发生,个别年份还会带来较重灾害。雨季开始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夏季(68
21、月):初夏多雨,盛夏多旱,但热而不酷;季平均气温24.1左右,总降水量400500mm。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下旬,达37.4,但每年35的高温天气仅15天。夏季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特别是初夏6月为一年中雨量最多的月份,多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某些年份有较重洪涝灾害发生。盛夏78月常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常有伏旱出现。秋季(911月):秋温陡降,时有秋风、绵雨;季平均气温16.1左右,总降水量240280mm。秋季由于夏季风急剧南退,冬季风南下,降雨量明显减少,气温显著下降,阴雨天数逐渐增多。9月上旬时有秋风出现,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有一半以上的年份有绵雨天气出现,绵雨较重年份还影响
22、“三秋”生产。雨季结束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冬季(122月):冬无严寒,阴雨寡照且时有凝冻。季平均温度5.5左右,总降水量6070mm。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下旬,达-7.1。冬季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形成滇黔静止锋,造成我市多阴雨寡照,是全年各季中辐射最少的季节。最冷时段往往出现在隆冬1月,并常伴有凝冻发生。2、河流水文(1)水文测区的河流均属于长江系一级支流乌江水系,二级支流北部为湘江水系,南部为岩底河水系。研究区内河流均属雨源性河流,流量随降水多少变化而变化,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最大年最小年比值为2-3倍。枯水期出现在11月到次年4月,干旱期出现在7月至8月流量最小。(2)地下水根据拟建
23、隧道调查区的地层岩性、含水岩组、岩溶发育情况以及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将本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溶水三大类型。同时,根据含水岩层组合关系,又将碳酸盐岩岩溶水进一步划分为碳酸盐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溶洞裂隙水两大亚类。由于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存在差异,故将研究区内隧址段涉及的含水岩组划分为强富水、中等富水及弱富水三个等级。(3)动态变化特征隧址区内,夜郎组中断(T1y2)、茅草铺组(T2m)含水岩组受地层岩性与局部地形地貌控制,地下水常就近排泄于沟谷、洼地,径流通道畅通,途径较短,补给面积小,因此区内排泄点普遍动态变化大,呈现季节性变化。夏季暴雨后,地下水水位
24、暴涨,流量增大数倍至数十倍,水变浑浊。(4)水化学特征经取地表及地下水样实验,根据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009年版)判定:全隧非煤系地层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按类环境、A类环境和对钢筋的腐蚀等级均为微。煤系地层(P2L)段落地下水在类环境中对钢筋混凝土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及钢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5)隧道涌水量预测隧道涌水量的大小受到地层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岩溶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隧道即使穿过相同地层,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岩溶发育程度和出露条件下,其涌水量也可能会有较大差别。隧洞共计4段(左线里程:ZK0+400ZK0+970、ZK1+
25、080ZK1+400、ZK1+680ZK2+040、ZK2+180ZK2+460;右线里程段:YK0+400YK0+970、YK1+090YK1+420、YK1+670YK2+060、YK2+180YK2+465)穿过裸露型岩溶含水层。其中进口的ZK0+400ZK0+500、YK0+400YK0+450段和出口隧洞ZK2+240ZK2+460、YK2+260YK2+465段埋深较浅,位于岩溶地下水垂直循环带内,又因其位于水文单元的排泄末端,地下水流速度相对较快,溶蚀能力强,因此以上段落岩溶发育程度强烈。其余可溶岩段落(左线:ZK0+500ZK0+970、ZK1+080ZK1+400、ZK1+6
26、80ZK2+040、ZK2+180ZK2+240和右线:YK0+450YK0+970、YK1+090YK1+420、YK1+670YK2+060、YK2+180YK2+260)受地形、地层岩性和构造控制,均位于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内。隧道进出口均穿越铜锣井背斜东西两翼茅草铺组(T1m)地层,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该地层中溶蚀管道、落水洞等强烈发育,富水性不均匀,地下水埋藏较浅,且多以管流形式赋存,所以隧洞通过此段时发生涌突水的风险较高。隧道洞身段两次穿越夜郎组二段(T1y2)灰岩地层中,亦分布于铜锣井背斜的东西两翼,沿南北方向呈条带分布,岩性为薄至中层灰岩、泥质灰岩,且其上下地层分别为T1y1
27、、T1y3,地层岩性以页岩和泥岩为主,隔水性较好,从而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和对可溶岩成分的溶蚀、溶解作用,造成了该段岩溶发育程度强烈,溶蚀形态多样。出露区岩溶亦强烈发育,岩溶形态类型主要以落水洞、岩溶大泉、溶槽和岩溶洼地为主。地下水主要以地下暗河和多个岩溶泉点形式分散排泄,出露泉点可达36L/s。经对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隧道充水条件并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气降水、地表水的直接入渗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本次根据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预算方法。隧道各段涌水量采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大气降水入渗法和地下水动力法进行预测,并进行对比。对地下水径流模数法、降水入渗法和地下水动力学法预测结果
28、综合分析,分别取三种方法的最大值,全隧正常涌水量约为11564m3/d,预测最大涌水量约为50376m3/d。由于两条隧道所处的岩溶水的垂直分带区域(水平循环带)和含水层的厚度、岩性基本一致,线间距仅35m,因此两座隧道的涌水量基本接近,但由于该区域内地下水的径流方向为近垂直线路方向,且从线路左侧向右径流。如先开挖左侧或同时开挖时,线路左侧具有截排水功能,因此水量相对较大,且本次预测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均考虑线路所走廊道区域的涌水量,因此以上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是按照两条隧道水量之和考虑。(6)水压隧址区内有溶洞、断层、褶皱等不良地质及构造,易形成富水通道,尤其岩溶易造成高压水问题。根据
29、隧道埋深和地下水水位线,同时结合隧址区地形地貌、岩溶发育情况、构造及岩溶水分布特征等条件对全隧进行分段。推测隧址区可能产生较大水压的段落和最大作用水头。全隧分段、埋深、推测最大作用水头、折减系数及预测水压详见表1表1隧道洞身段水压预测一览表序号里程长度(m)埋深(m)推测最大作用水头(m)c预测水压(MPa)1(Y)K1+090-(Y)K1+400310100-160800.60.3-0.482(Y)K1+670-(Y)K2+04037070-120700.60.2-0.42以上两段由于上下地层均为隔水层,在其中产生了较大的水头和水压,施工期间应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和支护措施工作。使用期间,考虑隧
30、道周边地下水全排放。(7)隧道涌(突)水分析及评价隧道经过的地层以可溶岩地层为主,且可溶岩和非可溶岩地层交替出现,线路标高多走形于岩溶水水平循环带内,岩溶和岩溶水均强烈发育,位于可溶岩和非可溶岩接触带及储水构造核部区域极易出现涌水突泥现象,造成施工安全事故,因此隧道开挖过程中遇到溶洞和岩溶管道时发生涌水突泥可能性较大。施工过程中,位于可溶岩段落极易出现涌水现象,隧道施工应做好排水应急措施,同时全隧须加强超前地质预报。3、工程地质情况(1)地层岩性根据地质调绘及钻探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查明,隧址区内地层岩性从二叠系到第四系均有分布,其中可溶岩地层有二叠系上统松子坎组(T2s)页岩夹灰岩、泥质灰岩、
31、白云质灰岩,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非可溶地层有夜郎组二段(T1y2)灰岩夹泥质灰岩,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灰岩夹硅质灰岩,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非可溶地段有夜郎组三段(T1y3)紫红色泥岩、页岩,夜郎组一段(T1y1)杂色泥岩、页岩及泥灰岩、间夹泥质灰岩。二叠系下统龙潭组(P2l)黏土岩、粉砂岩、煤层和碳质页岩。局部有薄层第四系覆盖,按地层的地质年代、形成机制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根据钻孔揭露情况自地表往下各地层主要特征分述如下:人工填筑土(Q4ml):杂色,以场坪填方和路方为主,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附近和
32、铁路路基,成分主要为碎石土,级配较好,碎石粒径48cm,母岩成分主要为灰岩和泥质灰岩,级配较好,较密实,填筑年代小于2年。淤泥质粘土(Q4dl+pl):深灰色、灰黑色,呈软塑状,略有腐腥味,具有一定的成层性,局部含淡黄色细砂。厚度34m,在CZ-SD-03#孔有揭示,且埋深较深,埋深17m;CZ-SD-10#孔溶洞中亦揭示该层,具有一定成层性,呈软塑状,有腐腥味,厚度约0.5m。黏土(Q4dl+pl):褐黄色、褐红色为主,程上硬下软的特征,表层多呈硬塑状,下伏多呈可塑状,刀切面光滑,多分布于隧道洞身段岩溶槽谷中,厚度221m不等,坡脚区域分布大多较厚。黏土(Q4el):褐红色为主,表层多呈硬塑
33、状,岩面附近多呈可塑状,多分布于隧道洞身段坡面上,厚度15m,局部地表溶槽底部较厚。二叠系上统松子坎组(T2s)页岩夹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灰黄色,灰绿色,夹薄层灰岩和泥灰岩不等厚互层,隧道进口穿越该层,岩层厚度约2040m,夹层厚度不等,岩性杂乱,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浅灰、灰色,薄层状为主,多夹白云质灰岩和砂屑灰岩,厚190500m。为本隧道主要经过的地层。岩溶和岩溶水均强烈发育。夜郎组三段(T1y3)泥岩、页岩:淡紫、灰色页岩,薄层状,其总层厚度约76207m。夜郎组二段(T1y2)页岩夹泥质灰岩:灰色、暗灰色,薄层状。岩层总
34、厚度约109209m,夹灰岩,具斜层理。夜郎组一段(T1y)杂色泥岩、页岩及泥灰岩:灰色、暗灰色,夹24层灰绿、黄绿色水云母黏土岩,总厚度约59m。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灰岩夹燧石灰岩: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及燧石灰岩为主,厚度为4977m,顶部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水云母黏土岩。二叠系下统龙潭组(P2l)黏土岩、粉砂岩、煤层和碳质页岩: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硅质灰岩及泥灰岩夹泥页岩,顶部为灰色黏土岩、粉砂岩、煤层和炭质页岩,局部夹灰岩,厚99147m。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浅灰至深灰色,厚度、块状生物碎屑灰岩及燧石条带灰岩,岩层总厚度
35、约95230m,局部夹黏土层、碳酸锰锰矿、菱铁矿夹煤层及粉质砂泥岩。(2)地质构造隧址区主要发育铜锣井背斜,铜锣井背斜:该背斜呈北北东向贯穿遵义市和播州区区域,南西端在同兴附近结束,北东端在湘江的东北方向礼坟坝附近进入湄潭幅,延伸长度大于26km,背斜及两翼较陡,斜角多在50以上,呈束状展布。沿走向于北西,为歪斜状皱褶。受该背斜影响,在核部附近形成F1断层(逆断层),且两翼地层对称出现。拟建隧道线路全段以大角度越铜锣背井斜,线路与背井斜轴线交角约80,该段背斜轴向为23E,两翼为三叠系茅草铺组(T1y)三段,核部为夜郎组(T1y)一段、二段、二叠系长兴组(P2c);轴部及两翼岩层倾角较大,一般
36、在4560,西翼被断层切穿,地层明显变缓,由西到东为50降低至14。F1断层:产状31063,长度约10.2km,发育于龙潭组(P2l)煤系地层中,走向与背斜轴线平行,为逆断层。断层两侧岩层存在明显错动,破碎带宽约10-20m。4、 地震情况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该地区二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按地震烈度度设防。五、本次评估主要工程规模(一)、本次评估隧道工程简介 本次评估隧道工程一览表播雅隧道起讫桩号左线ZK0+400ZK2+475右线YK0+402.279YK0+482长度()20752079.721洞门型式进口(小里程)端端墙式
37、端墙式出口(大里程)端倒斜切式倒斜切式级695599.721级570590级810890坡度()坡长()0.5/500、2.9%/15750.5/497.721、2.9%/1582通风压入式通风、电光照明压入式通风、电光照明播雅隧道进口第三章 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一、风险评估过程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交质监发2011217号)所作的明确规定,风险评估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准备阶段(1)成立专项评估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其中小组负责人应有5年以上工程管理经验;(2)明确评估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和标准,了解同类工程的事故情况;(3
38、)现场查勘评估对象的地理、水文、气象条件,收集工程建设有关资料。(二)、开展总体风险评估根据设计阶段风险评估结果类似结构工程安全事故情况,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本项目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估测施工中发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确定项目总体风险等级。(三)、确定专项风险评估范围总体风险评估等级达到级(高度风险)及以上的隧道工程,应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其他风险等级的隧道工程可视情况开展专项风险评估。(四)、开展专项风险评估1、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施工方法,分解施工作业程序;2、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结合工序(单位)作业特点、环境条件、施工组织等致险因子,辨识施工作业活动中典型事故类型,建立风险源
39、普查清单;3、对风险源进行风险分析和估测,确定重大风险源及其风险等级。(五)、确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接受准则的相关规定,明确重大风险源的监测、监控、预警措施及应急预案。开展总体风险评估前期准备确定专项风险评估范围编制评估报告得出评估结论提出评估对策措施建议开展专项风险评估选择评估方法图3-1 安全风险评估程序流程图二、风险评估方法1、隧道施工专项评估方法1)专项风险评估思路专项风险评估是指将总体风险评估等级为III级(高度风险)及以上隧道工程中的施工作业活动(或施工区段)作为评估对象,根据其作业风险特点及类似工程事故情况,进行风险源普查,并针对其中的重大风险源进行量化估测,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
40、措施,属于动态评估。其评估思路如下:将隧道施工工序分解;结合分解的工序,进行危险源普查,列出风险源普查清单。用系统安全方法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性评估;选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量评估2)专项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源普查、辨识、分析,并针对重大风险源进行估测、控制,具体见专项风险评估流程图。成立风险评估小组风险源辨识施工作业程序分解分析主要事故类型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相关人员调查评估小组讨论 专家咨询风险分析分析事故的致险因子确定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系统安全工程方法动态评估 风险估测一般风险源检查表法LEC法重大风险源风险矩阵法 指标体系法隧道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措施
41、建议 图3-1 专项风险评估流程图2、其它专项风险评估方法、鱼刺图法鱼刺图法即为因果图分析法,是用因果分析图分析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由此原因可能导致后果的一种管理方法。由于因果分析图形状象鱼刺,所以又称为鱼刺图。它由结果、原因和枝干三部分组成。结果:表示期望进行改善、追查和控制的对象。原因:表示对结果可能施加影响的因素。枝干:表示原因与结果、原因与原因之间的关系。中央的枝干为主干,用双箭头表示。从主干两边依次展开的枝干为大枝(大原因即直接原因),大枝两侧展开的枝干为中枝(间接原因),中枝两侧展开的枝干为小枝(造成间接原因的上一层原因),用单箭头表示。在一个系统中,下一阶段的结果,往往是上一阶段
42、的原因造成的。用鱼刺图(因果图分析)法,通过一张图,可把引起事故的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直观地表述出来,用以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和研究预防事故的措施。 图3-3 鱼刺图专项风险评估方法 、LEC评价法LEC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与系统风险率相关的3种方面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方面分别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对这3种方面分别进行客观的科学计算,得到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即根据施工经验和估计,分别对
43、这3方面划分不同的等级,并赋值。具体如下:I、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分值为1,表示可能性小,完全意外;分值为2,表示不经常,但有可能发生;分值为3,表示很有可能;分值为4,表示完全可以预料,必定要发生。II、E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分值为1,表示人员极少暴露在危险环境中,每月还不到一次;分值为2,表示每月多于1次地暴露在危险环境中;分值为3,表示每天暴露在危险环境中;分值为4,表示长时间持续地暴露在危险环境中。III、C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分值为1,表示人员受轻伤,经济损失很小;分值为2,表示人员受重伤,有一定及经济损失;分值为3,表示一人死亡,有较大的经济损失;分值为4,表示数
44、人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根据施工经验,风险分值划分为4级:D27,风险级别为1;16D27,风险级别为2;8D16,风险级别为3;D8,风险级别为4。其中,风险级别为1、2级的属于重大风险源,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重点控制;风险级别为3、4级的为一般风险源,用企业现有规章制度进行预防和控制即可。、重大风险源的风险估测采用风险矩阵法和指标体系法,事故可能性、事故严重程度及专项风险等要素的等级划分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I、事故可能性等级划分标准重大风险源事故可能性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0,其中P=R,按四舍五入计算取整。表3-3 典型重大风险源事故可能性等级划分计算分值P等级描述等级P14分以上等级IV(很可能)46P14等级(可能)33P6分等级(偶然)2P3等级(不太可能)1R为施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赋予分值;为折扣系数,与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分值M相关联,具体情况如表3-4所示。表3-4 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分值与折减系数对照表计算分值M折减系数M121.29M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