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游戏的教育价值 长期以来,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仅仅被作为操控幼儿注意力、提高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效率,乃至规范教学秩序的工具或手段,而丝毫不顾及幼儿是否真正获得游戏性的心理体验,正所谓“不是儿童在游戏,而是在游戏儿童”, 这种现象背后的认识根源就在于仅把游戏视为一种外显的活动或行为的单维游戏观。因其不能给予游戏内在的精神意蕴及其教育价值以足够关注,而势必导致一种过分强调眼前的教学目标实现的功利化游戏价值观和实践上的形式主义取向。可见,跳出传统认识的局限,完整地解读儿童游戏的存在及其对于教育教学的价值,厘定游戏价值在幼儿园课程中全面实现的可能路径,便成为一种必需。一、游戏及游戏的教育价
2、值鉴于作为游戏者的人的身心统一,我们不妨把游戏的存在划分为两个维度或两个取向:行为层面的游戏和精神层面的游戏。所谓行为层面的游戏,就是把游戏视为由特定的行为或行为系列组成的一种活动类型或形式。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言行表现和作为依托的情境条件、玩具材料及其所反映出的游戏主题、情节、角色、规则等,都是构成游戏活动的形式要素。在幼儿期的各种活动中,游戏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几率最高、参与时间最长的一种自主性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所谓精神层面的游戏,是指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特质而表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或趋向。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可以说渗透或弥漫于幼年生活的全过程。儿童那种浪漫主
3、义的童话意识、天马行空的奇思怪想、轻松自在的玩笑幽默、泛灵主义的物理观念、荒诞不经的酒神逻辑、毫无掩饰的爱恨情仇、无拘无束的活泼天性等,都可看作是游戏精神在幼年时期的呈现。如此一来,游戏精神和童年精神便化二为一,成为同一个概念。正所谓儿童从来都是游戏着的儿童,而游戏着的状态也就是儿童的状态。不可否认,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和作为一种外显行为的存在,在现实的个体那里是统一的。游戏活动是儿童的游戏精神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而游戏精神也是儿童投人游戏活动的驱力与支撑。游戏存在的这种双重维度决定了游戏之教育价值的双重维度;形式价值与实质价值。游戏的形式价值,即游戏形式性的教育价值,亦可称工具价值。它体现于
4、把游戏作为一种活动的形式或手段来组织和开展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以确保教育教学的高效和顺利完成。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在学习上所呈现出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决定了那种抽象的言语讲授或说教、端坐静听式的“上课”、集体统一的规范化教学断然不能成为适宜于幼儿的教育形式。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便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路径。游戏中的言语表达、动作呈现、角色扮演、手工制作,以及直观的背景创设、玩具材料的使用等,使游戏活动自然成为幼儿获取知识、累积经验、掌握某种操作技能的基本途径和学习方式。当游戏一旦成为幼儿发展与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便赢得了在教育教学中可资采用的形式性价值或工具价值。把游戏
5、作为一种活动手段,凸显了学前教育教学在形式上的特色及其独特规律。正是赖以对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幼儿园教育成为决然不同于那种成人式教育的独特阶段,并由此而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适宜于早期儿童的成长背景与教育氛围。活动性、直观性、情境性等学前课程实施的原则性要求便都可在游戏活动的教育形式中得以体现。在实践中,寓教育于游戏无疑是克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和成人化的方法论策略。从微观而言,采用游戏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既有助于构建一种融洽民主的师幼关系,又可将孩子的兴趣卷入其中。游戏中的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其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给予教师回归童心、亲近儿童,并密切师幼情感联系的空间与机会。正是
6、在游戏中,幼儿个别的、小组的以及集体的活动得以开放,其直观感性的注意号情趣被游戏所吸引和启动,并由此而确保着教育教学的效率和学习效果的提高。游戏的实质价值,即游戏作为实质的存在,在根本上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杜威曾意识到游戏的精神远比其活动形式本身更具有教育价值。他说:“游戏的态度比游戏本身更重要,前者是心智的态度,后者是这一态度的现时的外部表现,园长之友 无疑,游戏一旦被视为童年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趋向,它便成为儿童天性和童年精神的代名词,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与生活方式。这样,游戏之于学前教育的价值势必跨出仅拘寓于教学形式之微观操作的论域,而获得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意义。游戏为教育提供了一种顺应
7、儿童天性的法则。游戏的精神存在乃是儿童天性的表达与呈现。当游戏成为儿童的一种天性,游戏便成为儿童不可被人为侵犯和剥夺的神圣权益,保障这种权益的实现应是教育所不能推脱的职责与使命。因个体成长越是处于幼年时期便越是远离着成年期的成熟与理性,其作为天性表达的童年特质也越是浓郁和深厚,强调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顺应就远比强调后天的规训与改造更有特殊意义。可以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儿童游戏精神的释放与表达以及游戏活动的形式参与,并自始至终地以儿童的游戏精神贯穿和融人其中,无疑是儿童教育遵循自然法则、顺应童年天性的方法论原则。游戏也为教育提供了一个观照童年文化的视角。可以说,游戏的精神贯穿于整个儿
8、童期,渗透于每一个儿童的生命中,并由此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童年文化。作为童年文化的表达与呈现,童话、涂鸦、梦想、假扮以及好奇中的科学探索、哲学发问中的困惑、率性而为的幽默、夸张与顽皮,甚至儿童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无处不蕴含和洋溢着游戏的精神走向;于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游戏成为生成童年文化的灵魂与内核,成为编织童年文化的线索或脉络。不妨说,游戏的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游戏的文化就是童年的文化:幼儿园所营造与呵护的童年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游戏的文化。无疑,当“童年的消逝”正在成为现代儿童所遭遇的文化困境时,观照和呵护儿童的游戏精神、架构免遭成人逻辑与理性标准过分侵扰的文化屏障、确保儿童安全地度过缓慢
9、的童年,应是现代教育的时代使命。游戏更为教育提供了一条向童年生活回归的道路。当游戏作为儿童精神的一种存在,在实质上,它便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以游戏精神贯穿和融入其中的儿童期所演绎出的就是整个童年生活的状态与过程,而童年的生活也恰恰就是一种不断游戏着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童年期与游戏期乃是同一个概念。就如生物学家格鲁司(KGmss)所坚持的,不能仅仅认为是因为儿童的年幼,儿童才游戏,也应看到儿童是因为游戏,他才被赐予童年的生活。儿童游戏的存在就是童年生活的存在。那种作为儿童基本活动存在的游戏是童年生活的外显形式,而作为儿童精神存在的游戏无疑则是童年生活的内在依据。“儿童不能只为将来活着,
10、他们电为现在而生活,他们应当充分享用童年期的生活,拥有快乐的童年”。归还儿童天赋的游戏权利与机会,鼓励儿童游戏精神的释放与挥洒,让儿童获得诗意的幻想、好奇的探索、雀跃与欢笑的自由和空间,把儿童的目光所投、兴趣所指、需要所及作为生成课程的源泉,而不是以成人预设的程序与大纲来圈定儿童的活动与发展,乃是教育教学与童年生活相互嵌入与相互吻合的必由之路。二、游戏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路径课程从来都是承载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实践载体,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便是学前教育目标实现的实质性操作。只有把游戏纳人到幼儿园课程及其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实现游戏与课程的融合,游戏的教育价值才可真正获得有效的兑
11、现。可以说,游戏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就是游戏的课程化与课程的游戏化。所谓游戏的课程化,就是基于游戏活动是幼儿的一种基本活动和基本成长经验,使之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或者说是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纳入到幼儿园的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游戏的课程化的实质就是将儿童自己的游戏,或者说是自发或自由状态下的游戏转化为幼儿园的课程。其实践的路径就是幼儿园自选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即幼儿园需提供时间、空间与机会,给予幼儿自主活动的权利,鼓励与支持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让自选游戏成为在园幼儿的基本活动内容和成长体验。应该说,活动性从来都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而幼儿园课程也无不都是或这样或那样的幼儿活动的序列及展
12、开。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全部活动中。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按照活动类型及属性的不同,可有生理性的生活活动、常规式教学活动、自选的游戏活动及日常的人际交往活动等基本内容。把幼儿的自选游戏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基本内容,无疑是将游戏转化成幼儿园课程的基本体现。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规划与组织中,要在各活动单元的转换中留有缓冲的时空间隙,以保证幼儿有发生自发游戏活动的足够可能,同时还需要有对幼儿自由活动的专门安排,这是幼儿游戏权利得以实现和自发游戏活动得以展开的制度性保障。幼儿园自由活动及自选游戏的组织与安排既要有户外的,也要有室内的。目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室内的自由活
13、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区域或区角的自选游戏活动。幼儿园里作为课程基本内容的自选游戏,应注重的是儿童在游戏中的天性释放、自我需求的满足和自主能动的创造性发挥,才能实现游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价值。自选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目标往往是内隐的、非言明性的,它更多地是让儿童在自我中心化的精神愉悦中和非常规教学下的无意识状态中,接受一种潜移默化的情境暗示和教育影响。如此,游戏的课程化便突出地表现为对于游戏中潜在课程价值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应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儿童自由游戏的氛围营造及其组织与开展可被看作是潜在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游戏的课程化让儿童自己的游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活动内容,正是反映了让幼
14、儿园的教育过程成为儿童自己的生活过程、让幼儿园课程成为承载童年文化的载体的内在要求。而课程的游戏化则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基于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活动类型或形式,以之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或手段。其二,基于游戏作为一种童年精神的存在,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和融人整个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灵魂或主线。常规的教学活动从来都是课程价值与目标实现的最基本途径和活动形式。游戏活动作为课程实施的手段主要体现为对幼儿园常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上的支持、辅助与补充,注重其直接为教学目标与要求服务的功效发挥。正是借助于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幼儿园正规集体教学活动凸显出不同于成人式教学的形式特征。以游戏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手
15、段是游戏之于教育的形式价值的集中实现。严格意义上,借助于游戏的活动手段或形式而开展的正规集体教学活动,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游戏,因其教学操控的人为因素和预先设定性使之几乎掩没了自然状态下游戏的自主自发l生。其实质乃是以游戏的活动形式来组织程序化的教学,并以此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从而直接、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与任务高效率的完成。相对于自选游戏更多体现为情境暗示和氛围熏陶等隐性课程形式,这种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游戏因其有着明确而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则可以更多地被视为学前教育显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作为常规教学展开的活动手段,让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具有了形式上的游戏化特征。然而,课程的游戏化的根本旨意则是
16、要幼儿园课程及教学始终体现着游戏的精神,亦即让儿童的游戏精神成为贯穿整个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灵魂,让整个幼儿园课程的全部实践成为游戏精神恣意张扬的场域。事实上,游戏一旦被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便被赋予了强烈而深刻的弥漫性和渗透性,足可实现于课程实践的一切时空中。让游戏精神成为幼儿园课程的灵魂的实践路径,就是鼓励与支持儿童的游戏精神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及其所有环节中的融通与发挥。也只有这样,幼儿园的教育才能为儿童提供快乐的童年生活,幼儿园的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呵护童心、善待儿童成长的文化载体。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满足幼儿表达与释放情绪情感的欲望与冲动,给予幼儿以自由幻想与创造的足够空间,允许幼儿有自己的感知方式和行为逻辑,就是保证儿童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释放和拥有游戏精神之体验的前提和基础。失去这种前提和基础,便意味着对儿童游戏精神的压抑和窒息。可以说,任何早期教育课程实践的努力,如果缺失了游戏精神的释放与体验,便都是游离于儿童的精神世界之外,即便采用了游戏活动的形式也仍是如此。功利化的教育意识以快节奏和高效率的干预方式,让游戏只是成为驱赶幼儿快步前行的工具,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体验。事实上,无论是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活动内容还是作为课程实施及教学的工具性形式,归根结底都应是为了整个幼儿园课程之游戏精神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