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门孔读后感 门孔在中有两个含义,一是谢晋导演的弱智儿子阿三,每天站在门前从门孔注视爸爸回家。二是谢晋导演的门孔也是全国观众的门孔,大家在那里看到很多精彩绝伦的好片子。可以说我们这代人就是看着谢晋导演制作的电影,电视剧走过的,我们得到了太多的教益和启迪。 以阿三不知道什么是死亡开头,然后引出谢晋导演的儿女,四个孩子,脑子正常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谢衍,两个弟弟也就是阿三阿四都严重弱智,而姐姐的情况也不好。整天看门孔的阿三又早早地夭折了。更可悲的是,他的大儿子谢衍,家里唯一的正常人,从国外留学回的典雅君子,一辈子没结婚,五十九岁就得了不治之症,竟先他而去。他是谢晋导演寄预无限希望的唯一继承人。读到这,
2、我感到心在颤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人世间最痛苦的绝别,无法忍受的心痛。老天啊。这是何等的不公,这样的灾难怎么会降临到一个家。一个家庭要有一个弱智孩子,那都是一家人的阴影,这哪里是一个呀。 谢晋导演在中国创造了一个独立而庞大的艺术世界,但是,每天傍晚,他那高大而疲惫的身影一步步走回家门,那是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天地,让人落泪,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一种伟大 谢晋导演把错乱的精神漩涡,筑成了人道主义的圣殿。家里了海内外的客人,他会介绍两个儿子的特殊情况,弱智儿子的每一个动作和笑容,他都是满眼的欣赏。还常带阿四出门,坐在车上,总是不时地问阿四累不累,要不要睡一会儿。真像慈母对襁褓中的婴儿,那神情,能把雪
3、消融。 大儿子离去之后,他几天都很少说话,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唯一的精神之柱没了,无论多么伟大的人,这样的精神打击也难以承受啊。 两个多月之后,家乡的母校打电话,有个纪念活动要让他出席,每逢危难总会想念家乡,今天故乡故宅又有召唤,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活动是他到的第二天举行,心力憔悴的他,似乎一切都放松了,到旅馆倒头便睡,这是真正的家呀。今天只剩他一个人回,他是朝左侧睡的,再也没有醒,这天是2008年10月18日,离他8岁生日还有一个月零三天。 的结尾又写到阿四,他只知道每晚爸爸回接包,拿拖鞋。怎么拖鞋和包都在,爸爸没回。了很多人,很多白花把拖鞋盖住了,他把拖鞋拿起放在门边,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
4、,还有一双拖鞋。 谢晋导演的情与痛,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跃然纸上。让我们真正领略到谢晋导演的胸襟、柔情和慈爱是如何的既同于常人又超越了常人。 作者简介 王志勤,一九四九年生人,教师退休,县作家协会会员,获2018年XX省生活报主办的书香社会,阅读人生主题征大赛活动优秀奖。 第二篇:谢家门孔读后感想谢家门孔 谢家门孔不是按顺序读完的,是我在拿到书不久乱翻的时候看到的,对于作者同大导演谢晋的熟悉是我比较意外的。 谢晋育有三子一女,其中两个儿子患有智障。谢晋对自己的两个个智障儿子不离不弃,不怨天不尤人,文中对他的两个片段描写让人肃颜:一是家里来了客人,不管是明星还是大导演,谢晋都会郑重介绍、邀请自己的
5、智障儿子出现;二是乘车到工作地点途中,一路对随行的儿子关怀呵护。我们是做老师的,我们是最能体谅家长辛苦的人。养育一个孩子已非常不易,更何况是两个智障的孩子,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谢晋让人敬佩的就是他的这一份纯粹的父爱和坚持。对友人,谢晋不势利、不怠慢,从中秋节给一个入狱的官员带去慰问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审查、评论者,尽管在乎、生气,但欢迎真正懂艺术的人审查他的作品,做到了君子的“坦荡荡”。对拍电影,他是“为而无所求”,单纯、执著,倾力追求更高的艺术。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描画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细节。阿四透过门孔往门外看来往吊唁的人,在白花的世界里为父亲摆好鞋,等候父亲的归来。对于以前不
6、了解谢晋的我们也透过了谢家门孔看到了谢晋堪称君子的灵魂。 第三篇:门孔读后感800字本站推荐门孔读后感800字 文/王志勤 我欣赏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语言朴实无华,又饱含着深深的哲理,让人深思,让人感动。 几天前,我细读了门孔,使我感触颇深。文章是余秋雨先生为著名导演谢晋逝世八周年而作。 门孔在文章中有两个含义,一是谢晋导演的弱智儿子阿三,每天站在门前从门孔注视爸爸回家。二是谢晋导演的门孔也是全国观众的门孔,大家在那里看到很多精彩绝伦的好片子。可以说我们这代人就是看着谢晋导演制作的电影,电视剧走过来的,我们得到了太多的教益和启迪。 文章以阿三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来开头,然后引出谢晋导演的儿女,四个孩
7、子,脑子正常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谢衍,两个弟弟也就是阿三阿四都严重弱智,而姐姐的情况也不好。整天看门孔的阿三又早早地夭折了。更可悲的是,他的大儿子谢衍,家里唯一的正常人,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典雅君子,一辈子没结婚,五十九岁就得了不治之症,竟先他而去。他是谢晋导演寄预无限希望的唯一继承人。读到这,我感到心在颤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人世间最痛苦的绝别,无法忍受的心痛。老天啊。这是何等的不公,这样的灾难怎么会降临到一个家。一个家庭要有一个弱智孩子,那都是一家人的阴影,这哪里是一个呀。 谢晋导演在中国创造了一个独立而庞大的艺术世界,但是,每天傍晚,他那高大而疲惫的身影一步步走回家门,那是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
8、天地,让人落泪,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一种伟大.谢晋导演把错乱的精神漩涡,筑成了人道主义的圣殿。家里来了海内外的客人,他会介绍两个儿子的特殊情况,弱智儿子的每一个动作和笑容,他都是满眼的欣赏。还常带阿四出门,坐在车上,总是不时地问阿四累不累,要不要睡一会儿。真像慈母对襁褓中的婴儿,那神情,能把雪山消融。 大儿子离去之后,他几天都很少说话,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唯一的精神之柱没了,无论多么伟大的人,这样的精神打击也难以承受啊。 两个多月之后,家乡的母校打来电话,有个纪念活动要让他出席,每逢危难总会想念家乡,今天故乡故宅又有召唤,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活动是他到的第二天举行,心力憔悴的他,似乎一切都放松了
9、,到旅馆倒头便睡,这是真正的家呀。今天只剩他一个人回来,他是朝左侧睡的,再也没有醒来,这天是2008年10月18日,离他85岁生日还有一个月零三天。 文章的结尾又写到阿四,他只知道每晚爸爸回来接包,拿拖鞋。怎么拖鞋和包都在,爸爸没回来。来了很多人,很多白花把拖鞋盖住了,他把拖鞋拿起来放在门边,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还有一双拖鞋。 谢晋导演的情与痛,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跃然纸上。让我们真正领略到谢晋导演的胸襟、柔情和慈爱是如何的既同于常人又超越了常人。 作者简介 王志勤,一九四九年生人,教师退休,县作家协会会员,获2018年XX省生活报主办的书香社会,阅读人生主题征文大赛活动优秀奖。 第四篇:论孔
10、门之“学”论孔门之学 书院在当代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决不仅仅是诵读经典、演习古代礼仪这么简单。现代学校教育推行的是为人之学,功利之学,受制于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的绝对支配。在民间创办书院,恢复书院讲学传统,其根本宗旨在于接续古人的学统,彻底实现由为人之学向为己之学的过渡,进而有效发挥国学安顿身心乃至化民成俗的作用。程子曰:“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学”既是入道门径,也是一以贯之的成德功夫,书院教师如何自修自学,如何开展讲学并引导学生自觉求学,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更需要回溯到宋明理学乃至先秦儒家经典中去寻找答案。 一、“学”为孔门第一义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1、”。“学”为孔门第一义,“学”字几乎贯穿论语二十篇始终,孔子反复说“学”,就是要把“学”义讲明。“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其实,孔子论“学”即是论“性”。孔门之“学”,既不执于“有”,也不沦于“空”,而是执“有”“无”两端而用其“中”。“学”义不明,或“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此为逐物,或“非外而是内”,此为著空。“学”正是思孟学派心性论的源头,可以从“学”字入手领悟儒家中庸之道的内涵。 孔子为学问之道区分出几个层次: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即性而知之,不是生下来就全知全能,不需要学习就通晓宇宙人生的一切道理,
12、而是“学”达到感而遂通、内外一如的纯熟境界。但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其实,“生知”与“学知”本来就 1 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孔子不说“生知”,而说“学知”,因为“生知”易凌空蹈虚,把修心养性落在“学”字上,学问才真切笃实。 孔子曰“下学而上达”“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而不思则罔”,似乎“学”只是成德功夫的一个环节。但孔子单独说一个“学”,或“好学”时,学而无所学,“学”的内涵就不同了,“学”乃一以贯之彻上彻下功夫。再如,“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事后得,非崇德与”。“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子张问善人之
13、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以上诸章节孔子虽没有直接论及“学”,但从义理上体悟,均是论“学”箴言。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好学”不仅仅是对于学习的一种态度,而是学问功夫和人生境界。只有孔子与颜子才能达到“好学”的境界,论语中其他几处也出现“好学”一词,但涵义有所不同。“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好学”处于“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之间。孔子好学,学而不厌;颜子好学,欲罢不能。“好学”则能学而无所学,颜子屡空,孔子“空空如也”。 以“不迁怒,不贰过”来界定“好学”的内涵,这是
14、孔子论“学”义理最精微的一句,所谓颜子“具体而微”,正从“不迁怒,不贰过”体现出来。要从“不迁怒,不贰过”中读出大学格物功夫来。然而后人的注解均不得要旨,唯有阳明先生一语点破:“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传习录77条记录阳明先生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对于理解论语此章有帮助。 问:“颜子没而圣学亡,此语不能无疑”。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博文约礼,如何是善诱人,学者须思之。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颜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见意。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之正脉遂不尽传
15、矣”。 2 阳明先生在别湛甘泉序中说“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不是凿空杜撰,正与孔子对鲁哀公说“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相印证。孔子在鲁哀公面前称赞颜子好学,其实是说给门下众弟子听的。“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道其不行矣夫”,孔子不能以道济天下之民,只能寄希望于弟子把大中至正之道传承下去。“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心忧道学失传,这是对弟子们的鞭策。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许多弟子亲炙夫子多年,为什么颜子逝世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达到“好学”,可见“好学”之难能可贵。 二、孔子对子贡的数次点拨 对于“学”字的内涵以及如何“学”,唯有颜子体会得真切笃实。子贡在孔门弟子中出类拔萃,孔子在
16、晚年寄予厚望而加以谆谆教诲,但子贡对于“学”自始至终也没弄明白。 阳明在象山文集序中说: “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当时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故子贡致疑于多学而识,而以博施济众为仁,夫子告之以一贯,而教以能近取譬,盖使之求诸其心也”。 孔子之时,佛、老空虚寂灭之说还没有盛行,学者之弊病在于追求博学多识,舍本而逐末,放溺其心而不知求。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贡心外求“仁”,仅从“博施”“济众”之“大”的角度来领会“仁”的内涵。孔子“教以能近取譬,盖使之求诸其心也”,虽说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但仁民爱物的事业是从涵养此心而逐渐扩展出去的,孔子所谓“修己以安人”
17、“修己以安百姓”,孟子则曰“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对子贡说“予一以贯之”,正是要端本澄源,纠正务外而遗内的倾向。 3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曾被孔子表扬“告诸往而知来者”,故这次在孔子面前称自己能“闻一知二”。但以“闻一知二”与“闻一知十”来区别自己与颜子之为学,对于“学”的理解还局限在博学多识上,没有领会孔子问话的意思。对于此章,阳明先生认为:“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功,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惜之,
18、非许之也”。 孔子对子贡并没有放弃,而是寻找机会对子贡进行再次点拨,并且这一次是孔子现身说法。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多学而识之”与“一以贯之”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多学而识之”只是量上的积累,是支离无本之学。既然说“一以贯之”,贯则有所贯,有“多”才能以“一”贯之(一串铜钱,绳子为“一”,铜钱有多枚)。但“多”被“一”所统率,此“学”乃本末终始一贯,是集大成者,“多”不再是数量,而是“大”,系辞所谓“富有之谓大业”。孟子曰:“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守约而施博”,即是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各篇章的
19、编排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但如能领会各章义理,也可理清各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太宰显然是把“圣”等价于博学多能。子贡答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又”字说明子贡已把“圣”与“多能”区分开,可以断定此章记载太宰与子贡的对话,虽在论语中的编排在前,但在时间上发生在孔子与子贡关于“一以贯之”的对话之后。 孔子之所以为圣人在于德行,而不在于见闻之知。但“道”在“器”中,德性之知同时也不离开见闻之知。孔子告诉颜子“克己复礼为仁”,为仁之目在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阳明先生曰:“主宰一正,则 4 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
20、之听”故把“非礼勿视”仅仅理解为不合乎礼仪的就不去看,还只是求仁的初级功夫。其实视听言动也是“仁”之全体大用的展现,“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中庸所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为达道之“用”。“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知“味”其实是知“道”。不仅耳闻目睹可以体现“仁”之流行发用,人之四体也是弘道的中介。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可见,子贡增加一个“又”字,相对太宰来说认识是更到位的。但也正因为加此“又”字,子贡把“圣”与“多能”区分开的同时,也把“下学”与“上达”割裂开,仍然没有领会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内涵
21、。只有天命所赋之“一”与后天积学之“多”,而没有“贯”,“一”则落空,“多”则支离。正如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说:“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若曰两物,则既为两物矣,又何可以言本末乎。”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子贡不能理解“一”与“多”、“下学”与“上达”之间的辩证关系。“固天纵之将圣”,意味着圣人是天生的,不是通过后天积学而至。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这段对话应该发生在颜子逝世后。孔子曾对颜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又曰:“用之则行,舍之则
22、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将颜子引为知己,希望颜子多提些问题,而对子贡说“莫我知也夫”。这其实也是对子贡进行开示,尤其是点出“下学而上达”,似乎是针对子贡割裂“圣”与“多能”而因病用药。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5 “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明”,孔子之言为“作”,所言为“经”。子贡不能明白孔子之言,不能“述”,不能肩负传道弘道之重任,故孔子对子贡说“予欲无言”。孔子晚年与子贡最亲近,孔子逝世后,唯有子贡守丧六年,可见师生感情笃厚。子贡敬仰孔子,对于时人批评孔子,子贡总是予以坚决回击。但可惜的是,子贡始
23、终没有领会“学”字的内涵,辜负了孔子一片谆谆教诲之苦心。 三、子游与子夏之争 论语子张篇记录孔子逝世之后孔门众弟子的言论,“学”义难明,弟子们对于如何教、如何学,已经产生了分歧。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游认为“学”有本末之分,老师教授弟子应该引导他们专注根本,先立乎其大,故批评子夏的教学方式“抑末也,本之则无”。而子夏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弟子应该循循善诱,“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因
24、而以“事有终始”来回应子游对其舍本逐末的指责。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夏这句话非常深刻,不论子夏教授弟子的方式方法是否存在问题,但子夏对孔子的思想是有深刻领会的。如果仅从事情上去解读“卒”(终)、“始”,做事情有始有终,只要稍有毅力均可达到,难道这就是圣人的境界。这样理解显然是肤浅的。“终”“始”是心性修养功夫,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 “诚者,物之终始”,“诚”即“不贰”,“诚”是物之“终”,也是物之“始”,故有“终”“始”之别,又“终”“始”不贰,正如系辞曰“一阴 6 一阳之谓道”,又曰“阴阳不测之谓神”。有“终”“始”之别,
25、才能有生成变化;“终”“始”不贰,才能生生不息,所谓“至诚无息”。对于子夏所言“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也应这么理解。 一般认为大学作者是曾子,曾子与子游、子夏均是孔子晚年所收弟子。曾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有对子游、子夏之言进行权衡折衷的意思。孔子反复强调“学”,但到底应如何“学”,有哪些环节,在为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本与末、终与始,这正是曾子作大学所要阐明的。 对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子注解曰:“明德为本,新(亲)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曾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本是对子游、子夏之教学主张进行
26、折衷,而朱子说“本始所先,末终所后”,对本末、终始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且是错误的。 不能静态地看待“本”“末”之间的关系,如“明明德”与“亲民”,在“亲民”的过程中包涵着内外人我之间的转化,“本”转化“末”,“末”在不断归于“本”。“本”既作为发端处,是“始”,也更是行为的归宿,为“终”,孟子所谓“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唯有如此,“本”才是“一以贯之”。 通常说“万事开头难”,“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个“始”,对于事物的发展来说是“本”。如礼记经解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而诗经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个“终”也是“本”。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27、。从“始位”说“道”,“道”须臾不离,易知易行。“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这是从“终位”说“道”,道难知难行。 既然“终”“始”均是“本”,那么,什么是“末”。还没有被“一以贯之”之“一”所统率的“多”,即是“末”。“末”在“本”的统摄范围之外,如君子初立志为学,明明德为“本”,亲民为“末”。“多”被“一”所贯穿,“末”就转化为“本”,就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再如“文王视民如伤”,这是文王尽性功夫,亲民对文王来说不再为“末”,而是“本”。 7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易经以及其他诸经也反复说“终始”而不说“始终”,这是
28、值得注意的地方。说“始终”,就是一个外化的过程;说“终始”,则是内在的,本末、终始一以贯之。 鹅湖之会上朱子与陆象山之间发生“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可以看做子游与子夏之争的继续。“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陆象山批评朱子之学支离,正如子游批评子夏之门人小子“抑末也,本之则无”。 象山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发明本心,“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而读书穷理是次要的,为“末”,不是成圣成贤的必由途径。一般认为,朱子“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象山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如果这样理解朱陆之争,则二人之学不可能会通归一,并且割裂了“本”与“末”、“先”与“后”,没有领会本末终始
29、之间的辩证关系。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功夫修养确实有先后次第,但不是先学支末细节,而后返本守约,不是先“道问学”,而后“尊德性”。须知,博学多识不一定能成就德性,往往是“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一定要认识到“本”是贯穿于先后始终的,君子之学在起点上也要“先立乎其大”。有学生就荀子性恶说问朱子:“或言性,谓荀卿亦是教人践履”。朱子答曰:“须是有是物而后可践履,今于头段处既错,又如何践履”。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点出“格物”,直承孔子之“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不穷理不足以尽其性,这体现出儒家心性修养功夫的笃实,不会凌空蹈虚。 但须注意,大
30、学虽在文字表述上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好像是先格物致知,而后诚意正心,其实不然。正如阳明先生所言:“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格物)工夫始有下落”,才能避免格物致知“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阳明以致良知来解大学致知,也是此意。阳明也强调在人情事变上做功夫,“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但事物不在心外,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故格物功夫由心体发出,又返回心体,本末终始一贯。 8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向心性上“反”,陆象山所谓“发明本心”。但“万物皆备于我”,反求诸己,格物工夫即包涵在其中,一致自然百虑。 阳明先生主张在在人情
31、事变上做功夫,这是格物工夫,但“物”不在心外,意之所在必有其物,故格物致知本身即是诚意正心工夫。“格物”虽是八条目之始,但大学传文没有解释“格物致知”的文字,因为格物不过是“诚意的工夫”。 总之,向自性上“反”,与涵养心体并不断向外扩充,只是修养功夫的一体两面,叙述的角度不同。修养功夫纯熟后,打通内外物我,以至于“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9 第五篇:教室后门开着“窥视孔教室开着窥视孔老师监督学生别变监视 教室后门开着“窥视孔” “今天可真点儿背。”在公交车上,一位穿着校服的高个子男生垂头丧气地跟另外两个背书包的男生抱怨,“今天我们自习课没有老师,大家都想自由活动活动,因为我坐在窗户边上所以就有
32、了为大家放哨的责任。窗户的毛玻璃上有一个小孔,我通常是透过那个小孔监视有没有老师来我们班。今天我刚把眼睛凑到那个小孔上,就看到了另一只眼睛,吓死我了。过了一会儿我们班主任就推门进来把我叫到办公室狠训一顿,还让我写2000字的检查。” 旁边一个男生哈哈大笑后讲道。“我初三的时候,一次上自习的时候觉得教室里太热,就想把窗户打开了,结果用的力量有点儿大了,只听窗外一声闷响,我赶快站起来往窗外看,一看傻了,我们班主任在地上躺着。原来他刚才正站在几块砖头上向教室里偷窥” 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教室后门上,都有一个“窥视孔”或是“透明的玻璃小窗户”。班主任、年级组长或者校领导也都有一个“习惯”,每
33、当走过教室的时候,都会不自然地将眼睛凑到“小窗户”上,从外向里观察一下上课的状况。有许多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就因为这个被学生称为“窥视孔”的小窗户被逮了个正着,下课后立即被“请”到办公室。碰到厉害的老师,还会在后门大喊一声:“某某,你干什么呢。”或是冲进教室,把捣乱的学生给“揪”出来。 老师想做“警察”,学生免不了就要做“小偷”。记者在多所中学的教学楼里发现,许多教室后门的“小窗户”经常被学生用报纸或者布片挡住。迫于老师压力而不能“堵”住小窗户的,每个教室则安排了学生轮流站岗放哨。如果发现有“敌情”,站岗放哨的学生会通过暗号传递消息,互相提醒。 专家观点 老师不要像警察 北京二中分校钱文老师认为,老师像一个“警察”一样,从“窥视孔”监视学生,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不尊重、不信任。我们的“警察老师”千方百计地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时刻准备抓住他们的错误,予以“打击”,那就难怪他们拼命想要挣脱我们的束缚。如此对立紧张的关系,怎能教下去、学下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德顺说:“监护和监督不等于监视。我们的尊重教育在这里表现出了在实践中的复杂性。教师对学生之爱的基础,是以学生为目标的信任和尊重,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精神上的占有和支配,更不是在行动上的控制与责求。师生关系本应该是教学相长,彼此尊重的和谐关系。”第20页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