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伤逝》读后感.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032226 上传时间:2024-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逝》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伤逝》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伤逝》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伤逝》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伤逝》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伤逝读后感 子君走了,涓生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伤逝”,子君的伤,涓生的伤,也勾起了我的伤。 子君爱涓生,是那样地热烈,那样地纯真。在那个受旧思想束缚的年代,一个弱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与家人反目。我不知道当她分明坚决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又需要多大的勇气。艰苦的生活,子君没有半点抱怨,她总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乐。为了她爱的人,她倾注着全力去做饭,日夜的操心,她就这样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也粗糙起来。然而最终的最终,她还是没有得到那份本应属于她的爱情,子君几乎付出了全部,然而还是输给了现实。 涓生爱子

2、君吗。我想爱吧。爱开始的子君,爱逝去的子君。如果有这样的女子为你付出全部,爱你多于爱自身,我想你也是爱的。只不过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某种东西蒙蔽了那份纯真的爱吧。生活越来越拮据,油鸡们逐渐成为肴馔,阿随也被送走了,涓生看子君的颓唐,感叹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当涓生孤身枯坐,回忆从前,竟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吗,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如果说子君变了,那涓生必然变了,而且变得更加彻底。爱情与生活,为何硬要这样联系呢。子君没有错,涓生没有错,只是爱情太过脆弱,输给了生活。 我同情子君,也为子君感到不值。那样纯

3、真的人儿,只是为了寻求她的爱情,她付出了全部。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她都竭力地呵护着她的爱人,然而结果是他不爱她了。精神上的打击要比物质上的打击更加沉重吧。子君的离开是必然的,她已经没有任何留下的理由。子君死了,她连惟一的希望都破灭了,生存对她又有何意义,活着对她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吧。或许有一天,涓生会明白子君的苦衷吧。他会发现子君没有变,子君一直都是那么爱他,子君的付出是那么地无私,以至于连回报都忽视了。不过,子君等不及涓生的觉醒了,她是那样地,带着悔恨,永远地逝去了。 爱情为何如此脆弱。无辜地被扣上“罪恶”的头衔。当所有的矛头指向爱情,我们也只是悲哀地选择结束。是爱情的错。还是我们不够坚持。

4、当爱情遇上现实,爱情就被扼杀了,怪现实太残酷,还是爱情太脆弱。其实爱情没有错,现实也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自身,我们总是主观地把爱情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为了生活,好像就非要抛弃爱情似的,所以爱情输给了现实,是那么地无奈。 得到的总是被当做理所当然,还挑三拣四,为何要等失去后才知道珍惜呢。失去了,再多的悔恨,也是于事无补。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得不到的,那本就不属于你。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一直挑她的小毛病,就不会发现她的优点。如果你努力发现她的好,那么她的小瑕疵也近乎完美了。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修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相遇,相识,相知,难道还要相离吗。一份爱情,的确来之不易,为什么不能好好

5、珍惜呢。不要用其它的理由去扼杀爱情,爱情真的很脆弱。两个人在一起,就是要不断地磨合,学会包容,学会理解。 涓生悔恨了,可是子君不在了。珍惜为你付出的人吧,同时要有颗感恩的心,懂得去回报。爱情就是那么脆弱,需要双方的共同的呵护。输什么,也不能输了自己。 第二篇:伤逝读后感伤逝读后感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是一篇悲情小说。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 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

6、解剖的直接对象的。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爱情和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已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涓生与子君的确是从昏睡的梦境中清醒了,然而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他们醒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似乎对他们也并不重要。现实主义作品的伟大之处便在于此关注现俗,指明并试图解决其弊病。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这样诠释爱情:“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

7、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或者柏拉图式的爱情或者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根本就没有什么朝夕相随、生死与共。 归结二人爱情悲剧的原因,我认为有四点。第一,个人解放与社会改革的矛盾。子君只是从表面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将奋斗目标局限与婚姻自主,局限与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婚姻的干涉和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以后,她就心安理得的做起了家庭主妇,生活流于平庸,思想流于空虚,平庸和空虚使爱情逐渐退色,以致最后走向破裂。第二,封建伦理道德的阻碍。涓生和子君的反抗只是希望得到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但那些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顽固派是不允许有叛逆者的,他们永远维护着封建伦理纲常。涓生跟子君的同居无可避免的招来非议,从

8、子君舒服与其断绝关系到二人找房子屡次碰壁以及涓生被辞退,不可否认是封建伦理纲常所致。第三,缺损的爱情观导致了婚姻的悲剧。对涓生而言,爱乃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色彩,爱是生活的点缀。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是男女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在经受了一番折腾后,他终于明白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生活,不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婚姻的自由解放。而子君的爱情观是现实的,对她而言,爱乃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以托付终身,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她看来仅仅是择偶权利的自主。第四,经济的困顿。当涓生被辞退的时候,子君原本的无畏变了颜色,涓生也只能为了生计奔波劳碌,先前的那些轻松没有了,由此他们之

9、间产生了矛盾。由于无端的陷入了经济困境,子君也得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男女平等,谈论文学.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最后感情走向破裂也在所难免。 生活告诉我们,爱需要无畏,爱需要无私和付出,但爱更需要理性。个性解放必须与社会改革联系在一起,青年男女不要盲目的为爱而爱,须知:“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第三篇:伤逝读后感伤逝 -读伤逝有感 最近学了鲁迅的伤逝,故事围绕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而展开的。因为思想的碰撞,两个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逃离封建的枷锁,摆脱家庭亲人的束缚,逃到无人相识的偏僻之所。承生活之压,感爱情之艰,直至天人相隔。 涓生可以说是子君的思想启蒙老师,子君原是封建思

10、想下的传统女性,却因为涓生的出现而慢慢发生了变化。涓生给子君讲中外思想名家,讲泰戈尔,讲文学名著,讲各种先进思想,讲时下知识分子的思想认知等等一些列的与子君的认知完全相反的东西。就这样,他们相爱了,他们私奔了。 没有司仪,没有高朋满座,没有大摆筵席,没有一拜天地,所有结婚该有的一切都没有。但是他们相爱了,因为爱情,一切的问题都将不是问题。他们觉得爱情更重要。于是他们有了二人世界。慢慢的,他们之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地缺少了沟通,缺少了思想上的交流,精神上的交流,渐渐地,柴米油盐成了他们争吵的的话题,小油鸡,阿随涓生觉得子君已经变成了他的包袱,子君只有依附他才能活下去,子君的伟业变成了吃饭

11、。没了涓生所谓的共同话题,生理上的欲望也已消磨殆尽,没了昔时的热情。爱情渐行渐远,最终因为涓生的狠心,涓生的不爱你了,为你好,毫无念地做事,于是子君走了,连带着他们的爱情。 于这样的爱情,我是斥责的,是不认同的。一个女人,如子君,抛下家人,只因爱情,当她和她所爱的男人有了肉体关系以后,她就很自然地把这种关系视为一种永远,但男人却可以不同,他们可能只会觉得那是生存方式的又一种演绎。正如书上说的:男女之间,在没有婚姻的承诺前,还是保持简单的关系为好,否则,真的没有岁月可以回头,一如涓生最终读遍子君的身体和灵魂,再无欲望可言。爱是一场长久的拉锯战,从他们相识到相知,然后是相恋的一路上,就摆下一场战线

12、很长的拉锯战。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毫无交集的两人忽然在一起,难免会争吵,会有分歧。他们本不是一体,只是因为爱而在一起,然而爱其实并不能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可是若问题压制的久了,就会发现这么做多么的危险,因为恋爱的时候,这种全然的依赖是甜蜜,可是恋爱不可能支持一生,总有一天当爱淡去,那华丽外表下的庸俗就会浮出水面,如果那个时候还像现在这样什么都交给对方,那么这对于对方来说就是一种负担。虽然大家都觉得重视金钱的人过于势利,但也不要忘了,只有经济无忧,才能保证安定的生活,而有了安定的生活,才能谈到你的梦想,谈到你的抱负等等。而在两个人得的生活里,两人应该是对等的。我需要依靠你,可我也想让自己足

13、够强大,能让你依靠。我们在一起,不需要有什么大钱,但是我也不希望什么都由你来承担,这才是我认为最好的。 爱到分才显珍贵,很多人都不懂珍惜拥有.只到失去才看到,其实那最熟悉的才是最珍贵的,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会拥有,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去爱她 第四篇:伤逝读后感子君人物形象讨论提纲 子君接受了资产阶级个性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觉醒意识,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她同涓生处于热恋期时,曾和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学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可见她是赞同新思想,新理念的,是处于思想先锋的知识女

14、性。在他们的交往期间她曾用“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宣言,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这句话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是何等地有主见,何等地独立。她在挣脱家庭束缚与封建观念时表现出的勇敢、果断,不得不使人惊叹。子君为了在两性关系上求得“纯真热烈的爱”,不顾族长们的“威严和冷眼”,也毫不畏惧周围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镇静地、大无畏地走她的路。“那玻璃窗里的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搽雪花膏的小东西”对于她根本不算什么,她是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过。可见她的大胆无畏,这正是她对涓生爱得深沉,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同封建思想作斗争的表现。她敢于蔑视封建礼

15、教,对个性解放的要求非常强烈。子君的反封建精神,显示了“五四”时期中国妇女的初步觉醒,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 在鲁迅的笔下,子君的善良,纯朴,温柔,文静是因为爱,她之前的勇敢和无畏也是因为爱。然而现实中并不是仅仅因为有爱就可以快乐生活,还要坚持上进。子君的根本问题在于:她作为反抗的主要动力仅是爱情,这本身就决定了她的悲剧。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没有什么政治理想或社会抱负,也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性格,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

16、,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整天忙碌于家务琐事,热心于养“小油鸡”“叭儿狗”,或者浪漫地回味过去爱情生活的乐趣,先前在会馆里与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的热烈气氛也全然消失了。而且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变的浅薄,庸俗,怯懦。当涓生和她谈到文艺时,也还是过去曾讲过的那些话,或者只是倾听,到后来沉默。直到最后,面对经济压力以及与涓生生活态度上的分歧,终于爱情也出现裂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争取个性解放的子君终于未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子君走出封建家庭,走进了小家庭,在旧势力压迫下,又回到封建家

17、庭,在无爱的人间抑郁而死。鲁迅借涓生之口说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假如在结婚后的日子里,他们逐步地缩小彼此思想上的差距,在生活的道路上携手并肩,一起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他们的悲剧便不会发生。他们把争取恋爱自由看做是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眼光仅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和幸福,不懂得“人需生活,爱才有所附丽”,因而当他们无力抗拒社会经济压力时,爱也便一同毁灭了。所以与其说是他们的这段悲剧爱情杀死了子君,还不如说是那个社会杀死了子君,让她成为那个时代为社会解放,人格独立而斗争的社会的附属牺牲品。 第五篇:伤逝读后感叹情已往,伤爱已逝 伤逝读后感 伤逝写于1925年10月,被认为是鲁迅虚构得最多

18、的一篇小说。在鲁迅作品里的小说人物中,周作人先生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及其原型都一一进行了说明,唯独伤逝是个例外“伤逝这篇小说大概全是写的空想,因为事实与人物我一点都找不出什么模型或依据”。1正是这种虚构给予了读者对于文章更丰富、复杂的猜想与阐释。鲁迅先生的文章从来意蕴深远,优秀的文本正是在不断的言说中焕发生命,伤逝即是如此。而长期以来对伤逝的权威解读似乎都最终将其固定在对五四运动及精神的探究。但在此,我想选择一个或许是最表层的文本爱情与家庭的层面上来谈谈我对这篇文章主人公及其文章本身的浅薄认识。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然而与五四时期泉源的美化爱情、视爱情为动力的小说不同,

19、伤逝却如其名,以一场五四精神冲击下的爱情悲剧真实地揭露了爱情与人生的困境。伤逝以“涓生的手记”,透过涓生的视角叙述整个故事。第一遍将文章读完,也许很多读者也会和我一样受到涓生叙述的影响,认为涓生与子君曾真真切切地爱过彼此,只是因为同居后子君沉迷于家务俗世放弃了对精神的追求,而涓生仍有更高的精神期待,爱情最终因此消亡。然而再读几次,细细品读、斟酌,试着走出涓生的视角,就会发现隐藏着的诸多倪端。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这便是伤逝著名的开头。初看,似乎确实能感到一股压抑悔恨的情绪在一开始就笼罩全篇,给小说奠定了一个不可动摇的调子。但“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为自己

20、”还不难理解,但“为子君”便有些费解了。一切为逝者而说的话,不都是为了生者吗。更何况是“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即便一定要为逝者写些什么,那就只能认为是在生者看来,即使逝者已逝,自己却还有一些未尽之言,不吐不快。甚至是当她活着的时候,某些无法畅言之事正好可以留待在她死后。因此,所谓“为子君”,本质上也还是“为自己”。 涓生曾赞赏子君曰:“比我还透彻,坚强得多”。而后来又说她“稚气”、“好奇”、“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两者不就矛盾了吗。由此看来,涓生对子君的认识一开始就有些模糊、游移,甚至随便。他所爱、所欣赏的,到底是子君这个真实的个人,还是涓生在子君本身的基础上所臆想出来的、符合自己喜愿的子君形

21、象呢。甚至他们在一起的“仪式”,也只用涓生从西方电影上“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的求爱,以及子君的很快就令涓生惭愧甚至害怕的“温习旧课”。他们就这样匆匆忙忙地奔向了爱即使,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爱的顶峰迅速被逾越,情形开始急转直下。涓生开始“觉醒”,认为“爱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短暂潦草的蜜月之后,涓生对子君的欣赏渐渐由不断地发现其缺点所代替。醉心于家务的子君“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了,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当1鲁迅作品里的小说人物,周作人,北京文艺出版社,2013初那清纯的子君已不复存在,而外形的邋遢和粗糙也隐喻着精神价值的消亡2。精神价值一旦消亡,子君对任何

22、风吹草动都十分敏感。子君的工作是操劳家务,而这在涓生看来已经颇有有些“凄然”,“连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但涓生除了叫她不必操劳之外,并无实际的建议和帮助,而子君的“操劳”,都是维持一个家庭所不能省略的。一开始的风花雪月最终都慢慢变为柴米油盐,两人的摩擦已初现倪端。打击接踵而至,涓生被辞退,小家庭陷入经济窘迫的境地。虽然涓生一开始并不认为被辞退是一个打击,还马上计划“干新的”。但尚未着手,涓生就敏感到子君的“怯懦”,就“仿佛近来自己也较为怯懦了”,并因此下意识地萌发了逃避的念头:“我的心因此更缭乱,忽然有安宁生活的影像”。这个念头随着拮据的加剧愈发清晰:“其实,我一个人

23、是容易生活的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痛苦,大半倒是为她”。这就等于怪罪子君不理解他涓生了怪罪她不在他需要轻松自在时知趣地离开。 涓生开始对找寻借口逃避“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我的天堂”。最终还是对子君说了最致命的话语: “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 家人的阻拦、邻里的欺压,贫困,寂寞,甚至涓生有意的冷漠,都没有令子君绝望,只有这一句话,才将她彻底地打倒。是啊,一直以来,“爱”才是她和他在一起的唯一理由。既然这个唯一的支撑已经被对方否认,除了离开,她还能做什么呢。 而当时为了自由恋爱冲出家庭的女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到家,又会有什么好结局呢。所以等涓生从别人那里听见子君的死讯后,他便开始“悔

24、恨”“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相呢。”“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应该永远奉献她我的说谎” 恐怕谁都能看出,涓生所谓的“悔恨”并非完全为自己的错误而悔恨。在他看来,自己的错误仅仅只是没有多忍耐几天,过早地将真相告诉了子君,让子君承受她无法承受的“真实的重担”。他不愿意在她面前说谎,他可以肩负起那“真实的重担”,却不愿背负“虚伪的重担”。总之,涓生自以为的错误,仅仅是在“真实”与“谎言”之中选择了前者罢了。在这悔恨中也蕴含着涓生的悲哀,悲哀于社会的险恶,悲哀于子君的软弱,悲哀于自己不得已的悔恨。涓生真正地爱过子君吗。或许吧。但我能确定的是,涓生与子君的“爱情”从一开

25、始就绝无平等可言的。在涓生与子君的关系中,涓生是一直处于主动者、支配者的地位,而子君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小说一开始,清纯的子君“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膀,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在涓生的注视中到来。“被看者”在“看者”的期待中到来,“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看者”滔滔不绝,“被看者”几乎处于“失语”的境地。爱情必须建立在两人自由平等的基础上,换句话说爱应是势均力敌。而掌握了话语权的涓生和处于失语状态的子君,他们之间怎么能有真正的交流和沟通呢。即使子君石破天惊

26、来了这么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由“失语”到发出一个空洞的五四宣言,充分说明了这位“被看者”根本没有话语权。第二性2叹人生隔膜,伤爱情已逝,谢廷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2女人中也指出,“婚姻要联合两个完整的独立个体,不是一个附和,不是一个退路,不是一种逃避或一项弥补。”3而爱情之路上,子君就如同是涓生这位受“五四”影响的“新青年”为了自己的新生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道具: 为了逃离寂静和虚空,他几乎是引诱了子君;当涓生失业,生存受到威胁时,他又视子君为他走向新生的累赘,终于离弃了她;而子君离开和死去之后,他却又陷入了更大的寂静和虚空,承受着良心的折磨与拷问4,“要向

27、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写到这里,似乎一直是对涓生苛刻的批评与指责。但我想,涓生其实也有值得同情和原谅的地方吧。涓生的错误在于没能设身处地地为子君着想,而后来他所谓的“不爱”,却是涓生无法掌握与改变的这才是他真正无能为力之处。“爱”是我们无法抵御的力量,“不爱”也是我们无法制止的悲剧。单靠人自己,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努力,都无法抗拒“爱”的消失。就像我们怎么也不能留住褪去的海浪,我们也无论如何都无法制止“爱”的消逝。生命与生活无爱的痛苦与悲哀,是人性中固有的残酷与真实。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不爱”都是无可奈何。 或许,这也是作者,即鲁迅先生本身,作为精神界战士在其一生里与整个社会与人性的斗争中所一直痛苦和绝望的吧。 参考文献: 1.鲁迅作品里的小说人物,周作人,北京文艺出版社,20132.叹人生隔膜,伤爱情已逝,谢廷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23.第二性女人,西蒙波娃,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4.的多重主题,史玉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25.鲁迅精读,郜元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第二性女人,西蒙波娃,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的多重主题,史玉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2第16页 共16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