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郑德荣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5篇 文秘网是专业的范文写作网站,每日更新大量热点文章。同时,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写作团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定制服务。如果下面的范文没有合适的,您可以通过企业qq:4000121855或者写作电话:400-012-1855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 【一】 郑德荣,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XX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兼)、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东北师大副校长等职。1991年获国家特殊津贴、省优秀教师、XX市劳模等称号,他主持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在全国高校147所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评估中荣
2、获首榜。8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省部级规划项目7项,获奖17项。撰写主编毛泽东思想史稿、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30部,在求是、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应邀为15个省市学界讲学、出席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大会演讲。 2018年5月11日,中共XX省委发出了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号召,5月16日,吉林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高高举起信仰的旗帜追记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教授”的文章,对郑德荣生前先进事迹进行连续报道。对照这样的学习榜样和楷模,我自己觉得差距很大,必须努力学、认真学。 郑德荣同志毕生信仰坚定,勤
3、奋创新、为人师表,不仅是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见证者和贡献者,更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为人师表的楷模。他坚持“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拼搏精神和“严谨、扎实、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在学术上不断进取,探索创新,为党的理论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 一、学习他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 每名共产党员都要像郑德荣同志那样,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用信仰的光芒,照耀前进道路上坎坷;把对信念的追求,落实在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具体工作中,
4、通过不懈的勤奋努力,绽放出信念的力量。每名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学习郑德荣同志,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我们的事业才能步入辉煌,“十九大” 确定的宏伟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二、学习他探索创新的精神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进步的力量。郑德荣同志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每一名基层干部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要求我们具备面对复杂局面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必须学习他的探索创新精神,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增强履职能力,我们的工作才能稳中求进,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三、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必须学习他的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是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职责,认真做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服务员”这个身份,自觉摆正位置,一切以为民、利民、便民为宗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办细。用过硬的思想素质、过硬的本领以及过硬的服务水平真正将群众放在心上、职责扛在肩上、责任落到实处。 郑德荣同志是新时代的先进,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郑德荣同志的崇高精神,同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
6、的精神,以善作善成、勇创一流的作风,改革创新,奋斗姿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好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 60岁,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年纪呢,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可能60岁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可能是享受儿女赡养,不在辛劳的年纪,但是郑德荣同志却以60岁作为人生的新起点,培育后学、资政育人、创新治学,在人生的后半程继续攀岩学术高峰,创造科研成果。2018年5月3日,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同志,因病救治无效去世。郑德荣同志的去世是中共党史学界、思想理论界的巨大损失,逝世的消息传开后,全国70
7、余所高校、150多家单位、学术机构以及专家学者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回望郑德荣同志勤勤恳恳、不断创新的人生路程,他不怕辛苦、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着实让人心生敬佩。 郑德荣同志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作为基层干部,郑德荣同志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扬。 一要学习郑德荣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笃信。被誉为“红色理论家”的郑德荣同志,一生都在从事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传播者,又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实践行者,我们要学习郑德荣同志的
8、对马克思主义坚信的这种精神,更要以这种精神作为工作的指引,坚定不移的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二要学习郑德荣同志对党史研究的勤奋。郑德荣同志作为中共党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90多岁高龄仍然在奋斗学习,把学术研究、学术创新作为毕生的追求,凭借高深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面旗帜。我们要学习郑德荣同志勤奋努力、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一心一意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三要学习郑德荣同志对党的事业的奉献。从教67年来,郑德荣同志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作为基层
9、干部,也是群众工作的第一线,要学习郑德荣同志这种一生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要做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要把人民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去谋划,去创造,始终保持一个党员干部的初心。 【三】 郑德荣以60岁作为人生新的起点,培育后学、资政育人、创新治学,在人生的后半程一次又一次勇攀学术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追随着郑德荣严谨求实、勤奋求索的人生足迹一路回望时,他老而弥坚、终身奋斗的精神品格,如出征号角给人力量,催人奋进,对新时代的组工干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这是新时代对组工干部提出的新要求,组工干部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主动的自觉,扎实推进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做
10、新时代优秀组工干部。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从严治党新常态、改进作风新常态,各级组织部门、每个组工干部都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对事业一片赤诚,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政治原则、坚守政治纪律,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 组织工作也在自身规律,要探索把握规律,善于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科协的思维方法、管用的工作方法去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善于在联系中推动工作,把组织工作放在党委政府工作格局中,用整体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审时度势、统筹谋划,在融合配合中乘势借力、在融合力量中推进落实,打好“组合拳”,奏好“合唱曲”,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世间事,做于
11、细,成于严。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要善于抓住重点推动工作,关于抓住“牛鼻子”,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问题导向,紧紧抓住事关党委政府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基层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积极探索破解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以重点牵引全局,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四】 郑德荣同志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执行者,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在教学上鞠躬尽瘁,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高端人才。郑德荣同志的精神事迹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 学习郑德荣精神,就是要学
12、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他1926年出生在吉林延边,早年生活在列强入侵、水深火热的年代,目睹了民族的危亡,从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就坚定了自己的一生追求。他用一生潜心研究,矢志不渝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论何时何地都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就像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前行。 学习郑德荣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他对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工作不懈追求,他是人们眼中的“拼命三郎”,一生学术成果显著、培养大批人才,“乐以终身治学科研,悦以毕生授业解惑”就是他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我们的党员干部都应该学习他这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工作态度,立足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向郑德荣同志看齐。 学习郑
13、德荣精神,就是要学习他无私的奉献精神。他辛勤耕耘、孜孜不倦,退休之后仍然没有停止科研和教学,用自己退休的33年书写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与奉献。在退休的岁月里,他又培养了50多名博士,出版专著4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郑老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他用实际行动完美的回答了“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他就是我们的标杆和榜样。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物,伟大的精神铸造伟大的时代。郑德荣同志既是伟大时代的创造者之一,也是伟大精神的实践者。在即将到来的建党97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好好的向郑德荣同志学习,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扎实苦干、乐于奉献,向建党97
14、周年献上自己的礼物。 【五】 对一种精神感兴趣容易,但坚持一辈子信仰难。郑德荣同志用一生革命工作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注重精神值得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学习。 做马克思主义终身信仰者离不开终身学习。作为中共党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始终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90多岁高龄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学术创新作为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学术空白,以高深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面旗帜。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便要向郑德荣那样,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正所谓温故而知新,不断学习,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
15、理解,让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做马克思主义终身信仰者离不开对不忘初心的坚守。他对事业无限忠诚,从教67年来,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忘记初心,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淡泊名利,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研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矢志不渝,贡献了毕生精力。我们学习郑德荣,便要见贤思齐,不忘初心,牢记初衷,以郑德荣为榜样,激励自我、鼓舞斗志、激发干劲。 【六】 真理的光芒是耀眼的。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接触共产党的理论,他就坚信不疑,就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短训班,郑德荣
16、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述,在马列主义中找到了人生奋斗目标的答案,牢牢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一旦树立了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我一定站在真理这一边。” 1949年,郑德荣转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1952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当时,学校为了加强马列主义4门课的教学工作,新建立了4个直属教研室,郑德荣被分配到了中国革命史直属教研室任教,从事中国党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从那时候起,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刻苦钻研,全身心扑在中共党史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中。1953年,凭借着优异的表现,郑德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就与中共
17、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终身奋斗的事业。 郑德荣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真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郑德荣对事业无限热爱,凡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淳朴、真诚、坦率、明朗。所以,他始终坚持学习,孜孜不倦。他的学生每次到他家中,他都在书房读书,他家桌子上、书架上,甚至床上,到处都是书。即使在大年三十晚上也要到教研室看书写作。他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深深沉浸在红色理论的海洋里。 作为教师,郑德荣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三位一体的,而传道应列为首位。今天的道,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
18、义、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之道。所以,他将多年教学和研究的收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自己对党的事业执着追求的心得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谛。他经常对学生说,不仅在业务上要使自己成为国家的高级人才,而且在政治上应使自己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不管在什么样的政治风浪中,都要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站稳立场,保持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 郑德荣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不放弃任何一次传扬红色理论的机会,他讲学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不管处于哪个年龄段,工作有多繁忙,身体有多么不好,都欣然前往。即使是基层单位的邀请,他也从不拒绝。学生劝他,这么小的单
19、位就不要去了吧。可他却说,这是责任,是我们的专业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怎么能推脱呢。 多年来,郑德荣不仅勤学不辍,还坚持创新研究,著述颇丰,他编写教材,出版专著,并通过这些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传播得更为广泛。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郑德荣提出了很多新论断。他的这些学术观点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紧密相连,更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高度一致。 在郑德荣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博士生邱潇一直陪在左右。“郑老师对党有着无限的忠诚,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在方方面面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邱潇说。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20、中,郑德荣一直被结肠癌折磨着。可就是这样,他也很少缺席过政法学院的党支部活动。考虑到郑德荣的身体情况,很多同事劝他不用亲自出席活动,让学生代替参加就好了,可郑德荣坚决不同意:“参加党支部活动,这是一名党员的基本职责。” 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对真理的追求是没有终点的。郑德荣既是马克思主义笃定执着的信仰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穷一生而不悔。在他的人生中,始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光芒。 【七】 通过学习郑德荣同志事迹,我了解到,郑老是真正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人,他对共产主义事业有着无限忠诚,他从未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没有因为理想太遥
21、远而放弃追求,郑德荣同志始终高举旗帜,坚持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学术选择,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是党性原则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典范。 郑德荣同志在学术上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使他终生致力于中共党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使他成为了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他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同时在治学上严谨,并且学术成果丰硕,他的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他不忘初心、对事业无限忠诚的情怀使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甘当人梯、淡泊名利,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毫不保留地传授
22、给每一个学生,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把坚定信念融入学术,教书育人融入生活,研究创新融入生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信仰,表达了对党史学科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 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郑德荣同志是新时代的优秀代表,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我们要铭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向郑德荣同志学习。 【八】 高高举起信仰的旗帜 追记郑德荣教授 这个93岁的老人,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全国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
23、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XX省优秀共产党员,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时代风云,激荡变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追寻真理的脚步坚实而有力 作为一名守卫真理的“红色理论家”,他坚定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面对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诉求,他笔耕不辍,始终以过人的政治胆识、巨大的理论勇气去回应质疑,坚持用真理作为前行的坐标; 作为一名勤奋创新的学者,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他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在67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
24、了学术空白,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 作为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他坚守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个学生。1986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来,他培养了49名博士生,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共党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社会各界领军人才; 作为一名品格高尚的世纪老人,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将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90岁之后,他仍然坚持学术创新,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上来,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理论成果。 “在马言
25、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细数郑德荣的一生,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彰显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 斯人已去,他留下的不只是宝贵的真理和知识,更有不竭的精神财富 “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就坚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这一边。” 对真理的渴求,让郑德荣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信念 1926年,郑德荣出生于吉林延边,那正是列强入侵、战乱四起的年代。少年时的郑德荣先后在“奉天”和“新京”求学。目睹了日本人的残暴统治,这让郑德荣体会到了亡国奴的耻辱和痛苦。一颗年轻的心灵总在拷问自我:“到底怎样才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 真理的光芒是耀眼的。1948年,还在读大学的郑德荣从国统区投奔到X
26、X县区,进入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二部短训班学习。在那里,郑德荣懂得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看到了共产党的干部和群众打成了一片,这些给郑德荣留下了深刻印象。“公木先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是个大人物啊,他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时,用口语化讲理论,既有真理性,又有吸引性,让人入耳、入脑、入心。”郑德荣在回忆录里说道。当时给他们授课的还有校长张如心等,用郑德荣的话说就是:都是文化层次相当高的,都是有水平的人物。所以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接触共产党的理论,他就坚信不疑,就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短训班,郑德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述,在马列主义中找
27、到了人生奋斗目标的答案,牢牢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一旦树立了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我一定站在真理这一边。” 1949年,郑德荣转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1952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当时,学校为了加强马列主义4门课的教学工作,新建立了4个直属教研室,郑德荣被分配到了中国革命史直属教研室任教,从事中国党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从那时候起,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刻苦钻研,全身心扑在中共党史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中。1953年,凭借着优异的表现,郑德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就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终身奋斗的事业。 郑德荣对事业无限忠
28、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真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郑德荣对事业无限热爱,凡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淳朴、真诚、坦率、明朗。所以,他始终坚持学习,孜孜不倦。他的学生每次到他家中,他都在书房读书,他家桌子上、书架上,甚至床上,到处都是书。即使在大年三十晚上也要到教研室看书写作。他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深深沉浸在红色理论的海洋里。 作为教师,郑德荣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三位一体的,而传道应列为首位。今天的道,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之道。所以,他将多年教学和研究的收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29、把自己对党的事业执着追求的心得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谛。他经常对学生说,不仅在业务上要使自己成为国家的高级人才,而且在政治上应使自己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不管在什么样的政治风浪中,都要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站稳立场,保持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 郑德荣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不放弃任何一次传扬红色理论的机会,他讲学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不管处于哪个年龄段,工作有多繁忙,身体有多么不好,都欣然前往。即使是基层单位的邀请,他也从不拒绝。学生劝他,这么小的单位就不要去了吧。可他却说,这是责任,是我们的专业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怎么能推脱呢。 多年来,郑
30、德荣不仅勤学不辍,还坚持创新研究,著述颇丰,他编写教材,出版专著,并通过这些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传播得更为广泛。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郑德荣提出了很多新论断。他的这些学术观点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紧密相连,更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高度一致。 在郑德荣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博士生邱潇一直陪在左右。“郑老师对党有着无限的忠诚,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在方方面面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邱潇说。 一件件小事被他的学生和同事翻了出来。 1955年,郑德荣因公到西安出差,想借此机会看一看大雁塔,就利用周日乘车
31、前往,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张4分钱的车票撕掉。他是怕和其他的车票弄混了,报销出现问题。 政法学院党委书记齐仁庆说,有一次,郑德荣的亲属想用他的医保卡买点药,却被郑德荣严厉地训斥了,“公私分明,党员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随便开这个口子。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郑德荣一直被结肠癌折磨着。可就是这样,他也很少缺席过政法学院的党支部活动。考虑到郑德荣的身体情况,很多同事劝他不用亲自出席活动,让学生代替参加就好了,可郑德荣坚决不同意:“参加党支部活动,这是一名党员的基本职责。 政法学院团委书记吉喆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病榻上的郑老师心里只有党和科研事业。他告诫前来探视的弟子要不忘初心” 一个人的一生
32、是短暂的,但对真理的追求是没有终点的。郑德荣既是马克思主义笃定执着的信仰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穷一生而不悔。在他的人生中,始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光芒. 【九】 通过学习郑德荣先进事迹,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心灵受到洗礼,让我们倍感党的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以郑德荣为榜样,化悲痛为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党和国家利益铭刻在心。我们努力达到以下四种境界: 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境界。正如郑德荣同志一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笃定和执着。他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把一生都
33、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务求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入脑入心,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府谷招商事业奋斗终身。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境界。正如郑德荣同志终生致力于中共党史学术研究的追求和创新。他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学术创新作为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学术空白,以高深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面旗帜。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中始终
34、装着党的事业、人民的嘱托,以争创一流、勇攀高峰的奋斗姿态,真情谋事、激情干事、勇于成事,真正让追求成为一种价值、一种境界,让创新成为一种意识、一种责任。创新决胜未来,人才引领潮流。我们要始终如一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 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境界。正如郑德荣同志毕生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的奉献和坚守。他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忘记初心,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淡泊名利,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研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矢志不渝,贡献了毕生精力。
35、我们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见贤思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鼓舞斗志、激发干劲,努力成为有担当的招商人。 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正如郑德荣焕发出的热情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全面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我们以强大精神动力,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以善作善成、勇创一流的作风,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争做新时代、有作为、有担当有创新的招商人。 总之,通过学习郑德荣的先进事迹,在招商事业上,砥砺前行,撸起袖子加油干,谱写招商事业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十】 作为一名守卫真理的“红色理论家”,他坚定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面对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
36、的不断诉求,他笔耕不辍,始终以过人的政治胆识、巨大的理论勇气去回应质疑,坚持用真理作为前行的坐标; 作为一名勤奋创新的学者,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他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在67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 作为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他坚守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个学生。1986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来,他培养了49名博士生,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共党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37、,成为社会各界领军人才; 作为一名品格高尚的世纪老人,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将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90岁之后,他仍然坚持学术创新,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上来,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理论成果。 “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细数郑德荣的一生,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彰显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 斯人已去,他留下的不只是宝贵的真理和知识,更有不竭的精神财富。 【十一】 郑德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但每一个听过他故事、读过他生平的人,无不因郑德荣这个名字潸然泪下。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
38、的,但是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是不会终止的 1926年,郑德荣出生于吉林延边,那正是列强入侵、战乱四起的年代。目睹了日本人的残暴统治,这让郑德荣体会到了亡国奴的耻辱和痛苦,一颗年轻的心灵总在拷问自我:“到底怎样才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在东北大学,年轻的郑德荣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接触到了共产党的理论,他就牢牢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细数郑德荣的一生,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彰显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斯人虽已去,但他留下的不只是宝贵的真理和知识,更有不竭的精神财富。学郑德荣精神,做爱岗敬业的标杆。他鞠躬尽瘁,忠于职守。郑德荣同志毕生信仰坚定,勤奋创新、为人师表,不仅是国家从站
39、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见证者和贡献者,更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为人师表的楷模。他坚持“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拼搏精神和“严谨、扎实、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在学术上不断进取,探索创新,为党的理论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在郑德荣看来,著书撰文和培养青年学生教师,都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乐以终身治学科研,悦以毕生授业解惑”就是郑德荣为工作、为祖国事业奉献一生的真是写照,也正是有了他这种拼搏精神,“中国梦”而不断加速。因此,我们无论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一名普通的工作者,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本职工作,干
40、一行爱一行,争做爱岗敬业的新标杆。 郑德荣同志是新时代的先进,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我们党员干部应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埋头苦干的精神,以勇创一流的作风,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 【十二】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碌碌无为,也可以大有可为。成就的高低关键在于人生的选择。而选择往往是信念与信仰的坚持。 出生于1926年的郑德荣势必要见证国家由于落后而被人奴役的辛酸。尤其是在目睹了日本人的残暴统治时更能体会到亡国奴的耻辱和痛苦。“到底要怎样
41、改变国家落后的面容”,是年轻的郑德荣时常思考的问题。直到1948年,从国统区投奔到XX县区,进入东北大学后郑德荣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接触共产党的理论,从那时起郑德荣就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后,郑德荣被分配到了中国革命史直属教研室任教,从事中国党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从此,他的人生就与马克思理论再难分离。作为老师,他将多年教学和研究的收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自己对党的事业执着追求的心得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谛。怀揣着对党的事业的崇高感情,他把宣讲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创新是马克思理论的一大特色,多年来郑德荣始终坚持创新,结
42、合中国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理论提出诸多新论断,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即使是在生命的尽头,他也不忘教书育人,传播马克思理论。在郑德荣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教育工作者的优良品质。 【十三】 七一即将到来,我们的党就要迈过第九十七个年头。他走过风雨,走过沧桑,迎来新中国的成立;走过改革,走过创新,迎来今天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的精神得以传承,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红色理论家-郑德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一生驰而不息始终奋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一线的动力源泉。 郑德荣同志生前系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年93岁,历任东北师大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共党史教研
43、室主任、政治系副主任、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副校长,任教多年,毕生的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为党、为国家多作贡献。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让他在60岁高龄,还立下“宏愿”,要在10年中培养10个博士、出版10本专著,88岁诊断出身患结肠癌,术后身体未完全回复,却依旧奋斗在治学科研上。临终前两天,他还在听取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他离世前,没留下一句家事,说的最后一个完整的词是“不忘初心”。这样对党忠诚、奋斗终身的好干部是我们每一位青年、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榜样。 他信念坚定、追求真理;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醉心科研、忘我钻研;他不忘初心、对党忠诚。我想他不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
44、我们每一个人的老师。 【十四】 一个93岁的老人,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一名守卫真理的“红色理论家”,他坚定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作为一名勤奋创新的学者,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他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作为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他坚守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他就是郑德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但每一个听过他故事、读过他生平的人,无不因郑德荣
45、这个名字潸然泪下。 很多曾与郑德荣共事过的老师还清楚地记得郑德荣60岁时给自己立下的“宏愿”:“我退下来后,要用10年时间,也就是到我70岁的时候,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郑德荣已经超额完成了这些当年看似不可能的“规划”。培养博士生的数量是计划数的5倍,出版专著的数量是计划数的4倍,此外还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仅仅是在80岁到90岁的10年间,郑德荣的个人专著就达5部之多,而且还承担国家项目3项,发表论文70余篇。老而好学,耄耋勃发,年岁的增长非但没有让郑德荣的学术科研节奏放缓,反而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新见迭出,成就斐然。 我们常
46、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其学而坚其守,存一息而不堕志。郑德荣信念坚定,追求执着,学识广博,治学严谨,为人谦逊,人格高尚,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把创新融入学术,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十五】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通过努力奋斗,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郑德荣以身体力行的实践诠释了生命意义的更多可能。 郑德荣同志是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学习宣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
47、的十九大精神,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用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学习宣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是凝聚力量、激发干劲的迫切需要。郑德荣同志一生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的无线忠诚。要把郑德荣同志作为“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大典型。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楷模,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将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住院期间,仍在病榻上反复修改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入选论文,临终前两天还在听取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真正体现了老党员、老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史学科的无比热爱,对高水平境界的不懈追求。第28页 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