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统民窑青花瓷的美学特征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4229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民窑青花瓷的美学特征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传统民窑青花瓷的美学特征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传统民窑青花瓷的美学特征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52023 年第 2 期邱玫瑰:传统民窑青花瓷的美学特征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陶瓷承载着我国五千多年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工匠们凭借卓越的技艺创造出众多精美绝伦的瓷器。陶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是我国陶瓷发展的关键,也是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重要任务。为了提升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2017 年文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原则。2021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技艺及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陶瓷的美学研究方面,马未

2、都1认为宋代陶瓷美学追求的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锋和王智鸿2从贸易兴盛利益驱使、皇权意志、官窑制度、需求满足来样加工、民窑繁荣融入生活五个方面对青花瓷的中国文化符号进行多维度梳理;王灵毅3从工艺、造型、装饰、意趣四个角度出发探讨湖北民窑陶瓷艺术,以展示其浪漫的地域文化、朴实的工艺之美、自然的造型之美、独特的技艺之美等美学特征。在陶瓷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张义萌4从宋代美学文化寻根结合现代审美与功能需求,将社会思考、文化情感与宋代官窑的创作相融合;牛佩鸿5提出在当代非遗传承的语境下讲好陶瓷故事,传承陶瓷烧制技艺,探寻传统手工艺非遗设计转型的新方向。从近三年的研究成果中梳理得出,针对传统民窑青花

3、瓷的研究更多是时间和空间层面的研究,对于其美学特征提取转化以及当代的发展路径有待加强。本研究尝试总结传统民窑青花瓷的美学特征,探索传统民窑青花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加强其话语权建设,使其具有持续的活力和生命力,从而实现传统民窑青花瓷的振兴发展,全面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一、传统民窑青花瓷的发展概况(一)传统民窑青花瓷的概况青花瓷是我国传统陶瓷的一种,使用氧化钴作为呈色剂在瓷胎上描绘图案纹样并罩上透明釉,经入窖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烧成后蓝白两色对映,色调纯粹明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22-12-20邱玫瑰(1972-),女,福建泉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青花装饰。传统民窑

4、青花瓷的美学特征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邱玫瑰(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陶瓷艺术系,福建 泉州,362500)摘要 传统民窑青花瓷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美学的鲜活载体,在当代加强对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必然要求。通过阐述传统民窑青花瓷的发展概况,深入探讨其在历史演变中的美学特征,包括图式语言特征、造型语言特征和技艺语言特征。针对传统美学特征与当代创新的平衡、市场竞争与商业化的冲击以及传统工艺传承的困境等挑战,通过对传统美学特征的当代重构、传统民窑青花瓷的当代在地化转译以及多措并举搭建可持续发展平台等手段探索传统民窑青花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关键词 民窑;青花瓷;美学特

5、征;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3300(2023)02-0075-05762023 年第 2 期福建商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BUSINESS UNIVERSITY快,大气优雅,是独具高雅审美品位的艺术瓷品种。因纹饰外所罩釉色的不同,分为白地青花和色地青花两类。青花瓷是在中国古代民间窑场生产的釉下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工艺技术而闻名于世。(二)传统民窑青花瓷的发展历程传统民窑青花瓷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代和清代,它主要由民间窑场生产,如景德镇、宜兴、汝州、德化等地。以德化青花瓷为例,据资料显示,在瓷都德化的传统陶瓷中,青

6、花瓷的影响仅次于白釉瓷器。在明代中晚期,德化窑开始烧制青花瓷,在清代达到鼎盛,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窑场之一。德化青花瓷作为传统民窑青花瓷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条流畅、色调丰富、瓷质温润、纹饰细腻繁复,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当代德化青花瓷对传统工艺进行传承,注重技艺的保护和传统工艺的传递,同时对窑炉技术进行改进和提升,与当代社会和艺术相结合,为陶瓷艺术的发展注入活力和新的时代内涵。(三)传统民窑青花瓷的技法特点传统民窑青花瓷的制作技术相对简单,多采用常见的民窑窑炉和传统手工技术,制作过程包括胎制、绘制、上釉和高温烧制等工序,通常采用釉下绘制的方式,使用蓝色矿物颜料进行装饰,绘制方式包括挑绘、笔绘、

7、点绘以及结合刻线、波浪纹等装饰技法。青花瓷装饰技法主要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点线等笔法来表现各种艺术意境,一笔之下有刚柔、虚实、浓淡、轻重的变化,运笔之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传统青花瓷在图画的处理上,利用青花料的水性及干坯胎的吸水性,调出不同浓度的青花料,运用分水的技法,在坯胎上对纹样勾线后,在纹样的轮廓内以浓淡不同的料水分出深浅不同、“墨分五色”的块面,在釉下经高温烧成后所呈现出的是不同明度的青花兰色,营造出水墨韵味的画面效果,配之以洁净青淡的白釉,使得青花瓷具有天然的材质美、工艺美,显示出沉着、素雅的谦和美,确立了青花艺术雅致清丽、端庄典雅的文化品格。二、传统民窑青花瓷的美学特征(

8、一)图式语言的美学特征传统民窑青花瓷在创作主题上的图示语言丰富多彩,其内容演变受到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宋代初期,创作主题以自然景物为主,注重描绘花卉和山水景色。到了明代,主题内容不仅包括自然景物,还包括宫廷生活、宗教题材和文人雅士等。清代民窑青花瓷的主题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文学典故、宗教寓意等。这些创新主题扩展了青花瓷的表现领域,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深度。在当代的青花瓷主题创作上,部分艺术家将传统技法和现代主题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在图式语言的表达上,早期的民窑青花瓷装饰纹样以简单的几何纹样和波纹为主,表现出朴素而粗犷的特点;中期装饰纹样出现大量的植物、花卉、

9、动物等自然主题;晚期装饰纹样更加多样化,纹样更加精细复杂。中国古陶瓷艺术对民窑青花瓷的纹样有这样的描述:“民窑青花瓷的纹样富有生机和变化,线条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给人以欣赏和探索的空间”。6相比官窑青花瓷画工精细、图案设计精巧、色彩绚丽夺目、注重细腻纹饰的表达,民窑青花瓷注重自然、朴素和浪漫的美感,风格自由而随性。它产生于民间艺人谋求生计的朴素需要,凝聚着民间大众简单淳朴、疏朗野趣的生活情趣与匠心独运,体现了民间审美与大众文化的气韵生动,是一种独特的陶瓷装饰艺术。如德化窑青花盘上画着长嘴的小鸟栖在枝头,上题“好鸟枝头亦朋友”,笔法十分写意,又传神地表达了画面的主题,堪称民间艺术的精髓。当代的青花

10、瓷图式语言表达上,部分作品对纹饰进行提炼和变形,创造出抽象性的作品,使得作品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性。(二)造型语言的美学特征传统民窑青花瓷的造型语言受到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通常会采用简洁而优雅的线条和造型,注重平衡、和谐和整体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陶瓷技术的发展,青花瓷的造型不断演变,展现出丰富的形制,同时也反映出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其造型演变与社会文化变迁、经济需求、技术进步与创新以及艺术家个人创造力等多个因素相互交织而成。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传统民窑青花瓷的造型语言,并使其在历史上不断演变和发展。不同时代的民窑青花瓷具有不同的造型特点。早期民窑青花瓷受到唐代白瓷和北方青瓷的影响,其造型7

11、72023 年第 2 期邱玫瑰:传统民窑青花瓷的美学特征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简洁明快,常见的器型有碗、盘、壶等。设计上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平衡,采用流畅的曲线和简洁的几何图案进行装饰。元代是民窑青花瓷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青花瓷更加多样化,造型以宽口、圆腹、圈足为主,整体线条流畅简洁。器物的造型较为朴实,注重实用性,装饰图案多以植物纹饰为主,如莲花、荷叶、葡萄藤等。器型除了延续宋代的传统外,还增加了很多新形式,如花瓶、香炉、酒壶等。明代的民窑青花瓷造型敦实古朴,具有唐宋遗风,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瓶、罐、盒、碗、盘等。清代的民窑青花瓷轻盈新颖、器型丰富,包括瓶、罐、碗、盘、花盆等。康熙时期青花

12、瓷多采用高足碗、葫芦瓶等形制,乾隆时期青花瓷的造型不仅有传统形制的发展,还出现新颖的造型,如葵口瓶、长颈瓶等。以壶为例,明代的壶通常呈现长曲流的造型,流口与壶口齐平;在清代,壶的流域和壶身的形状、比例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特点,这些变化包括流域的高低、曲线的起伏、壶身的宽窄等,为壶的整体造型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当代的青花瓷作品在造型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具有当代的审美情趣。(三)技艺语言的美学特征考工记中有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7民窑青花技艺的美学特质,不仅在于其可见的艺术之“美”,更在于蕴藏在其背后的技艺传承之“美”。早期的民窑青花瓷胎体多采用粗

13、糙的石质胎,后来逐渐发展为细腻均匀的陶质胎。在涂蓝料的技法上,唐代的青花瓷多采用毛笔或细勾笔进行绘画,线条纤细而柔和,呈现出典雅的效果。宋代发展出投墨法,即将调制好的蓝料直接投入器皿中,然后进行烧制,这种技法使得青花瓷的纹样更加自由和随机,呈现出更多艺术变化。元代采用水滴渗透法呈现出独特的模糊效果,给人以柔和而朦胧之感。明代的转印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纹样的复杂度和精确度都得以提升。传统民窑青花瓷因其制作工艺、产量、材料、市场销售等原因,形成了特有的风貌与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并不像客观的知识、能力、工序能够通过严谨科学的专业训练或美术教育习得,而是在民间传统技法的师徒制模式中进行延续和传

14、承,使得民窑青花技艺区别于官窑的繁缛、奢华,而极具民间性、个体性、差异性,体现了民间艺术倾心于手、融情于艺、气韵生动的特点。三、当代传统民窑青花瓷发展面临的挑战(一)传统美学特征保护与当代创新的平衡民窑青花瓷的发展演变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客观环境密切相关,在图式语言、造型语言、技艺语言的发展演变上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风格和文化内涵。民窑青花瓷的创作与人们息息相关,大量的图示语言呈现出当前时代朴素的生产生活方式,承载了人们的民俗行为、民俗观念和精神寄托,具有普遍的认知美学特征。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于大众的认知观念形成冲击,传统的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等发生了消解或转化,民窑青花瓷传统

15、的文化土壤被快速发展形成的现代多元文化土壤替代。一方面在传统美学特征的保护方式上民窑青花瓷需要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美学特征的提取上,如何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传统美学的特征和文化传承的尊重是一个挑战。(二)市场竞争与商业化的冲击市场竞争与商业化是当代民窑青花瓷发展无法逃避的问题。一些民窑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对青花瓷传统的美学特征进行移植仿制,没有领会传统青花瓷图式语言和造型语言的精髓,工法、图式和造型形似神不似,同时照片、彩印等现代印刷逐渐替代了原有的手绘,影响了青花瓷的可持续发展。再则,面临商业化的冲击,民窑青花瓷对现代产品一味模仿,根植于文化自信的创新研究作品不足,批量生产商业属性较重

16、的产品,导致传统民窑青花瓷的当代发展活性不足。(三)传统工艺传承的困境“传统手工艺的衰落,究其根本,是因为现代社会不能再为它提供一个生存的土壤。”8由于复杂的制作工艺,加上不少技艺高超的老艺人相继退休,传统工艺美术后继乏人,正在逐步消失。当代民窑青花瓷的传统制瓷需要几十道工序,按照传统制瓷工序进行精细化分工,面临的问题是现代科学技术以其高效便捷的批量生产模式威胁着精工细作的手工工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负责图式纹样的工匠相对会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从事此项工序的工匠群体更密集,非遗传承人782023 年第 2 期福建商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BUSINESS UNIV

17、ERSITY在此工序群体中占有更多的比重9,这间接影响了传统青花瓷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机械化的制瓷方式和不对等的薪酬导致技艺传承的后备力量不足。四、传统民窑青花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一)传统美学特征的当代重构传统的图式语言从简单的图式符号到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寓意吉祥的图式等10,从造型简洁的器具碗盘到形态多样的壶、瓶等,都呈现了在当下环境相对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功能价值,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情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当代大环境需要传统民窑青花瓷根植中华深厚的文化土壤,梳理其演变过程中的文脉和规律,一方面是对传统美学特征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将传统的“形”“意”“神”融入到当代的制瓷上1

18、1,通过提取、二次创作、重构等方式进行创新。在民间青花“传统形态”的工笔装饰手法、民间青花“速度韵律”的意笔装饰手法、现代青花实验性装饰探索、现代陶艺形态与青花元素的融合、装饰艺术与青花瓷的融合等方面尝试创新,新思维、新技术、新材料为传统美学特征的当代重构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二)传统民窑青花瓷的当代在地化转译当代语境下的传统民窑青花瓷需要当代的阐释和活态表达,在地化在可持续发展中需要根植于当代的环境土壤,不可简单理解为在特定的区域产出独特的青花瓷作品,它更是一个地域美学特征符号12,是空间的在地化、主体的在地化和记忆的在地化,具有多重特质。本土地域空间承载了民众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日常活动,通

19、过“观”“食”“用”实现民窑青花瓷与民众的交互,赋予青花瓷在地价值的实现和共生。通过当代空间中日常行为转化为青花瓷本土的语言物化表达,青花瓷创作主体在本土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以及技艺的传承和实践等更具有地域优势,可激发主体主人翁意识加强身份认同。记忆的地域性表现在青花瓷上是集体文化记忆物化,以青花瓷为载体进行本土文化记忆的生产与再生产,转化为在地的文化符号,实现文化记忆的本土根植和可持续传播。(三)多措并举搭建可持续发展平台传统民窑青花瓷在当代语境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调适、创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发挥多方合力搭建发展平台。一是加强对传统民窑青花瓷工艺的传承和培养人才的力度。通过设立培训机构、工作坊和

20、学徒制度等,传授传统工艺技术和知识。同时,推动相关教育课程的设置,培养更多对民窑青花瓷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一代。二是发挥当代青花瓷创作者、传承者的核心主体作用,将话语权回归其中,有效衔接传统民窑青花瓷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是与市场接轨,鼓励创作者在传统民窑青花瓷中进行创新和融合。通过引入现代元素、技术和设计理念,使传统民窑青花瓷与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同时,尊重传统美学特征和文化传承,找到创新与传统的平衡点,通过参加展览、举办展销会和合作交流、数字化推广、打造文化 IP 等方式挖掘与当代共鸣的语言符号13,推广传统民窑青花瓷的价值和魅力。五、结语青花艺术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重

21、要组成部分,它凝结了历代陶瓷匠师的集体智慧和创造。传统民窑青花瓷包含了以民为主的传统美学体系的精华,表达出古代人民对艺术的追求。传统民窑青花瓷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内外多重问题,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应根植中华文化土壤,立足地方特色,实现传统与当代的融通,加强传统民窑青花瓷的话语权建设,使其具有持续的活力和生命力。这是传统民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实现高质量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1 马未都.宋代陶瓷美学追求的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J.艺术市场,2022,6(6):30-33.2 李锋,王智鸿.青花瓷的中国文化符号建构演变研究J.陶瓷研

22、究,2020,10(37):16-18.3 王灵毅.“民之用,艺之道”:生活艺术的荆楚解读湖北民窑陶瓷艺术美学特征初探J.艺术教育,2022,4(4):183-186.4张义萌.基于宋代官窑美学特征的陶瓷创新设计研究D.新乡:河南科技学院,2022.5牛佩鸿.德化陶瓷手工艺非遗传承与设计再生J.美与时代,2022,1(1):68-70.6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明清彩瓷与颜色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7 戴震.考工记图M.扬州:江苏广陵书社,2022.8 杭间.民生与工艺传统技艺在现代的遭遇J.读书,1998,5792023 年第 2 期邱玫瑰:传统民窑青

23、花瓷的美学特征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5):138-140.9陈丽烨,黄春生.文化自信下德化青花瓷艺的传承与创新J.陶瓷研究,2020,2(135):58-59.10 高黎,陈亚兰.生活美学视域下宋代耀州窑陶瓷审美研究J.陶瓷学报,2023,2(1):176-182.11董明利.宋代陶瓷美学特征的哲学探赜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2(72):145-151.12 郭永平,贾璐璐.全球在地化到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2):128-131.13 邱辉.关于数字经济赋能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讨与思考以景德镇为例J.陶

24、瓷研究,2023,2(153):90-93.Research 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Traditional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QIU Meigui(Department of Ceramic Arts,Quanzhou Arts And Crafts Vocational College,Quanzhou 362500,China)Abstract:As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eramic culture,the trad

25、itional blue-and-white porcelain kiln is the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esthetics.Strengthening its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By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blue-and-white porcelain,thi

26、s paper probes into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blue-and-white porcelain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emata language,modeling language and skill language.In view of the challenges such as the balance between traditional aesthetic features and conte

27、mporary innovation,the impact of market competi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and the dilemma of traditional craft inheritance,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traditional blue-and-white porcelain in traditional kilns is explored through the contemporary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 featur

28、es,the contemporary local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blue-and-white porcelain in traditional kilns,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tform through multiple measures.Key words:folk kiln;blue and white porcelain;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sustainable implementation path(责任编辑:练秀明)Stud

29、y on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reshold Effe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Agglomeration and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ZHANG Mengjiang,LI Junjun,ZHOU Limei(College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Abstrac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re the co

30、r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cities and regions)in China from 2006 to 2020,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31、s on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y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model,threshold model and spatial Durbin model.It is foun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level of local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but it is constrained by the“threshold”of sci

32、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advancement.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is negative,especially in the eastern region where the concent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has a siphon effect,which not only attracts the concent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

33、ogical talent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but also inhibits the improvement of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We shoul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cooperate with the“double carbon”and“innovation-driven”strategies and promote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Key words:agglome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location entropy;threshold effect;spatial effect(责任编辑:杨成平)(上接第 5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