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摆脱贫困有感5篇 【篇一】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11万字,全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原XX省委书记项南为此书作序,他说道。“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读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真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官样文章的汇编读得多了,有的是读一半读不下去扔了,有的即使看完了也没多少印象,
2、最多了解一下都有那些新鲜的说法、做法、经验就好了。这本书确实让我触动颇深。虽然时过境迁,时代不同,书中一些具体的提法对当前经济建设不一定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但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精彩的语言风格等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正如项南同志说的:“一个担任重要职务的年轻干部,对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什么抱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作风,关系着这个地区整个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开动脑筋,大胆地去想,勇敢地去闯。即使有些想法不一定完全切合实际,有些做法一时看不出效果也不要紧。要求每个人做到每句话、每件事都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平同志也不例外。我们地市
3、县乡的干部,如果看一看这本小册子,是会获得许多启发的。” 习总书记自己的评价是:“ 我也明知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又值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著更其完美的文,做其壮丽的事业,但今天只是今天,我只提供一份我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这对于闽东脱贫事业和其它事业之宏伟大厦或可成为一石一本,对于后来者或许也有些微意义若留下探索,后人总结;若留下经验,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训,后人借鉴;若留下失误,后人避免。我亦断定此书会被人遗忘。遗忘乃是大好事,足以证明我们前进得很快。”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1.坚定的
4、信念。读完这本书后就有一种感觉。习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之光、困境的突破、我们怎样办好教育等篇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总书记讲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对闽东,我是充满信心的,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
5、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2.极高的站位。文章中习总书记高瞻远瞩,事关宁德发展、稳定、改革等等,都能从全国、全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定位,思路清晰。如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中从“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处理紧缩和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加财政收入与搞活企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多办事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用唯物辩证法的观念来研究和解决闽东财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不仅站位高,分析也很透彻。 当时全国正在进行经济环境的治理整顿,闽东经济建设中有三个热门话题:修建福温铁路、开发三都澳港口、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像港口、铁路
6、等的开发建设有赖于国家的宏观决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事关地区发展全局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到国情、省情、区情,不要把近期内难以实施的发展目标超前化。” 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应着力于增强后劲,着眼于最终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的基础上,预测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区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我们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导实施产业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的统一规划。” 这样的全局观,高视角也是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提高到。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
7、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文中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
8、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我是崇尚行动的。 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4.辩证的思维。书中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
9、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在谈论如何理解中央治理整顿经济秩序问题时,说到。“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治理整顿不是改革要收、要停,而是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是为了使经济更顺利、更健康地发展。”“对我们这个地区的发展是个新机遇。”“要求我们
10、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结合本地实情,既不能强调特殊性而不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们应该有乱治乱,有热消热,有冷加温,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以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中提到:“我们除了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国策,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保证教育事业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规模以外,还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把数量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等。 5.群众的观念。习总书记提出了“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
11、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这篇文章深刻地论述了群众路线问题,是真正的经典。 书中其他篇章像这样精彩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中提出,“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哪
12、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组织活动要立足于多办使群众满意和高兴的事情,而不是搞一些让群众厌烦的花架子,徒增群众的烦恼。应尊重群众的医院,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而不是硬性地要群众干这干那。”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中,提出,“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等等。 应该说,摆脱贫困是我们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生动的教材,也是必读的教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教
13、育,收获丰富的精神食粮,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进一步树立宗旨意识,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6.精彩的语言。这本书总体感觉读了很舒服,书中有很多精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语言平实、道理深刻、入木三分。 一是善于比喻。如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的两个比喻非常贴切。其一是“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果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那非唱砸锅不可。所以我们应提倡经济大合唱。 ”另一个比喻是关于要求“经济大合唱”讲协调、讲配合。他说,“这就好比一场足球赛。当今世界高水平的足球赛,仅讲个人技术水平,单靠个
14、人的脚下功夫,恐怕已经不和潮流了。破门主要靠队员们的有机配合,配合意识已经成为绿茵场上重要的战术意识。” 还有用“滴水穿石”比喻“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用抱“金娃娃”比喻干部群众希望早日脱贫致富希望;用“弱鸟”先飞比喻“老、少、边、岛、贫”的闽东的发展之道;“把国家喻为一张网,全国三千多个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等等比喻都非常生动形象。 二是精彩运用经典。不仅会用,而且用得好、用得妙。如,在谈到领导的度量引用了“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谈到闽东与发达地区差距时引用了“松柏何须羡桃李”;谈到清正廉洁引用了“苟非吾之所有
15、,虽一毫而莫取”,“治政只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等。 三是语言平实生动。每篇文章的标题都很接地气、很平实。如为官一场,造福一方、把心贴近人民、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等等,有别于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官样文章标题。文章的表述语言同样非常平实,但阐述了深刻的道理。如,在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中说,“为群众办实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坚持到底难。我们要分清轻重缓解,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 【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31次,18次涉及扶贫,7次把扶贫作为考
16、察重点,连续4年新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就扶贫开发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他的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只有把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扶贫的思想贯通起来、深刻领会,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实质和精髓。 解放思想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什么是意识和
17、思路的“贫困”。就是“假大空”,就是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不敢想,不敢闯,畏缩不前,不敢行动。习近平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习近平同志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他曾经工作的地区,也包括整个国家和民族;不仅仅是贫困本身,也包括产生贫困的历史背景和深刻根源。他在告诫我们,只要有贫困地区的存在,国家就是贫困国家;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
18、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读懂国情依靠群众 读懂国情,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最大的国情是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之下,如何摆脱一县一地的贫困,如何摆脱国家的贫困。 习近平说:“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可以认为,这是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如何体现党的领导,如何依靠人民群众
19、的力量。习近平指出: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许多干部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后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 自尊、自信、自强 自尊、自信、自强不是盲目自大,坐井观天。必须“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不能自己贬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违背经济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在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的前提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
20、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摆脱贫困一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弱鸟如何先飞。提出贫困地区要有“先飞”的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最后归结到“鸿鹄之志”。这是自尊、自信、自强的有一种诠释。 理顺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间不久,就总结出闽东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六个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克服急于求成倾
21、向;二是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克服片面追求高速度倾向;三是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确定产业发展政策要向具有资源优势的领域倾斜;四是生产力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将投入产出系数高低作为确定投资倾斜政策的依据,偏重沿海,兼顾山区;五是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确定用开放意识推动扶贫工作,并在扶贫工作中运用开放政策等方针;六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把科技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又要注重科技教育的效益和实效。 最大的政治 在一篇论述“经济大合唱”的文章中,习近平讲道。“我到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
22、打个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的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说得客气些,有苦劳,没有功劳。干工作,主次不分,不抓住根本,那就是瞎忙乎。” 习近平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有些方面落伍了。落伍原因历史学家们可以慢慢探究;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 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的重视一以贯之,他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他到陕
23、西XX县区梁家河村插队,在那里入党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7年,对中国“三农”和贫困问题有了深刻理解。八十年代,在河北正定工作,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刀阔斧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带领全县人民一举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大力推动扶贫探索与实践,写成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经济大合唱”等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指出“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九十年代,在XX省委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组织开展造福工程
24、、山海协作、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积极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进入新世纪,在担任XX省委书记期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指出:“我们的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始终关注扶贫工作,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推进,为形成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发展过程中,有几次重要讲话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一次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总书记就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进村入户看真贫,提出了“两个重中之重”(
25、“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三个格外”(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科学扶贫、内源扶贫等重要思想。2013年,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进一步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第二次是2015年,总书记到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首次系统阐述精准扶贫思想,提出“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四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
26、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第三次是在“2015减贫和发展高层论坛”上向全球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携手推进全球减贫事业的“中国声音”。第四次是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全面论述了扶贫开发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凝练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精辟分析脱贫攻坚的困难问题,系统阐述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等重要思想,全面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 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背景、不同主题和角度的讲话中一以贯之、科学深邃的原则立场和观点方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
27、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三】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近读摆脱贫困一书深受启发和教育。该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到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如今虽已时过境迁,但对如何提升认识,掌握方法,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着力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虽只两年,但始终扭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不懈怠。该书共有11篇文章直
28、接谈到了经济发展问题。可见经济建设在习近平同志心目中地位之重。大的层面有对整个闽东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小的层面有对畲族经济、闽东林业经济、大农业经济以及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特别是在谈到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闽东财政经济辩证观时,习近平同志更是结合实际、深入浅出、一针见血地写出了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个性作为”。“我们需要研究未来的发展战略,但它的科学性应建立在对区情、省情乃至国情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并依此来确定宏图大略。”“速度和效益是对立的矛盾”“在投资上必须讲效益”,等等,这些思想的火花,在今天仍熠熠生辉,具有普遍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强化村级组织。脱贫攻坚的基础力量是村级党组织。“讲凝
29、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一文中的真知灼见。时隔25年之后,在2015年6月18日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同志谈到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时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这既是他多年基层工作经历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一心为民的真实表现。抓脱贫攻坚,少不了基层组织,离不开基层组织。我们要把最优的人才选派到基层,最好的资源配置到基层,
30、最精的方法推行到基层,最强的队伍联系去基层,让基层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前沿力量、战斗堡垒。 提升服务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脱贫攻坚对象是人民,提供服务者是党员干部,提升脱贫攻坚战中的服务能力尤为重要。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群众观点,就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中指出,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在从政杂谈中,谈到“芝麻官”千钧担、青年干部四忌、为官四要、念好“人才经”、领导者的修养等内容。在秘书工作的风范中更是谈到搞好办公室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高效率开展工作、实行高水平服务
31、。习近平同志是这样要求他人,自己也是这样践行与做好表率的。比如,在宁德期间,习近平同志号召党员干部四下基层,自己带头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三进XX县区下党乡访贫问苦,与群众一道商讨解决发展难题。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要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就要学习习近平同志为民爱民的崇高风范,切实提升服务能力,成为党的路线方针的忠实践行者。 抓好教育工作。朱舜水集劝兴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正因为经济不发达,我们更要有兴办科技教育的动力和压力。”“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
32、恶性循环。”“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在从政生涯中,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教育扶贫工作。2013年11月26日,在与XX县区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强调,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在2016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就“怎么扶”问题,指出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就是一项重点内容。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就为教育扶贫工作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是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教育事业;二是必须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必
33、须重视扫盲工作。特别是前两条,具有指导意义,需要在扶贫工作中认真加以落实。 重视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1982年担任XX省XX县区委书记时,就提出要“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战略方针来抓”。在宁德更是提出了“树立精神文明支柱、抓精神文明细胞建设”的号召,开展了“扫黄打丑”“除六害”等活动,且效果显著。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移风易俗,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
34、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在1990年5月离开宁德,前往福州任职,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习近平同志写道“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足可见,精神文明建设在他心中的地位与分量。实践证明,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始终抓牢,且发挥其重要作用。 深入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同志于1988年6月到任闽东,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七月初至八月初),走遍了闽东地区九个县,还去了毗邻的浙南温州、苍南、乐清等地,写出了弱鸟如何先飞一文,提出了应具有
35、“先飞”意识,拥有飞洋过海的艺术,同时应该具备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这样才能够飞得持久、“扶摇直上”。可见所下功夫之深、了解情况之深、研究思考之深。当前,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营拔寨的冲刺阶段,不深入基层,不走村入户,不促膝长谈,就不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就不了解村情民意,就无法对症施策、精准扶贫,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注重舆论引导。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两大功能,舆论引导就是要通过新闻报道,弘扬社会正气。习近平同志在把握新闻工作的基点一文中,从冷静分析思考、认清当前形势,搞好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气以及加强新闻队伍建设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在谈到改革进
36、程中如何运用新闻宣传时指出,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捕捉和反映方针、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对于群众中存在的某些模糊的认识,新闻媒介要加以引导,缓解矛盾在谈到领导者与人民的关系时指出,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神秘化,一种公开化,神秘化往往同封建、封闭、经济落后相联系;公开化往往跟高度文明相联系。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更要在舆论上进行正面引导,采取多种方法,宣传好政策、挖掘好思路、推广好方法、树立好典型、弘扬好精神,全面打好、打胜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只要我们大胆解放
37、思想,开动脑筋,放宽视野,就一定能找到一个又一个脱贫攻坚的新思路、好方法、妙主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篇四】 今天在网上学习了习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身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感受很深。我被书中习书记那种崇高的理想信念,独到的思想精髓,勤奋积极的进取精神,严谨的辩证思想,震撼的求实务实的生活工作态度所感动。这是对我的又一次教育。我觉得做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不做教育的“贫困者”。 由于一个时期中国以抓好经济建设为重点,导致很多人身上都有了铜臭味,成为金钱至上主义,我们的教育也染上了些许功利。作为社区工作者,一个自然人,追求物质的富有无可厚非,不过我们更应以民族发展为己任,社会发展
38、为宗旨,教育好一代人是教育者的良知。所以,为民为社会谋求福祉的意识不能“贫困”。传授的是知识,讲究的是发展的规律,引领的是思想,一旦我们的思想发生了偏差,我们的行为宗旨发生了转移,影响的不只是个人,而是千家万户,这无疑给民族埋下了祸根。这就违背了教育功在千秋的本质,又从何谈为民为社会谋求福祉呢。 社会的发展是坎坷不平的,但我们一定要坚信,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心愿,我们中国人是有能力实现的。虽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我们是支潜力股。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短短几十年,就可以赶上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这难道不能证明中华儿女潜在的实力吗。坚定信念,是
39、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中国梦实现的动力,正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生力军,为他们奠基,为他们加油是教育人的责任。 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退缩,我们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责任人,历史使命不容许懈怠,实现中国梦非一朝一夕,那是要长期坚持,永不言弃,永不言败的过程,学习不只是学生的事,更是教育以及社会所有人的事。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既是一种显性的存在形式,更是一种理性的内在品质。 【篇五】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拜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原XX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广泛涉及闽东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
40、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内容。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哲学内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尤其是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更是指导新时代审计工作发展的根本指南。 体现了解放思想的理论品格。针对当时宁德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思想,习近平同志极力倡导解放思想,强调观念“先飞”、思想先行的重要性。正是在他的大声疾呼和大力推动
41、下,宁德的干部群众逐步打破传统保守观念,开始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个“总开关”,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无止境。当前的审计工作新形势,存在着审计职能作用发挥不够、职责履行不到位、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不够有力等突出问题,其根源是思想不够解放,对审计职责权限的理解和把握有偏差。在审计实践中,一些地方、有些同志传统的把审计监督理解为地位高、权力大,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坚持不够,缺乏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的自觉,现场审计中习惯以监督者自居,口大气粗、盛气凌人;一些审计项目没有恪守审计边界,没有坚持从财政财务资金审计入手。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保持思想的活力。要坚持问题导
42、向,把解放思想作为一种常态,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来审视、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打开新局面。我们需要提高站位,放宽视野,准确定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思考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贯穿了改革创新的智慧勇气。习近平同志把改革开放作为宁德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招,指出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推进改革开放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脉搏、把握内在规律。这些关于改革
43、创新的重要论述给人以深刻启迪。当前,审计事业面临创新不够、改革乏力、动力不足的发展瓶颈,突出表现在对审计“两统筹”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审计全覆盖概念不清、路径不明,审计信息化短板严重制约审计发展等方面。讲困难、谈问题多,探索创新的劲头不足。审计实施管理仍不够精细,按部就班、照葫芦画瓢的“程式化”审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质量不高,部分审计决定、审计意见长期得不到位执行和落实。投资审计继续采购中介机构建库并开展“以审代结”、变着花样“换汤不换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我们只有坚持和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改革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才能为助推
44、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展现了锲而不舍的实干作风。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强调“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他在宁德时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指出欠发达地区发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他提倡的“滴水穿石”精神,体现了铁杵磨针、积沙成塔的韧性意志,体现了矢志如初、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也诠释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现实工作中,审计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审计能力素质不适应改革发展问题与锲而不舍的实干作风格格不入。主要表现在有的审计项目审前调查不充分,编制实施
45、方案凭经验、凭感觉,项目实施与方案“两张皮”;有的同志片面理解审计风险和质量管理,审计取证上采取错误的防风险措施,不管有用没用、该不该,取证记录一大堆,存在重复取证、过度取证现象,既造成现场审计的低效,也加重了被审计单位负担;一些同志在处理敢于监督与善于监督、严以律己与干事创业等关系上还缺乏有效举措,与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宏观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能力还需不断提高,对队伍中存在的精神懈怠、不愿尽责、不敢担当等问题,强化教育、监督、管理的办法也还不多。我们要加快审计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就要学习和弘扬习近平同志艰苦奋斗、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学习和弘扬他“滴水穿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意志,扑下身子,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第26页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