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仨读后感400 朋友的一篇杨绛著我们仨读后感印起了星的阅读兴趣,于是捧书一读再读,真应了那句“阅读需要引领”。此刻,星最想说的是:“感谢朋友阅读后的直抒胸臆,一种对杨绛所描述家庭生活本真的色彩的吸引和赞叹,一种对人间真情的感悟和提升,一种对爱的理解和透悟。”开卷有益,星获益匪浅。 书中的三个主人公有着朴实的人生态度-大简至朴,这是多少人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啊。钱钟书、杨绛、钱媛都是不折不扣的学者,那是他们学术上、工作上的成就。他们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从来都不会停止学习,学习已然成了他们生活中必须的一个环节,哪怕书桌上只能放下一本书一本稿纸,简陋、艰苦都不会阻止他们学习的脚步,多么难能可
2、贵。 杨绛轻描淡写的留学时光,对书籍如饥似渴的阅读,对友人的随缘态度,对生活中小困难的破解,都是那么情真意切、知足常乐。钱钟书面对抉择时,遵从长辈的孝心可嘉。夫妻间发生争执后的相处之道的改变,从此之后自是相让、相互宽容。 他们仨相互关爱、快乐相处的家庭氛围多么让人羡慕。那种生死相依、无限牵挂的真挚情怀让人潸然泪下。那种脚踏实地、与世无争的人生风格多么真切深沉。尤其从小乖巧懂事的圆圆,热爱学习的圆圆学习汉字竟然是从倒字认起的,外公对她的喜爱之情,爷爷惊喜发现孙女是读书之才,尤其是圆圆与人为善、与人友好相处、显示出特强的适应能力,让人看到了一种坚韧的生命力。 爸爸从来都是要求女儿保护照顾妈妈,这是
3、多么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所以女儿从小就学会了付出,付出成了最自然的事情。在家关爱爸爸妈妈,在外热心帮助他人,结交了许多人生挚友。文后附录的钱媛重病时还艰难拿起笔嘱咐妈妈饮食,没有豪言壮语,却让人心生无限暖意。 他们仨笔耕不辍的学习劲头,是一生不变的情怀。留学时期他们俩对书的痴迷,借书读书成了他们俩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对博士头衔的漠视,他们对真知的渴望让人肃然起敬。文中几次提到钱钟书挑选图书之全规格之高,不仅让外国友人佩服,更让晚辈受益,这非一般鉴赏能力的人可以做到的。杨绛静心安然翻译出的8册堂吉诃德,这要付出多少的心血和时间啊。看到钱媛重病时还起稿写我们仨的手稿,那艰难的字字句句,那种倾述
4、表达的执着,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心灵的强大,源于心灵的充实,源于能够战胜孤独的充实灵魂。所以,不断学习的人生最快乐。 当人生走过了“我们仨”相守相助相聚的时期,只留下杨绛一个人。杨绛老人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谁能说这一个人不是“我们仨”呢。只是“我们仨”在现世中相失而已。“我们仨”的爱在杨绛老人心中流淌,这爱的思念中没有丝毫遗憾,只有温情与留恋。 整个假期,我把这本书读了两遍,每一次阅读,穿越平淡朴素的字迹,用潺潺柔水写成的文字,字里行间那无言的感动,相失之后的痛楚与难过。团聚,生死离别,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蕴藏在杨绛先生的文字中,文字叙述很简洁,很平静,但是我们心里却掀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澜和无
5、言的感动。 故事很简单,普通不过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
6、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
7、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在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们夫妇二人留学期间的苦读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想像着两个不嗜家务的学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真实生活都在杨先生的笔下复活,让我看到两个抽空去探险(散步)的快活人。钟书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让我也提起兴趣早起为家人用自制豆浆和五分钟白水蛋当早餐,看他们爷俩吃得心满意足。 读到第七章,阿瑗两年不见父亲,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她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
8、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真是绝句啊,这父女间的对话。 还有,写到当时有些落迫的钟书先生“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不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修”,却不想在一个夏天,收到学生送来的一担西瓜。圆圆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众人,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 “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 显然她是觉得“与有荣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这样聪慧的女儿,妈妈怎能不记得她吐露出的每一个音符句语。所以,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杨先生是如何的不舍
9、。她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她嘴上这么说,心上却牵扯得痛。阿圆去世时,还差两个月才满六十。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如何摧残着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 当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先生去世。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读到这里,还能有人不动容吗。 最后的附录里,有钱瑗打算写的她的那个版本的我们仨的手体本初稿(未完成),还有她在病中写给同样生病的父亲的几封信,写给母亲的新年贺诗,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进食了,但不放心阿妈,特写信教妈妈如何做简易饭食那种父女亲人间的浓情和俏皮让人感慨万千。最后附录三里,收录有女儿给爸爸的速
10、描画、钟书先生给煮饭阿姨的抽象写生实物画这点点滴滴碎纸片都让杨先生视为珍宝一一收藏其间,那是属于他们仨的宝贵财富和回忆传记,没有人能走进,只能在远处观望与唏嘘 杨绛先生用她的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讲述了“我们仨”,一生,也因为有“我们仨”,感觉并不孤独,生活很有意义。逝者不可追,往者不可留。留在杨绛先生心里的,是“我们仨”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样的回忆,有些痛楚,有些温暖,有些感动,有些回味。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小家,因为有“我们仨”,很快乐,很温馨。 第二篇:我们仨读后感400字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今夏,我阅读了我们仨,是散文体的回忆录。杨绛的我们仨最早于xx年7月出版,我阅读的是妈妈当时购买的三
11、联出版社的版本。 此书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讲述的是杨绛与钱钟书生活中的点滴,第二章讲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乐生活,其乐无穷。 第三章讲述的是杨绛独自回忆曾经的往事。附录则是杨绛收集到的亲人的部分手稿。次数的写作手法异常美妙,在现实和梦境的穿梭中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杨绛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学造诣很高的学者,都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却经历了留学,归国战争动荡的生活,解放后各种运动的折磨。但他们坚持知识分子对事业,对专业的执着。无论外界纷扰不清,自己宠辱不惊,淡定的生活。 他们的女儿钱媛多才多艺,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时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仅60岁,中书得知这一消息,病情加重,也与两年后去世。两位
12、亲人相继离世无疑给杨绛遭受了重重的打击。 但她却以知识分子的坚忍,内敛继续从容淡定的独自平静的生活。并在文字的世界里走着自己最后的路程。在临近百岁时写下了回忆录我们仨。用一串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映造出一个学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读了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有所感触。 我想,她以及钱钟书钱媛先生都是幸福的。早年能有机会在良好的学习条件下工作,尔后总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当然,其中的很多困难都被淡化了,以幽默的方式欣赏。 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呢。因为他们一直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非人云亦云地跟风。拿学位似乎对他们来说也只是浪费时间。读自己想读的书,随后有所领悟,多么快乐与
13、享受的过程。 对我们这帮耳聪目明的小鬼来说,该做什么,就显得很清楚了真诚地面对自己,多习文化,充分地丰富、完善自己。 还有一点,就是对人。亦要真诚,无须世俗地批判无所谓的感觉、地位、长相。能够精神相通,有共识即可。生活有时候是一种熟悉与扶持。 人,一定要有点知识与想法。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环境,造就了每一个不同的人。我们需要感受其独特,发现其不同。 玩世不恭没有什么不好。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快乐就好。 故事内容很简单: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
14、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
15、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在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们夫妇二人留学期间的苦读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想像着两
16、个不嗜家务的学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真实生活都在杨先生的笔下复活,让我看到两个抽空去探险(散步)的快活人。钟书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让我也提起兴趣早起为家人用自制豆浆和五分钟白水蛋当早餐,看他们爷俩吃得心满意足。 第三篇:我们仨读后感张廷(1995-),女,汉族,XX市合川区人,在读大学生,本科,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研究方向:小学教育全科李代华(1996),女,汉族,XX市永川人,在读大学生,本科,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研究方向:小学教育全科姜世平(1994),女,汉族,XX市大足区人,在读大学生,本科,单位:
17、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研究方向:小学教育全科 作者简介:唐田(1995),女,汉族,XX市潼南人,在读大学生,本科,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研究方向:小学教育全科 邮寄地址: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团山堡1号收件人:张廷联系电话:1872328400 4我们仨读后感 张廷李代华姜世平唐田 【摘要】 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故事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浮于言表的悲伤。可细细品来,原来这才是生活的味道。 【关键词】 初遇先生;
18、恍然心动;遗失的美好 我们仨作者是杨绛先生。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一、初遇先生 偶然接触这本书是在是室友的推荐下,室友说,这本书中的爱情让她禁不住的流泪,可嘴角却又不由自主的扬起。室友又说了,没有狗血剧情没有求而不得之苦,有的仅是平淡幸福的爱情,以及一位老人刻骨的思念。 周遭的环境就像生活大爆炸,充斥靡靡之音。我没遇见过爱情,或许有所期待却从未想过强求。我从未见过爱情的模样,我想或许杨绛先生可以叙说一二。 我所以为的幸福终老的定义是。两个人一直在一起,虽有磕磕绊绊的小波折,但并无大事
19、,直到一方年老而终,而非意外,另一方怀着无比幸福的记忆缅怀对方,珍重此后的生活,带着两个人的记忆继续好好生活。 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原以为我们仨写得很好呢,没想到这么没意思,什么东西嘛。现在人都浮躁不安,都喜欢喝鸡汤、打鸡血,一定要追求很有效率的干货、很有目的性的职场经验,最好能直接带来经历利益的,没讲大道理的,仿佛就是没意思;然而杨绛的我们仨什么大道理都没讲,平实地讲了一家三口这些年来的朴素生活,点点滴滴,这也许才是生活本有的颜色。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在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后,写下的大半生经历。没有说教,没讲大道理,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是行云流水地讲了一家三口这些年
20、的生活。牛津留学、结婚生女、国家动荡、上海沦陷、解放、,经历了不少苦难,这些不仅仅是他们的,更是那个年代人的。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每看几页都有令我感动或羡慕的地方。 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他们是知福之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历经的艰难仿佛只要一家团聚就化作云烟,随时光逝去。 二、恍然心动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与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或许可以归结为一篇。一篇杨绛先生做的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梦。是寻梦回忆梦,是担忧梦预言梦。梦里的
21、寓所古栈道,像是相隔万里,梦里的路一深一浅,梦里的人知道自己仍在天地间却不知这是梦境。或许心里明白,也寄希望于这相聚的梦能千秋万载地做下去吧。 想来也是的吧,若知离别在即,有怎舍得一觉醒来梦里人影飞去。还不如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道一声再见,又能再见一面。离别拉长,对有情的人来说,是痛苦也是快乐。因为,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他从此消失不见。 反观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直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在国外留学期间自己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
22、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己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 有时想想,他们的幸福也是应得的吧。钱钟书生活上的憨厚与学问上的严谨,杨绛自由温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女儿圆圆大胆聪颖有孝心。这样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个年代也少有的吧。这自由心与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难得。 三、遗失的美好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可我却不爱这句话,我终归更愿相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荷尔蒙有退去的时刻,可爱情却是不会褪色的记忆。 无疑杨绛先生这文章在文学上价值斐然,但我却从伤而不悲的文
23、字中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在如今的快餐时代,我已不太能分清人生的路途,如果非得说我们仨的意义,或许是太阳,温暖我漂浮在尘世的冰寂的心;又或许是希望,明白我所坚持的,我所信仰的终归有所去向。 如杨绛先生在篇末说的那段话: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先生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浮于言表的悲伤。可细细品来,原来这才是生活的味道。先生的娓娓道来仿佛在我心底燃起了焰火。那一股子温暖酸涩以及不舍无奈,紧紧的缠绕在心
24、间。一挥手、一抬头即可拂去,可终究舍不得这股子味道。也许这样的人生是我羡慕向往,却极难得到的,所以不愿离去。 参考文献: 【1】 杨绛我们俩都老了2003-7【2】 杨绛我们仨失散了2003-7【3】 杨绛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2003-7 第四篇:我们仨读后感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
25、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
26、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XX省松江一中高二(10)班郑心怡 第五篇:我们仨读后感朴素的心疼,淡淡的感动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旌德二中 张萍 这天一天热比一天,连着几天四十度的高温,正好给懒人一个借口,整日猫在家里,或看看书,或上上网,一杯茶,一本书,在柔柔的灯下,慢慢看,细细读,感觉
27、真好。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译兰德诗 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品茶,听音乐,看小说,精彩处,我会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读得自己泪流满面,读得自己声音哽咽,读得自己心口阵阵疼痛。 初次接触杨绛先生,是在她为围城写的后记里,她用平淡而优美的笔调讲述钱钟书的一桩桩趣事,连钱钟书也觉得是文笔之佳,不待言也(记钱钟书与附识,钱钟书散文集人生边上的边上)更觉得这是个聪明而又灵巧的女子,而后来果真见识了她的智慧
28、,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翻译名著堂吉诃德等更让她从钱钟书的光环里走了出来,和她的丈夫一样高,然而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住,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就叫做我们仨。 这本散文集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是怎样的一种孤独的痛呢。一个年已八九十岁的老人先是送走自己的女儿,再又送走相伴一生的丈夫,然后在一个人的时间里独自默默地思念他们仨走过的每一个日子,这里的
29、每一个文字都是包含了心血的,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整本书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做作,有的是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通过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让我们感到的是爱,思念,和美丽的回忆。 我们仨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 正如作者在书中云: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杨绛与钱钟书先生之女)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
30、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他们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这一段话,我以为是杨先生这本书中的点睛之语。这一段文字,概括了一家三口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角色,这些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不断变换的,并非传统的家庭所要求的那样:父即为父,要有父的尊严,而这个家里的父亲大多时候是一个顽童,与女儿争食斗智,却又互为哥们;母既为母,要有母亲的形象,而这个家里的母亲有时候很弱小,很胆怯,需要女儿的保护;女既为
31、女,要有女之规范,而这个家里的女儿却时常笑妈妈笨,让爸爸称她为哥哥,做妈妈的保护神。 在这些角色的变换中,不断的应情应景应事应物的变换中,一个家庭的生活就变的这般的丰富多彩,犹如调出来的不同的却都是上好的鸡尾酒,无穷尽的颜色,无穷尽的感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却又合情合理,永远经得住品评。 这段文字使我忆起了早年在三毛的一本书中读到的一句话,原句已忘,但意义仍是记得清楚,是讲给荷西的话,大概是说: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不仅是你的妻子,同时还是你的朋友,你的母亲,你的女儿;你也是我的爱人,我的父亲,我的孩子。 几年前读这句话时,就对婚姻有了些许的感受,应该是这样子的吧。心意相通,知彼如已。我喜欢它是这
32、样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这样的人,建立这样的家,却是多么的不容易,须得老天多少垂青。须得自身多少年的修练。 我们仨让我聆听深情絮语。杨先生的笔触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渲染,更无华丽词句。但这一段描写却痛到让读者泪眼婆娑。 梦魇中,女儿来道别,是人生的永别。 她拉我走上驿道,陪我往回走了几步。她扶着我说。娘,你曾要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
33、迎面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 白发人送黑发人,情苦至此。读到此处时,眼泪不自禁的下来。其间情意,凡读者自明,我不敢赘述了。 这样的语句,在第二部中处处可拾。 第三部中,与钱钟书先生在国外生活的片段,写的自然流畅,信手拈来,生活中的小快乐小烦恼都是那么可爱,在回忆的眼中,他们都是可爱的。 我们仨让我感知人格光辉。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磨难是一种积累。 在战乱的日子,在文革中,他们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证明了这个知识份子家庭中每
34、一个人的品行,他们对学问的孜孜不倦,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宁做可爱的人,而不做无聊的神,尤其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看轻名利,不为名利所累,诚挚待人做事,一位优秀学者的品行在这些点滴的生活记述中豁然明朗,同时也真实可爱起来。 前些日子在网上,读到一些人的文字,骂钱先生一生不理政事,只顾埋头作学问;更有人骂围城的作者笔调立意过于高雅,脱离当时的形势,由此推导出作者一定是不管国家存亡,众生疾苦的人。其实在我看来,人生于世,各有其道,有人热心于政治生活,有人醉心于名利道场,有人却只愿钻研学问,自得其乐,建树在次,兴趣第一。这都无可厚非。关键是无碍于他人,有益于社会。大不必你认为自己喜欢吃米饭,就认为天下人都得
35、吃米饭,你认为这条道能救国,那所有的人都得追着你的想法走。中国有一心为国的政治家,也得有一心为学问的钱钟书和杨绛先生一类人。这样的世界才是多彩的,才是现实而不可怕的。文革时期倒是全国上下同心同志,结果是什么,大家明白的很。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里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此话让我思索良久。对两位老人的人生境界何止钦佩。 比较现在社会中人的种种言行,更感二老的性情高洁可贵。 阖上书本,他们生活中的小故事仍旧让人回味。牛津探险、饭馆听人吵架、动物园研究
36、动物,75年冬天的煤气中毒美丽之花就在不经意间绽放。 一开始,杨绛先生就说我们走散了做了一个好长的梦醒来责怪钱钟书先生说怎么不等等自己,让自己是那么无助与迷茫。钱先生说那是老人家的梦自己也常做。是啊。他们都老了,看到后来才知道那些梦其实是作者后半生的真实写照,然而却把风雨几十载的回忆留给了我们,留给了这个喧嚣的社会,让我不止一刻的想我到底再赶什么,为了学业,为了以后的工作,我做了多少自己不喜欢的事,为了自己的内心我做了什么,我在赶什么。不禁问自己,羡慕杨先生平凡幸福的家庭,于是试着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原来自己的爸妈是这么可爱,原来哥哥是这么爱和我这个做妹妹的玩耍,原来周遭的风景是这么美好,于是
37、不知何时我又一次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鸣,而这些感悟和美好都是我们仨带来的,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
38、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 杨先生似乎始终在高处俯瞰,她难道看透了生死,和离散。越看自己感到了无知的痛苦和难以言喻对作者的羡恨。不管怎么样感谢我们仨带给我的美好。第23页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