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第一次从一个美国人的作品里了解到一段珍贵的历史.从埃德加.斯诺的四个月西北红色旅行,看到另一个侧面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 另我震撼的是在基于当时的延安,在1938年,lt;lt;西行漫记gt;gt;的结束语,斯诺先生就语言,帝国主义反动派一定会被这个新生力量所埋葬. 另外,也了解到当时共产党不但领导红军加强部队建设,还了解到党还认真做好根据地的行政建设工作,不断研究做好经济工作,发行货币,搞好商务流通.紧紧把握土地政策,以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认真做好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论身份,不计
2、前嫌,只要是共同抗日都是我们的朋友.认真做好人力资源工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力量.从十几岁的儿童到年事已高的村民,都是生力军.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发扬革命主义的乐观精神,写标语,唱快板,演话剧,每一名红军战士,后勤人员,都保持较高的革命思想纯洁.认真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和员工一个样,没有多少区分.共同远景就是建立了新中国,自己会种地的去种地,会做工的去做工. 我想伟大的斯诺先生,正是基于当时XX县区的情况,又和国统区的比照,才得出如此高瞻远瞩的结论. 我们多么该认真的把我们自己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啊. 第二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2014
3、-2014年第一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专业:物流管理班级:物流10-1任课教师:赵芳姓名:叶伟强学号:10054030154成绩: 西行漫记读后感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
4、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 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
5、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 第三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读西行漫记有感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一本由美国新闻记者埃得加斯诺写的不朽名著。埃得加斯诺作为一个美国记者,却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对中国gcd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愿意做客观公正的了解。因为当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zf
6、对所有的新闻记者进行了封锁,而他不畏艰险,排除各种阻挠,于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在我国陕北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向全世界做了真实的报道,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内外的影响。 初读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斯诺带着和我相似的疑问穿过重重障碍,访问了陕北红色根据地。该书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这书主要包括了: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随着书页翻转,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开始印入我的脑海,似乎引导我置身于70多年前那战争年代
7、,走进西北苏区那充满神密的画卷中,与一个个年轻的红军战士交谈,聆听指战员们对战斗的解说,。 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是因为团结了大多数人,它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所以给他们赢得了人心。 自古以来,人们最为美好的愿望是。平均主义。,这是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理想,当然,这只有在生产力极大发展之后才能实现,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远古的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再到民国的军阀统治,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从来没有获得过真正自由,从来都是受到压迫的,从奴隶主,到封建大地主,再到敲骨吸髓的军阀,实行的都是愚民政策,把老百姓只当墙头草,当没有文化不懂政治的人,再加上统治者随意发动的战争,
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元曲是对这种境况的真实写照。 而在近代旧中国,情况依然是这样。共产党开天辟地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不能不说是一件大事,占中国绝大多数生产力的是工人和农民,他们是国家的命脉,同时也是遭受压迫最严重的阶级,但毛泽东看到了这占绝大多 数中国人的贫苦百姓的巨大威力,有组织的民众尤其是农民大众在革命游击战争中的不可征服的力量,就像他对斯诺所说的那样:。红军,由于他自己的斗争,从军阀手里,争得自由,而成了一种不可征服的力量。反日义勇军从日本侵略者的手里夺得行动自由,也同样地武装了自己。中国人民如果加以训练,武装,组织,他们也会变成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的。他深刻地明白,只有
9、领导工农运动,让这一极具先进性的力量发挥其优势,最终夺得土地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还亲自走访了湖南大部分农村地区,了解他们的苦疾,一九二六年,毛泽东还担任国民党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期间,曾经负责搜集二十一省土地统计。这次调查让他知道了,占有农村决大多数耕地的是在乡地主、富农、官吏、在外地主和高利贷者口绝大多数的,而贫农、佃农和雇农,却只占全部耕地的一小部分,这更加说明了他走。农村包围城市。-这一与苏联恰好相反的道路的科学性,因为农村才是最需要解放的地方。 打土豪,分田地,共产党受到了广大劳苦人民前所未有的欢迎与支持,农民踊跃参军,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就连民风剽悍的西南少数民族,也有很多支持共产党
10、的,所到之处秋毫不犯,解放穷人,让他们有地种,有衣穿,这样谁不欢迎。谁不支持。我想,从这个角度,也许可以解释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军事奇迹可以胜利的原因。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个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队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里面的惊险万分,但是这确实是千真万确。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一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
11、军奇迹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但红军的主力军在没有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的红军。接 下来的是巧夺大渡河。这环节主要不是渡河的经过了,而是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了。红军当时面对着敌人的炮火威胁,还要应付骁勇善战的土著居民,独立的黎族人民,桀骜不驯的黎族人民从来没有被住在周围的汉族人征服过,同化过,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更是闻所未闻。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说,情况也是差不多的。但毕竟是红军,他们的功绩,他们的作为,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
12、力了。 除了团结工农外,共产党还积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抗日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力量,努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就是最好的例证,张学良与杨虎城的逼蒋抗日,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反映了全中华民族的集体意愿。在书中开始部分,从斯诺在西安的见闻可以看出,共产党所做的努力还是卓有成效的,否则,斯诺很可能是根本无法到达红色根据地的。 而另一个方面,在写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时候。在书中,作者坐火车去红都的途中,特别描述了他与一老一少的谈话,年轻人认为共产党所做的好事不假,但他们是坏人,因为他们杀人太多,看看作者对老者的描述:。那花白胡子忽然抬起他那温和的脸孔,十分心平气和地说出一句惊人的话来
13、:杀得不够。我们两人听了都不禁目瞪口呆地望着他。看到这里,我也吃了一惊,心生疑惑,老者为什么突然这么肯定。其实,他道出了中国农民大众的心声,说的直白些,就是为人民做主,让穷苦的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这在过去是穷人们想也没想过的,但现在变成了现实。 中国共产党在漫长而又艰辛的革命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看似浅显却极为重要的经验,直到今天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每个当代人学习和实践。尤其是作为团员、党员,更应该把工作是否符合人民需求作为衡量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这样我们党和国家才能保证长期稳定,更好、更快的实施经济建设,早日实现最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
14、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第四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 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 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 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 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 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
15、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 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 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 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 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 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 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 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 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
16、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 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 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 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 偶然性的神秘色彩。 红色记忆被时下红的发烫的红色影视剧唤醒。好久就想一睹传说的红色记录作 品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真容。百忙之中终于还是怀着崇敬而疑 惑的心境捧起了它捡起往日的红色记忆。 第五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西行漫记这本书,但是好几年过去了
17、,对于它也只是仅仅停留在听说的阶段。近期利用这次活动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本文作者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我为读到这样的情景而无比兴奋,我想我的兴奋丝毫不会亚于写这本书的新闻记者斯诺,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这一本书出版之后风行各国,很多年轻人都是因为这本书而排除万难前往延安,投身革命。第11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