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感悟6篇 【篇一】 2019年10月28日-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时代使命。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学深悟透做实上下功夫,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一要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二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三要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
2、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四要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五要准确把握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 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要发挥好“领头雁”作用,把全会作出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为必学内容,学原文悟原理。在思想上受到洗礼的前提下,将这种思想灵活转移运用在业务工作中去,发挥职能优势为群众办实事。更要忠诚于党,在理想信念上坚定共产主义,积极发挥自身作用,锻造良好的思想品格作风,积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紧紧向党看齐,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水
3、平。 【篇二】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和明确了我国在当前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方法。如今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阳光大道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不可少,中华“身”仍需适合中华民族的“中药”来补一补。 中华“身”需“中药”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是将表面的病征及发病征的
4、源头都一起根治的方法。人们不断认识事物现象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过程。商君书X8226;更法中有云,“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手段。从根源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深入探寻、认清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把握好我国在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华“身”需“中药”强筋壮骨。强筋健骨是用具有强筋健骨作用的方药,使筋骨强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最好的“强健筋骨”之法。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之际,国家展现出的军备力量
5、,让国内外数亿双眼睛对我国“八块腹肌”瞠目结舌。落后就要挨打,国强则民安,没有过人的现代化军事实力,也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在过去这一剂剂“强筋健骨”的方药辅助下,通过自己不断锻炼和成长,让自己虚弱无力、伤痕累累的身体焕然一新、朝气蓬勃。 中华“身”需“中药”扶正固本。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巩固根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一剂扶正固本之“良药”。两百多年前,受压迫的中国人民正在苦苦寻找着革命的办法。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维新运动,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先辈们深知要把马克思主
6、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中华“身”还需“中药”补。直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取得的成功举世瞩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正在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途。 【篇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为提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提高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仅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素质、促进领导干部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总体上是比较强的,
7、但也应该看到,同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少数领导干部治理能力还有许多与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不足、科学决策能力不足、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依法行政能力不足、沟通协调能力不足、变革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这些不足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领导干部要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方向,坚定不移提升治理能力,切实肩负起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始终做到依法行使职权,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作风,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动改革创新,以良好作风和精神状态投入到改革发展实践中,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 领导干部是
8、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没有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就不会有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就应自觉把提高治理能力摆在关键位置,在提升治理能力上下功夫,以“过硬”治理能力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全面进步。对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坚持从提升系统谋划能力入手,树立全局意识,系统谋划推动改革发展的思路,找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准确方法;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建立完善科学决策机制,提升科学决策能力;要自觉树立法制意识,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树牢创新理念、提升创新能力,积极解放思想,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当好推动改革创新的领头
9、羊,推动各项工作推陈出新、跨越式发展。 对领导干部来说,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基础,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还需要过硬作风作为保障。因此,每名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实干担当作为鲜明底色,注重在实践中提升担当作为的真本领,锤炼敢担当、能担当、会担当的勇气和能力,不断树牢敢于担当、实干苦干的精神,在实干中破解发展难题,用实干担当坚守初心、永葆本色,推动改革发展和治理能力上新水平。同时,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鲜明价值指向,始终做到以“人民需要”为根本导向,以“为民谋利”为根本追求,以“群众满意”为根本目标,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
10、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享有更多获得感。 另外,提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还要完善领导干部责任机制的链条,督促领导干部正确行使职权,要科学用好考核和选人用人“指挥棒”,注重把科学素养和治理能力纳入领导干部培训教育、考核评价、选拔使用过程中,发挥好考核选拔使用的“杠杆”作用,激发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引导领导干部自觉提升治理能力,提升推动改革发展实践实效。 【篇四】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中国之治”将如何获取新思路、新方向。又将如何给予人民群众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
11、感。 随着主题教育与基层工作的有机融合,这些问题在我们学思践悟中逐渐明朗。新时代“中国之治”需要的不是循规蹈矩的“模板”,不是虎头蛇尾的“面子”,也不是避重就轻的“形式”,而是“内外兼修”的“大治慧”。“大”在智慧决策、科学施策,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共建共治,共同推进“中国之治”向纵深发展,共同收获长治久安、文明和谐的幸福感。 法律制度之“治”,既要追根溯源强化建章立制,又要保驾护航推动落地生效。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切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都离不开稳固完善的制度基础,离不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没有法律制度的有效支撑,就没有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但我们也要看到
12、,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背后,更多的是基层干部们恪尽职守的付出。可见,要想切实解决群众问题、社会问题,在不断强化建章立制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严守法律制度“红线”,推动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基层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最后一公里”,每名党员干部都是打通“最后一公里”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一公里”究竟有多远。取决于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能力素质和奉献精神。如果不能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就无法带给群众幸福感。因此,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既要有敢作敢为的担当,也要有善作善成的智慧。力求盘活政策制度,发挥治理实效。 社会道德之“治”,既要由上而下培养公民道德,又要平行推进弘扬社会公德
1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整个社会崇德向善的根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要求道德建设也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当下,为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强化德治成效,国家大力宣传,学校加强教育,企业纳入考核,公民道德显著提升。但仍有许多“漏网之鱼”,社会公德面貌有待改善。并非因为“湖”大“网”小,而是需要一种来自公民之间的平行推力,仅靠由上而下的力量无法织密这张“网”。这就要求每个公民争做生活中的道德楷模,时时以身作则、处处率先垂范,在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同时,积极带动身边人,影响更多人。感召是
14、激发群体活力的重要力量,只有将榜样精神的正能量融入日常生活,充分发挥社会群体间的感召力,才能织出“疏而不漏”的德治之“网”。 生态环境之“治”,既要精准施策加强污染防治,又要正向激励引导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关系到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做到“软硬兼施”。一方面,要将全盘规划与因地制宜融合起来。既要有全局意识,制定环保总体规划方案,又要因时因地制宜,针对性开展治理工作。要考虑当地自然资源、人文风貌,也要考虑人力财力、群众意见。另一方面,要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融合
15、起来。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离不开基层干部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但守护美丽家园仅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还需借助学校、企业、城乡居民等全社会力量。通过正向激励,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能力,共创文明城市,共建美丽乡村,共同谱写生态环境治理新篇章。 群众的幸福感来自全民凝心聚力的“大治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也需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之路上,我们要用“内外兼修”的大智慧助推新时代“中国之治”走向新征程。 【篇五】 近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文章,指出
1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是复兴征程上的坚强领导核心”。全党上下要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深刻内涵,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筑牢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心骨”,牢记责任使命、勇于担当尽责,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速”前进、砥砺奋进。 筑牢“主心骨”就是要在理想信念上毫不动摇。陈希部长的文章全面分析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内涵,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全党前进的唯一出路。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理论上的“突破”,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对党的十九
17、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全面解读,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座谈交流、深入分析研判、讨论辨析,推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全面加强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切实来一次思想上的大洗礼、观念上的大变革,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坚决不打“折扣”、不搞“变通”,牢固树立“主心骨”意识,以“全方位”“无死角”的政治立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为推动社会稳定、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器”。 筑牢“主心骨”就是要在担当尽责上敢作敢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的宗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初心誓言,怀揣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的十九届四
18、中全会更是提出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成效,向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中国共产党一直从未放弃自己誓言,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更不能忘记初心,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职责,锚定目标,专注当下,保持节奏,持续努力,与祖国共奋进。要保持起而行之的使命感、“马上就办”的紧迫感、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安专迷精神、工匠精神担负起使命、承担起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忠诚履职尽责,决不能把“说了”当作“做了”、把“做了”当作“做好了”,要有敢作敢为的“英雄气概”,以诚实的“行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稳步器”。
19、筑牢“主心骨”就是要在直面困难上永不懈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也是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后才迎来了全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想要站稳脚跟,还需广大党员干部不懈努力和全力奋斗,特别是面对困难时,应始终保持昂扬的斗争精神,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一篙松劲”,越是爬坡过坎越应“咬定青山”,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不停步、永向前,才能登顶最高峰。“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我们就要做那把最锋利的钢刀,俗话说“好钢用到刀刃上”,我
20、们就要冲在最前线,以“指哪打哪”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砍断前进路上一切困难,全面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加速度”。 【篇六】 连日来,中央宣讲团成员分赴各地,向干部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此举犹如“星星之火”,推动了基层理论宣讲战线呈现繁荣景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辟了“中国之治”新境界,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必须抬高标杆,把学习和宣讲的责任立起来,让理论宣讲“色香味”俱全。 理论宣讲要“绘声绘色”。在基层,理论宣传“照本宣科”的情况普遍,讲故事、说道理的能力不强,说教式的宣传对群众的吸引力不足,再加之缺乏本土化的解释,极易造成群众的理
21、解困难,直接影响理论作用的发挥。只有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增强“理论话语”的亲和力,才能让老百姓想听、爱听、听得懂。要将理论宣讲与文艺、网络、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相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探索推出宣讲“定制服务”,让群众按需“点单”,用群众想听、爱听、听得懂的理论宣讲方式,“绘声绘色”地把新思想、新政策、新精神的精髓描绘出来,送进群众心中。 理论宣讲要“唇齿留香”。优美的诗句,会让人唇齿留香,生动的理论也可以。理论宣讲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用一系列拿得出、叫得响,讲得透、传得广的宣讲形式,使宣讲方式从传统单一的集中式辅导报告,向分散式百姓化、特色化、
22、文艺化等多元立体宣讲方式转变。要让群众真正愿意听,宣讲员就要走进群众中间,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选择群众喜欢的语言风格,把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唠嗑”“谈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乐于倾听、易于理解,群众再通过同样的形式传播开来,就能实现理论宣讲“一时一地”向“随时随地”的拓展。 理论宣讲要“回味无穷”。基层理论宣讲,“灌输式”难以入脑入心,要让群众听过后“回味无穷”,就要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大白话”。可以尝试现场互动,不仅活跃了气氛,激发了群众想听的兴趣,还能把宣讲的切入点置于群众视角,从大家最关切、感受最深刻的问题现象出发,引导群众从浅层面的认知向理论深度的认识递进,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也可以先让群众阐述生活、工作、家庭、社会中的所见所闻,宣讲员再由此“借题发挥”,从与十九届四中全会精准契合的理论层面加以概括、提炼,使得宣讲紧紧贴近现实,不空洞、不乏味,在意犹未尽中提升对宣讲的期待。 学懂弄通会用是理论宣讲的目的,但怎样才能让群众学懂弄通,既要有技巧也要有智慧。当理论宣讲实现“色香味”俱全,就能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群众受到党的理论的惠泽。第13页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