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及生态评价_张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3992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及生态评价_张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及生态评价_张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及生态评价_张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Eco-EnvironmentalKnowledge Web环 境 科 学Environmental Science第44卷第4期 2023年4月Vol44,No4 Apr,2023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及生态评价张静,胡愈炘*,胡圣,黄杰(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武汉430010)摘要:浮游植物常用于水生态健康评价,国内已有大量相关的研究开展,但多数研究涉及范围较为局限 从流域尺度开展浮游植物调查,在长江源区至入海口的干流重点区域、八大一级支流和三峡支流共布设了 139 个样点进行样品采集 在长江流域一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7 门 82 属,其中隐

2、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为优势类群 首先对长江流域各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进行分析,使用 LEfSe 分析各区域显著富集的物种,然后基于 CCA 探究了长江流域各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流域尺度上,广义线性模型显示 TN 和 TP 与浮游植物密度显著正相关,TITAN 分析则揭示了环境指示种和它们对应的最适生长阈值范围 最后,分别从水生生物和水质两个方面对长江流域各区域进行评价,尽管两个方面的评价结果不一致,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综合所有指标进行评价,能够得到长江流域全面且客观的生态评价结果关键词: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环境驱动因子;随机森林;生态评价中图分类号:X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

3、编号:0250-3301(2023)04-2072-11DOI:1013227/j hjkx202206095收稿日期:2022-06-08;修订日期:2022-06-2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201002)作者简介:张静(1986 ),女,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生态学,E-mail:zhangjinghappy100126 com*通信作者,E-mail:ssshyx163 comEnvironmental Driving Factors and Assessment on the Aquatic Ecosystem of PeriphyticAlga

4、e of Six Inflow ivers in Yangtze iver BasinZHANG Jing,HU Yu-xin*,HU Sheng,HUANG Jie(Yangtze iver Bas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Scientific esearch Center,Yangtze iver Bas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Bureau,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Wuhan 430010,Chin

5、a)Abstract:Phytoplankton is frequently utilized in the assessment of water ecological health,and a great number of related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China;however,most of them are limited in scope A phytoplankton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t the basin scale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139 sampling si

6、tes were set up in crucial locations of themain stream,from the Yangtze ivers source region to the estuary,as well as the eight primary tributaries and the Three Gorgestributaries In the Yangtze iver Basin,phytoplankton was found in seven phyla and 82 taxa,with Cryptophyta,Cyanophyta,and Bacillariop

7、hyta being the dominant species To begin,the composition of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various sections of the Yangtze iver Basin was studied,and LEfSe was utilized to identify highly enriched spec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association between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8、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Yangtze iver Basin was then investigated using CCA The generalizedlinear model demonstrated that TN and TP were strongly positively linked with phytoplankton density at the basin scale,whereas TITAN analysis identified the environmentalindicator species and their correspon

9、ding optimal growth threshold range Finally,the study assessed each Yangtze iver Basin egion in terms of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Although the results of the two aspects were incongruent,the analysis of all indicators using the random forest method can yield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ecologicalev

10、aluation results for each section of the Yangtze iver BasinKey words:Yangtze iver Basin;phytoplankton;environmental drivers;random forest algorithm;ecological evaluation长江流域是我国第一大流域,横跨我国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区,从西到东跨越我国地势的三大阶地1 长江流域具有丰富的河流地貌和复杂的生态系统,是我国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随着长江流域经济高速发

11、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了流域自然水文情势和径流时空分配格局,对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其功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3 为评估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状况的变化,目前已大量开展了基于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 长江源区的浮游植物相关研究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各类因素会直接或间接与海拔相联系,随着海拔的不同,人类活动强度、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均会产生显著的不同,进而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产生影响;其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影响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4 在长江干流的研究中,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会随着季节和空间的不同产生显著变化,水温、溶解氧、化学需

12、氧量、亚硝酸盐和氨氮均是影响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5 在长江入海口近 50 年的数据表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使得长江口物理化学因素产生变化,例如氮磷浓度和比例的上升、水温的上升和浊度的下降等,以上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造成深远影响6 尽管在长江流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浮游植物相4 期张静等: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及生态评价关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开展于有限的区域,目前仍然缺乏从整个流域尺度进行大面积的宏观研究 本文在长江流域开展浮游植物调查,研究区域包括了长江干流中的源区(青海省区域)、金沙江(青海省、四川省交界处的玉树州直门达至四川宜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

13、)和长江中下游(湖北宜昌至上海入海口),长江支流中的八大支流(赣江、汉江、嘉陵江、岷江、乌江、湘江、雅砻江、沅江)和三峡支流(香溪河、童庄河、神农溪、绵竹峡、大宁河、梅溪河、磨刀溪)本研究聚焦流域尺度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和生态评价,以期为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和水生态健康评价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2020 年6 月至2020 年10 月在长江流域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共布设了139 个采样点,调查区域涵盖了长江干支流各区域,具体点位布设如图1 所示图 1采样点分布示意Fig 1Location of the sampling sites in the Yangtze iver Ba

14、sin参照文献 7进行浮游植物的样品采集,每个样点使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 1.5 L 表层水样,添加 1%的鲁哥氏溶液进行固定 将样品带回实验室沉淀浓缩,定容至 30 mL 将定容样品充分摇晃均匀后,取 0.1 mL 置于浮游生物计数框中,在10 40 显微镜下将藻类鉴定至属,进行定量分析,浮游植物的分类鉴定参考文献 8 12 利用 YSI 多参数水质测量仪(Xylem)现场测量各样点的水温(T)、pH、溶解氧(DO)和电导率(Cond),高锰酸盐指数、氨氮(NH+4-N)、总氮(TN)和总磷(TP)参照文献 13进行测定浮游植物群落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Pielou 均

15、匀度指数和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的计算及其评价标准参照相关文献 14 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度计算参照相关文献,将优势度大于 0.02 的种类视为优势种15 综合水质指数(WQI)选取 T、pH、Cond、DO、TN、TP、高锰酸盐指数和NH+4-N共计 8个水质指标来计算,计算方法及评价标准同文献 16 使用秩和检验比较各区域间浮游植物密度、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Pielou 均匀度指数、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和 WQI 指数的差异 使用 LEfSe分析各区域间的物种差异(http:/huttenhower sphharvard edu/lefse/),以 LD

16、A 值高于 4 和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Kruskal-Wallis test)P 值小于 0.05为标准鉴别各区域富集的物种 使用 语言的vegan 包17 进 行 典 型 关 联 分 析(canonical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因子,通过 vegan 包中的anosim 函数进行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ANOSIM)分析不同分组间的显著性差异,通过 语言中的 glm 函数基于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浮游植物

17、密度与各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使用 语言中的TITAN2 包分析浮游植物的指示物种及其环境因子阈值18 根据 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均匀度指数、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和 WQI 指数这 4 个指标,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对水生态状况进行评价19 根据相关标准14,20,21,将 Shannon-Wiener、Pielou、Margalef 和WQI 指数分为5 个评价等级,如表1 所示 从中可知各个阈值范围,每个评价等级随机生成 100 组,5 个等级共计 500 组样本,随机选取 350 组作为训练样本,随机选取 150 组作为检验样本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然后将本研究

18、得到的结果代入模型,计算各区域的水生态健康状况3702环境科学44 卷表 1长江流域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Table 1Parameters considered for ecosystem assessment in Yangtze iver Basin评价等级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指数Margalef 指数WQI 指数差0000 25较差0 10 0.30 0.625 50一般1 20.3 0.50.6 150 70良好2 30.5 0.81 1.670 90优秀3 +0.8 11.6 390 100(a)不同分组区域 ANOSIM 分析,(b)浮游植物密度,(c)浮

19、游植物群落组成;为 P 0.001,为 P 0.01,*为 P 0.05,NS 为差异不显著图 2长江流域浮游植物密度及其群落组成Fig 2Phytoplankton algae density and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areas in the Yangtze iver Basin2结果与分析2.1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空间格局在长江流域共监测到浮游植物 7 门 82 属,其中绿藻门 31 属,硅藻门 28 属,蓝藻门 14 属,其他藻类9 属(包括甲藻门、隐藻门、裸藻门、金藻门)将长江流域的浮游植物群落分为长江源区、金沙江、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八大支流

20、和三峡支流共 6 个分组,使用 ANOSIM 分析分组的差异显著性如图 2(a)所示,结果显示 0 且 P 0.01,说明分组有效且不同分组间的差异显著22 各区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如图 2(b)所示 长江干流中,长江中下游的浮游植物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区域,长江源区为干流中密度第二高的区域,长江上游和金沙江间的浮游植物密度不具显著差异 长江支流中,三峡支流的浮游植物密度显著高于八大支流 对比干流和支流,三峡支流与长江中下游的浮游植物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八大支流与长江源区的浮游植物密度均显著高于金沙江和长江上游综上所述,长江流域各区域浮游植物密度可以分为三类水平,从高到低为:三峡支流和长江中下游

21、区域、八大支流和长江源区区域、金沙江和长江上游区域各区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见图 2(c)长江源47024 期张静等: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及生态评价区、金沙江、长江上游和八大支流的主要优势类群为硅藻;长江中下游和三峡支流的主要优势类群为(a)门、纲、目、科和属这 5 个分类学水平的进化分枝,1:Cyclotella,2:Melosira,3:Coscinodiscaceae,4:Diatoma,5:Synedra,6:Fragillariaceae,7:Gomphonema,8:Gomphonemaceae,9:Cymbella,10:Navicula,11:Naviculaceae,

22、12:Sceaedsmus,13:Scenedesmaceae,14:Pandorina,15:Volvocaceae,16:Cryptomonas,17:Cryptomonadaceae,18:Aphanizomenon,19:Nostocaceae,20:Oscillatoria,21:Oscillatoriaceae,22:ivulaiaceae,23:Pseudoanabaena,24:Pseudanabaenaceae,25:Oscillatoriales,26:Cyanophyceae,27:Hormogonales,28:Cyptomonadales,29:Cryptophyce

23、ae,30:Volvocales,31:Chlorophyceae,32:Chlorococcales,33:Biraphidinales,34:Pennatae,35:Araphidiales,36:Coscinodiscales,37:Centricae;(b)门和属分类学水平的富集物种 LDA 值,1:Pseudoanabaena,2:Cyanophyta,3:Aphanizomenon,4:Chlorophyta,5:Scenedesmus,6:Oscillatoria,7:Bacillariophyta,8:Navicula,9:Diatoma,10:Cymbella,11:Gomp

24、honema,12:Bacillariophyta,13:Cyclotella,14:Cryptomonas,15:Cryptophyta,16:Bacillariophyta,17:Melosira,18:Synedra,19:Bacillariophyta图 3长江流域浮游植物各区域的 LEfSe 分析Fig 3LEfSe method shows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enriched group of algae蓝藻 其中,长江干流自西向东,硅藻所占比例呈降低趋势,其他藻类(绿藻、蓝藻和隐藻)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八大支流和三峡支流的隐藻所占比例均为第

25、二高,是支流中的优势类群基于 LEfSe 分析(图 3),以 LDA 大于 4 为阈值可以发现,长江源区主要富集了硅藻门种类,主要包5702环境科学44 卷括舟形藻(Navicula)、等片藻(Diatoma)、桥弯藻(Cymbella)和异极藻(Gomphonema);金沙江主要富集了硅藻门中的直链藻(Melosira);长江上游主要富集了硅藻门中的小环藻(Cyclotella);长江中下游主要富集了绿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主要包括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束丝藻(Aphanizomenon)、栅藻(Scenedesmus)和颤藻(Oscillatoria);八大支流主要富集了硅

26、藻门中的针杆藻(Synedra);三峡支流主要富集了隐藻门中的隐藻(Cryptomonas)2.2长江流域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使用 DCA 分析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数据,结果显示排序轴长度大于 4,因此使用单峰模型探究浮游植物群落对环境的响应23 对各区域浮游植物群落数据进行 Hellinger 转换24,根据方差膨胀系数衡量分别环境因子中的多重共线性25,筛选后使用的环境因子进行 CCA 分析,结果如图 4 所示CCA 所有约束轴的全模型置换检验 P 值为0.001,说明 CCA 分析结果可信 分析使用的环境因子中,Cond 是对长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金沙江中为 DO、

27、Cond 和高锰酸盐指数,长江上游中为 DO 和 TN,长江中下游中为 T,八大支流中为 T、Cond 和 TP,三峡支流中为 TN 和 TP+代表各区域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群落图 4长江流域浮游植物各区域的 CCA 分析Fig 4Phytoplankton CCA analysis of different areas in the Yangtze iver Basin2.3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的环境指示种及其阈值将长江流域各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视为一个整体,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浮游植物密度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TN 和 TP 与浮游植物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图 5)TN 和 TP 均是浮游植

28、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TN 和 TP 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进而威胁水生态健康安全 因此本研究采用临界指示物种分析法(threshold indicator taxa analysis,TITAN)分析长江流域的浮游植物群落与 TN 和 TP之间的关系,使用优势度在0.000 1以上且出现频率在 3 以上的藻类进行分析 将 TITAN 的 TN 和 TP 负响应阈值视为触发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河流营养水平,将正响应阈值视为藻类群落的营养耐受极限,结果如图 6 所示对于 TN,负响应物种共发现 7 种,它们的物种数量随着 TN 浓度减少而增加 当水体的 TN 低于最低阈值 0.35

29、 mg L1时(双眉藻),浮游植物负响应物种已经超过 TN 耐受极限,浮游植物群落不再产生显著阈值响应 正响应物种共发现 19 种,它们的物种数量随着 TN 浓度增加而增加 当水体的 TN 达到最高阈值 1.83 mg L1时(颤藻),浮游植物正响应物种已经超过 TN 耐受极限,浮游植物不再产生显著阈值响应 综上所述,TN 的最适阈值范围为0.35 1.83 mg L1 对于 TP,负响应物种共发现 7种,其中双眉藻的阈值最低,为 11.25 g L1 正响应物种共发现 18 种,其中裸藻的阈值最高,为 83g L1 因此与 TN 阈值范围类似,TP 的最适阈值范围为 11.25 83 g L

30、12.4长江流域河流生态及水质评价从整体多样性(Shannon-Wiener 指数)、物种均匀度(Pielou 指数)和物种丰富度(Margalef 指数)这3 个维度分析长江流域各区域多样性上的差异并进行水生态评价,使用 WQI 指数对长江流域各区域进67024 期张静等: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及生态评价Z表示负响应物种,Z+表示正响应物种;圆圈表示突变点,圆圈大小表示响应强度的大小图 6TITAN 分析得出的指示物种Fig 6TITAN results showing significant indicator taxa点表示各采样点,线表示广义线性模型的拟合结果,阴影部分表示拟合

31、结果的 95%置信区间图 5浮游植物密度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Fig 5Correlation between algae d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行水质评价,同时基于秩和检验分析各区域差异显著性,结果如图 7 所示干流中,整体多样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江中下游(优秀,评价,下同)长江上游(良好 优秀)长江源区(良好)金沙江(一般 良好);金沙江的物种均匀度要显著低于长江中下游,但干流所有区域的评价结果均为良好 优秀;长江中下游的物种丰富度要显著高于长江干流其他区域,长江中下游评价结果为良好 优秀,其他区域则多为一般 支流中八大支流的整体多样性(一般

32、优秀)显著优于三峡支流(较差 良好);八大支流的均匀度(良好 优秀)显著高于三峡支流(较差 良好);二者的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差异,八大支流的丰富度异质性较高,评价为较差 优秀,三峡支流的评价为一般 良好根据 WQI 指数,长江流域大部分区域的水质状况评价为良好状态,但不同区域间具有显著差异 干流水质状况从好到差依次为:金沙江 长江上游长江源区 长江中下游;支流中,三峡支流的水质状况要显著优于八大支流水质与水生态均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将二者相结合,以综合评价生态系统状况,结果如图 8 所示 以优良率(优秀的点位占比与良好的点位占比之和)为标7702环境科学44

33、卷(a)Shannon-Wiener 指数,(b)Pielou 指数,(c)Margalef 指数,(d)WQI 指数(e)各指标在各区域的秩和检验差异结果;为 P 0.001,为 P 0.01,为 P 0.05,虚线为根据表 1 划分的评价等级图 7长江流域各区域的水生态评价及水质评价Fig 7Biotic and abiotic assessment of each area in the Yangtze iver Basin准比较不同区域间的生态评价结果 干流中,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的结果最好,优良率达到了100%;长江源区和金沙江次之,优良率分别为85%和 81%,综合单项指标的评价可

34、以发现,这两个区域尽管水质良好,但由于生物多样性较低从而得到较低的优良率 支流中,三峡支流评价相对较差,其优良率仅为 60%,低于八大支流的 94%尽管三峡支流的水质优于八大支流,但由于其浮游植物群落种类少且组成不均匀,较低的多样性导致评价结果较差87024 期张静等: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及生态评价饼状图表示在各个评价等级的采样点数量占各区域总采样点数量的比例图 8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长江流域各区域生态综合评价Fig 8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ach area in the Yangtze iver Basin based on random fore

35、st algorithm3讨论3.1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长江源区、金沙江、长江上游和八大支流的主要优势类群为硅藻,在属水平上富集的种类主要包括舟形藻、等片藻、桥弯藻、异极藻、直链藻、小环藻和针杆藻 舟形藻属含有的物种超过了上万种,广泛分布于几乎各类水体中;等片藻属能够在流水的环境下营浮游或者固着生活;桥弯藻是桥湾藻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具有较广的温度适应范围;异极藻属能在 pH 近中性的各种湖泊和溪流中生存;直链藻属的不同种类适宜于不同的水体类型和营养水平,能够营浮游和固着生活;小环藻能够在各类营养水平的水体中生长,在海水、海口和淡水等各类环境下均能生长;针杆藻也能够在不同季节和不同营养水平

36、的水体中被发现;上述物种均是河流中的常见硅藻种类26 长江中下游和三峡支流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类群更多,其中长江中下游主要富集的蓝藻门种类包括假鱼腥藻、束丝藻和颤藻,这些都是能够异常增殖形成水华的种类27;三峡支流主要富集的类群为隐藻属,该类群能在冬季生长也能在夏季发生水华,是三峡库区藻类中的优势类群28 两个区域具有整个流域最高的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富集的种类也多为水华种类,侧面反映了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深受水华问题困扰29,30 3.2长江流域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CCA 结果显示,对不同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不尽相同 长江的长度约为6 400 km,自西向东从青藏高原经 11

37、个省市流入海洋,多样的地理环境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水质状况,使得各个区域浮游植物受到的关键环境因子各不相同31 整体来看,T、Cond、DO、高锰酸盐指数、TN和 TP 是影响各区域的重要环境因子 T 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和八大支流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的效率、细胞内酶的活性、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和发育均受到水温的影响32 Cond 是影响长江源区、金沙江和八大支流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 水体电导率是度量水环境总溶解离子量的参数,其数值的大小一定程度影响到浮游植物群落的构建 有研究表明,浮游植物的 多样性及其生物量会随着电导率的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变化33,并且电导

38、率与浮游植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4 DO 是影响金沙江和长江上游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 DO 浓度的变化与浮游植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浮游植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它们的光合作用则会促进水体中的溶解氧16 高锰酸盐指数是影响金沙江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 高锰酸盐指数用于指9702环境科学44 卷示水体中有机和无机可氧化物质的污染,能够间接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程度35 水体中的微生物会通过各类生命活动对有机质进行矿物化,结果产生的各类营养物质能为藻类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36 TN 是影响长江上游和三峡支流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而 TP 影响八大支流和三峡支流 TN和

39、 TP 均是藻类生长繁殖的重要营养物质,它们浓度的变化能够驱使藻类群落结构的改变,高浓度的TN 和 TP 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藻类水华的暴发16 3.3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的环境指示种本研究发现 TN 和 TP 是显著影响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环境因子 TN 和 TP 是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密切相关的营养物质,研究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的 TN 的最适阈值范围为 0.35 1.83mg L1;TP 的最适阈值范围为 11.25 83 g L1当水体(TN)低于 0.35 mg L1或(TP)低于11.25 g L1时,较低的营养水平会导致较低的浮游植物密度;超过这一水平,浮

40、游植物密度会随着TN 或 TP 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水体(TN)高于1.83 mg L1或(TP)高于 83 g L1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此时仅适合少数耐污种生存 朱广伟等37 的研究发现(TN)低于 1 mg L1和(TP)低于 0.025 mg L1时会限制水库中浮游硅藻的生长,Chambers 等38 的研究显示溪流中藻类的最适 TN 阈值为 0.21 1.20 mg L1,TP 的阈值为 0.01 0.03 mg L1 不同研究之间得到的 TN 和TP 的最适阈值范围具有一定差异,由于不同研究的研究区域不同,因此最适阈值范围的差异可能来源于地理因素不同导致的气候差异、土地

41、利用类型差异或者与之相关的其他理化因子的差异39,40 3.4长江流域的生态评价本研究从水生态和水质两个方面对长江流域进行评价,结果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 对于长江干流而言,水生态评价显示干流自西向东水生态状况逐渐变好,长江中下游多样性远高于其他区域的,水生态评价结果为优秀;然而水质评价显示长江干流中金沙江的水质状况最好,长江中下游是干流中水质状况最差的区域 比较长江支流区域,八大支流的多样性显著高于三峡支流,但三峡支流的水质状况却显著优于八大支流有研究表明,水生态状况和水质状况均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综合二者的结果才能更全面地评价水生态系统状况16 传统的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方法包括层次分

42、析法、综合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具有一定主观性,难于处理高维非线性样本数据41 随机森林是机器学习中的一种算法,该方法更为客观,即使在处理大量变量的状态下也不易出现过拟合的结果,在水文、水生态和环境遥感等方面,该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预测传统统计方法难于预测的各类变量结果42,43,因此本研究通过随机森林方法将水生态指标和水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显示,长江流域的绝大多数点位的生态评价处于良好状态 以优良率进行排序,长江上游和长江中下游的优良率最高,水质最好的金沙江的优良率则是最低的 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金沙江尽管水质状况良好但生物多样性较低,而长江中下游尽管水质状况相对较差但具有较高的

43、生物多样性支流中三峡支流的优良率要低于八大支流,主要原因则在于,尽管三峡支流的 WQI 显著高于八大支流,但八大支流的生物群落组成更为均匀,因此八大支流的水生态状况要优于三峡支流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随机森林算法能够综合水生态和水质指标,从而更全面地对流域水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44,45 4结论(1)在长江流域干支流中共鉴定出了浮游植物7 门 82 属,其中的主要优势类群为隐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种类 TN 和 TP 与浮游植物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二者均是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必需的营养物质对于长江流域的浮游植物而言,TN 的最适阈值范围为 0.35 1.83 mg L1,TP 的最适阈值范围 为11.2

44、5 83 g L1(2)长江浮游植物密度可以分为三类水平,从高到低为:三峡支流和长江中下游区域、八大支流和长江源区区域、金沙江和长江上游区域 长江源区主要富集了硅藻门中的舟形藻、等片藻、桥弯藻和异极藻,Cond 是驱动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金沙江主要富集了硅藻门中的直链藻,DO、Cond 和高锰酸盐指数是驱动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长江上游主要富集了硅藻门中的小环藻,DO 和 TN 是驱动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长江中下游主要富集了绿藻门中的栅藻、蓝藻门中的假鱼腥藻、束丝藻和颤藻,T 是驱动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八大支流主要富集了硅藻

45、门中的针杆藻,T、Cond 和 TP 是驱动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三峡支流主要富集了隐藻门中的隐藻,TN 和 TP 是驱动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3)基于浮游植物进行水生态评价,评价结果由好到差依次为:长江中下游 长江上游八大支08024 期张静等: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及生态评价流 长江源区 金沙江三峡支流;基于 WQI 指数进行水质评价,评价结果由好到差依次为:金沙江 长江上游三峡支流 长江源区八大支流 长江中下游;综合水生生物指标和水质指标进行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评价,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由好到差依次为: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 八大支流 长江源区

46、金沙江 三峡支流参考文献:1王琪,于奭,蒋萍萍,等 长江流域主要干/支流水化学特征及外源酸的影响J 环境科学,2021,42(10):4687-4697Wang Q,Yu S,Jiang P P,et al Water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and influence of exogenous acids in the Yangtze iver basin J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1,42(10):4687-46972陈宇顺 长江流域的主要人类活动干扰、水生态系统健康与水生态保护 J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18,3(3):66-73Che

47、n Y S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aquatic ecosystem health,and wate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of the Yangtze iver basin inChina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Gorges,2018,3(3):66-733陈宇顺 多重人类干扰下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健康修复J 人民长江,2019,50(2):19-23Chen Y S estoring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of Yangtze iver

48、basin under multiple human disturbancesJ Yangtze iver,2019,50(2):19-234Han X,Pan B Z,Zhao G N,et al Local and geographicalfactors jointly drive elevational patterns of phytoplankton in the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iver,ChinaJ iver esearchand Applications,2021,37(8):1145-11555Liu Y X,Xu X M,Wang T

49、,et alMicroscopic view ofphytoplankton along the Yangtze iver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9,62(11):1873-18846Jiang Z B,Liu JJ,Chen J F,et alesponses of summerphytoplankton community to drastic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Changjiang(Yangtze iver)estuary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J Water esea

50、rch,2014,54:1-117SL 219-2013,水环境监测规范 S8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淡水藻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0189水利部水文局,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中国内陆水域常见藻类图谱 M 武汉:长江出版社,2012 10朱蕙忠,陈嘉佑 中国西藏硅藻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1Lee E Phycology(4th ed)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8 12章宗涉,黄祥飞 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第四版)北京: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