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实践论有感20XX年字 小雪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除了完成日常学业以外,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并且要养成写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读后感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前不久我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该文写于1937年7月,是毛主席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了深刻的影响,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我们查查文章的写作背景,不难看到,在当时毛主席写这本论著应该是带着一种端正党内思想的
2、目的,因为当时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倾向,另一种是教条主义倾向。有经验主义思想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而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毛主席意识到必须要清算这两种错误的倾向、端正思想才能对付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于是亲自执笔,写了这篇在中国无论是革命历史还是哲学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的经典论著。于是实践论应运而生了。 实跃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
3、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能够了解这篇文章,了解这一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武装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机会。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着重提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
4、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作为一名舞蹈生,我非常认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观点。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通过肢体语言完成各种高难度及优美的肢体动作,并伴随着音乐,进行有节奏的肢体艺术表演,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二者的结合影响着舞蹈技巧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所以舞蹈理论教学在舞蹈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舞蹈理论为舞蹈实践指明方向,不仅能够提高舞蹈实践效率和质量,更能够克服舞蹈实践中的盲目性,增强实践的主动性,使舞蹈实践中能够有条不紊。然而,许多高校在舞蹈理论教学中难以取得预期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滞后与学生审
5、美取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因此我以为接受美学融入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在我国舞蹈行业中很多舞蹈学者或导师认为舞蹈只要把肢体动作做的标准、协调就可以展示出舞蹈的美,只注重舞蹈实践训练技巧,而忽视了理论学习。这一现象虽然体现了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重视,不过也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学院对于教学中理论知识传授的不足,教师教学方式有待加强。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识别能力与个人素质的思想教育手段,而实践训练是熟悉动作的要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进行才能完全展现舞蹈的美。只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舞蹈艺术进行更深刻的了解和分析,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理论理性科学的指导实践。 另外
6、,实践论也指出理论,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若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
7、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在日常的舞蹈学习与教学中,舞蹈教学
8、理论的理性化思维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用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多年来,舞蹈教学方法在其传承的过程中,教学理论应当成为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而不应该成为其在探索过程中的羁绊。教师欲求教学方法设计和控制的科学化,必须对其教学内容的本质具有科学的认识,一旦认识有了偏差就势必得不出科学的方法论,更谈不上科学的指导和控制舞蹈教学,相反,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读了实践论我受益匪浅,写下了这篇读后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应尽量营造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需要时常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
9、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篇:读实践论有感读实践论有感 篇一:读实践论有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
10、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
11、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
12、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两点,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
13、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下面我想就此再举一例,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
14、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 而19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
15、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但是,如毛泽东所述,邓小平仍不能预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后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预见到在当代日趋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具体争端,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同时,在经济开始复苏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显得更加迫切。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
16、开,更将“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我个人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 篇二: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
17、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
18、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
19、,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
20、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
21、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
22、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
23、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篇三:读实践论有感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
24、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
25、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
26、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读实践论有感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主席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它通篇论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并举了诸多事例来论述实践是本源,认识依赖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这一事实。 首先人们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可是认识产生后这一过程并没有结束,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只有
27、反作用于实践的认识才有意义。所以认识产生后必须反作用于实践。但是认识与实践的过程结束了吗,并没有。毛主席明确提出人的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人的认识也需要不断进步。同时,人的认识也不可能总是全面的、完美的,一定存在着缺陷与漏洞,只有不断经过实践检验,认识改进,再实践这样一个反复不停的过程,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实践论中提出实践不只是日常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运动、科学工作、艺术生活都是实践。但是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人们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却不能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历史呢。毛主席提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剥削阶级的偏见常常会曲解历史,二是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认识的发展。只有在资本主义大工业
28、下诞生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的认识历史,在实践的基础上了解历史。 在实践后产生认识,但是我们怎样才知道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实践呢。这时就又需要把认识投入到实践中去检验,符合的成功,不符合的就会失败。列宁也说过:“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通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正因如此,当认识付诸于实践之后,我们才能马上知道认识是否正确,所以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文中,毛主席主要批判了两类人,一类是教条主义者,一类是经验主义者。他们否认或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单纯从自身出发来判断事物,没有认识到只有经过实践,认识才会从表面化的感性认识蜕变为本质的理性认识。 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
29、认识,毛主席用了这样一个例子。人们到延安考察,头几天看到延安的地形、房屋,接触到许多人。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这是感性认识。而后社会实践不断反复,认识不断刷新,这时人们就在心中有了一个判断,这就是理性认识。我对此也有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实践就像是一口井,感性认识则是我们从井里打上一桶浑水,其中有泥沙。在我们不断的实践把水淘过之后,水变清了,感性认识就变成了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又要干什么呢。当然是使用了,这就是认识投入到实践中去。 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又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那种“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就算是知道天下事,他也是借助了其他人的间接经验,可是间接经验依旧
30、是从实践中的来的,毛主席对此有一句著名的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主席为了批判那些否认实践第一性的人,把文章命名为实践论,文章深刻的剖析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具体有什么过程。有效的堵上了那些有唯心主义倾向人的口。但又有人说,列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不是强调认识的第一性吗。不错,列宁是说过这句话,而且这句话也是正确的论断,但说这话的人只是抓住了毛主席关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一半,革命的理论肯定对革命的行动有指导作用,但可曾想到过革命的理论不也是从实践中来的吗。所以说实践第一性的观点是确定无疑的。 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加清楚的掌握
31、了实践与认识是怎样的具体关系,实践是怎样催生出认识,认识又是怎样一步一步的转化,怎样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的升华,并且让我坚定了实践第一性的观点。 毛主席通过对一个个例子的详细分析,深入浅出的说明了真理,我们也应当将其观点应用于我们平常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去,进而了解客观世界,应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 通过对实践论的阅读与学习,我知道了在面对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应当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的过度,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再反过来对实践产生正确的
32、指导作用,所以说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与解决问题。 第四篇:读实践论有感读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有感 怀着对毛主席无比崇敬的心情,借着本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学习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读罢后,自觉受益匪浅,在实践论里面,毛泽东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文字为我们讲述着深刻的道理,语言毫无晦涩,内容层次清晰观点明确,可谓是字字珠玑。我从毛泽东这位世纪伟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又一次领略了其为人的大胸襟大境界,又一次感受到了他带给我的独特的震撼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市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
33、改造世界的有利思想武器,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以及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它不仅为当时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今后相当长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到了今天。仍然对我们的经济建设有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探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他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说到实践和认识就
34、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实践和认识吧。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是这样解释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等形式;而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的认识,除物质生活以外,还体现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毛泽东同志认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
35、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是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一直无穷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由低级向高级,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在课堂上老师把知识讲述给我们,使我们对某一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我们这一阶段对该知识的认识是非常浅显的、不深刻的,需要我们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我们也许会发现原本掌握很熟悉的知识不管用了,这就需要寻找办法去解决问题,而寻找办法本身就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方式。这样我们对该门学问的理解才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通过实践还可以丰富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
36、到的知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批评我们的应试教育方式不合理不科学,同学们学习很幸苦,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只掌握了课本知识去应付考试,而不是去注重实践;我们不去关心有没有真正学到些什么反而去关心分数的高低。到头来我们的学生,我们祖国的未来花朵们个个都是学习成绩很棒,成绩拿优秀,可是如果是这样换来的还有同学们的眼高手低,只知道侃侃而谈却没有一点动手能力,这么高的分数要它何用。从长远来讲,对学生,对社会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我们都应该清楚古代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无论赵括的军事理论背诵的多么熟,可是时间能力差,终改变不了大败仗的厄运。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把这些知识
37、付诸实践,我们不做“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更需要的是我们的实干精神,更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做到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的加深理解。在当下,推行素质教育是非常关键非常必要的,实践出真知,我不得不叹服毛泽东同志的远见卓识,对于问题的看法与角度如此透彻准确。 在对实践论的学习中,给我非常震撼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是呀
38、,像马克思、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其实最重要的是和他们的努力,为一项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分不开的。联想到自身,我经常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抱怨为什么别人能取得成功而自己却单单与失败为伍,抱怨为什么别人的光鲜亮丽却没有看到别人光环背后所付出的汗水。现在,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只知道抱怨而不去行动不去实践,成功永远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永远的可望不可即,而确立好目标,为之付出我的努力,大胆实践,不仅可以享受到拼搏的喜悦,很有可能还会收获那份久违的成功。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更坚定了我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和信心。我们都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你要
39、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我们要想获得更多第一手的资料,获得更多的经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赢得先机就必须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认识的科学性。但是,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获得更大的提高,还要学会借鉴学习别人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想尽各种办法,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实践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亲身实践,对事情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如果对一件事情只停留在表面认识,而不深入探索,那就无法全面准确的看清楚事情的真相。 成功的道路不是一触而就的,有可能我们会沮丧会挫折会遭遇失败,然而我们正年轻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就就得多磨练,多吃苦,多实践。
40、况且我没有忘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箴言,我将牢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诲,年轻没有失败,实践可堪大任。我的青春激烈燃烧着火红的烈焰亮彻了每一个角落,我的理想在神圣的殿堂盘旋升腾,青春的脚步敲响了出征的战鼓,我要为未来拼搏,靠我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对于我们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努力学习它,掌握并领悟其思想精髓,并应用于我们的实践。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五篇:读实践论有感读实践论有感 软件工程6班陈泉20091610602 自从我看完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之后,此时此刻,我认识到了哲学对我们
41、的理论指导意义的重要性,实践论可以说给予了我极大地认识。实践论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取得了深刻的影响,有相当大的历史意义。 对于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作,我个人对全文的理解如下:首先,介绍了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其次,详细的分析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的。这里,他认为认识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的事物,属于感觉阶段,对
42、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同志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等例子,说明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材料的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这部分毛泽东谈到了认识的能动作用。 最后,毛泽东提出当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他认为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 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层次的领悟事物的本质,也就是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控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必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从实践论的全文来看,第一,实践论中关于主观、理论和实践知行统一的原则
43、,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实践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母的,充分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第三,实践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坚持改革和实践路线的正确,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改革方针与路线。 可以这么说,我在看这篇论文的时候,我起初有种很不在意的样子,可是在当我读的过程中,我的注意力不断地被他吸引,不仅出于毛泽东个人的魅力,更多的是出于他所传达给我的那
44、种感觉,真理才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我在读的过程中我联系到了我自己,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重要的是我对认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能够将它利用到我的未来事业中。 实践论就是在阐明这样的一个理论,认识的过程学说。认识的过程是从感性的认识再到理性的认识,感性的认识就是对外界事 物的观察,理性的认识就是要对感性到的规律进行思考,进而得出结论。这还是不够的,不管是认识还是真理都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因而,就好比制作一个计划然后再到方案的形成,最后到方案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方案的优化,认识和真理也是如此,必须在实践中去认识和对真理的检验。 认识论也强调如果一个要更全面的去认识一个事物,那么
45、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亲身的实践,这其中毛泽东就说到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等等的例子。这就让我们认识到了认识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熟知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多的要在自己的切身的实践中对理论的验证和进一步的理解。 作为软件专业的学生,我对认识论还有另一层的理解与认识。软件专业,它本身就具有它的创新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理论性。认识论刚好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从理论中予以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再指导我们的技术创新,反反复复,达到真正的理解、运用和创新并进。我想这可能是我读实践论的最大的收获吧。 最后,我想说,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我们就需要对知识的不断地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去检验知识的真理性,同时推动知识的向前、积累。总之,读完毛泽东的这篇论文后,我受益匪浅,我会在我的实践生活中,以它作为我的指导,对自己进行全面了解,在我的未来软件生涯中不断地运用它。坚持实践与理论的充分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创新。第26页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