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每天忙碌的工作和生活的种种琐碎将自己安排的满满的,纵然许多事情是徒劳或是必须,但是心灵总是要寻找休憩的地方,无意间同事空间里的一句话吸引了我:“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经讯问后才知道是出自一本书,并且推荐了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给我。休息时,随意的翻起了它,便被此书深深吸引了。后来用一些零碎的时间来阅读,断断续续地读,终于读完了。但书中有些内容也许是自己愚钝还不能领会,有些内容还需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感悟,一时半会还咀嚼不透,从书中我隐隐约约体会到:这个世界就是你自己;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
2、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情绪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以前我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可往往都太注重结果,忽略了在实现目标时,沿途那美好的风景和自己的心情与状况,还有我此刻能做的事情。其实,我还不如慢慢走,偶尔停下自己的脚步来欣赏一下沿途美丽的风景。 每当我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时,在我抱怨身边发生的一切时,总羡慕别人拥有东西很多时,心里却不能像书中的作者那样想:我是谁。 我为什么有时感到不快乐。为什么我不能拥有自己想
3、要的生活。正是因为追求小我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蒙蔽了真实的自己,为了追求外界的“能量”,而与自己过不去,丢失了真正的自己。因此不管我们如何努力去追求,总是得不到满足,总是觉得痛苦。就像春晚小品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那样:“要常常想自己有啥,别常常想自己没啥。”当你遇到一件有压力或让你感到焦虑的事情时,不妨用书中那位老人告诉我们的话: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4、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深,有时,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以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最后把这样一句话送给大家。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就要放弃一点小我得得追求,在这过程中感受真我带给自己的富足。 第二篇: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活出自己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活出自己 第二小学李芳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教师阅读推荐书目中唯一的一本小说,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有趣的小说读,也可以当做一本生活指南细细品味。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事实的确是这样,
5、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而且沁人心脾。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联系到自己的困惑深入思考下去,对自己寻找未来的路径有一些启迪。细看封三美女张德芬的照片,你会相信这是一个45岁的女人吗。简直就是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小女生。这时你也许会相信改变自己的心态,轻松地去活可以抗拒岁月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容颜的改变,进而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活出别样的自己。 全书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白领阶层的女性,在自怨自艾时恰逢老人为故事的开始。随即引出老人的提问:“你是谁。”让人逐步地去理解“小我”与“真我”。 是啊,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真我”是谁。总是把外在
6、的条件,或者自己的一个身份,一个理解的角度等一些外在的只是表示自己的东西理解为自己。为去追求我们所定义的某个身份,总是在不知某个时候失落了真是的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我们总是在做我们自己思想的奴隶。就像书上说的警示的句子“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的东西”;“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小我的虚假认同”“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应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我是谁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快乐”与“喜悦”有所发现。快乐是短暂的“快之乐”
7、,稍纵即逝,我们寻找快乐往往是向外界去寻觅,比如有人喜欢购物逛街,满足自己的物欲,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欲望满足了又有新的欲望膨胀,正所谓欲壑难填。有人喜欢聚在一起搓麻将、打扑克,玩的时候是兴奋,不过这只是短暂的精神医学专用,曲终人散后是更多的孤寂与空虚。所以我们要寻找喜悦要向内去寻觅,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灵魂。从内心发出欢喜心,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每一天,那么你会倍感轻松。向内寻找你会逐渐地了解我是谁,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离我的真我到底有多远的距离,我真正渴求的是什么。 爱过,痛过,哭过之后,学会臣服当下。这话好像是对我说的,要试着活在当下,臣服所有已经发
8、生的事情。就像书中的那句“凡是你所抗拒的,都会持续”事实摆在那里我们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劳,同时还要臣服我们对事件衍生的负面情绪。就像老人的那句“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驱散不走他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但愿我们都像春蚕破茧而出。开始就是未来。我的同事对我说:“不完美才是人生”。过分追求完美,事事苛求完美,受伤的必然是自己。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不可能让社会来适应你。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对于可能改变的事情尝试着去努力。做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最喜欢书中的一段话。“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
9、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正在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让我们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我们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 第三篇。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机缘巧合下,我有幸拜读了台湾著名身心灵课程讲演人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客观的说,这本书试图以通俗易懂的小说来阐述抽象深奥的有关身心灵修炼的哲理,本身就是个极大的挑战,故事虽然有些生硬、荒唐,但不可否认的是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和独到的
10、见解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很大程度上提起了读者的兴趣,完整的勾画出了一幅灵修地图。所以我特写此文,与大家共享我的体会,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书中提到我们都在追求爱、喜悦、和平,但是几乎人人落空,不能得偿所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的地方寻找,就像自序里那个在光亮的地方寻找在黑暗地方掉落的钥匙的女人一样。在错的地方寻找我们追求的东西的根源在于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因为小我的作祟、外在世界的影响。所以通过对身份认同的觉察、身体的连结、情绪的臣服、思想的检视认识真我,从而了解、确定自己真正的需要和理想,再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会使我们更坚定地迈向目标。 天底
11、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观点。老天的事,我们无能为力,就像赶时间时的交通堵塞、运动会时的倾盆大雨,我们没必要浪费精力在无用的抱怨上,只需默默地接受,学会臣服;他人的事,我们管不着,就想对待我们亲近的人,我们一味的把我们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强加在他们身上,固执的要求他们应该做什么、一定要做什么,却始终忘了他有他的领域、他的自我,他也会有反抗,所以多余的担心就是最 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自己的事,是我们能真正掌控的事,就像李开复信奉的三个做事原则: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以此为诫来管
12、好自己的事,有利于自己,更有利于他人。 还有一个特别唯美的关于生活的描述,每个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经过仔细包装的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装得有些难看。但是不要紧,只要我们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外壳包装,定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妳量身打造的禮物。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意义经过人生的经历和岁月的打磨之后,我们内心越来越平静,越来越温厚。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生哲理(ps:下面只是一笔带过,希望大家能细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深深感悟):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來,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的。 当我手指着你批评的时候,有几根手指对着我自己很明显的,一根手
13、指对着对方,三根对着自己。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生活总在继续,时间总在流逝,我们总在前行的路上。累了,倦了,乏了,不妨读读这本书,在书中体会另一番心境,领悟另一种感知,遇见另一个未知的自己。 第四篇:读遇见未知的自己读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所以听不得那里有什么好书之类的赞许,但凡有什么大家都公认的好书,我是必读不可的。而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我也认真的读了两遍,此中受益良多,在此也谈谈此书,希望自己借此机会可以多有体会,加深理解,当然也希望自己的拙见能给大家一点点的
14、帮助和启发,我想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张德芬的著作,关于张德芬这个人,在我读此书时没有去了解,而在读完了之后才渐渐地了解她。张德芬,台湾大学企管系毕业,担任台湾电视公司新闻记者/主播多年后,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了企管硕士(mba)的学位,又担任某知名公司营销经理,却以忧郁症收场,最终,张德芬搬到北京XX县区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妇。“四年的村妇生活,所有的外在光芒淡去,内心却感觉在充电。感觉把自己拉到了最低,没有企图心。”2002年,全家搬到北京,从那时候起,她决心全力追求内在心灵的世界。现在的她是中国国家心理咨询师,定居北京。而这本书就是在张德芬在内心的不断探索和追问中诞
15、生出的精品之作,需要静下来去读的都市身心灵修行读物。我虽读了两遍,对有些地方的理解还是迷惑不解的,但并没有对我的阅读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书中采用的是小说的形式,通过刻画一个都市白领的生活,在老人的指点下从囧态慢慢走向阳光的故事,来引导读者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才能获得爱,喜悦与和平,找回真我。从书中主人公若菱在工作、婚姻、生活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困扰,帮助我们看见自己的未知、发现心想事成的秘密,最终,成就一个全新而自信的自己。我不是个善于讲道理的人,所以即使我说了也很难将书中深奥的哲学思想分析清楚,所以我把本书中作者提出的一些概念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体会。 亲爱的,外面没
16、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句话是智慧老人临走时送给李若菱的,我个人觉得这句话也是本书的重点所在,如果可以参透这句话,也就已经获得了此书的精华。老人说:“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当外界有任何东西触碰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那个地方的旧伤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的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老人的解释通俗易通,我喜欢哲学,也读过一部分书籍,但都很让人费解,但是像这样贴近生活的解释对于大众读者应该算比较好的吧。我也曾经因为各种的不顺,埋怨和愤恨整个 社会
17、,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和自己过不去一样,我恨社会的黑暗,恨人情世故,恨工作难找,恨学习繁琐,这一切的一切都曾让我痛恨过。可是我发现我并没有改变任何这些外在的人事物,我只是一个傻瓜,一个“怨妇”,浪费了太多的能量在那些根本不能代表我的事物上,却从来没有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其实就像老人所说的一样,我们所有的外在表现都是由内而发的,我们的内心里充满了怨怼和痛苦,那么我们外在的人事物也会是怨怼和痛苦的,我们要做的是修炼内心,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了,你也就可以试着去改变外在的可以改变的事物上。记得,每一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物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些礼物的包装很是难看,让我们心怀愤怒或是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个灾难。
18、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心细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它内在蕴含着丰富美好。 这世界的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他的事。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你想想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们无能为力,他的事我们无权干涉,那么很明显的就是,只有我的事才能由我自己去主宰。管好自己的事,别理他人的事,似乎有点不得人情,但是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解脱自己的好方法,如果每个人都先做好自己的事,那么还会有别人的事来烦自己吗。既然我们无法去改变老天的事,他的事,我们就要学会臣服于当下,不必去徒然浪费力气,事物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也因为你接纳了它,你才会将能量集中在自己
19、的事情上,想出更好的方法摆脱眼前的困境。 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最容易迷失“自我”,就像主人公若菱一样,似乎拥有一切,却也失去一切,由于我们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才会痛苦地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盲目的去攀附。我们体内的“真我”却一直都在,不会随着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只是“真我”被团团包裹起来了,被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份等层层包围起来了。“真我“是什么呢。“真我”就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现在却失去的爱、喜悦与和平。我们在世界上追求的本质不就是爱、喜悦与和平吗。爱就是一种大爱,一种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喜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会受外界事物的好坏所影响的,它
20、又区别于快乐,快乐是由外界物质所引起的愉悦,当然是不持久的;而内心的和平也是人类一直渴望的,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和谐。这次在回学校的过程中,我在动车上听到后面两个人在谈话,他们相互并不认识,是在相互帮忙搬行李的时候认识的,他们聊得很投机,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女士是做服装生意的,家在宜昌,她很努力地工作,现在在上海经营一家服装生意,老家也有一家服装店,她很成功,因为在上海她什么都不缺,事业,家 庭。男士老家在荆州,现在在广州工作,他经常要出差,可是他没有他的同事那么努力,所以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和车子,他自己说自己很爱玩,心像一个小孩子。女士很成功,却说自己活的很累,男士活的很轻松,却说自己没
21、有钱,男士和她聊了很多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旅游经历,而女士却仅仅是羡慕的份。我坐在前面,无意要听他们的谈话,可是我也认真地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花了太多的能量,为什么还是不能获得真正的喜悦呢。我们在自己身上强加了太多的东西,而忘记了自己当初的渴望,渐渐地,我们偏离了自己的本心,变成了事物的傀儡,无法自拔。记得心理学中有一个“配套效应”,是说一旦一个人获得了一样高于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他就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所有的东西与其进行配置,这样就促使一个人的欲望无休止的扩大,追求,追求。其实我们应该在前进的时候,多回头看看自己,看看那个“真我”。 书中还有提到过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理论,人的话语和意志是有能量的,如果
22、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产生共鸣,而且会被他吸引过来。同样的,一个人老带有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倒霉的事总会发生在他的身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与我们自己有关,只有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生,随之而改变。我对这个理论非常的赞成,因为我也深有体会,人人都说情绪是会传染的,这个也是真实的,我记得在上一学期,我一连串遇到过很多倒霉的事情,事情是从一开始自己的眼睛被人踢球给碰到了,我心情很差,接着就是选课的事情被自己给忘了,再接着就是六级准考证不见了,最后就是六级的成绩不理想。这几件事情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大关系,可是细微的影响也是致命的,因为自
23、己的第一次倒霉深深伤害了我,在我的记忆细胞中有了记忆,接着的坏情绪又影响了自己的行为,也总在抱怨自己很是倒霉,就这样在我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了我是个倒霉的人,于是我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就会一直在行为上出错,最终就会一直倒霉下去。当然,现在的我明白了,为什么那次我总是倒霉,从能量的角度来说,每个事物都是有能量的,而且能量之间会有吸引力,如果我们保持乐观向上,那么一切同样的能力都会被吸引过来的,反之亦然。书中告诉了我们潜意识的能量是强大的,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潜意识进行沟通,并且将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回自己。 这本书是一本修心养性的好书,尤其对当代的我们来说,更是一碗极美味的心灵鸡汤。
24、书中的若菱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的人生快要崩溃的时候,遇到了智慧老人,似乎我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其实大家想一想,真正的智慧老人就是我们自己而已,我们可以主宰我们自己。亲,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第五篇: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2000字接纳,人生最好的选择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许红莉 最近,在公司组织的书香移动,相伴成长主题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张德芬女士的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接纳,是这本都市身心灵修行书籍与我产生的共鸣。我庆幸能够在纷繁的生活中,落一时的宁静与宽怀,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为自己错综复杂的情绪找一条出口,对我而言,是一件令人大快朵颐的事情。 关于人生的终极思考。这本书的开头,老人关于我
25、是谁的终极追问把我从现实直接打到冷宫,让作为读者的我有点无所适从,因为我本能的认为,这不是在盘查户口,而是一个关于你如何来,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所以,跟随笔者,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随之而来的是叹息,因为在都市生活中,我们已经忘记,或者说无暇顾及这些无聊的问题,但对我来说,却有正中下怀的感觉,大学时候喜欢读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尼采等等哲学家一一浮现出来,尼采说:我就是太阳。,这种炽诚与癫狂把本我无限放大,让每个读尼采的人都能感受他内心的那股力量。但是现在,我们有多少人在思考关于我是谁,我如何生,如何死,如何存在,如何消失的问题,我们的眼里只有对名利的追逐,对周遭的愤懑,对世间各种的批判和隐忍
26、,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我何苦要这样,我来这个世界走一遭,我该以何种价值体的方式去度过这一生,是利他,还是利己,是逆来顺受,还是顺势而为,这些都是我们忽略的思想死角,但是却无处不在潜意识的指引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通过这本书,我读到的结果是接纳,所以,我想说,不管我是谁,关于人生,最好的态度是接纳,一种顺势而为的情怀。 接纳我们的情绪。情绪其实是社会的产物,社会越来越复杂,随之,情绪就越来越多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关联,这种关联构成的单位纠结出不一样的情绪,比如:工作,家庭,纠结出来的情绪可谓是千变万化,甚至可以让一个人千疮百孔。
27、关于情绪,老人说它其实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去干涉,而去臣服。我个人觉得臣服用在这里显得太被动,而且无可奈何,对于情绪,我更愿意用接纳来表述。 说到情绪,我想到我们职场上常常说的一个词:情商,是说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说某人情商高,说明他控制情绪的能力强,反之不然。但是,对于情商一说,我情愿理解为这个人在接纳情绪的时候,是以坦然而喜悦的方式来的,而且,高就高在这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为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这个情绪产生的根源,以作者的表达,那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拒绝,她说: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所以,每当我们工作不如人意,生活
28、超出我们的负荷时,我们总是在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抵触和厌恶。我们讨厌工作上无尽的压力,我们讨厌职场上人事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我们厌倦生活中的庸庸碌碌和繁杂琐碎,在毫无激情的状态下,我们一度懈怠生命,辜负时间。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很多人都在这种情绪中痛苦而隐忍的挣扎着,但是很多人又不愿意抽离其中,这是书本里作者谈到的貹肽效应,就是这种习惯性的如饥似渴,导致了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里无法自拔。所以我们的幸福感降低了,我们的情绪化越来越严重,我们甚至在这种情绪的漩涡里迷失自己。 但是作者在书里这么写到:负面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驱散不走他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光进来。我想说,这个光,就是我们的接纳心
29、态,一种不做作,不刻板的融入。举例来说:当我觉得加班是一种负累的时候,我感到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双重疲惫,从而抱怨和抗拒情绪油然而生,在这种痛苦中,我一味认为公司对我不公,社会对我不公,甚至怀疑人生都在和我开玩笑,把我抛弃了,这是抗拒给我带来的痛苦。但是,当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接纳的时候,会发现既来之则安之的效果比抵触更能安慰自己的内心,更有甚者,当我们站在大我的立场来分担这种情绪时,会发现这居然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随之而来的,是情绪的放松,是一种泰然处之的心态,痛苦感消失无踪。 所以,对于情绪,我们自己就是那束光,不要抗拒,不要控制,只要欣然接受,接纳就能打开心门,光就会进来,进来赶走痛苦,照亮我们的灵魂。 关于未来。关于未来,每个人都有很多期许。但是更多的倾向于物质上我要的。在精神层面,可以说思考的人却占少数。 读了张德芬女士的书,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我不光在书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走出阴霾的路径,对我而言,这也是一道光,指引心灵的光芒。对于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我来说,未来的质感不光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自我交流和自我救赎。书里说: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在当下的。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过去的未来就是当下,当下的以后就是未来。所以,当下是最重要的,只有过好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个当下,未来才会有质的提升。第17页 共17页